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

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作者:馬超  
Tag標簽:無  

前言

當我們在生活里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時,經(jīng)常能聽到周圍朋友的勸慰“別太在意了,保持平常心吧!”很多勵志類讀物也經(jīng)常提到“平常心”這三個字??墒?,這平常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人生境界呢?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又該通過怎樣的方法來保持平常心態(tài)呢?    其實平常心并不是人們所想的那般神秘,但是它也絕不是稀松平常到不加體認就能獲得。說它不神秘,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一定的修習而獲得這種超然平和的心態(tài);說它不平常,是因為平常心并非是今天想要就能得來,或者我們想要在某件事情上保持平常心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壞情緒。    作為一種人生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保持平常心,不僅能有效地對治各種煩惱和痛苦,減輕壓力,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出自身的潛能來。君不見,不論是在賽場上,還是在自己身邊,凡是那些心態(tài)良好,能把競爭比賽等閑視之的人,往往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而那些把比賽和競爭整天掛在心上的人,往往難以發(fā)揮出真實的水平來,甚至因為一時的緊張或壓力而導致一生的遺憾。    平常心是清凈心,平常心是慈悲心,平常心是喜悅心。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當我們心中“閑事”過多時,自然會覺得身心沉重而疲累,難以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和人生的快樂。有時我們過于認真,對某件事認真,對某個人認真,但最后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搞得既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也消磨了前進的斗志,或者因情所困,或者為名利而受傷。但是假如我們能看得開些,總不忘記告訴自己一句“這些都是很平常的”,我們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執(zhí)著而失去寶貴的自由和心靈的舒適。    佛家有言:放下了,即是得到了。我們放下的是執(zhí)著,是惱恨,是不甘心,可得到的卻是大自在、大智慧,是真正灑脫的人生境界,是真正暢快的心靈感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中寫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榘?!币龅叫臒o掛礙,就必須把修行落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修行來培養(yǎng)平常心,把生活中的挫折困苦都當做是對心的磨煉。不經(jīng)過一番風雨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體會到平常心的深層境界的。所以,感謝生活中的挫折和困苦吧,感謝那些我們看不順眼的人,或者看我們不順眼的人吧。所有的障礙,只不過是對人生的考驗,是老天為了讓我們活出生命的真正意義而故意安排的。    “心理上如果不再企圖掙扎抗拒負面的感受,心量就會因此而拓寬,對空性的體悟也會深化,進而領會苦的真諦,發(fā)現(xiàn)我們與生俱來的慈愛與悲心”?!镀匠6U:活出真實的自己》一書的譯者胡因夢老師在該書的序言里如是寫道。她說的這種狀態(tài),就是在培養(yǎng)出平常心之后,我們應有的生命態(tài)度和內(nèi)心感受。    平凡之中自有偉大之處。平常心在某些時候也可以理解成一種開悟的境界。禪宗講求人生中的一切都應該自然,不做刻意追求,這也正是平常心內(nèi)在意蘊的體現(xiàn)。在禪宗里有個十分著名的命題,即:“擔水砍柴,無非妙道?!痹谌绱似匠5氖虑橹?,卻也能悟出禪意來,可見,越是稀松平常之事,越有助于我們體悟生活,越能培養(yǎng)出我們的平常心來。    但愿我們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常的人生,以平常的心態(tài)欣然迎接生命的挑戰(zhàn)。如若我們能在當下就感悟到平常心,并且把平常心應用到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我們不僅將生活在幸福和喜悅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幸福和喜悅帶給身邊的朋友,您說是吧?    馬超    2012年8月

內(nèi)容概要

《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內(nèi)容簡介:佛門平常心、煩惱的根源是什么、執(zhí)著是個貶義詞、戒除分別心、憤怒是一種毒、情為何物、境隨心轉(zhuǎn)等內(nèi)容?!抖U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的譯者胡因夢老師在《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的序言里如是寫道。她說的這種狀態(tài),就是在培養(yǎng)出平常心之后,我們應有的生命態(tài)度和內(nèi)心感受。

作者簡介

馬超,80后妹紙,西藏民族學院藏傳佛教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藏學家索南才讓先生,目前為專職作家。
當初出于對佛學的喜愛而選擇了佛教哲學專業(yè),而今因癡迷于文字而選擇在書海中游弋、于鍵盤上敲擊。她很愿意把自己的點滴感悟分享給大家,也許還稱不上“十分成熟”。
雖然研究專業(yè)和方向看似高深,實際上乃是一萌人。曾出版作品《時尚佛學》、《高僧說什么》、《老北京的民間傳說》等。

書籍目錄

第一講佛門平常心 第二講煩惱的根源是什么 第三講執(zhí)著是個貶義詞 第四講戒除分別心 第五講憤怒是一種毒 第六講情為何物 第七講夢一般的顛倒生活 第八講境隨心轉(zhuǎn) 第九講一念迷,轉(zhuǎn)念悟 第十講全無閑事掛心頭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靈祜禪師堅決地說道:“這個我可不能告訴你,假如我把答案告訴你的話,那仍然是我的東西,和你沒任何關系?,F(xiàn)在我告訴了你答案,你將來肯定會后悔,甚至會埋怨我的。” 智閑禪師一聽師兄不肯開示他,在回家之后就把所有的經(jīng)典都燒毀了,從此之后就到南陽去看守慧忠國師的墳墓。每當他閑下來時就思考這個問題。多年之后,有一天他在菜園子里除草,忽然覺得鋤頭碰到了石頭,只聽見“咣當”一聲,智閑禪師頓覺身心暢達,終而大徹大悟,于是在沐浴焚香之后,他對著師兄靈佑禪師的住處遙拜道: “師兄啊,您真是太慈悲了!假如當初您告訴了我答案,我就沒有今天的喜悅和解脫了!” 平常心只是生活本身,它與煩惱、痛苦、恐懼、疑慮一樣都是可以從我們自心探尋的。平常心,是一顆靈明智慧而又柔軟的心。它只能靠著我們自己用心領會,如果想讓某個師長教給你到哪里去找平常心,那絕對是找不到的。就像故事里的那位智閑禪師,他面對一個百恩不得其解的難題時想請師兄給他一個開示,但師兄靈佑禪師根本不理會他的請求,而是要他自己去體悟。這個體悟的過程時間較長,但智閑禪師悟出答案之后的喜悅,卻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 平常心自然也需要體悟,在平常生活中感受它,并且學會應用它來化解自己心中的各種煩惱。只有這樣,才算是活在了平常心的觀照之下。假如我們僅僅是在緊張時告訴自己“我要保持平常心”,那么這個效果就不如通過感悟所得到的那種靈光一閃更來得深刻。

后記

以佛學佛法的智慧來解決心理病痛,化解生活中的煩惱,應對情緒危機,這個理念我們并不是頭一次聽說。在很多關于佛學與心理分析的書籍——如巴里·馬吉德所著的《平常心:禪與精神分析》——都有過把佛學和心理學相結(jié)合,來對治人們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的理論說明,并用具體的事例來加以闡釋。    佛家最為關注的,就是人的本心自性。因此,也把佛學稱為“心學”“內(nèi)學”,因為它主要就是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探索人們心靈深處的秘密,并從心靈出發(fā),來滅除種種煩惱,達到心靈的解脫和寬適。    佛家有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說這世間以及出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因為心的造作而化現(xiàn)出來的,所以,不必執(zhí)著,也不必留戀,因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因緣聚合,但各種條件散盡,事物也會發(fā)生改變。因此,各種事物現(xiàn)象的本身是沒有主宰的,它們也并非是常住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的無常。    那么,我們該如何尋求心靈的解脫呢?    我們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于本來的境界之中,您會發(fā)現(xiàn),平常心并無任何神秘和特殊的地方,它只是我們心性的本來面目!一旦我們放下執(zhí)取,連修持這個概念也不再執(zhí)取,我們的顛倒夢想、一切煩惱便會自然瓦解。外境怎樣,于我清凈之心又能如何?    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便是覺——也即平常心。    蓮花生大師說,我們那光明燦爛的覺性有各種各樣的名稱:“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能;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有人稱為大手印;有人稱為唯一本體;有人稱為法界;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覺)。”。    想要獲得開悟,其實也不過是清除掉過去的心念,不要留纖毫痕跡;打開自己的心靈,義無反顧地向著未來走去,而不要受到眼下一切境遇的干擾,不論是順境還是逆緣,都不做停留;再有,就是以一顆不造作的心觀察并體悟當下的心境。這樣平實無奇的修行,就是生活本身。    假如您已經(jīng)明白了平常心的真相,那么請把它作為自己最親密的伴侶,讓它隨時進入到你的生活中來,讓自己時刻活在對平常心的觀照之下。我們當以自己這顆本然天真、沒有造作的心看待世界,看待眾生,能夠在種種不安和變動之中穩(wěn)住我們那顆動蕩不安的心,放下計較、放下功利,我們的生活定然會晴空萬里、云淡風輕。把平常心作為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經(jīng)由體悟我們的心,來找到煩惱的根源,而這個過程本身就需要我們以開放的胸懷來面對世界。來吧,朋友,當你愿意打開你的心靈,窗外的景色會讓你感到心曠神怡!    我并非心理學專業(yè)人士,書中所說到的那些處理負面情緒、清除心中煩惱的辦法,只是希望能為朋友們提供一點參考。真心希望大家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不論你是否有信仰,也不論你的信仰是什么,我都祝愿你能在平和的心境中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體悟當下的快樂!    感謝初景波博士一直以來的幫助、鼓勵和支持,感謝出版社的編輯朋友們?yōu)楸緯冻龅男难?,感謝我的父親母親對我給予的關愛,感謝那些關心我的老師和同學們,感謝子陽居士,感謝我的摯友,是你說過“當我們開始努力前行時,遠方已不再遙遠,起點成了終點,終點亦是起點”,是你的話一直在鼓勵著我!謝謝!感恩你們,感恩生命!    馬超    2012年9月

編輯推薦

《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是由馬超著,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禪門境界論-平常心-佛家的十堂心理輔導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很喜歡的一本書,現(xiàn)在生活中確實很需要平常心,這樣簡單而有深意的禪理,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會受益。這本書內(nèi)容豐富,文筆清新流暢,讀來倍感親切。。。
  •   輕松幽默,睿智詼諧,妙趣好書,值得推薦
  •   常懷一顆平常心,不為外界苦樂所擾,該吃飯是吃飯,該睡覺時睡覺。云在青天水在瓶,萬物都有自己運行的道理,隨他,這便是平常心。有了這種生活態(tài)度,就能像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臻于一種至高的境界,快樂地做自己。這是一本好書。
  •   現(xiàn)在市場上,講哲學講禪,將佛將道的書,也算是汗牛充棟了。然而能夠真正得佛家精髓,并能給人以借鑒者并不很多。竊以為心理類的書,需大智慧或是經(jīng)過過真正生活的人方能寫得。這本《平常心》作者,惜乎無緣得見,但從字里行間之中,能觸摸到一顆不同于俗塵的,真正在追求智慧的心。這心或許還稱不上晶瑩剔透,但卻干凈澄澈,不被俗塵所污染。... 閱讀更多
  •   縱觀圖書市場上很多心靈雞湯類的讀物,個人最大的感覺就是故事老套,沒啥新意。其實剛看到這本書時也覺得書名很一般。反正也不貴,就買了來讀。與其他同類圖書不同的是,這本書里的很多事例都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所以讀來很親切,而且沒有那么多又假又空的大道理。文筆也還好。值得一讀!
  •   看多了佛學類的心靈雞湯,但還是很喜歡這本《平常心》。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什么大道理,還用優(yōu)美的文字把佛學和心理學結(jié)合在一起。雖然最初不是被封面吸引來的,但看過網(wǎng)上介紹,覺得還是值得一看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