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美與瘋癲

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中國文聯(lián)  作者:易曉明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她系出名門,貌美驚人,才華橫溢,氣質(zhì)非凡。她在書香的浸染中成長,在摯愛她的的親朋中生活,在20世紀的女性作家中,想忽略她是不可能的。她以一部《一間自己的房間》唱響女權(quán)主義的號角,以《到燈塔去》、《波浪》等作品扯起意識流的旗幟,她在20世紀西方文學中的位置無人替代。  
然而上帝偏又把一種可怕的精神病拋給她,糾纏了她一生。當疾病發(fā)作時,她無法自控,當疾病休止時,她痛不欲生,最后這個聰明絕頂?shù)呐?,終于無法再忍受自己的這份不完美。投河而去。
本書作者懷著對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摯愛一尊敬,以細膩而不乏激情的文筆,講述了這位杰出女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生活,盡情展示了她美麗、雅致的藝術(shù)人生,她非凡的才情與高雅的氣質(zhì),展現(xiàn)了她一生中的幸與不幸。

作者簡介

易曉明,女,1962年出生,湖南長沙人,現(xiàn)為首都師范大學中文藝學博士學位,曾于1984年獲湘潭大學中文專業(yè)學士學位。1987年獲上海師范大學英美文學方向碩士學位。1997-1998年在北京大學師師從英國文學專家劉意青教授作訪問學者。1998-199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爾灣英語與比較文學系師從世界著名學者希利斯·米勒教授作訪問研究,本書主要部分系訪學期間所作。已出版有專著《華茲華斯》,譯著《飄忽的靈魂——拜倫書信選》、接受美學理論專著《閱讀行為》,并發(fā)表專業(yè)論文40余篇。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生命的記憶  第一節(jié) 圣·伊文斯海濱  第二節(jié) 倫敦街景  第三節(jié) 父親,母親第二章 知識與精英  第一節(jié)  尋找泊錨地  第二節(jié)  布魯斯伯里的精英們  第三節(jié)  文學遠征之前第三章 性戀、病魔與出版社  第一節(jié) 變態(tài)的性戀與美好的婚姻  第二節(jié) 與瘋魔廝打  第三節(jié) 意外成功的霍加斯出版社第四章 穿過傳統(tǒng)的隧道  第一節(jié) 描紅之作——《遠航》、《夜與日》  第二節(jié) 經(jīng)典中的另類  第三節(jié) 先鋒作家的啟示  第四節(jié) 作為敵手的朋友第五章 意識流小說試驗與豐收的十年  第一節(jié) 理論宣言:《現(xiàn)代小說》  第二節(jié) 初試告捷:《邱園記事》與《墻上的斑點》  第三節(jié) 詮釋意識流:《達羅威夫人》  第四節(jié) 為了忘卻的紀念:《到燈塔去》  第五節(jié) 雙性同體:《奧蘭多》  第六節(jié) 女權(quán)視點:《一間自己的房間》第六章 小說探索的延伸  第一節(jié) 30年代:名人的逍遙與人生的陰影  第二節(jié) 象征的旋律:《波浪》及“度假”書  第三節(jié) 時間的因感:《歲月》及其他  第四節(jié) 愛之作:《羅杰·弗賴》第七章 批評散文  第一節(jié) 普通讀者  第二節(jié) 給作家畫像尾聲 從《幕間》到幕終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優(yōu)美與瘋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很滿意 書的 內(nèi)容也很好
  •     說兩點:
      1,就這本書而言,與其說是傳記不如說是文學評述,對于伍爾夫自身經(jīng)歷的挖掘比較蒼白。
      2,最近在讀于連的《大象無形》,關(guān)于中國文人繪畫的分析,里面說到了印象派:作者認為長期以來歐洲古典繪畫的最大局限是一點透視,而印象派畫家試圖描繪出一個事物的各個方面,從多個透視點來觀察和描繪。這和伍爾夫所為之努力的“現(xiàn)代小說”的寫作方法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當然于連的書更多地是講中國的文人畫家,在這一方面,他們更加徹底和激進,他們擺脫了“形”的束縛,努力去描繪心中的“意”。這個問題如果繼續(xù)深入應(yīng)該很有趣,可惜我也沒太多這方面的知識,也沒時間去研究。
  •     
      了解伍爾夫是從《一間自己的屋子》開始的,她娓娓道來,時代的局限和世人的偏見曾經(jīng)如何的損害與壓抑了女性的創(chuàng)造力,一語道破現(xiàn)代女性必須經(jīng)濟和精神雙重獨立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獨立(原話是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的話,她就必須要有錢和一間自己的屋子,錢是經(jīng)濟獨立,一間自己的屋子即是一個不被別人打擾的私人空間),一針見血的指出那些強調(diào)女人低劣的教授不是關(guān)注女性本身,而是為了強調(diào)保護自身的優(yōu)越感。但伍爾夫并非激進主義者,她并沒有將男性和女性擺在完全對立的位置上,相反認為“偉大的腦子都是雌雄同體的”“任何階級或者任何性別,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予以責備都是荒誕的”。
      
      在朋友建議下閱讀她的讀書隨筆,看她如何率性而為的進行閱讀,如何天馬行空的進行寫作,從一個想法跳躍到另外一個想法,貌似零散的思緒卻讓你覺得很完整,很在理,最后不得
      不被她的才思所折服。
      
      帶著這樣的崇敬去看電影《時時刻刻》,得到的確是困惑,為何要投河自盡,到底是什么追逐著她逼她走向河底,為什么閱讀過她的《達洛維夫人》的家庭主婦會想自殺最后選擇出走,為什么美好背后籠罩著的竟然是悲傷和死亡。
      
      對她本人產(chǎn)生了興趣,于是閱讀有關(guān)的她的傳記《優(yōu)美與瘋癲》。從童年的死亡陰影和不能面對的性侵犯記憶,到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來襲的精神崩潰,慢慢嘗試著去理解她,而理解本身讓我恐懼,直面自我的結(jié)局竟然是不堪忍受。原來她并不是我想象的自信從容堅強,我應(yīng)該早就明白的,寫出如此細膩感受的人定是敏感的。敏感讓她寫出了一流的意識流小說,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讓她的才華得到了別人的認同,但也讓她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她遵循著自己的天性,將自己的天賦發(fā)揮到極致。更深的痛苦在于意識到自己走在瘋狂和死亡的路上,卻不得不走下去,甚至不得不策馬加鞭,為的是像荊棘鳥那樣找到最尖最長的荊棘,然后刺下去。這是不平庸的代價。恐懼平庸勝過瘋狂和死亡。
      
      這位給現(xiàn)代女性指明出路的天才,自己卻還是沒有辦法逃出悲劇的命運。所有的追問變得毫無意義。伍爾夫的思想被后來的女權(quán)主義者定義為女權(quán)主義宣言,我認為這樣的榮譽違背了伍爾夫的本意,她并不想做什么女權(quán)主義者,不想被貼上女權(quán)主義作家的標簽,她曾在演講時說不要夢想去影響別人,要想到事物的自身,要記住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她只是想要寫出自己的切身體會,想尋找一些答案,并在寫作中舒緩自己的負罪感。這種負罪感在其他人看來是如此的不可理解,因為強烈到了過分。別人的各種解讀都是被允許的,因為任誰都無法完全表達自己,任誰都無法完全理解另外一個個體,這種每個個體的差異有時候會產(chǎn)生無奈,有時候卻也是一種幸運。《一間自己的屋子》《伍爾夫讀書隨筆》《時時刻刻》《達洛維夫人》《優(yōu)美與瘋癲》,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發(fā)現(xiàn)了美好背后太多的糾結(jié)和淚水,但如果逃避這個痛苦的過程,也就等于放棄了深入了解的機會。
      
      不記得誰說過只有在認真想過死亡的問題后,這個人才能夠真正成熟。很多作家用寫作來對抗死亡,因為死亡讓一切變得虛無,永生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特別是藝術(shù)家,希望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承載自己虛妄的終將幻滅的人生,而就算是凡人也希望自己能留在親人朋友的記憶里。
      
      伍爾夫死于59歲,傳記作者說“她短暫的生命化作永恒的藝術(shù),照耀著人類”。59歲,實在是太長了,我所了解的伍爾夫能活到59歲簡直是個莫大的奇跡,如果沒有寫作和倫納德,她的生命應(yīng)該早早就結(jié)束了。能抗拒死亡的也就只有創(chuàng)造了,愛太脆弱太短暫,越強烈的感覺消耗掉的速度也越快,所以就算伍爾夫很愛倫納德,她也還是沒法擺脫死亡或者說是絕望的追逐,沒有辦法壓抑自己的天性,又不愿繼續(xù)傷害深愛的丈夫,也就只有死亡能解脫她了。
      
      伍爾夫找到了女性的出路,卻死在了自我剖析探究意義的路上。在徒勞的追問和探究中,為虛無的人生找出個意義,出生即走向死亡,尋找的時候在失去,拯救了伍爾夫的寫作渡著伍爾夫漂向了死亡。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屋子》最后號召女性們?yōu)檎Q生一個女莎士比亞而努力,號召女性更多參與社會活動,參與建構(gòu)這個世界。但事實上,伍爾夫自己拒絕了很多榮譽的授予,這樣的姿態(tài)其實還是一如既往的避世的。留下給倫納德和姐姐的信,將口袋裝滿石子,主動投入必將到來的死亡的懷抱,該說她軟弱還是說她聰明呢?
      
      
      
  •   《優(yōu)美與瘋癲》線索較多。
  •   自殺是一種有尊嚴的死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