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01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社 作者:李敖 頁數(shù):38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李敖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以一支禿筆沖決羅網(wǎng),揭露真相,抨擊時政,八面威風,樹敵復樹敵,坐牢再坐牢,把一個死氣沉沉、一黨獨霸的臺灣島攪動得天昏地暗,成為朝野上下注目和爭議的焦點人物,也贏得了全臺灣幾代讀者的青睞,在華語世界形成了一股強勁不衰的“李敖旋風”。
李敖是一個極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的人。對一切有悖于人性,有害于公眾,有損于民族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與政體弊端,他都予以一針見血地抨擊。他不顧別人怎樣褒貶,不斷大談人生、女人、心境、坐牢、愛情、貓狗、佛道、風月、夢囈……李敖的可愛之處就是毫不遮掩,無所不談,敢于挑戰(zhàn)禁忌,拒絕一切媚俗。這樣,在一個不健全的社會體制里,成為思想犯兩次身陷囹圄是必然中的事。可每次出獄后復出江湖,人們還是看到了依然口誅筆伐“再戰(zhàn)江湖”的李敖,乃至是愈戰(zhàn)愈勇,愈戰(zhàn)愈充滿智慧。他創(chuàng)辦的《千秋評論》在臺灣不斷擊起層層大浪,他也因此被公認為“文化頑童”。
作者簡介
李敖,臺灣著名作家、史學家、思想家。1935年4月25日生于哈爾濱,1949年隨父赴臺。1954年考入臺大法律系,自動休學后次年又考入臺大歷史系,1961年挑起中西文化論爭,從此成為文化界的風云人物。1970年、1982年兩次入獄前后達十年之久。
李敖是臺灣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他特立獨行、傲世無羈。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斗國民黨,拒見蔣經(jīng)國;戰(zhàn)民進黨,掘出黨魁根。中西文化論爭,他更是單英戰(zhàn)群雄。
他自稱寫白話文、五百年內(nèi)前三名都是李敖;他自詡為博學的洪水猛獸,他自道是二十四品之外的一品;狂叛。
今天的李敖依舊談笑風生地編著自己的全集、寫著自己的新作。是耶、非耶,盡由他人評說。
書籍目錄
警棍下的失樂園
從認賊到被賊認
“好為婦人出脫”
腿上功夫
將相怎樣才能和?——答孫觀漢先生
你不能只做一半
比祖宗
為中國人信命尋根——對王充宿命思想的一個觀察
招了再說
中國式談判
此非彼輩所能知也!
擾者酷吏非庸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章節(jié)摘錄
國民黨中常委余紀忠的《中國時報》,四月八日刊出了一篇《里根、辜振甫相見歡》,對另一名中常委辜振甫大展媚功。文中最后兩段是這樣的: 辜氏出身世家,中國近代英文怪杰辜鴻銘就是辜氏的伯父。大概家學淵源吧,辜氏也說一口標準典雅的英語,成為他與國際重要人士交往的利器。這次在華府出席會議期間,辜氏和卡特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有同席之雅,據(jù)了解辜氏為了美國基于政治理由不肯賣高性能戰(zhàn)機給臺灣,而中共現(xiàn)已發(fā)展出比臺灣F-5E性能較住的F-8戰(zhàn)斗機,還和布氏舌戰(zhàn)一番呢?! 」际祥L得一表人才,富而好禮,風度優(yōu)雅,故中外人士多樂與交接。這次在華府開會,辜氏不僅在會上見了包括主管經(jīng)濟事務的國務次卿華理斯、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伍夫維茲、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主管亞洲事務的席格爾博士等重要官員,會外也接觸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美國朝野人士,可說做了一場成功的“國民”外交。而辜氏謙謙君子,功成不居,不欲人知,越發(fā)叫人尊敬??墒枪际暇扛偨咏咧炅?,為“國”效勞之日苦短,這又不得不叫人憂心是否后繼有人的問題了?! ∵@兩段話,如果問題出在就正確事實發(fā)動錯誤解釋,其肉麻猶可原諒;但出在就錯誤事實發(fā)動錯誤解釋,其肉麻就不可原諒了。不幸的是,《中國時報》的肉麻,卻正屬后者。 《中國時報》所說“中國近代英文怪杰辜鴻銘”,生于一八五七,死在一九二八,鴻銘是他的字,本名湯生,別署漢濱讀易者,福建同安人。他是英屬馬來西亞擯榔嶼的華僑,早年留學英國、德國,得到文學、工學學位。一八八○年后,在新加坡英國殖民政府任職。后來跟馬建忠一夕談,深感當為祖國效命,第二天就辭職了,然后蓄辮易服,回祖國了。辜鴻銘從二十八歲(一八八五)起,入張之洞幕府,為張之洞主持英文譯述,歷時二十多年。他說張之洞對他“雖未敢云以國士相待,然始終禮遇不少衰”。張之洞死后,他以二十多年間見聞所及,寫成《張文襄幕府紀聞》,對晚清掌故禮俗,多有生動的記述。另以英文寫《中國的牛津運動》(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書。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Richard Wilhelm)把它譯為德文,名叫《中國反對歐洲觀念之理由》,指定為哥廷根大學哲學系學生必讀參考書。民國以后,辜湯生又用英文寫成《原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一書,一名《春秋大義》。宣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晚年在北京大學教書,憤世玩世罵世,被人看作“老怪物”。但他的特立獨行,卻是一個榜樣。 《中國時報》說辜鴻銘是辜振甫的伯父,辜振甫英文棒是“學家淵源”,是百分之百的就錯誤事實發(fā)動錯誤解釋,因為辜鴻銘是福建同安人,辜振甫是臺灣彰化人。辜振甫的爸爸辜顯榮(耀星)是臺灣一土蛋耳,八竿子攀親也攀不到辜鴻銘,只是辜顯榮歸籍福建時,向辜鴻銘討過一張照片而已,至多是同鄉(xiāng)同姓而已,又何來伯父小侄的關(guān)系呢?辜顯榮的“世家”是土生土長的漢奸,辜鴻銘的“家學淵源”,再不肖也遺傳不到辜振甫的頭上吧? 既然事實是如此風馬牛不相干,辜振甫為什么無恥的去硬認辜鴻銘做伯父呢?《中國時報》為什么也無恥的去硬認這門親戚呢?原因無他,“中國文化”作祟耳! “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認族”文化,這種文化特色是“無賴認親”。它的最早形態(tài)是自認是誰誰之后,例如唐朝皇帝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后,于是追尊李耳是“元元皇帝”,并把《史記》老子列傳排名列傳之首;又如郭崇韜自認是郭子儀之后,于是西征路上直奔郭子儀墳頭,一廂情愿的大哭特哭。這類“無賴認親”,認的還只是遠祖遠親,除了回轉(zhuǎn)式的光宗耀祖,尚肉麻有限。不幸的是,這種“無賴認親”,于今為烈以后,就變得越認越近了。例如羅紹威做了節(jié)度使大官,就認羅隱做叔叔,大送其禮;蔡京為了拍當?shù)礼R屁,就認蔡襄做族兄,大送秋波。后來蔡京當?shù)?,蔡薿又認蔡京做叔父,蔡京叫自己兒子出來見蔡薿,蔡薿一見,大叫認錯了認錯了,說他該認蔡京做叔祖才對、認蔡京的兒子做叔父才對,于是對蔡家父子一一磕頭,親上加親,連認兩代焉! 《舊唐書》李義府傳,說李義府“既貴之后……無賴之徒茍合,借其權(quán)勢,拜伏為兄叔者甚眾”。我名這一“中國文化”作“無賴認親”,語意本此?! 》鸾痰摹独銍澜?jīng)》有“認賊為子”的話;中國俗語有“認賊作父”的話,在認與被認之間,光寵攀附,都不乏脈絡(luò)可尋。其中最可嘆的是辜鴻銘,一代清流,不幸卻被賊所認,不但被第一代稱兄道弟,而且死有余辜,連第二代都要咬住不放,強呼“伯父”不絕。老辜何辜,老辜何辜,我隨筆寫來,真要為辜鴻銘大喊其冤了?! ∫痪虐怂哪晁脑率娜?/pre>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臺灣“愛書人”票選十大作家,李敖不但獨得第一名,且得票還超出其他作家;《中國時報》票選風云十年的文化十人,十年中李敖九年半都在封嘴狀態(tài),但復出半年,就達到“風云”的結(jié)果。——李敖的“硬里子”由此可見一斑。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