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研究

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  作者:孔燕 著  頁數(shù):27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宏觀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和各國的實踐都雄辯地證明了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價格穩(wěn)定。中央銀行家們?yōu)樘角笠詢r格穩(wěn)定為導向的貨幣政策的努力貫穿了整個貨幣政策理論發(fā)展與實踐的歷史?;厥走^去十幾年里貨幣政策領域的發(fā)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種新的貨幣政策框架——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產(chǎn)生和迅速流行,以及由此所觸發(fā)的對這一新框架的廣泛討論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但隨著金融市場和金融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這種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目標制框架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如何完善我國貨幣政策框架以應對這些挑戰(zhàn),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就成為一個頗具緊迫感的問題。本書從剖析通貨膨脹目標制入手,探求成功貨幣政策框架的理論與實踐,探討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及對中國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的政策含義。    本書共分8章,第1章是導論,介紹本書選題的基本背景、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本書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觀點。    第2章至第5章從理論淵源、定義和要素、制度設計以及國際經(jīng)驗等不同角度對通貨膨脹目標制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    通貨膨脹目標制是一種前瞻性的貨幣政策框架。在這一框架下,中央銀行不是借助于傳統(tǒng)的中介目標變量如貨幣供應量或匯率,而是基于對通貨膨脹的預測來努力實現(xiàn)價格穩(wěn)定。由于不再借助傳統(tǒng)的中介目標變量,這種貨幣政策框架要求有更高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責任性。通貨膨脹目標制具有5個基本要素:(1)沒有明確的中介目標;(2)把價格穩(wěn)定作為首要目標;(3)公布一個清晰的數(shù)量化通貨膨脹目標;(4)注重與公眾的溝通,具有較高的透明度;(5)中央銀行具有較強的責任性。    與匯率目標制相比,通貨膨脹目標制使一國可以擁有本國獨立的貨幣政策決策,較少受外部條件干擾。與貨幣目標制相比,通貨膨脹目標制不再嚴格要求貨幣量與通貨膨脹之間具有強相關關系,而是直接盯住最終目標來進行貨幣政策操作。但通貨膨脹目標制也給中央銀行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通貨膨脹與匯率和貨幣量相比,不容易被貨幣當局所控制;再者,通貨膨脹的準確預測并非易事;另外,通貨膨脹目標制對匯率的靈活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任何一種貨幣制度的演進都離不開理論的孕育。盡管在新西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之前,我們很難找到有關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理論文獻。但仔細審視貨幣經(jīng)濟理論發(fā)展的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通貨膨脹目標制在實踐中的誕生與過去40年里兩條經(jīng)濟理論線索的演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第一條理論線索是人們對貨幣政策首要目標的理解從爭論走向共識。理性預期理論的引入,打破了傳統(tǒng)的菲利普斯曲線所揭示的通貨膨脹與失業(yè)率之間的更替關系,這意味著即使以通貨膨脹上升為代價也不一定能帶來失業(yè)率的下降;即使是最完美的計量經(jīng)濟學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復制復雜的經(jīng)濟現(xiàn)實,預測的結果只能具有參考意義;貨幣政策影響經(jīng)濟會存在一個時滯,待其發(fā)揮作用時,也許經(jīng)濟已經(jīng)依靠“自糾”機制回復了正常,過度干預不僅不會熨平經(jīng)濟周期,反而可能加劇經(jīng)濟波動。這些都使人們對原先的行動主義貨幣政策理念(activist monetary policy)產(chǎn)生了懷疑。同時,實踐中惡性通貨膨脹的教訓使人們逐步認識到通貨膨脹是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最大的敵人,尤其是經(jīng)濟學家們對通貨膨脹成本的論證表明無論是預期到的還是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都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人們對貨幣政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并日益達成共識,那就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價格穩(wěn)定”。另外一條理論線索是貨幣政策應該遵守規(guī)則與相機抉擇的爭論。人們逐步認識到,規(guī)則與相機抉擇的兩分法可能并不利于對貨幣政策實踐的指導,好的貨幣政策應該兼具規(guī)則的可信度和相機抉擇的靈活性,即“有約束的相機抉擇”。有約束的相機抉擇為消除時間不一致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傾向提供了新的思路。經(jīng)濟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目標設定制度,其實質是通過設定一個名義錨的方式來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這兩條理論線索的發(fā)展,為通貨膨脹目標制在實踐中的誕生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啟蒙和理論鋪墊作用。    在通貨膨脹目標制下,由于各國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所面臨外部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同,其在貨幣政策框架的具體制度設計上是有差異的,但也顯示出許多趨勢性的特點:在具體通貨膨脹數(shù)量目標的制定與宣布上,政府參與通貨膨脹目標的制定有助于增強目標的可信度,但對那些已經(jīng)在法律上明確了中央銀行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價格穩(wěn)定的國家,則通常由中央銀行單獨宣布;在通貨膨脹指數(shù)的選取上,大多數(shù)國家傾向于選擇更新快、容易被公眾理解,而且不容易被中央銀行操縱的消費價格指數(shù),也有許多國家采用核心消費價格指數(shù),以排除掉那些不會影響長期通貨膨脹的一次性的價格跳躍;在決定通貨膨脹目標時,大多數(shù)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都會設定一個區(qū)間目標而不是一個單一的點目標;各國的通貨膨脹目標一般在0以上,3%以下;通貨膨脹目標的時間范圍一般是根據(jù)貨幣政策工具影響價格水平的時滯來確定的,可以是一個或幾個時間區(qū)間,但少于1年或多于4年的目標比較少見;有些國家規(guī)定了例外條款,允許貨幣政策在受到某些特殊沖擊的條件下,可以暫時偏離通貨膨脹目標;通貨膨脹目標制下,中央銀行必須關注所有與通貨膨脹預測相關的信息;中央銀行更加重視通貨膨脹預測,通過建立大型宏觀經(jīng)濟模型,并輔之以小型結構模型以及其他信息得出最終的預測結果;通貨膨脹目標制下,中央銀行更加重視與公眾的溝通以及貨幣政策的透明度。    在對通貨膨脹目標制興起的理論背景、定義與屬性以及制度設計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第5章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經(jīng)驗進行了考察,試圖尋找出成功貨幣政策的共性特征。所以本章討論的范圍不局限于實行正式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而是首先從被譽為通貨膨脹目標制“先驅”的德國和瑞士入手,然后重點分析正式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特點(包括工業(yè)化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最后,也對有“隱含的通貨膨脹目標制”之稱的美國和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框架進行了分析。從國際實踐來看,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成功經(jīng)驗充分說明了在一個金融創(chuàng)新發(fā)展日新月異、資本跨境流動越來越便利的時代,通貨膨脹目標制確實具有許多獨有的優(yōu)點。但這些特色和優(yōu)點似乎又不是通貨膨脹目標制所獨有的,在德國和瑞士,在美國和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框架中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些類似的特點。由此來看,通貨膨脹目標制其實是貨幣政策框架在實踐中不斷演進的結果,成功的貨幣政策框架其實具有許多共同的要素。    事實上,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沒有一定之規(guī),具體的框架選擇是由各國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歷史條件決定的,無論是貨幣目標制、匯率目標制還是通貨膨脹目標制,其實都只是一種溝通的框架,各國國情的不同決定了貨幣政策框架選擇的多樣性。從德國、瑞士貨幣目標制的實踐,到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經(jīng)驗教訓,再到美聯(lián)儲和歐洲中央銀行“隱含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成功,不同貨幣政策框架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好的貨幣政策框架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相同的模式。    第6章在介紹我國現(xiàn)行貨幣政策框架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框架所面臨的挑戰(zhàn)。我國從1996年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統(tǒng)計,逐步實行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伴隨著1998年信貸規(guī)??刂频娜∠?,這種貨幣目標制的貨幣政策框架也正式確立。這一貨幣政策框架的有效性取決于三個前提:即貨幣供應量與最終目標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需求函數(shù)或貨幣流通速度的穩(wěn)定性以及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和產(chǎn)出的相關關系出現(xiàn)了弱化,這意味著即使實現(xiàn)了貨幣目標,也不一定能實現(xiàn)相應的價格穩(wěn)定目標和經(jīng)濟增長目標;貨幣需求函數(shù)和貨幣流通速度的不穩(wěn)定,使得科學、合理的貨幣目標的確定非常困難;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力不足,也使實現(xiàn)貨幣目標的可能性下降。這就使目前我國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    第7章結合通貨膨脹目標制實施的前提條件,對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進行了分析。成功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必須具備一定的制度要求、經(jīng)濟環(huán)境要求和操作要求,包括:把價格穩(wěn)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透明度和責任性、穩(wěn)定的財政狀況、健全的金融體系、良好的通貨膨脹預測能力、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等。如果這些前提條件不具備,單純的“復制”或“移植”只能是南橘北枳,水土不服。    而從中國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經(jīng)濟尚處于經(jīng)濟轉軌時期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實踐中的中國貨幣政策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有“多目標”特征,短期內還不能明確把價格穩(wěn)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作為國務院直屬部門,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必然是國家整體宏觀經(jīng)濟政策的一部分,貨幣政策的重大決策是與政府其他部門協(xié)商共同確立的,短期內中央銀行還無法獲得工具獨立性。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責任性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財政赤字和國債規(guī)模雖然都處國際警戒線內,但加上大量的隱性債務,財政狀況并不樂觀。金融體系改革仍在進行之中,銀行體系改革和金融市場發(fā)展的任務依然繁重。我國仍處于制度變革之中,加之技術條件的限制,很難保證通貨膨脹預測的準確性。部分貨幣政策操作所需信息的可獲得性較差。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些現(xiàn)實情況都表明,目前在中國引入通貨膨脹目標制可能并不是一個適宜的選擇。其中,短期內無法把價格穩(wěn)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中央銀行工具獨立性較低以及通貨膨脹預測準確性較差是目前引入通貨膨脹目標制的重大障礙。如果這三個前提的滿足度比較低的話,通貨膨脹目標制非但不能帶來預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可能損害中央銀行的可信度,對貨幣政策操作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第8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貨幣政策框架的調整提出了一攬子政策建議。通貨膨脹目標制之所以能在實踐中取得成功,與其對規(guī)則與相機抉擇的微妙把握,以及相對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分不開的。事實上,成功的貨幣政策框架并沒有完全固定不變的模式,重要的是機制,成功貨幣政策的要素是共同的。歸納起來,把價格穩(wěn)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price stability priority)、貨幣政策的獨立性(independence)、監(jiān)測更廣泛的信息變量(inclusive information)、前瞻性(forward—looking)、靈活性(flexibility)、透明度(transparency)和責任性(accountability)等7個方面,構成了成功貨幣政策的共有特征PIIFFTA要素體系。    對照PIIFFTA要素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國貨幣政策框架體系??煽紤]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明確貨幣政策的優(yōu)先目標層次,并嘗試數(shù)量化的價格穩(wěn)定目標。二是通過制度建設和相關改革,提高中央銀行貨幣調控的自主性。包括進一步推進匯率體制改革以增強匯率的靈活性,規(guī)范“最后貸款人”制度,減少再貸款的剛性投放等。三是增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中央銀行應具有自主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的權利,即“工具”的獨立性。四是提高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包括改進存款準備金制度,促進金融體系的穩(wěn)健運行以提高利率調控的靈活性等。五是改進貨幣政策操作技巧,包括在改進貨幣供應量統(tǒng)計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貨幣供應量在貨幣政策中的作用;監(jiān)測更多的信息變量;改進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方法,提高通貨膨脹預測的科學性;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等。六是加強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責任性。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采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分析與比較分析相結合、計量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本書首先從理論上探究通貨膨脹目標制興起的理論淵源、含義、屬性以及作用機制,然后對通貨膨脹目標制在實踐中的操作性問題進行分析,既有理論層面的歸納,又有對實踐的總結。(2)案例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對實行貨幣目標制的德國和瑞士、“隱含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美聯(lián)儲和歐洲中央銀行以及“完全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貨幣政策框架進行分析,同時對這些不同的貨幣政策框架進行對比,以找出成功貨幣政策框架的共有要素特征。(3)計量分析與邏輯推理相結合的方法。在分析目前中國貨幣政策框架所面臨的挑戰(zhàn)時,運用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計量分析,給出基本事實,然后從邏輯上分析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以期說明我國貨幣政策框架目前面臨的困境。    本書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貢獻:首先,從理論淵源、要素特征、制度設計、國際經(jīng)驗等不同側面對通貨膨脹目標制進行多視角的分析,力求全面。盡管目前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介紹和討論在國內學術雜志上并不少見,但對通貨膨脹目標制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的不多。其次,與通常認為通貨膨脹目標制更多的是中央銀行家們的實踐創(chuàng)新不同,本書嘗試分析通貨膨脹目標制產(chǎn)生的理論淵源。本書認為,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首要目標的共識,以及好的貨幣政策應該兼具規(guī)則的可信度和相機抉擇的靈活性這兩條理論線索的發(fā)展,為通貨膨脹目標制在實踐中的誕生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啟蒙和理論鋪墊作用。第三,從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制度前提出發(fā),結合中國經(jīng)濟的實際,對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現(xiàn)階段的適用性問題進行比較客觀、深入的分析。第四,在對通貨膨脹目標制進行理論剖析以及對貨幣政策國際實踐經(jīng)驗考察的基礎上,嘗試歸納成功貨幣政策框架共有的要素特征。本書首次提出成功貨幣政策框架的共有特征PIIFFTA要素體系,并對照PIIFFTA體系,提出了針對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優(yōu)化調整的一攬子建議。

作者簡介

孔燕,1972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998年畢業(yè)于西南財經(jīng)大學金融系,獲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1998年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先后在研究局、金融市場司從事貨幣政策研究和金融市場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貨幣政策、債券市場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管理等,曾參與中國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社科基金、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在全國性刊物上發(fā)表文章20余篇。

書籍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    1.1.1  國際背景:通貨膨脹目標制的興起與廣泛流行    1.1.2  國內背景:中國盯住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框架正在受到挑戰(zhàn)  1.2  國內外的研究狀況    1.2.1  國外研究狀況    1.2.2  國內研究狀況  1.3  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與主要觀點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觀點和結論第2章  通貨膨脹目標制興起的理論背景  2.1  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從爭論走向共識——價格穩(wěn)定    2.1.1  對行動主義貨幣政策理念的質疑    2.1.2  通貨膨脹的成本  2.2  貨幣政策操作規(guī)范的爭論:規(guī)則還是相機抉擇    2.2.1  早期的“規(guī)則與相機抉擇”之爭    2.2.2  規(guī)則與相機抉擇爭論的新發(fā)展:時間不一致性問題的引入  2.3  本章小結第3章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定義及要素:理論層面  3.1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定義與屬性    3.1.1  什么是通貨膨脹目標制    3.1.2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屬性:框架還是規(guī)則  3.2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基本要素    3.2.1  缺少一個明確的中介目標    3.2.2  把價格穩(wěn)定作為首要目標    3.2.3  公布明確的數(shù)量化通貨膨脹目標    3.2.4  中央銀行決策的前瞻性    3.2.5  注重與公眾的溝通,具有較高的透明度    3.2.6  中央銀行日益提高的責任性  3.3  比較:匯率目標、貨幣目標制與通貨膨脹目標制    3.3.1  匯率目標制      3.3.2  貨幣目標制      3.3.3  通貨膨脹目標制  3.4  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幾種誤解    3.4.1  通貨膨脹目標制是一種嚴格的貨幣政策規(guī)則      3.4.2  通貨膨脹目標制給政策制定者太大的相機抉擇空間    3.4.3  通貨膨脹目標制過分集中于對價格的關注會增加產(chǎn)出波動    3.4.4  通貨膨脹目標制會帶來經(jīng)濟增長率的下降  3.5  通貨膨脹目標制度的理論模型    3.5.1  “嚴格的”通貨膨脹目標制    3.5.2  彈性的通貨膨脹目標制  3.6  本章小結第4章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制度設計:操作層面  4.1  通貨膨脹目標的設定    4.1.1  誰來制定通貨膨脹的數(shù)量目標    4.1.2  通貨膨脹目標指數(shù)    4.1.3  目標的時間范圍    4.1.4  例外條款  4.2  通貨膨脹目標制下的中央銀行參考哪些變量  4.3  通貨膨脹目標制下的操作目標與工具  4.4  通貨膨脹預測  4.5  透明度與溝通  4.6  本章小結第5章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踐:國際經(jīng)驗  5.1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先驅”:德國和瑞士    5.1.1  德國    5.1.2  瑞士    5.1.3  德國和瑞士的經(jīng)驗  5.2  完全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實踐    5.2.1  工業(yè)化國家    5.2.2  新興市場國家的實踐    5.2.3  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宏觀經(jīng)濟績效    5.2.4  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動機    5.2.5  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過去十多年實踐中的經(jīng)驗教訓  5.3  隱含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美聯(lián)儲和歐洲中央銀行    5.3.1  美聯(lián)儲    5.3.2  歐洲中央銀行    5.3.3  隱含的通貨膨脹目標制:更大的靈活性  5.4  本章小結第6章  中國的貨幣政策框架及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  6.1  中國現(xiàn)行的貨幣政策框架    6.1.1  貨幣政策目標    6.1.2  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    6.1.3  貨幣政策工具  6.2  挑戰(zhàn)之一:貨幣供應量與物價和產(chǎn)出的相關性下降    6.2.1  證據(jù)一:對貨幣供應量與物價、產(chǎn)出相關性的實證分析    6.2.2  證據(jù)二:超額貨幣的存在  6.3  挑戰(zhàn)之二:貨幣需求函數(shù)和貨幣流通速度的穩(wěn)定性下降    6.3.1  貨幣需求函數(shù)的穩(wěn)定性    6.3.2  貨幣流通速度的穩(wěn)定性  6.4  挑戰(zhàn)之三: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不足    6.4.1  貨幣乘數(shù)的穩(wěn)定性    6.4.2  基礎貨幣的可控性  6.5  本章小結第7章  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研究  7.1  成功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必須具備的前提    7.1.1  制度要求    7.1.2  經(jīng)濟要求    7.1.3  操作要求  7.2  中國具備這些前提嗎    7.2.1  中國是否可以把價格穩(wěn)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    7.2.2  中國人民銀行的工具獨立性狀況    7.2.3  透明度與責任性    7.2.4  公眾與政治家們的支持    7.2.5  良好的財政狀況    7.2.6  發(fā)展良好的金融體系    7.2.7  能進行高質量的通貨膨脹預測嗎    7.2.8  信息的可獲得性    7.2.9  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  7.3  本章小結第8章  中國貨幣政策框架的調整:來自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啟示  8.1  成功貨幣政策應具備的要素體系:PIIFFTA    8.1.1  成功貨幣政策的共性特征:有約束的相機抉擇    8.1.2  PIIFFTA貨幣政策要素體系的含義  8.2  對中國貨幣政策框架的調整建議    8.2.1  明確貨幣政策目標的優(yōu)先層次,并嘗試數(shù)量化的價格穩(wěn)定目標    8.2.2  加強制度建設,推進相關改革,提高中央銀行貨幣調控的自主性    8.2.3  增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8.2.4  努力提高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8.2.5  改進貨幣政策操作技巧,提升貨幣政策決策藝術    8.2.6  加強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責任性  8.3  本章小結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  “貨幣政策既令人神往又充滿神秘”,盡管貨幣政策作為一項宏觀調控手段只是20世紀后半期的事情,但貨幣政策一直以來都是經(jīng)濟學家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對貨幣政策的探討和爭論從貨幣政策產(chǎn)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停止,至今仍有許多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對實踐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家們來說,仍然經(jīng)常被一些問題困擾:成功的貨幣政策是否有一定的模式,抑或具有某些共同要素;如何把握實施的方向和力度,在各種復雜的關系中取得平衡;是相機抉擇還是堅守規(guī)則;如何實現(xiàn)價格和產(chǎn)出之問的微妙平衡等等,不一而足。不論是思維嚴謹?shù)慕?jīng)濟學家,還是注重實際的中央銀行家,都在為這些問題苦苦思索和努力實踐?;厥走^去十幾年里貨幣政策領域的發(fā)展,人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一種新的貨幣政策框架——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產(chǎn)生和迅速流行,以及由此所觸發(fā)的對這一新框架的廣泛討論和深入研究。市場經(jīng)濟國家實行了大半個世紀的現(xiàn)代貨幣政策,在我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連這個詞也還很少用。隨著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經(jīng)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貨幣政策迅速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我國貨幣政策也越來越多地具有現(xiàn)代貨幣政策的含義。1998年,在我國實行了大半個世紀的信貸規(guī)模控制被廢除了,這標志著貨幣政策從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越來越清晰。

編輯推薦

  本書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分析與比較分析相結合、計量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剖析通貨膨脹目標制入手,探求成功貨幣政策框架的理論與實踐,探討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及對中國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的政策含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有點內容。
  •   當當送書還是比較快的。書寫得一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