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國學文藝常識叢書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朝華出版社  作者:江樂興  頁數:189  字數:180000  

前言

被現代人稱為“古董”的國學知識是如何歷經數千年滌蕩得以流傳至今的?它又是如何與當今道德建設聯系在一起的?作為民族符號的中國書法是因為什么而備受大家推崇呢?與它同源的中國繪畫又“踏過”了哪些足以載入史冊的歷史印記?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劇的中國戲曲為何在世界劇壇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單田芳、馬三立、馬季等曲藝藝術表演大家身上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多種文學形式是如何出現與發(fā)展的?那些優(yōu)秀的中外文學作品又是以何種魅力贏得大眾”歡心”的……    面對這些疑問,我們如何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套《青少年國學文藝常識叢書》著眼于最受青少年關注的幾個領域,分為《國學經典》《書法美術》《戲曲曲藝》《文學百科》四冊,幫助青少年熟知最經典的國學知識,掌握書法美術的相關常識,懂得戲曲曲藝的藝術特色,明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學作品……這套叢書不僅充滿樂趣,更為青少年集中快速地了解相關知識提供了捷徑。    本叢書旨在幫助青少年了解文藝常識,用當今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讀圖形式,將國學文藝常識傳遞給青少年。    這套叢書以優(yōu)秀青少年的閱讀興趣為導向,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內容豐富。涵蓋了國學經典、書法美術、戲曲曲藝和文學百科等領域,無論青少年對哪個領域感興趣,都能找到吸引你眼球的知識點。    知識系統。每本書在選擇知識點時,既突出趣味性,又兼顧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講解簡明。本叢書把枯燥的知識用簡明、通俗的語言加以描述或說明,使青少年一看就懂。    圖文并茂。本叢書配有大量和正文匹配的彩色圖片,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令閱讀更有趣,讓學習更輕松。    這套叢書就像系列電影一樣,把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一些知識,一幕幕展現在大家面前,讓青少年在趣味閱讀中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

內容概要

本叢書《青少年國學文藝常識叢書》(作者江樂興)旨在幫助青少年了解文藝常識,用當今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讀圖形式,將國學文藝常識傳遞給青少年。
這本《戲曲曲藝》(作者江樂興)是其中一冊。
《戲曲曲藝》內容共分五章,前三章為戲曲部分,從劇種、劇目、戲曲名人三方面闡述;后兩章為曲藝部分,從地方曲藝、曲藝名人兩方面闡述。本書還設置了知識鏈接和拓展閱讀,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戲曲和曲藝知識,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是廣大青少年了解戲曲曲藝的一部佳作。

書籍目錄

Part 1 主要劇種 種類繁多又各具特色
001 昆劇——冠絕梨園的“百戲之祖”
002 黃梅戲——中國鄉(xiāng)村歌劇
003 京劇——時代國粹
004 越劇——婉轉纏綿別有情
005 秦腔——吼出來的精彩
006 評劇——淺顯易懂,明白如訴
007 豫劇——中國地方戲曲之首
008 曲劇——質樸自然,婉轉柔美
009 粵劇——南國紅豆
010 川劇——四川文化的一顆明珠
011 淮劇——粗獷而細膩
012 晉劇——慷慨激昂。婉轉細膩
013 湘劇一融四大聲腔于一爐
014 潮劇——南國奇葩
015 閩劇——福州名戲
016 祁劇——弋陽腔與地方藝術的融合
017 莆仙戲——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018 河北梆子——高亢激越,慷慨悲忍
019 呂劇——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Part 2 經典劇目 戲曲的傳唱記錄
020 《西廂記》——妙筆傳情,天下奪魁
021 《竇娥冤》——驚天地,泣鬼神
022 《漢宮秋》——獨留青冢向黃昏
023 《趙氏孤兒》——同邪惡斗爭到底
024 《梧桐雨》——元代文壇的一樹奇花
025 《墻頭馬上》——男女愛慕之典實
026 《倩女離魂》——人鬼情未了
027 《琵琶記》——傳奇之祖
028 《浣紗記》——水磨調首次用于舞臺的名劇
029 《牡丹亭》——千古猶唱“還魂曲”
030 《長生殿》——傷盡千秋萬古情
031 《桃花扇》——借兒女之情抒興亡之恨
032 《霸王別姬》——梅派經典名劇
033 《貴妃醉酒》——曼妙錦袖舞濃情
034 《女駙馬》——家喻戶曉的黃梅經典
Part 3 戲曲名人 領域中的杰出代表
035 關漢卿——元代雜劇的奠基人
036 王實甫——才情富麗,辭家之雄
037 馬致遠——秋思之祖
038 白樸——元好問的得意弟子
039 湯顯祖——東方的莎士比亞
040 孔尚任——才華橫溢的圣裔
041 洪升——疏狂放浪的才子
042 張二奎——英年早逝的梨園巨星
043 魏良輔——昆曲之祖
044 李漁——芥子園主人
045 程長庚——徽班領袖,京劇鼻祖
046 譚鑫培——“韻昧派”的開創(chuàng)者
047 劉趕三——天下第一丑
048 蓋叫天——江南第一武生
049 馬連良——“四大須生”之一
050 梅蘭芳——旦行一代宗師
051 程硯秋——半生梨園一世情
052 尚小云——尚派藝術創(chuàng)始人
053 荀慧生——譽滿春申
054 嚴鳳英——永遠的七仙女
Part 4 地方曲藝 獨特的說唱藝術
055 相聲——逗你沒商量
056 山東快書——齊魯藝術名片
057 天津快板——竹板一打說天下
058 東北二人轉——那一“轉”的風情
059 蘇州評彈一江南奇葩
060 太平歌詞——相聲的基本功
061 評書——世間生意甚多,唯有說書難習
062 單弦——詞曲考究,名作紛呈
063 山東琴書——呂劇的直接母本
064 雙簧——合伙“騙人”
065 京韻大鼓——唱中有說,說中有唱
066 揚州評話——笑談古今事
067 揚州清曲——開在江南的一朵茉莉花
068 東北大鼓——曲調豐富,唱腔流暢
069 湖北大鼓——湖北地方的重頭戲
070 鑼鼓書——上海民間曲藝的藝術瑰寶
071 鳳陽花鼓——東方芭蕾
Part 5 曲藝名人 一人多角的演繹
072 單田芳——評書界元老
073 劉蘭芳——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
074 朱紹文——“窮不怕”的相聲大師
075 侯寶林——一代宗師
076 馬三立——相聲泰斗
077 劉寶瑞——單口大王
078 馬季——相聲界的領軍人物
079 李金斗——全才相聲藝術家
080 劉寶全——鼓界大王
081 李潤杰——快板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
082 張志寬——杰出的快板書表演藝術家
083 常澍田——單弦泰斗
084 高元鈞——山東快書一代宗師
085 楊立德——楊派山東快書創(chuàng)始人

章節(jié)摘錄

昆劇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美稱,它是中國傳統戲曲中一種最為古老的劇種。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劇種,所以又被稱為“百戲之祖”??梢哉f,昆劇是極為典雅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中的“陽春白雪”。    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戲曲堪稱藝術中的珍品,而昆劇更是戲曲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不久,接見了一位名叫周壽誼的百歲老人,這位老人祖籍正是昆山。朱元璋問他:  “聽說昆山腔很優(yōu)美,你會唱嗎?”而當時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及的昆山腔其實就是原始的昆劇,也就是說如果從元末算起,昆劇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整個明清時代,由于昆劇具有完整的表演體系和豐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它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這也是昆劇享有“中國戲曲之母”美譽的原因。    萬事萬物,有興起就有衰落。昆劇自然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的變化,昆劇也有盛有衰。盛時皇宮王府,到處都有昆劇藝人足跡。如清代的康熙與乾隆就特別鐘情于昆劇,他們每次南巡時,不僅會去蘇州看昆劇,而且還會選演員帶回北京。許多朝廷官員到各地上任,也都會帶著自己的戲班。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數那些犯法的官員,他們在充軍邊疆時,競還要帶著幾個昆劇演員去。由此可見,昆劇迷人之深。    當然,除了宮廷王府上層社會的人迷戀昆劇外,平民百姓也同樣喜愛昆劇。然而,清代乾嘉之后,昆劇日益走向僵化的死胡同,脫離群眾,興盛數百年的昆劇開始衰落。到了近代,昆劇幾乎逐漸消失,險些遭遇滅頂之災。一些藝術家為使美輪美奐的昆劇延續(xù)下來,付出了畢生精力,像吳梅、俞平伯、趙景深等教授都曾為保護昆劇而不懈努力。    昆劇歷經幾百年的發(fā)展,在新的時代,它又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獨特的藝術特色與藝術魅力是分不開的。    與其他劇種相比,昆劇的唱腔極為優(yōu)美,尤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取勝。這一切均要歸功于昆劇演唱上最大的特色——“水磨腔”。所謂的“水磨腔”就是指昆劇中一種聽起來像江南人水磨糯米粉、水磨年糕一樣細膩軟糯,柔情萬種的唱腔。而該唱腔的產生與昆劇幽雅婉轉的曲調、典雅華麗的唱詞、委婉細膩的唱法有著緊密關系。    昆劇的樂器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即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主樂器是笛、三弦、簫、琵琶、笙等。由于昆劇以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再加上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因而具備了“流麗悠遠”的特色,從而冠絕梨園幾百年。    昆劇的音樂屬于“曲牌體”結構,即一種以曲牌作為基本結構單位,將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聯綴成套,構成一出戲或一折戲的音樂。而昆劇所使用的曲牌也十分豐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    同時,抒情性強、動作細膩也是昆劇在表演上的一大特色,其歌唱與舞蹈身段的結合可謂天衣無縫。此外,昆劇的戲曲舞蹈也極富藝術性,它在繼承古代民問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之外,更通過舞臺實踐積累出的豐富經驗,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偏重于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進行巧妙地配合。    黃梅戲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現在安慶被稱為黃梅戲的故鄉(xiāng)。黃梅戲雖為地方戲,但其歷史極為悠久。據說,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采茶歌。根據史書記載,在唐代之前,黃梅采茶歌就已廣泛盛行,隨后歷經宋代民歌的發(fā)展與元代雜劇的影響,便逐漸形成了民間戲曲的雛形。黃梅戲最早出現在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黃梅縣。這里盛產茶葉,每年谷雨前后,當地青年男女成群結隊,他們邊采茶邊編唱民歌,于是就產生了黃梅采茶調。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湖北黃梅縣一帶發(fā)生洪災,災民只好外出逃荒,靠賣唱為生,采茶調伴隨災民的足跡傳到安慶府的宿松、望江、懷寧等縣。在這里,黃梅采茶調猶如一顆飽滿的種子找到了合適的土壤,很快就生根發(fā)芽了。    可是,直到清朝道光年間,黃梅采茶調才成為安慶地方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戲種,即黃梅調,并開始迅速在安慶各地流行。1921年,《宿松縣志》首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在黃梅戲的發(fā)展初期,黃梅戲民間藝人只好在鄉(xiāng)間搭個簡陋的“草臺”偷偷表演??墒沁@種極為簡陋的舞臺小戲,劇情貼近生活,真實感人,不僅道出了貧苦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且唱出了他們的內心情感,從而使得黃梅戲愈禁愈廣為流傳。    提起黃梅戲,我們很容易想起《天仙配》里那段家喻戶曉的唱詞:“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可以說,黃梅戲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非常貼近平民百姓的生活。    因黃梅戲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唱腔行云流水、詞曲通俗易懂、韻味豐富,故而黃梅戲聽起來優(yōu)美動聽,深受各地老百姓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有三大腔系,即花腔、彩腔、主調?;ㄇ坏那{大多明快而優(yōu)美,所以表演形式上以活潑歡快為主,常用來演小戲;花腔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是因職業(yè)化后的黃梅戲演員向觀眾“討彩”而得名,其曲調歡快流暢。主調則是黃梅戲中傳統正本大戲里常用的唱腔,又稱作正腔。其曲調莊重而優(yōu)美,常用在大段的敘述或抒情中,聽起來委婉而動人。    黃梅戲具有“山歌”的內在韻律美。因為黃梅戲的前身就是山歌時調,多小旦、小丑舞臺對唱的形式,它吸收了時代、地方、人文的文化養(yǎng)料,從而發(fā)展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黃梅戲,但作為其主要“靈魂”的山歌美學特質卻得到了保留。另外,由于黃梅戲唱詞融合了詩詞、民歌的所長,并擯棄了其難人戲的弊端,所以它在內容和形式上淺顯易懂,且蘊含著深遠的情感,從而最終成為了一種雅俗共賞的戲曲文學藝術。P12-15

編輯推薦

本套《青少年國學文藝常識叢書》著眼于最受青少年關注的幾個領域,分為《國學經典》《書法美術》《戲曲曲藝》《文學百科》四冊,幫助青少年熟知最經典的國學知識,掌握書法美術的相關常識,懂得戲曲曲藝的藝術特色,明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學作品……這套叢書不僅充滿樂趣,更為青少年集中快速地了解相關知識提供了捷徑。    這本《戲曲曲藝》(作者江樂興)是其中一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青少年國學文藝常識叢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