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國友誼 作者:白壽德 頁數(shù):298
Tag標簽:無
前言
《白壽彝史學20講》是一套科學普及中國史學知識的叢書,共11冊。本書為叢書的第9冊,即“中古時代·清時期”冊。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皇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溥儀退位,清朝統(tǒng)治全國長達268年。加上其在關外的興起階段,共有300多年。本冊論述的是自清太祖努爾哈赤于1583年起兵到1840年這200多年的歷史。 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50年來,清史研究取得了大量學術成果。通史方面,約有6部;典制方面,約有7部;軍事方面,約有4部;經(jīng)濟方面,約有14部;民族方面,約有7部;外事方面,約有2部;學術文化方面,約有7部;人物方面,約有12部;論文集方面,約有14部(種),以上共約73部。如加上未被統(tǒng)計和近10年來新出版的著作,當不下200部左右。歷史學同其他任何學科一樣,其發(fā)展不能脫離它的根基,并從它以往成果中汲取營養(yǎng),以對已有成果的超越。 在《白壽彝史學20講》的系列叢書“中古時代·清時期”冊中,同樣也只能講20個專題,所以也只能講述白先生在這個歷史時代所涉及的一些史學研究的部分內(nèi)容,當然還要兼顧廣大讀者們感興趣的一些史學問題,這也就不可能對中國中古時代·清時期的相關史學研究做出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了。在這冊書中,我們力爭突出科學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眾,盡力讓廣大的讀者了解白壽彝的史學觀點之精髓,史學研究之深廣,并有助于使廣大的讀者在學習中國史學時有所幫助,也為不同層次的讀者們的需要,提供一些參考,方便閱讀,從中不斷獲得更多的史學知識。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觸摸史學,就可以感悟到歷史的真諦,努力做到彰往而知來。 《白壽彝史學20講》,因為是普及史學科學的讀物,所以我們對于材料的來源都沒有注明。雖然這些材料的來源沒有注明,但是這些材料也都出自白壽彝先生生前審閱過、修改過并其后親自定稿的內(nèi)容,同樣如此作法也延續(xù)了白先生的一貫所為,也就依舊如同《白壽彝史學20講》1—8冊一樣,全部都滲透著他老人家的筆墨與汗水。我們還應特別指出的是,在書中采用了楷體字,這是白壽彝講史學的文字部分;一般宋體字,卻是編者插入的輔助文字部分,這主要是為了使讀者更好地了解白壽彝所講的史學內(nèi)容,并使全書內(nèi)容順暢一致,方便讀者的閱讀,就此也請讀者閱讀時加以注意。 《白壽彝史學20講》系列叢書的出版,應該感謝我的父親白壽彝賦予我的力量與勇氣,以及他的摯友、同仁、學子和弟子們的熱情、廣泛而全面的支持和幫助。當然,還應該特別感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領導和編輯們,因為他們?yōu)槌霭孢@套叢書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熱忱,甚至于不辭辛苦。我的小孫女白知靈,對于我的寫作,依然是親力所助。 如今,我們已經(jīng)跨入了嶄新的21世紀,中華民族奮進的步伐,越邁越大,越邁越快,這個嶄新的21世紀是屬于我們的。讓我們用力去觸摸史學,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歷史的真諦。我們只有重視歷史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加強歷史教育,弘揚和培育我們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終實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11年2月18日
內(nèi)容概要
清時期論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清代的歷史。清朝傳九代,十帝,268年,約當于公元1644至1912年。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入侵,發(fā)生了鴉片戰(zhàn)爭,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zhuǎn)化。
作者簡介
白壽彝,中國著名史學家、回族史和伊斯蘭教史專家。回族。河南開封人。早年在河南中州大學和上海文治大學讀書。1929年考入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1932年畢業(yè)。30年代主要從事中國伊斯蘭教史、回族史和中國交通史的研究。1939-1949年,先后在云南大學、中央大學執(zhí)教。1949年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史學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及學位委員會主任,并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歷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北京歷史學會會長、中國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代表作有《中國通史》、《中國通史綱要》、《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中國交通史》、《回族人物志》等。
書籍目錄
前言
中古時代?清時期
第一講 清史編寫之旨趣
1.中古和近代的分界
2.歷史的主流
3.衰老還含有一定的生命力
4.資本主義只是停留在萌芽狀態(tài)
5.科學和藝術是受到相當重視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7.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第二講 清時期史學領域的變化
1.清時期的史學特點
2.清初的史學和經(jīng)世致用
3.清代學術和乾嘉考據(jù)
第三講 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和乾嘉考據(jù)史學
1.明清時期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
2.錢大昕、崔述為代表的乾嘉考據(jù)史學
第四講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
1.史學經(jīng)世思想的發(fā)展
2.重視“別識心裁”
3.“史義”與“史德”
第五講 龔自珍的史學
1.提出“尊史”說
2.縱論歷史變遷
3.復興經(jīng)世之學
第六講 清皇朝的強化統(tǒng)治
1.一統(tǒng)全國,加強治理
2.學術文化加強控制
3.文學領域的代表
4.學術領域,考據(jù)興起
第七講 英明君主康熙帝
1.天聰好學,少年勵志
2.少年天子智除鰲拜,集權于已
3.鏟除三藩,收并臺灣
4.反擊沙俄,力圖和平
5.親征出塞,維護大統(tǒng)
6.開創(chuàng)盛世,萬民景仰
第八講 一代天驕雍正帝
1.儲位紛爭,終繼皇位
2.興利除弊,實心實政
3.財政民政,整體改革
4.尊崇儒家,奴化行為
5.改土歸流,建制邊疆
第九講 全盛初衰乾隆帝
1.乾隆初政,撥正反亂
2.百務俱興,建設制度
3.控制西北,鞏固統(tǒng)一
4.管轄西藏,安定政局
5.西南地區(qū),結束爭亂
6.訪求遺書,編纂四庫
7.揮霍浪費,敗壞成風
第十講 反清起義與清皇朝的衰落
1.朱一貴、王倫的起義
2.甘肅回民新派的奮起
3.林爽文的臺灣天地會
4.貴州苗民首領石柳鄧
5.白蓮教徒的多方起義
6.曹順組織先天教起義
7.乾隆皇朝晚期的衰落
第十一講 從嘉慶帝到宣統(tǒng)帝
1.嘉慶帝將和坤一黨一網(wǎng)打盡
2.道光帝與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3.咸豐帝與英法俄《北京條約》
4.同治帝19歲崩于皇宮養(yǎng)心殿
5.光緒帝的不幸與“百日維新”
6.宣統(tǒng)帝即位四年后結束帝制
7.慈禧太后在清末的特殊身份
第十二講 鄭成功抗清及收復寶島臺灣
1.隆武賜姓,海上起兵
2.立足、金廈,暢通貿(mào)易
3.和征無效,清廷失招
4.北伐金陵,進軍臺灣
5.收復臺灣,英雄永垂
6.二百年間,開發(fā)臺灣
第十三講 少數(shù)民族的不同作為
1.蒙古族并入清后全面發(fā)展
2.西藏實行政教分開的政策
3.彝族奴隸制及其多彩活動
4.戰(zhàn)斗而具高度智慧的回族
5.維吾爾的反抗與邊疆建設
6.索倫部神奇地生活在山林
第十四講 學校制度更為周密
1.中央官學,最高學府
2.地方官學,規(guī)制嚴密
3.社會辦校,作用重要
第十五講 科舉的恢復與最終廢除
1.童試中者,名日秀才
2.鄉(xiāng)試中者,名日舉人
3.會試殿試,中者進士
4.八旗宗室,參者另定
5.科考制度,還有武科
6.科目之外,還有制科
第十六講 禮俗之大樣樣觀
1.歲時節(jié)日風俗之暢行
2.木蘭秋稱(圍場獵殺)
第十七講 地理學之雙傳
1.傳統(tǒng)地理學進展
2.古代文獻的考釋
3.邊疆與域外地理
4.水系的專門研究
5.方志學的大發(fā)展
6.旅行家及其游記
7.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十八講 交通及其概況
1.交通與海運
2.河渠與道路
3.郵驛之發(fā)達
4.中外之交通
5.都會之重要
6.交通之工具
第十九講 衰老與資本主義萌芽
1.墾田水稻煙草等影響
2.農(nóng)產(chǎn)品的加工較發(fā)達
3.名品青花瓷和五彩瓷
4.造紙印刷業(yè)也有發(fā)展
5.大規(guī)模的制鹽冶鐵業(yè)
6.海船的制造特別突現(xiàn)
……
第二十講 西方殖民勢力的東來
章節(jié)摘錄
林萃書屋 1.清時期的史學特點 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封建社會固有的各種社會矛盾都呈現(xiàn)激化的趨勢,農(nóng)民和地主階級內(nèi)部各種集團的沖突空前加強。生產(chǎn)力在繼續(xù)發(fā)展,而生產(chǎn)關系卻阻礙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新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還不能突破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桎梏。 清統(tǒng)治者在文化學術方面,采取專制政策。……對學術文化采取各種辦法進行控制。第一,繼續(xù)提倡八股文、尊崇孔子和程朱,以限制人民的思想。第二,查禁對于清朝不利的書籍。第三,興文字獄。第四,寓禁書于修書。雍正、乾隆時,先后官修了《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兩部大書。在編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通過普遍征書而進行對書籍的銷毀,通過對書籍的收錄而進行刪削竄改,主要目的就是寓禁于修。 這種時代特點與背景反映在史學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氣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時代抗議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不斷地問世。 自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的史學,受時代的影響,呈現(xiàn)波浪式的變化.大致可分明代、明末清初、清代三個階段。最后,有龔自珍的史學。 2.清初的史學和經(jīng)世致用 嘉靖、萬歷以后,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和尖銳,思想領域也顯得活躍起來。這在東南地區(qū)要更顯著一些。明清之際,是學術思想特別活躍的年代,當時出現(xiàn)一些著名的學者和大師,講求經(jīng)世致用,有不少名著問世,在學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從嘉靖、萬歷年間的“六經(jīng)皆史”到明末清初的“經(jīng)世致用”,這是明清時期史學的第二階段?!傲?jīng)皆史”,是要抹去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的靈光。“經(jīng)世致用”,是要消除封建君主專制的淫威。這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窮則思變”的要求。但這時新生力量究竟還微弱、還沒有能沖破封建桎梏的能力。在封建的文化高壓政策之下,到了乾嘉年代,史學的大量工作便向歷史文獻學和考據(jù)史學的方面轉(zhuǎn)化,明清時期的史學從而進入第三個階段。……總之,明清史學的紛繁現(xiàn)象,是社會變革的矛盾運動在史學領域里的反映,有的反映得明顯,有的反映得曲折,有的為封建桎梏所緊緊掌握,有的是要掙脫封建桎梏而又苦于力量的不足。 3.清代學術和乾嘉考據(jù) 清代學術,包括的范圍很廣,其中乾嘉考據(jù)頗為突出。 章炳麟在其所著《檢論》卷四《清儒》篇中,對清代學術有比較全面的論述。他指出,清代學術有經(jīng)學,有浙東史學,有所謂“桐城義法”,有常州學派。他所謂“經(jīng)學”,是乾嘉考據(jù)所開始經(jīng)營的范圍.后來范圍擴大了。章氏說:“清世,理學之言竭而無余華。多忌,故歌詩文史枯。愚民,故經(jīng)世先生之志衰。家有智慧,大湊于說經(jīng),亦以紓死,而其術近工眇踔善矣?!边@是說清代學術,于理學、文史和經(jīng)世之學均已衰落,才智之士為了避免迫害,大致走入說經(jīng)之一途。章氏又說:“始.故明職方郎昆山顧炎武為《唐韻正》、《易》、《詩本音》,古韻始明,其后言聲音訓詁者稟焉。太原閻若璩撰《古文尚書疏證》,定東晉晚書為作偽,學者宗之。濟陽張爾歧始明《儀禮》;而德清胡渭審地望,系之《禹貢》。皆為碩儒?!彼J為這些人“草創(chuàng)未精博,時糅雜元明讕言”。實際上,顧炎武、閻若璩、胡渭等人的音韻、訓詁、辨?zhèn)巍⒔?jīng)解,只能是乾嘉考據(jù)的先行者,他們的考據(jù)之學在清初學術上并沒有多大地位。顧炎武的考據(jù)只是經(jīng)世之學的手段,跟乾嘉考據(jù)有很大的區(qū)別。乾嘉考據(jù)只是繼承顧炎武學術之技術性的一面,而舍棄了他的精髓。 關于乾嘉考據(jù),章炳麟認為:“一自吳,一自皖南。吳始惠棟,其學好博而尊聞。皖南始江永、戴震,綜形名,任裁斷。此其所異也?!? 所謂吳學,章炳麟說:“先棟時有何焯、陳景云、沈德潛,皆尚洽通,雜治經(jīng)史文辭。至棟,承其父士奇學,揖志經(jīng)術,撰《九經(jīng)古義》、《周易述》、《明堂大道錄》、《古文尚書考》、《左傳補注》,始精眇,不惑于謾聞,然亦泛濫百家,嘗注《后漢書》及王士稹詩,其余筆語尤眾。棟弟子有江聲、余蕭客。聲為《尚書集注音疏》,蕭客為《古經(jīng)解鉤沉》,大共篤于尊信,綴次古義,鮮下己見。而王鳴盛、錢大昕亦被其風,稍益發(fā)舒。教于揚州,則汪中、劉臺拱、李悖、賈田祖以次興起。蕭客子弟甘泉江藩,復纘續(xù)《周易述》。皆陳義《爾雅》,淵乎古訓是則者也?!? 所謂皖學,章炳麟說:“震生休寧,受學婺源江永,治小學、禮經(jīng)、算術、輿地,皆深通。其鄉(xiāng)里同學有金榜、程瑤田,后有凌廷堪、三胡。三胡者,匡衷、承珙、培翠也。皆善治《禮》。而瑤田并通水地、聲律、工藝、谷食之學。震又教于京師,任大椿、盧文招、孔廣森皆從問業(yè)。弟子最知名者,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玉裁為《六書音韻表》以解《說文》,《說文》明。念孫疏《廣雅》,以經(jīng)傳、諸子轉(zhuǎn)相證明,諸古書文義詰詘者皆理解。授子引之,為《經(jīng)傳釋詞》,明三古辭氣,漢儒所不能理繹。其小學訓詁,自魏以來,未嘗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孫詒讓,皆承念孫之學。樾為《古書疑義舉例》,辨古人稱名抵牿者,各從條列,使人無從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孫為經(jīng)儒,卒最精者乃在小學,往往得名家支流,非漢世《凡將》、《急就》之儕也。凡戴學數(shù)家,分析條理,皆參密嚴琛,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與蘇州諸學殊矣?!? 這些話說出了乾嘉考據(jù)之概貌,而考據(jù)的范圍包括了音韻、訓詁、算術、輿地、聲律、工藝、谷食之學,于經(jīng)傳之外,旁及子史。這些學者確實下了工夫,在古籍整理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使一向難以通解的書得以通解,一向真?zhèn)坞y辨的書得以正確的理解,沉沒已久的古音古義得以復現(xiàn)。但所有這些成績,僅限于很小的天地內(nèi),對于明清之際以經(jīng)世致用為目標的史學來說,是無從比擬的。作為皖派領袖的戴震,本來既是考據(jù)學家,又是哲學家。但他在哲學方面的學術表現(xiàn)不只為其考據(jù)學上的成就所掩,而且為其后學者所諱言。風習的移人,于此更可值得注意。P8-10
編輯推薦
大家的觀點,通俗的闡釋,一部精要的中國通史,一部精略的中國史學史。 《白壽彝史學20講》是一套科學普及中國史學知識的叢書,共11冊。本書為叢書的第9冊,即《中古時代(清時期)》冊,由白至德編著。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皇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溥儀退位,清朝統(tǒng)治全國長達268年。加上其在關外的興起階段,共有300多年。本冊論述的是自清太祖努爾哈赤于1583年起兵到1840年這200多年的歷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