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作者:楊叔子 頁數(shù):433
前言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水平,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狀態(tài)和文明素質。一個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沒有哲學社會科學的熏陶和滋養(yǎng);一個國家要在國際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優(yōu)勢,不能沒有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在內的“軟實力”的強大和支撐?! 〗陙?,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四個同樣重要”、“五個高度重視”、“兩個不可替代”等重要思想論斷。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哲學社會科學放在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就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004年,中共中央下發(fā)《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了新世紀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方針、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chuàng)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和優(yōu)秀人才走向世界?!边@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階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目標和任務,為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證和強大動力。
內容概要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民族精神。 《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圍繞如何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這一時代課題,從理論、歷史、現(xiàn)實、比較、對策等不同角度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考證,取得了具有學術和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 逗霌P與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認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來的,并通過他們特定的社會行為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觀念、價值信念、性格與心理的總和。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的綜合體現(xiàn),是被高度綜合和概括了的一個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質和風貌。民族精神是直接寓于民族意識中的具有最高的自覺性、整體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意識和信念,是民族意識的真理與核心所在,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結晶,是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鏈?! 逗霌P與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包括“人本和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勤勞儉樸”、“仁者愛人”、“天下為公”、“見利思義”、“反省內求”以及獨立人格與理想追求等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在當代仍有十分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展過程可分為古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產生、中華民族精神的近代轉換和現(xiàn)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展三個歷史階段。
作者簡介
楊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縣。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學家,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現(xiàn)任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共十五大與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顧問,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先后受聘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三十余所大學的兼職、客座、顧問、名譽教授?! s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等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在先進制造技術、設備診斷、信號處理、無損檢測新技術、人工智能與神經網(wǎng)絡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fā)明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十余項,專利5項,國家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所指導的研究生中。已有百余人獲博士學位。所倡導在全國理工科院校中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書籍目錄
導言 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反思與建構一、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二、研究的目標及方法三、研究體系及研究內容四、主要研究成果與主要觀點五、研究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六、存在的問題及后續(xù)研究設想第一編 理論篇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薪火相傳:民族精神與民族生存一、歷史的境遇與理論的旨趣二、民族精神的生存視界三、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鏈第二章 突破文化的圍城: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一、民族精神的文化內涵二、民族精神與文化傳統(tǒng)三、文化傳統(tǒng)中的精神脈絡第三章 超越民族的界域:民族精神與現(xiàn)代人的生存境遇一、現(xiàn)代性處境下的民族精神二、世界歷史時代的民族認同三、民族性的當代精神處境第二編 歷史篇第四章 尋根探源: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生一、整體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滋生二、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孕育三、“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四、“軸心時代”的元典創(chuàng)制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第五章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一、愛國主義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理性升華二、天下一家的民族觀念與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tǒng)一三、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第六章 養(yǎng)浩然之氣,鑄民族靈魂:傳統(tǒng)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一、先秦諸子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奠基二、漢代經學與中華民族的思維路向三、魏晉玄學與中華民族精神的融通四、隋唐時期佛、道興盛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融攝五、宋明理學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展六、乾嘉學派的精神內涵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求真務實品格第七章 鳳凰涅粲:中華民族精神的現(xiàn)代轉型一、清朝末季:民族自信的喪失與實用理性的延續(xù)二、民國初年:道德規(guī)范的尋求與傳統(tǒng)文化的回潮三、“五四”時期:古今之爭的變異與科學主義的勝利四、抗戰(zhàn)前后:民族意識的強化與返本開新的困頓第三編 現(xiàn)實篇第八章 嬗變與重生: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一、從革命到建設:中華民族精神由現(xiàn)代到當代的轉型二、曲折前行: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發(fā)展中的波折三、與時俱進: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四、多難興邦:汶川地震與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第九章 理想與現(xiàn)實:當代中國公眾的精神形態(tài)一、中國公眾的民族觀與國家觀二、中國公眾的集體觀與責任觀三、中國公眾的人生觀與幸福觀四、中國公眾的勞動觀與奮斗觀五、中國公眾的誠信觀與人際觀六、中國公眾的社會發(fā)展觀第十章 挑戰(zhàn)與機遇: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存空間與發(fā)展契機一、市場經濟與民族精神二、全球化與民族精利三、科學技術發(fā)展與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第四編 國際篇第十一章 比較與融通:民族精神的比較研究導論一、開展民族精神比較研究的必要性二、超越民族精神比較研究中的誤區(qū)三、反思民族精神比較研究中的幾個前提性問題四、試比較若干民族的民族精神五、加強民族精神的融通第十二章 理性與激情:多維視野下的歐洲民族精神研究一、德意志民族精神研究二、法蘭西民族精神研究三、英國民族精神研究四、俄羅斯民族精神研究第十三章 自由與獨立:美洲大陸兩個典型國家民族精神研究一、古巴民族精神研究二、美利堅民族精神研究第十四章 進取與革新:亞細亞地域多元文化的激蕩一、日本民族精神研究二、印度民族精神研究三、猶太民族精神研究四、伊朗民族精神研究五、越南民族精神研究第十五章 啟示與意義:辯證認識和合理借鑒海外民族精神第五編 對策篇第十六章 傳承與超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指導原則和新內容一、新時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則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內容第十七章 導向與推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徑選擇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對民族精神建構和導向功能二、精神文明建設對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主流引導三、國民教育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推進第十八章 特定群體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對策一、大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實施策略和路徑二、企業(yè)員工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策略和路徑三、城市社區(qū)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實施策略和路徑四、鄉(xiāng)村文化建設與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五、軍隊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策略和路徑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文化傳統(tǒng)中的精神脈絡 1.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中的民族精神 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中,民族精神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獨特精神面貌和性格品德,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的標志。我們承認每個民族有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生命,也承認因歷史發(fā)展不平衡各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有所差別,但絕不可夸大某種民族精神的地位,更不可以用某種民族精神來替代全部的人類精神。黑格爾就犯了這樣一個錯誤。他認為,在“世界歷史”的演進上從東方到西方,經歷了東方、希臘、羅馬和日耳曼四個階段,日耳曼是世界歷史的“老年時代”。自然界的老年時代衰弱不振,而“精神”的老年時代充滿“成熟和力量”、“日耳曼的精神就是新世界的精神”。這種以日耳曼民族的精神作為人類精神最高發(fā)展是很成問題的。其實,在最古老的一些文明古國中,民族的文化精神力量更為磅礴而富有生命力,而且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心靈世界?! ‘斎?,這一點必須在世界文化史的概觀中才能得以明證。如果按照現(xiàn)代西方文化學者斯賓格勒的觀點,我們考察民族歷史和世界歷史不應該研究連續(xù)的進步,而應該是對文化的比較研究,人類歷史就是各種文化自生自滅的舞臺。他把世界各民族分為文化民族和原始民族兩大類,認為人類歷史就是由文化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人不僅在文化誕生以前是沒有歷史的,而且當這一種文明已經自行完成了它的最后確定的形式,從而預示著這種文化的活生生的發(fā)展的終結及其有意義的存在的最后潛力的枯竭時,立即再度成為沒有歷史的?!彼终J為,世界歷史在時空上可分為八個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古典文化(希臘羅馬文化)、伊斯蘭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它們如同生命的有機體,在啟蒙、發(fā)展和衰亡上要經歷三個必然的階段(前文化階段、文化階段和文明階段),而進入了文明的時代,文化就步入了沉淪與毀寂。像西方文化之前的七種文化形態(tài)都已經僵死,不過在世界歷史中尚存有一絲文明的遺跡而已。而西方文化雖然尚有活力,卻也已經處于戰(zhàn)國時期,也即將步入沒落之途。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