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任福君,翟杰全 著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嘗試對科技傳播與普及進行理論探索、對我國科技傳播與普及實踐進行總結。本書中探討了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問題,分析了我國近年來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發(fā)展情況,討論了科普實踐活動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監(jiān)測評估問題,概括了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發(fā)展特點和趨勢,提出了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課題。
本書內容主要有: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歷史發(fā)展、概念理解、基本結構、基本渠道、當代需求以及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資源能力建設、科普政策、科普人才、科普基礎設施、科普產業(yè)、科普實踐活動的項目策劃和監(jiān)測評估等。
本書可供科技傳播與普及管理工作者、實踐工作者、理論研究者,科學技術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新聞工作者、科技服務工作者、大眾媒體從業(yè)者、科普設施從業(yè)人員、科學技術專業(yè)的師生了解科技傳播與普及參考使用,也可作為高等學??萍紓鞑テ占皩I(yè)、科學技術教育、科學技術哲學、新聞傳播等相關專業(y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以及科普人才培訓的參考教材。

作者簡介

任福君,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現任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科普研究》主編、中國科協一清華大學科普研究中心副主任。1995年晉升教授,曾在清華大學等校做博士后;發(fā)表論文110多篇,出版專著、高校教材等15部;主持國家"863"、軟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10多項,省部級課題2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和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優(yōu)秀社科獎3項;獲國家專利及軟件著作權25項。 翟杰全,1964年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普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長期從事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在《科學學研究》、《科研管理》、《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國內學術期刊發(fā)表40佘篇論文,出版有《讓科技跨越時空:科技傳播與科技傳播學》、《技術的轉移與擴散:技術傳播與企業(yè)的技術傳播》等著作。

書籍目錄

第一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歷史發(fā)展1
一、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早期歷史1
1?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早期發(fā)展2
2?科技傳播與普及在近代的興起5
二、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現代形態(tài)10
1?科學交流的成熟10
2?科技教育的發(fā)展12
3?科學普及的興起14
三、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當代發(fā)展16
1?科技與社會關系的推動17
2?科學與公眾關系的挑戰(zhàn)18
3?傳播新技術的促進20
四、中國科技傳播與普及發(fā)展史略23
1?中國古代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特點23
2?中國近代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產生25
3?民國時期的科技傳播與普及26
4?紅色蘇區(qū)和延安時期的科學普及28
5?新中國科學普及的發(fā)展30
6?新時期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繁榮32
第二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概念理解36
一、國內外學者對科技傳播與普及相關概念的理解37
1?國內學者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定義37
2?國外學者對相關概念的界定和定義40
二、科技傳播與普及術語選擇與概念理解49
1?科技傳播與普及的術語選擇49
2?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概念理解51
三、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基本目標54
1?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公眾目標54
2?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社會目標57
第三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基本結構61
一、傳播學家對傳播結構與模型的理解61
1?傳播現象的結構與過程模型61
2?傳播現象的互動與系統(tǒng)模型64
3?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與復雜系統(tǒng)66
二、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結構要素68
1?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參與主體68
2?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傳播內容74
3?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傳播渠道81
三、科技傳播與普及模式問題84
1?基于時空特征的模式分類85
2?基于傳播載體的模式分類86
3?基于流程特性的模式分類87
4?基于綜合屬性的模式分類87
第四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基本渠道90
一、科技教育:基于教育過程的科技傳播與普及90
1?科技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當代體系91
2?當代科技教育的科學素質轉向93
3?強調探究能力和體驗科學的科技教育95
4?科技教育渠道建設97
二、設施傳播:基于科普基礎設施的科技傳播與普及99
1?科普基礎設施的發(fā)展及其當代體系100
2?基于科普基礎設施的科技傳播與普及103
3?設施傳播渠道的建設105
三、媒體傳播:基于傳播媒體的科技傳播與普及107
1?傳播媒體及其與科學的特殊關系108
2?傳統(tǒng)媒體的科技傳播與普及112
3?網絡媒體的科技傳播與普及116
4?傳播媒體的科技傳播能力建設119
四、活動傳播:基于群眾性科普活動的科技傳播與普及120
1?群眾性大型科普活動121
2?形式多樣的其他科普活動124
第五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當代需求129
一、當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科技傳播需求的普遍化129
1?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本特征129
2?當代科學與技術基本關系的特征131
3?當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發(fā)展132
4?當代科技傳播與普及需求的普遍化133
二、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與科技傳播的國家需求135
1?創(chuàng)新驅動時代的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135
2?當代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國家需求138
三、科學與公眾關系的發(fā)展和科技傳播的公眾需求140
1?科學與公眾之間關系的發(fā)展演變140
2?科學與公眾關系領域的幾個重要模型143
四、當代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多重任務153
1?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整合模型154
2?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多重任務157
第六章科技傳播與普及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161
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從教育議題到政策議題161
1?國際公民科學素質:政策議題和素質調查162
2?中國公眾科學素質:理論研究和素質調查166
二、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從基本內容到組織實施170
1?《全民科學素質綱要》的出臺背景與時代意義171
2?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基本內容和組織實施177
三、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從未成年人到領導干部189
1?未成年人群體的科學素質建設189
2?農民群體的科學素質建設194
3?城鎮(zhèn)勞動者群體的科學素質建設200
4?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群體的科學素質建設205
第七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資源和能力建設209
一、科技傳播與普及的資源和能力建設209
1?科技傳播與普及資源的概念和構成210
2?我國科技傳播與普及資源建設現狀214
3?科技傳播與普及的資源建設和能力建設219
二、科技傳播與普及內容資源建設和“科普資源開發(fā)與共享工程”222
1?我國目前的科技傳播與普及內容資源建設222
2?“科普資源開發(fā)與共享工程”及其實施成效226
3?科普內容資源建設中的幾個重要問題230
三、科普渠道資源建設與我國的渠道建設實踐232
1?我國的“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232
2?我國的“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238
3?我國的“科普基礎設施工程”與設施渠道建設247
第八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保障條件254
一、我國科技傳播與普及政策254
1?科普政策的內涵及其目標255
2?我國科普政策的簡要回顧257
3?當代中國的科普政策260
二、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263
1?科普人才的內涵及分類264
2?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及面臨的任務266
3?我國新時期科普人才隊伍建設267
4?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與科普資源建設269
三、我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271
1?科普基礎設施的內涵及分類272
2?我國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現狀274
3?“科普基礎設施工程”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277
四、推進科普產業(yè)的發(fā)展279
1?科普產業(yè)的特征及其分類280
2?我國科普產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282
3?科普產業(yè)發(fā)展的需求與動力284
4?科普產業(yè)發(fā)展的推進措施286
第九章科技傳播與普及實踐活動的組織與評估289
一、中國當代社會語境中的科技傳播與普及289
1?科普事業(yè)290
2?科普工作293
3?科普實踐活動294
4?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監(jiān)測評估問題297
二、科普實踐活動項目的策劃與實施301
1?科普實踐活動項目策劃的基本任務302
2?科普實踐活動項目策劃的基本原則305
3?科普實踐活動項目的主題與定位307
4?科普實踐活動項目方案的設計309
5?科普實踐活動項目的組織實施312
三、科普實踐活動項目的評估313
1?科普實踐活動項目評估的基本分類314
2?科普實踐活動項目評估的基本內容317
3?科普實踐活動項目評估的幾個關鍵問題318
4?大型群眾性科普活動評估320
5?科技類博物館常設展覽科普效果評估323
第十章科技傳播與普及的新發(fā)展和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327
一、我國當代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發(fā)展和趨勢328
1?科技傳播與普及理念的突破與提升328
2?科技傳播與普及政策法規(guī)體系的形成和完善331
3?科技傳播與普及事業(yè)的拓展333
4?科技傳播與普及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335
5?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新發(fā)展338
6?科技傳播與普及領域的國際化新趨勢339
7?科技傳播與普及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新突破341
二、科技傳播與普及領域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343
1?科技傳播與普及基礎理論研究344
2?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研究345
3?對科技傳播與普及領域一些重要關系的研究346
4?對科技傳播與普及領域一些關鍵問題的研究348
參考文獻353
后記363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三、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基本目標 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基本目標與增強公眾的科學意識、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培育社會的科學文化、發(fā)展科學領域的民主對話、促進公眾參與科學事務有關。其中,增強公眾的科學意識、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主要涉及科技傳播與普及對公眾個人或群體可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與科技傳播與普及在公眾層面的任務目標有關;培育社會的科學文化、發(fā)展科學領域的民主對話、促進公眾參與科學事務更多是與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社會功能有關,涉及科技傳播與普及在社會層面上的任務目標。 1.科技傳播與普及的公眾目標 《科學與公眾》報告在對英國科學傳播活動和英國公眾對科學的態(tài)度的調查中發(fā)現,包括科學共同體、新聞媒體、科學中心、科技博物館、政府機構、志愿者組織、工業(yè)部門在內的許多組織和群體積極參與各種類型的科學傳播活動,但不同的參與者對科學傳播目的的認識和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參與者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科學傳播的目的: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影響公眾的科學態(tài)度、解釋科學的經濟社會作用、傳播科學對日常生活的意義等。如果將這些目的進行概括的話,它們都與擴散共享科學技術知識、提升公眾的科學意識、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有關。 澳大利亞學者伯恩斯等人在《科學傳播:當代定義》一文中也將科學意識、科學理解、科學素質、科學文化看作是科學傳播要達到的目的和目標,“科學傳播是一個過程,可它不僅僅是一個過程??茖W傳播絕不應該因為它自己的緣故……要讓科學傳播有效……它就必定總是有一個預定的、合適的目的”,“科學意識、理解、素養(yǎng)以及文化的目的,可以被概括成5種廣義的對科學的個人反應”,“這些個人反應可以被歸納在標記AEIOU之下:對科學的意識;對科學的愉悅或者其他情感反應;對科學的興趣;形成、重塑或者確認與科學相關的觀點或態(tài)度;對科學的理解”。 公眾科學意識、公眾理解科學、科學素養(yǎng)這些術語概念可以被用來說明科技傳播與普及的目標與任務?!肮娍茖W意識”(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PAS)是不太容易精確定義的一個用語。有學者將其看作“公眾理解科學”的同義語,也有學者將其視為對科學技術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事實上,公眾科學意識主要指的是公眾對科學技術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普通公眾可能并不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但如果他們擁有學習科學技術的積極意愿,能夠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意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價值,遇到不解的現象能想到尋求科學的方法來解釋,遇到暫時無法解決的難題能想到尋找科學的手段來解決,遇到某些觀點或理論能用已知的科學理論和思想作出判斷與評價,那么我們就應該承認他們擁有某種程度的科學意識。 提高公眾的科學意識是科技傳播與普及的重要目的和目標之一??萍紓鞑ヅc普及首先要利用適當的傳播方法、媒介、活動,豐富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感受和認識,讓科學技術在公眾的知識結構中占據重要位置,讓公眾在遇到問題時能想到科學技術,相信科學技術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具備科學意識這種積極心理指向,對公眾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理解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為科學意識可以賦予公眾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嘗試用科學技術解決問題的意愿、信心和信念,激發(fā)他們對科學技術的積極態(tài)度,引發(fā)他們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被看作公眾理解科學和科學素養(yǎng)的先決條件,實際上也是后者的根本組成部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有一定科普價值
  •   屬于普及型的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