西藏墨脫的誘惑

出版時間:1995年09月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金輝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來源:《雪域文化與西藏文學》
作者:馬麗華
已是花落時光,
蜜蜂不再心傷,
既然緣份已盡,
何必枉自斷腸。
--倉央嘉措情歌
不倫不類地隨意引用了這首情歌,是為了摹仿金輝寫墨脫的格式。之所以選擇金輝的這篇近15萬字的大散文作為當代西藏紀實性文化散文的一個典型現(xiàn)象來議論一番,是因為只有這本書是我新近細讀過的。之所以細讀,在于我對彼地的未曾親臨。聲稱走遍了西藏的我之所以未去墨脫,是因為不去。不去的原因很多,明明暗暗可以說出十多個,說不出的更多??傊侵两裎慈ィ淮蛩闳?。最常說的理由是,馬麗華凡人間的苦都能吃,獨獨害怕蚊叮蟲咬。更何況山那邊螞蝗多極,聽徐鳳翔大姐說,那一回她全身叮上了四百多條螞蝗--作為科學家的徐教授,數(shù)字概念極強,居然有心數(shù)來,要讓我看見自身累累著那片軟體動物,定會魂飛天外。
墨脫歷來是西藏的南方秘境,富有傳奇色彩,古往今來都這樣。金輝的這本散文,可說是墨脫的百科全書。就隨著作者的足跡和心跡走,就領(lǐng)略到偉大山脈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壯麗風光,聽到了有關(guān)殊勝凈土白瑪崗的傳說,看到了不盡如人意的當下現(xiàn)實:從部隊官兵的艱辛日子到地方干部、科技工作者的希望失望,從世界最閉塞一隅的邊地人民的神靈崇拜、迷信占卜、崇巫佑鬼到極不文明極不道德的放毒陋習;讀過來自這位軍人作家的涉及政治、軍事、愛國主題的有關(guān)“麥克馬洪”的札記,又聽到來自本世紀初葉墨脫天崩地裂大地震的轟鳴聲。其間不時詩意地穿插著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生平和情歌,貫穿著充滿饑餓、疲憊的那條人世間最難走的路,那條路上到達極限的體驗感受--文人的。只有文人津津樂道于對于苦難的切身體驗,且極度渲染之能事,但凡所能體察的內(nèi)心的壯烈和卑瑣,激情和頹唐,都有。
走得如此之慘痛--
動作全部變形,腿腳早已不聽使喚。走不像走爬不像爬雞飛狗跳踉踉蹌蹌鴨行鵝步東倒西歪盲人瞎馬醉里挑燈看劍踏破賀蘭山缺以手扶膺坐長嘆......
每一縷肌肉都在呻吟,每一片骨頭都在呼救......
死亡真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解脫??蛇@無邊無際的苦海,無著無落的苦寂,如同無始無終的苦劇和無限無期的苦役,讓你求生求死都不能。
嗚呼(屬于文人的嘆息悲號--本文作者注),哀莫大于心死,悲莫慘于心獄。
萬念俱灰也是一種境界。
遠近已經(jīng)無所謂。時間已經(jīng)沒有意義。走到吐蕃王朝石器時代二十一世紀都由它去。
世界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只有木然茫然呆呆然昏昏然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移動復移動。
--這是屬于作家文人的豈止切膚的更是切入骨髓的苦難體驗。至于嗎?也許至于。不信你親去墨脫走一遭。那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
然而那條路上依然還在走過許多人。百姓,官兵,干部,科學家,旅游者。他們自己吃過苦中苦了,獨有文人把它渲瀉了出來。并以此嘩眾取寵。更不必說藏地世世代代的朝圣者,就為了那個飄渺無際的圣地白瑪崗的傳說,翻過那山,走在連現(xiàn)今這路也不如的無路之路上,走死過多少代人。前不久我在西藏檔案館幫助工作時,就曾發(fā)現(xiàn)清朝年間噶廈政府秘書處呈送駐藏大臣的一份報告說,按您的指示,有關(guān)阻止百姓前往南方秘地白瑪崗朝圣的布告已經(jīng)發(fā)出。
那份布告大意是:近聞社會上謠傳南方宗教圣地的白瑪崗,有吃不完的糌粑山,喝不完的牛奶湖之類。而川西藏東一帶百姓誤信謠傳,變賣家產(chǎn),拋家舍業(yè),舉家前往朝圣,許多人沿途死于非命,許多人一去不回。著令各地官員張貼此告,阻止其前往,令其返回家園,云云。
看來這份布告的指導思想接近現(xiàn)代觀念,有破除迷信、體恤百姓、指點迷津的作用。--提到這一歷史插曲,有補充金文的意思。
“墨脫”是藏語“花”之意;“白瑪崗”是“蓮花地”。墨脫地處喜馬拉雅南麓。喜山兩側(cè)居住著門巴族、珞巴族、登人、夏爾巴人等。與藏文化傳統(tǒng)有同有異,國際上稱之為“喜馬拉雅文化”。這當然也包括現(xiàn)在麥克馬洪線那一側(cè)和印度、尼泊爾邊境上的少數(shù)民族。這一文化也是國際學術(shù)界的一個熱點。由于墨脫的歷史上的與世隔絕,現(xiàn)今仍然交通不便,那里就特異。《西藏墨脫的誘惑》既是尋奇訪異,又很真切實在。令足不出戶者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也可以遙想那片邊地風貌,那份艱苦卓絕。金輝不虛此行。
綜觀全篇,氣象萬千。充滿了“我們”之外的,和日常視野及日常經(jīng)驗之外的。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眾生相,與現(xiàn)代都市車水馬龍街面上的面孔不同,與內(nèi)地鄉(xiāng)村城鎮(zhèn)趕大集的面孔不同。人們想要得知的,正是這種比較和差異。
作為一個西藏的匆匆行人,我們已看得到他已盡其所能,傾其所有,勉力而為,難能可貴了。他以他人生的全部積累為基礎(chǔ),以他的全部個人修養(yǎng)為參照,狀寫了墨脫他所能及達的全部。大散文的便利之處,也在于允許東拉西扯,東拼西湊,可以把不相關(guān)的一切一古腦兒地裝在一起。當然,我們也在作者進行集裝箱的工作中,看到他的文化省視的目光和人文思考的蘊含。
當然,在素材足夠的基礎(chǔ)上,到了能夠書寫大散文的時候,也就擁有了相應(yīng)的眼光、胸懷和手筆。這是西藏的情形,一般說來。
金輝是原始海洋岸邊的拾貝者。他把那些貝殼穿成一串先民曾喜歡過的項鏈,展示在他文明都市的櫥窗里。雖然他對西藏只是偶爾路過,只是匆匆一瞥,世界就此得知了墨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西藏墨脫的誘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一開始我是對《西藏墨脫的誘惑》這本書不大以為然的?;ɡ锖诘姆饷婧蜁母鳖}“神秘奇險的高原邊地之旅”都讓我覺得這又是一本以西藏的神秘和奇異為賣點的“炒作”。無非是欺負廣大勞動人民沒時間也沒錢去西藏,跟賈平凹寫《廢都》是欺負老百姓沒讀過《金瓶梅》一個樣。就算如封面所說,本書作者是第一位步行進入墨脫的作家,那又怎么樣?當苦難到了被用來販賣的地步,這苦難也就沒什么值得驕傲的了。
       這種懷疑主義傾向可以讓我少上很多當,但同時也會錯過一些好東西,比如這本書。如果不是一位朋友看完后隨手借了給我,我想我是不會去讀它的。
       翻動這本薄薄小書的第一頁時,音響里剛好放著俄羅斯音樂,大地般深沉寬廣的鳴響。它讓我在閱讀時屢屢想起了《讀書》上見過的一個題目:為什么我們同受煎熬?
       西藏很苦。這我們都知道。即使比起以艱苦聞名的西伯利亞來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苦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外人見到和同情的不過是半饑不飽,破衣爛裳;對于西藏人對宗教那種極度的虔誠,他們一致贊嘆莫名,全沒想到要多么空虛的心靈,多么無告的靈魂,才會需要這樣的虔誠去填補。
       書里講到一個故事:三個四川人到西藏當兵。一次聚會,大家講見聞,拉薩兵就講見過什么什么,林芝兵也講見了什么什么,墨脫兵一聽哇地大哭起來。他在墨脫當了三年兵,什么都沒見過。
       難怪當作者走完令外人談虎色變的墨脫路,滿懷感慨而又不無得意地說“不走墨脫路就不了解墨脫兵的苦”時,墨脫兵告訴他:走路對我們來說是美差,這你們能理解么?
       走路是美差,唯一的解釋就是走了路就可以到外面去,就可以看見一些新鮮的東西。不走路,就只好留在什么也見不到的墨脫。對于他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苦難。
       在墨脫,門巴族戰(zhàn)士德欽總不明白作者為什么對什么都新鮮,都好奇;下了山,就輪到作者大惑不解了:他怎么對我那么反胃的城市如此感興趣?
       都市培養(yǎng)了我們對物質(zhì)的敏感。所以一旦去到窮鄉(xiāng)僻壤,尤其是西藏那樣的,見到什么都同情得不得了,想不通他們怎么能夠世世代代這樣活。我們低估了人對生存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能力。這種居高臨下的淺薄的同情又遮蔽了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使他們受難的也包括精神的無依。在這一方面,其實我們和他們同病相憐。
       你不能因為我們擁有報紙、書籍、電視乃至Internet就說都市的精神多么豐富,正如你不能因為藏民對宗教異常虔誠就說他們心靈多么充實。
       很多內(nèi)地人總是宣稱西藏是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在西藏卻有一種說法:如果今生積德,下輩子就會托生為漢人。
       生活在別處。雙方都把對方當作了自己的“別處”。雙方的精神世界,都是單向度的。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所謂精神文化會隨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而升華的說法不過是個神話,可是同樣,所謂傳統(tǒng)社會固有文化未受外來干擾之前就是一個自足系統(tǒng)的提法,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神話。先民們應(yīng)該和如今的藏民一樣感觸到了精神匱乏的焦慮,只不過簡單而艱辛的生活磨糙了他們的思想和言語,使他們無法表達和記載這種焦慮。當過知青的那代人曾多次向我們講述過的村民在忙死忙活一天后,仍然會趕幾十里山路去看一場已看過多少遍的老片子的故事,可為例證。
       倘不是掙扎于死亡線上,那么,精神極度空乏帶來的苦難,未必就比吃不飽穿不暖更容易忍受,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而沒有物質(zhì)的博大,就絕不可能有精神的豐饒,靈與肉,向來是引領(lǐng)人類社會的雙駕馬車。
       古圣先哲對此并非毫無闡釋??偙豢闯墒怯胤蜃右粋€的孔丘在憤慨于“禮崩樂壞”的同時,向?qū)W生說明一定要“先富后教”,強調(diào)物質(zhì)和精神發(fā)展次序的不可逆性;至于向來為物質(zhì)決定論者喜歡引用的話:“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足而知禮節(jié)”,我總覺得后人的解釋有誤。沒有人會認為有吃有穿了就自然道德高尚,管仲的原意應(yīng)該是提醒大家,衣食足亦必須知榮辱,經(jīng)濟繁榮的同時必須注意道德建設(shè),否則就會天下大亂。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所受的苦難(當然不僅指物質(zhì)上的)程度之深,時間之長,當真舉世罕有,足可在任何民族面前以飽經(jīng)滄桑而自傲。可惜這么多年的精神苦難,不但少有結(jié)晶,現(xiàn)在連對苦難的記憶也逐漸淡漠下去,動不動就生出對“傳統(tǒng)”甚至“原始”的眷戀來。事實上,食不果腹、餓殍遍野的日子固然沒有人愿意再去過,朝作夕息、男耕女織的單調(diào)生活何嘗又能滿足現(xiàn)代都市人的精神需求?
       要把西藏變成溫室里凝固的標本,那是事不關(guān)己的外國人的想法。可是面對自己的同胞,你怎么能夠自己每日在高速公路上奔馳,今天上海明天北京地享受物質(zhì)文明,而讓他們背著幾十斤的重物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把十個腳指甲全部走掉,再讓你去欣賞他們的“風情”?你怎么能夠自己在酒吧里狂歌勁舞消散內(nèi)心空虛,調(diào)動一切手段排遣精神焦慮,任由他們在虔誠中忍受苦難,默默坐在家門口看那株千古不變的芭蕉樹直到老死,還要去贊嘆他們的“神秘和純樸”?你怎么忍心?
       請不要忘記,苦難并不因麻木或虔誠而減少分毫,在如此惡劣的物質(zhì)環(huán)境中,他們同樣也要面對精神在現(xiàn)實中的茫無所托。
       所以,請不要再虛偽地贊嘆和同情。在地球這個小小的村落里,我們正在同受煎熬。
      
     ?。ㄔd《讀書》1997年第1期)
  •   不知怎么能讀到這本書?已經(jīng)買不到了。
  •   快要再版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