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朝華出版社 作者:陳渠珍 頁數:265 譯者:龐培
Tag標簽:無
前言
序言 一百年的跋涉 死如在未定之見之中, 在我體內欣喜若狂。 ——里爾克 或許,所有書籍只是一間空空的屋子?!? 把陳渠珍的故事復述一遍之后,瞬間,我也成了百年前戈壁沙漠中冒死返鄉(xiāng)、而后作古的士兵中的一員。在我最后邁出塵世的一步中,有原先根本沒法想象的沙漠颶風,比死亡可怕百倍的饑餓、絕望和驚恐。而在我仆倒在地的無聲無息中,把敘事的軟弱、寫作的無助傳遞給了茫茫雪原之外的遠方。我猜摸:當年,一名川籍或湖南籍普通士兵在險惡征途上的無辜徒勞,一定成了作者陳渠珍在十萬大山里的某間孤獨小屋中,堅持一個章回又一個章回地把這個故事復述下去的動力和勇氣。事隔數年后,死神仍舊在他堅忍的身體里跋涉,一如當年一百多名士兵的馬隊,在命運的暗黑中懵懂地闖入荒無人煙的藏地無人區(qū)。這是世上最高海拔的回憶錄,每一頁都有如墜地獄的風寒,每個章節(jié)都雄渾、遼闊、陡峭,挑戰(zhàn)人的極限并使人嚴重缺氧!一直到藏族女子西原被葬在小雁塔下,讀者肺部的最后一絲氧氣似乎才隨著作者的悲慟愴然而被擠出了體內,進入無生命跡象的“黎明前的黑暗”。最恐怖的一擊在最后一刻蒞臨:失去一路相伴逃出絕境,拼死護佑自己的心愛女人。故事最后,男主人公的窮愁潦倒,徹底磨滅了閱讀這個故事、同樣愈加堅忍的讀者身上可能存留的最后一點耐心!于是,在故事結尾,故事里的主人公、作者、讀者們又一起來到地獄門前,到那陰曹地府的邊緣走了一圈!這樣的情節(jié)和場景,幾乎是希臘神話中只身前往地獄救回妻子歐律狄刻的盲歌手俄爾甫斯式受難的東方版再現!在男人眼看就要救出他的女人,贖回愛的性命的一剎那,事情驟然間向著相反方向飛墜和發(fā)展。人成了真正悲劇的淵藪!而這幾乎是愛的唯一實現!于是,出自塵世的角度,愛的本質,被凸顯成了痛失!那赤裸裸、完完全全的痛失!必須在無限的痛里面,人才有可能依稀體味到愛之純潔和絢麗。我以為,通過《艽野塵夢》這個文本,陳渠珍頗為艱難地說出了先前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上眾多經典的文本未能說出的一個形象:某種刻骨的、難以索回的命運之愛。在晚清、民國、“五?四”新文學、“鴛鴦蝴蝶派”等眾多眾聲喧嘩的寫手和著述中,陳渠珍不徐不疾、緩重的敘述聲音,獲得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真正具有現代性意義、地獄特質的、不可多得的獨醒者身份。數不清的流派謬誤和思想概念: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大眾或艷俗,西方和東方……紛紛從一名湘西山里的老軍人的筆下,被過濾掉。原因很簡單,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并非文學,而是,也首先是:人生! 美好世間的難艱人生,艱難時世的美麗人生! 文言文版的《艽野塵夢》,只薄薄一冊,淡綠色封面。到我手的時間是2001 年夏天,一旦開讀,即愛不釋手,從此成為我當年幾本枕邊書中的一冊。那年夏天,我剛剛出版《瞎子阿炳》評傳,從合肥的《詩歌月刊》雜志回江陰,手上新寫作的詩作是幾乎難以整理成形的組詩:《母子曲集》——后有一定稿版本,亦不盡人意——于是,要想在回憶中檢索出當年細讀陳渠珍回憶錄最初的心境或心情,幾乎成了無法想像的事情——年代的廢墟如此龐大,雜旯,唯一有絕對把握的是:我一直把這本已經看過數遍的小小薄薄的書,攜帶在貼身口袋里,攜帶在身邊,仿佛它是并非一般干糧的壓縮餅干,即使每天睡覺之前,舌頭舔一舔,也有無窮營養(yǎng),更不要說甘之如飴的回味了?!? 2003 年春天,因為采訪并撰寫有關吳地田山歌的一個電視片劇本,我住到常熟鄉(xiāng)里一個叫做“白茆”的臨河古鎮(zhèn)上。我在鎮(zhèn)上的旅館,有一夜忽發(fā)奇想,運用現代白話把這本散發(fā)出晚清、民國歲月的霉味的小冊子,逐字逐句地復寫下來,讓這一驚世傳奇的故事本子挪一挪地方,從舊時代的旅行箱(金屬的鉸鏈扣子已全部銹爛!)或木盒中取出放到大門口的空地上,去吹吹風,曬一曬太陽,看看封面上作者的姓名、名字,會不會掉脫、風化?是的,某種對死亡的好奇心,促使我長久地關注這個被世人遺忘的故事可能的再生,或再世。我讀它時遺憾地感覺到它的心跳正在慢慢地變得微弱,有時十分微弱了,仿佛一名歷經了年代滄桑的百歲老人……我俯身在他黑暗一隅完全無人理會的身子上,那兒,一張平靜的臉龐上有著溝溝壑壑數不清的皺紋,每一道皺紋都在講述無聲的歲月;打心眼里,我被仍舊有著活人呼吸的這張瀕死的面容所深深地打動了……陳渠珍,軍中一度做過《邊城》作者沈從文先生的名符其實的老師和師長。據說寫得一手絕好書法。我一度忽發(fā)奇想,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親眼看一看珍貴的《艽野塵夢》散佚在人間哪怕是一小頁的手稿;或者假以時日,老天可能讓我看一次,欣賞一回這名大山里跋涉出來的倔犟老軍人的書法手跡——這時間,誰能珍藏一幅陳渠珍的書法墨寶?這是在我眼里如同蓬萊仙境似的真正意義上的墨寶啊!終有一天,《艽野塵夢》的讀者會在數量上超過了不起的《邊城》——我以為這樣近乎癡人說夢式的一天,很快會降臨,且如同所有的奇跡顯現一般,會成為中國的文學讀者們日常的際遇和共識——這兩部書:《邊城》和《艽野塵夢》,終將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曠原上并峙的兩座險峰!出自同一塊鄉(xiāng)土——湘西鳳凰的整體上的文學風景線,又是多么亙古和絢麗! 讀沈從文,必讀陳渠珍! 看《邊城》,必看《艽野塵夢》! 后記 西原故事 我抄譯這一本故事,前后悲泣數次。有時想想,人類自有文明以來,動用文字莊嚴載錄的事體,也不過就數十樁。翻來覆去,無非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桃園三結義或是眾所熟知的特洛伊木馬,以及《魯賓遜漂流記》、《變形記》一類。我以為,陳渠珍這名從中國的崇山峻嶺中走出來的男子所追憶的早年經歷,介于中國大變革年代的裂縫期,足可躋身于著名的行列。不久前,和《走進西藏》的作者馬麗華通電話,我曾無意間把這段經歷概括成“西原故事”。 大家知道,西原就是這場浩大生死歷險里那名聰慧的藏族少女。當年,陳渠珍攜著一百一十五名士兵冒死穿越舉世聞名的唐古拉山口、羌塘大沙漠,走回內地的路程足有一萬公里,西原像是茫茫萬里路上的一棵小草--但正是這棵小草,救活了與之相關聯的整個事件的生命,乃至整個中國軍隊當年援藏赴險的悲壯史實和記憶。她也可能救活了我們這些讀者在茫茫人海浮沉之余的一點內心的情感……她不是笛福筆下、克魯索先生身邊的“星期五”,卻比“星期五”美麗和珍貴多了!表面上看,作者記述追憶著的,只是一支軍隊,一場一百年前異地驚心動魄的歷險,而實際上,他的筆墨、心力,卻最終落實到了那名藏族女子頑強不屈的純潔身影上。他記得她姣好的面容,那面容、那身影深深地映刻在作者腦中,那是永世也無法歸去的風雪肆虜的伊甸園,也是一小處遠離人寰的僻靜墓園。我們這些后世讀者完全可以憑著這本書的標識去那里祭奠或朝拜。我們是去朝拜一場愛的風暴,一種品質氣度,一份人在茫?;脑系臏厍橐蕾?-以及一顆純潔而無畏、野性、美麗得使人潸然淚下的心靈?!? 2003 年10月 譯于常熟虞園 2005 年秋 二次修改 2011 年7 月再改 于蘇州啟園
內容概要
《西藏生死線》(依照《艽野塵夢》譯寫),是一代傳奇人物“湘西王”陳渠珍親筆撰寫的一部回憶錄?!败匆啊敝盖嗖馗咴?。作者以地名作為每一章的標題,記錄了他從成都到達藏區(qū),又從藏區(qū)返回內地的傳奇經歷。其中詳細描述了沿途所經過的昌都、江達、工布、波密、魯朗、青海無人區(qū)、通天河、柴達木、丹噶爾廳、蘭州、西安等十幾個地區(qū)的“絕版”山水風光、人文習俗,尤以驚心動魄的藏地歷險和傳奇感人的生死愛情動人心魄。整個回憶錄也客觀描述了英、俄等國覬覦下復雜的西藏局勢、清朝封疆大吏之間和軍隊內部的勾心斗角以及辛亥革命對西藏和川軍的重大影響。因此,它不僅是一部傳記小說,還是一份珍貴的清末民初軍政備忘錄,也是關于一百年前西藏風俗民情和青藏高原的不可多得的人文地理考查報告。就小說而言,作者對荒原求生的描寫,至今仍能令人心驚肉跳;作者筆端流露出對深愛的藏族少女“西原”的深情厚義,仍能在一個世紀之后打動今天的年輕人。
作者簡介
龐培:詩人、散文家,1962年12月生于江蘇江陰。早年曾在江南各地漫游,有“文壇流浪漢”之美譽。1985年發(fā)表小說處女作,作品獲1995年首屆“劉麗安詩歌獎”。1997年“柔剛詩歌獎”及《詩探索》獎。代表詩作有《低語》、《謝閣蘭中國書簡》、《憂傷地下讀物》。散文著有《低語》、《五種回憶》、《鄉(xiāng)村肖像》等。陳渠珍簡介
他是博學多才、崇尚儒道、喜讀老莊、兼通百家的“一介武夫”;他見證了中國清末、民國、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的滄桑巨變;他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自接見;他曾是沈從文的上司,與賀龍元帥是舊交,滕代遠將軍亦受過他的資助。他叫陳渠珍,100年前以清王朝軍官的身份入藏抗擊英國侵略、平定達賴叛亂,而后跋涉萬里、九死一生地回到內地統(tǒng)治湘西二十余年,史稱“湘西匪王”。
《艽野塵夢》成書于民國25年(1936年),印量很少,卻轟動一時。1952年2月8日,陳渠珍因為喉癌病故于長沙麻園嶺“寥天一廬”,終年七十一歲。
書籍目錄
譯者序 一百年的跋涉
總敘 艽野塵夢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第二章 臘左探險
第三章 昌都到江達
第四章 收復工布
第五章 進軍波密
第六章 退兵魯朗及反攻
第七章 波密兵變后 向江達撤退
第八章 入青海
第九章 過通天河
第十章 遇蒙古喇嘛
第十一章 至柴達木
第十二章 丹噶爾廳至蘭州
后記 西原故事
《艽野塵夢》
《亡姬西原墓志銘》
章節(jié)摘錄
險象環(huán)生的神奇見聞? 駭人聽聞的行軍歷險? 肝膽相照的生死愛情 絕境求生—— 話音未落,突然房子的四面八方鈴聲嘩然,我急忙吹滅蠟燭往窗外看,只見窗外的藏人騎兵,已是滿山遍野,分兩路朝我們這里包抄飛馳而來。那些兇神惡煞般的藏兵們飛奔到距離河岸約一百步路的地方,就全體下馬撥刀,隊容整齊,跳躍前進。? 有一個姓楊的士兵,昨晚上不幸死在路旁,今天一大早被人發(fā)現,大家都餓昏了頭,紛紛搶起他的尸身骸骨啃食起來,可憐那姓楊士兵的尸身,昨夜已經被附近的狼群吞噬殆盡,僅剩兩只手、一只腳。如今又被士兵們拿去用火烤著分吃了…… 絕險奇觀—— 過一個叫大相的地方,越過那里的山嶺,周圍全是重峰疊嶂,高峻極天。人到了那樣的山道,竟可以遠遠俯視腳下的白云。那座行軍所越過的著名大相嶺,相傳為三國時的諸葛武侯所開鑿,故有此山名。有一個叫虎耳崖的地方,陡壁懸崖,危坡一線,格外叫人心驚膽懸;從那里的山脊俯視底下的河水,如一條飛舞輕盈的白練,清碧異常。山脊上道路寬不及三尺,兩旁山壁如刀削,似乎留有盤古開天劈地時駭目的印跡。我當時的坐騎,一路上乘來,原先是從成都購得的良馬;到了虎耳崖,過山脊時,我也清晰地感受到傳自馬身體內的驚懼顫栗,它不停地扭頭、出汗,到道路稍平緩的空地,已是遍身汗流,無論我怎么用鞭子抽打,也不肯再往前一步,我想內地來的再好的馬,到了虎耳崖這樣的地方,也就走到了它所能承受的動物天性膽魄的盡頭?!? 生死大愛—— 大家邊吃邊稱贊起剛才比試騎術時藏族女子過人的體力。我也順著話頭,盛贊那名連拔五竿的騎馬女子,即使是訓練過的男人,也不一定有她那樣非凡、干凈利落的本領。聽到這里,彭錯臉上露出和藹的笑容。他告訴我:“你所稱贊的那名女騎手,是我的侄女西原。” ……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部書所記敘的事情,至今恰好百年。書中,革命、亂世、愛情不是天真的想象,而是一個人真實的天路歷程,也是民族國家政治轉變時刻一曲個人與民族的悲歌。一個受革命思想鼓舞卻又懷疑革命不能救國的年輕人,選擇了從軍戍邊,遠離革命,結果深深愛上被他稱為“艽野”的青藏高原,并與藏族女子西原結為生死夫妻。作者自言“兒女情長,英雄氣短”,莫非革命與人性難以兩全?然及至辛亥革命,這個內心懦弱而又矛盾的革命黨人又歷經苦難東歸故土。為何?為了一場革命的結果,一種舊制度的結束,一個新的國家身份的誕生,還是別的什么?讀者可以自己判斷。這部以晚近文言寫成的“奇書”,經詩人龐培的譯寫而使廣大讀者得以盡心披閱,實為幸甚?!? ——孟明(旅法詩人、學者) 但覺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實,實而復娓娓動人,一切為康藏之游記最?!? 尤以工布波密及絳通沙漠苦征力戰(zhàn)之事實,為西陲難得史料?!? ——任乃強 著名藏學家 與常人不一樣,陳(渠珍)有底子,常人沒有,他的底子是在西藏打的。經歷了《艽野塵夢》那種大難大厄的人,要么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去;要么有常人難有 的毅力與品格,成常人難及的事業(yè)?!? ——黃永玉 著名畫家 這年頭當詩人,成為小說家,寫散文,要靠心靈流浪來支撐。唯有流浪,才能讓靈魂真正安靜。龐培是文壇的流浪漢,寫散文的詩人,文字動靜結合,即溫軟又剛強,能在抒情中沉思,在沉思中爆發(fā) ——葉兆言 著名作家 陳渠珍的《艽野塵夢》是幸運的,這本書在經過了百年沉默之后終于相逢了一位知音龐培;他將其變形為《西藏生死線》,同時也將這陳渠珍的晚清文言文本譯寫成了具有龐培徽記的現代白話文本。龐培文本之美若木刻般歷歷在目——滿眼的風景、軍事、歷險之細節(jié)為我們果敢而婉轉地傳達出原作者與譯寫者的人生志業(yè)與理想,如是雜糅了的白話文不僅透出文體的新鮮流暢,也讓西域風物得以更細致委曲(這是文言不易做到的)的呈現。這一龐培所創(chuàng)造的別有風格的白話文使我緊張而激動地目睹了,不,應是親歷了一場發(fā)生在西藏的小史詩?!? ——柏樺 詩人(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導) 筆記、野史、回憶錄、羅曼斯……那么它終歸是一個傳奇;歷險、逃生、大時代、奇人物……那么它只能是一個傳奇。實際上,只要有西藏和愛情兩樣,一本書就足夠成為傳奇;何況它的作者號稱“江湖匪王”,而詩人龐培是它的譯寫者?!? ——陳東東 著名詩人(第三代詩人代表 《傾向》文學人文雜志詩歌編輯) 清末民初,“湘西王”九死一生的西藏傳奇。一場兵變,萬里東歸路,饑寒交迫,生死考驗人性;藏女西原,忘死相隨,射獵驅狼,幸得逃出生天,奈何病魔奪命。一本堪比《魯賓遜漂流記》的歷險奇書。詩人龐培的譯寫文字率直挺拔,剛中帶柔,不煽情,不粉飾,讀來干凈利索,心境愴然。 ——走走 小說家 (文學雜志《收獲》編輯) “令人嘆服的治軍能力以及長官的自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還不睡覺,年近40也不討姨太太,平時極好讀書,以曾國藩、王守仁自許,看書與治事時間幾乎各占一半。” ——沈從文
編輯推薦
115人出發(fā),7人生還,200余天命懸絕途。1951年解放軍首次進藏,第18軍首長秘密參考書?!? 這里記載的是一個塵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鮮有曝光的珍貴紀錄。這片神奇的土地,從來不需要神話和傳奇的鋪襯,她圣潔,充滿神喻,同時,擁有萬千變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個人的真實歷險,并在民國以寥寥幾十冊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們至今不會了解到這段驚心動魄又嘆為觀止的藏地親歷?!? 1911年11月,一支遠赴西藏抗擊英兵、平定達賴叛亂的清朝軍隊,在萬里之遙的雪域高原奮勇殺敵,而后突然遭遇辛亥革命帶來的生死變局,一行115人深陷絕境。生死攸關之際,他們決定把性命交給神明,用身體丈量出一條生死線,掙扎著向生的方向朝圣?!? 帶隊的人正是后來被毛澤東、周恩來親自接見,并曾經做過沈從文上司的“湘西王”陳渠珍,而他這一路所經歷的奇聞奇情奇事,直到今天依然讓所有自恃了解西藏的人羞愧并震撼?!? ○100年前原生態(tài)的西藏:對西藏過去的漢語描述是非常罕見的,《西藏生死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 ○生動傳奇的私家筆記:獨特的個人視角,充沛的個人情感,細膩生動的表達,近百年前一個傳奇人物在你耳邊的“私語”?!? ○著名詩人傾情譯寫:“文壇流浪漢”著名詩人龐培費時數年精研,詩意的譯寫,白話文打通了當下人們閱讀古言的閱讀障礙。 ○“湘西王”陳渠珍:傳奇人物,沈從文曾經的上司,賀龍曾經的上司和對手,湘西的一個傳奇,在這本書中留下了鮮活的面目。 ○生死絕戀:一個藏女對一個漢人不離不棄、生死相隨的故事?!? ○西藏秘參:1951年解放軍首次進藏、第十八軍首長參考書 ○絕地求生的歷險:115人出發(fā),最后僅剩11人生還。在無人區(qū)度過的200多天的奇絕歷險,其艱險程度不讀不足以想象。一本堪比《魯賓遜漂流記》的偉大的歷險奇書?!? ○眾多名家震撼舉薦:著名作家葉兆言、陳東東、柏樺、蘇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