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作者:閆寒
Tag標簽:無
前言
如何看待本書 在閱讀本書之前,有兩個問題必須要搞清,即:讀書與個人修養(yǎng)。因為這兩個問題的探討,將有助于本書價值的體現(xiàn),也將有助于個人能否在認人識人的能力上得到提升。 首先,本書并非閑暇時的消遣之書,讀者不能懷著消遣的態(tài)度來對待此書,絕不能粗略瀏覽之后便棄之一旁。當然,我們還必須跟一般的讀書程序一樣,首先對全書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涉獵,以便概括地了解全書的框架。然后就是細細地研讀,本書看人的獨到之處,將使你在研學中受益匪淺,而且使你終生受益。本書以與讀者思想溝通為前提,在編排方式上分為幾個循序漸進的章節(jié),以期能使讀者在學習看人識人時易于接受。 其次,讀者要一改慣有的方法來研讀此書,除能夠精通此書的法則外,還要沿著本書的思維方式超常發(fā)揮。為此,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應該保有一種嚴肅的讀書態(tài)度,將筆記本與草紙準備在手頭,時刻不忘記寫下自己閱讀本書的體會與心得,并展開討論。 閱讀本書的心態(tài)有別,閱讀的成效自然也就有天壤之別。比如說,如果你準備為自己的閱讀寫下心得,那么你對書中各章節(jié)內(nèi)容的注意力就會毫不放松,而且會去積極思考。反之,你則可能會以一種心不在焉的消極態(tài)度來閱讀本書。你可以將本書第二章的內(nèi)容作為重點,將未寫心得與寫心得后對章節(jié)內(nèi)容的理解做個比較,也許你就能找出兩種不同態(tài)度的差別所在。 毫無疑問,這種閱讀方式將成倍地提高你的閱讀效果,改變你一貫的讀書思維,增加讀書欲望,端正讀書動機。同時你將在自己的心得與體會中,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看人識人的缺點,并加以積極改正。 美國作家佛格森(Marilgn Fergussn)說過: 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nèi)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他在這句話里,提示了一個人在改變自身的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若是你躍躍欲試地懷著一種想要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那你將不得不自覺接受本書。因為閱讀本書將革命性地改變你一如既往的閱讀>-7慣與知人思維。 在你細細地品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將會知道看人的七條準則都是璣珠之珍,條條都是修正你看人識人的至寶。前三條準則將有助于你從非理智轉向理智,思維變得清晰,你將對怎樣科學看人的問題豁然開朗。后四條準則將教你使用科學的思維,條分縷析地吃透你所要了解的人,你將細致入微地掌握知人藝術,從而將自己知人識人的能力提高至一個新的高度。 第七條準則是對前幾條準則的鞏固與提高,七條準則并不是一段時間的行為準則,而是人生整個過程的行為準則。 人的思維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本書的學習所獲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的。只要懷著徹底自我改造的決心與信心,你必將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最終走向理智科學地知人識人的坦途。 功夫不負有心人,功到自然成。只要用心用智,你將會像伯樂識馬一樣,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妖魔鬼怪一眼看穿。 編者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由內(nèi)而外、由遠及近地告訴讀者,認識一個人必不可少的七條準則。前三個準則將有助于讀者從非理智轉向理智,思維變得清晰,你將對怎樣科學地看人、豁然開朗,后四個準則將使讀者用科學的思維條分析地吃透自己所要了解的人,讀者將細致入微地掌握知人一書,從而將自己的識人一書提高至一個新視角的高度。
作者簡介
閆寒,又名閆書平,1973年生,山西五臺人。先后畢業(yè)于華北科技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曾在中鐵十八局、聯(lián)想集團、桑德集團等大中型企業(yè)做過管理工作。
書籍目錄
前言:如何看待本書
看人識人的七準則
第1章看人是個大學問
群居就有人際關系
功成名就者都是識人專家
事之至大,莫如知人
事之至難,莫如知人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識人是非,在于知人
第2章完整全面地看人識人
完整看人是學問
整體和綜合兩種思維模式
看人之長也識人之短
透視表象看內(nèi)心
第3章找回自我再識人
自己才是圓心
矯正自己的思維模式
完全地解剖自己
知人識人的心理暗示
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第4章百聞不如一見
言語中獲取有用信息
語言具有虛偽性
以眼代耳,忌道聽途說
實踐,是整體知人的關鍵
著眼日常行為細節(jié)
忌被表象所迷惑
第5章由表及里看心神
看人主要看精神
知人要從四力入手
眼為心聲
視線與眼眉隱藏的秘密
……
第6章 休息站:理智地做個審視
第7章 變換角度看全面
第8章 由遠及近細觀察
第9章 人緣好壞最重要
第10章 定期反思看變化
第11章 最后的問號
附錄 心理測試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群居就有人際關系 人是群居性動物,沒有人能夠離開社會而作為一個封閉個體存在,這就是人的社會性屬性。只要是人,他就必然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就有自己的關系網(wǎng)。當然這個關系網(wǎng),分為兩個方面,有的是正向關系,比如朋友、親人、同學、戰(zhàn)友、同事、鄰居、牌友等,有的則是負面關系,比如冤家、仇人,或者是狐朋狗友等。 人難免有離群生活的思想傾向,可這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不現(xiàn)實的思想。一個人,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里,逃避是不現(xiàn)實的。有富者厭倦塵世妄想隱居山林“與世隔絕”,可到頭來每天三餐要煮飯,就只好請來一位廚師,可廚師還得下山去買菜買糧。廚師建議請人來山上種菜種糧才方便些,于是就請了一個人上山來種地。后來慢慢地,又因為各種需求添加了好多人手,于是山上又變成了一個農(nóng)莊。這時他才大徹大悟:“人是不能離群而獨居的?!?既然人不可能獨居而必須群居,那么人際關系也就勢必存在,人際關系網(wǎng)也就必然存在。人際關系離不開與別人的溝通交流,因為我們要進行生存、生活、發(fā)展。人如何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就是大問題,對什么樣的人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針對什么性格的人給予什么樣的處世方式,而這又使得人不能不了解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 每個人與自己身邊的不同角色進行著交往,同時進行著各式各樣的交流。比如,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最基本的交流。人從出生那天起,就不斷與父母交流著,最原始的交流,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學會做人。朋友與朋友之間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情侶之間的交流更加重要……多與身邊的人聊聊,打開彼此的心靈窗戶,讓彼此增進了解。 沒有人群,人不可能生存,但是,有人群,卻也未必能夠生存。如果一個人能夠善待他周圍的人群,那么人群將成為他載舟的海水;而如果一個人不能夠與自己身邊的人群融洽相處,那么人群將成為覆舟之水。人能夠善待自己的人群,并與周圍的人群合作,那他就必須了解與認識對方。否則相處就增加了難度,待人接物就可能出現(xiàn)偏差。 史實說明,人才是成事的根本,所以今天才有以人為本的說法。承認以人為本,那就必須承認認識人才是事情成敗的第一步。逐鹿中原者,人才濟濟者就能取得成功,缺乏或無人才輔佐者就必然招致失敗,而人才的有無,取決于是否知道其他人。唯才是舉以用人,這是萬世不變的興盛之源,而只不過有亂世和治世所需的人才的著重點有所不同而已,亂世主要需要圖天下的人才,治世主要需要建設的人才。其共同點是,都需要眾多的人才。所以,不能唯才是舉,必然導致人才匱乏。 在這里提出唯才是舉而用之,不與人才講究德才兼?zhèn)湎噙`背,用人當然看中人的德才兩面。但人是在發(fā)展,有否具備才德,只有經(jīng)考驗才知道。關鍵在于如何用人,如治世以法,明于賞罰:有功者賞,違法者罰,則可鼓勵人向善,不敢為非。這不僅能保護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眾多德才兼?zhèn)渲俊?知人識人作為人的一種能力,應該追溯到歷史上的“蘇代識才”,只有他才讓認識人成為真正的一種學問獨立出來。蘇代在與燕昭王的談話中,提到一種有才能的人。他認為這種人在德行上自我完善,并具有進取之心。只有這類人才能建功立業(yè),才能輔助君王成大業(yè),才是利國利民的。這實際上就是今天講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4送?,孝、信、廉等美德,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當然在考量人才上也值得重視,這種美德利于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對社會的穩(wěn)定、人際關系的和睦,即對治世是有重要作用的。 自己只有看重身邊的人群,客觀地認識身邊的人,才能與周圍的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將自己身邊的人群變成財富。
編輯推薦
《永不走眼的相師》是一部教授你識人之道的處世寶典,更是一部傳授你駕馭職場人事的黃金手冊!識人需要做到全面、綜合、科學與理智,如此才能不畏浮動遮望眼。做一個“永不走眼的相師”吧,因為這能幫助你掌控他人、駕馭人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