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中國金融 作者:李鎮(zhèn)華 頁數:154
前言
信用體系及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是現(xiàn)代商品經濟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潤滑劑”,是現(xiàn)代商品經濟得以正常運轉的前提和基礎。良好的信用及信用體系,可以減少社會生活摩擦,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經濟交易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把現(xiàn)代商品經濟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一方面,完善的信用體系為社會政治穩(wěn)定提供堅實基礎,良好的信用環(huán)境、健全的信用制度、完善的信用體系,促進社會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保障現(xiàn)代商品經濟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作為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信用的好壞及政府管理、維護社會信用體系正常運轉的能力,也對社會政治穩(wěn)定、商品經濟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組成信用體系的重要信用鏈條斷裂,信用危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就可能爆發(fā),商品經濟發(fā)展受挫?! 〗洕鷮W意義上的信用與社會倫理學意義上的信用或誠信,既密切相關,又嚴格區(qū)別。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與商品經濟發(fā)展和商品交換關系確立密切相關。一般觀點認為,交換的存在與發(fā)展決定于兩個基本要素:社會分工和產品屬于不同所有者。社會分工越復雜,產品屬于不同所有者數量越大,社會成員間的交換關系就越頻繁、交換形式就越復雜。信用起源于產品的相互交換,產生于交換的高級階段。當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出現(xiàn)后,支付手段職能逐漸形成,只要出現(xiàn)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非現(xiàn)貨交易形式,就必然產生信用關系。如果把產品屬于不同所有者歸屬于產權的明確,那么可以得出:產權的明確和社會分工的發(fā)展,既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又是信用關系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在商品交換發(fā)展過程中,延期支付是信用關系產生的邏輯起點。
內容概要
《信用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探討:基于信用風險管理的視角》是劉錫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信用體系建設研究”的成果之一?!缎庞弥贫冉ㄔO的理論基礎探討:基于信用風險管理的視角》從信用制度建設本質、信用關系結構、信用制度建設對經濟效率作用、信用風險衡量、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五個方面勾畫出信用制度建設理論基礎的總體框架,指出實踐中信用制度完整框架包括信用風險完全自己承擔的信用制度、信用風險完全轉移的信用制度、信用風險部分轉移的信用制度三部分?!缎庞弥贫冉ㄔO的理論基礎探討:基于信用風險管理的視角》偏重于對信用制度建設理論基礎的探討,離具體付諸于實踐還有一定的距離。唯愿《信用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探討:基于信用風險管理的視角》的研究在信用制度建設理論基礎探索的汪洋大海中是曾經飄過的一朵浪花。
作者簡介
李鎮(zhèn)華,四川安岳人,沐浴改革開放春風、見證民族漸強的七零后。象牙塔中,觀感社會萬象,沉醉中外睿智:象牙塔外,酷愛跋山涉水,更愛手不釋卷,對談時空。2002年前后在導師劉錫良教授點撥下開始涉足信用風險領域,通過吸取古今中外大師、學者和實務界專業(yè)人士精華,添加自己多年苦想冥思、百思不解和豁然開朗,初獲階段性成果《信用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探討》,并指導著近年從事的金融工作。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本書的結構和研究方法 第三節(jié) 本書的創(chuàng)新和不足第二章 信用交易、信用風險和信用制度 第一節(jié) 信用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jié) 權利、信用交易與信用制度 第三節(jié) 信用制度與產權 本章小結第三章 信用交易形式與信用關系分類 第一節(jié) 信用形式和信用制度建設研究的文獻回顧 第二節(jié) 信用形式演變的歷史就是產權約束與反約束的歷史 第三節(jié) 信用關系的變化和進一步發(fā)展 第四節(jié) 信用關系的分類和信用制度建設 本章小結第四章 信用風險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第一節(jié) 保險和擔保的對比分析 第二節(jié) 經濟學中的效率 第三節(jié) 以保險為代表的風險分攤機制對經濟效率的改善 第四節(jié) 擴展Lio模型到擔保領域 本章小結第五章 信用風險衡量 第一節(jié) 古典的信用風險衡量方法 第二節(jié) 過渡模型:等級遷移概率矩陣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信用風險分析方法 第四節(jié) 信用風險衡量的最新發(fā)展 第五節(jié) 信用分析方法實證研究 本章小結第六章 信用風險管理 第一節(jié) 中國治理誠信的歷史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信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第三節(jié) 信用擔保公司的生存原理 第四節(jié) 信用風險管理面臨行為金融研究的挑戰(zhàn) 本章小結第七章 信用制度建設 第一節(jié) 制度進化的種類與選擇 第二節(jié) 上海信用制度建設歷程和經驗 第三節(jié) 誠信中國的建設 本章小結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四、信用制度與信用制度建設 既然信用制度為信用交易中的信用風險管理而生,那么信用制度的建設也就必然緊緊圍繞信用風險的管理而展開。信用風險的管理分成三大部分,信用制度的建設也同樣包括與之相關的以下三大部分?! ∈紫仁切庞蔑L險完全自己承擔的信用制度。信用風險完全自己承擔,就要求事先對信用交易的信用風險進行衡量,衡量的角度主要有:(1)交易雙方過去的信用交易歷史怎樣,即所謂的無信用交易無信用。從這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對方的履約意愿。(2)交易雙方的現(xiàn)在經濟實力怎樣,從靜態(tài)來看就是對方擁有或控制的權利束實力怎樣。這些直接關系到未來對手的履約能力。(3)對交易雙方未來經濟活動的預測,是否在未來還會持續(xù)性地存在經濟行為,是否有較強的未來現(xiàn)金流的獲得能力。前者是在多重博弈的情況下思考其未來的履約意愿,后者是思考未來的履約能力。因此,信用制度的建設需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1)信用風險衡量的原材料市場,即征信系統(tǒng)。當然在解決原材料市場問題的時候,涉及交易主體的歷史交易數據、現(xiàn)在擁有的權利束等,需要相關的信息公開的法律文本和對應主體權利束鑒定的機構和法律,如不動產登記制度等。(2)把原材料加工成信用產品的工廠。這既可以由市場化的中介機構來完成,如各種各樣的評級機構,也可以由交易雙方自己來完成,即交易主體自己根據獲得的原材料把它加工成信用產品。當然,這種產品的生產是放在主體內還是放在主體外,這一點在70年前偉大的制度經濟學家科斯的《企業(yè)的性質》一文中已經解決。(3)如果是采用交易主體外的生產方式,即交易主體只需要直接的信用產品,則這種信用產品的交易市場的建設就顯得必需,包括市場的主體、客體、游戲規(guī)則、監(jiān)管機構等方面。 其次是信用風險完全轉移的制度建設。這部分信用制度涉及的信用交易市場流通過程是權利束的最先轉出方把自己將獲得的權利束作為資產整體售賣給第三方,獲得轉讓收入,但同時失去債權人地位。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