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

出版時間:2007-7  出版社:中國勞動  作者:余秀蘭  頁數:254  字數:265000  
Tag標簽:無  

前言

  當前,全國上下都在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為實現(xiàn)“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民生問題引起了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關注,公平、正義日益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應地,社會保障、社會政策、公共政策等領域既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成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社會保障、社會政策、公共政策屬于同一系列的范疇,它們之間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 先看社會政策與社會保障。通常認為,社會保障是國家或社會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社會消費基金的形式,為因年老、疾病、傷殘、死亡、失業(yè)及其他不幸遭遇而使生存出現(xiàn)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一定的物質上的幫助,以保證其基本生活權利。社會政策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的社會政策僅僅涉及勞工及貧民的生活,而廣義的社會政策則包括各類社會事業(yè)政策和社會管理政策,如人口政策、勞動就業(yè)政策、社會保障政策、醫(yī)療衛(wèi)生政策、環(huán)境保護政策、文化與體育事業(yè)政策、社會服務政策、教育政策、居民收入分配與消費政策、社區(qū)服務與管理政策、社會治安政策、社會行政管理政策等等,但是其核心是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其涵蓋面又比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范圍要寬泛。 再看社會政策與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政府為主的公共機構為確保社會朝著政治系統(tǒng)所確定、承諾的正確方向發(fā)展,以法令、條例、規(guī)劃、計劃、方案、措施、項目等形式,對社會成員的公私行為、價值、規(guī)范所做出的有選擇性的約束與指引,它的范圍更加廣泛,幾乎涵蓋了政府的全部活動領域,不過其主要的部分還是社會政策,而且其發(fā)展的態(tài)勢是社會政策的領域與公共政策的領域越來越趨于一致。正如有學者所說:“在政策科學的研究中,由于社會政策與公共政策的研究對象在社會問題的領域內是重合的,其研究方法接近,其政策落實的手段更是相同,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已經出現(xiàn)相互借重的現(xiàn)象,所以,社會政策與公共政策成為相互交叉與相互融合的兩門學科?!?政策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學界眾說紛紜。制度學派非??粗厝藶橹贫ǖ模降姆?、規(guī)則、程序,而行為主義學派則把政策解釋為各種權力力量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結果。按照制度學派的觀點,社會保障、社會政策、公共政策都是一國宏觀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按照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社會保障、社會政策、公共政策都是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門、各種利益集團之間互動、博弈的過程和結果,它們沒有什么本質性的差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社會政策與公共政策只是用詞不同,它們的發(fā)展趨向是類同的。有鑒于此,所以美國威廉·N·鄧恩(William N. Dunn)教授所著的經典教材《公共政策分析導論》(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以及國內多本標以《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案例》《社會政策》書名的教材,在其章節(jié)標題中都干脆直書“政策”“政策分析”,而略去了“公共”“社會”等字樣。 早在1873年,德國的一批學者為研究德國當時面臨的社會問題,發(fā)起成立了“社會政策學會”。1891年,德國學者華格納(Adelph Wagner)給“社會政策”概念下了第一個科學定義,認為社會政策是“運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調節(jié)財產所得和勞動所得之間的分配不均問題”。后來,英國費邊社將“社會政策”簡要定義為“影響社會福利的一系列的政策活動”。米德格累(Midgley)將社會政策重要結果(社會福利)操作化為對社會問題的控制、社會需要的滿足及社會機會的保障。沃爾克爾(Walker)則將社會政策界定為社會資源和社會關系(地位及權力)的再分配,認為社會政策“關系到政府生產和分配的、影響社會福利的社會資源序列的原則和價值。這些社會資源序列包括收入、財產、安全、地位和權力等等”。 社會政策以及作為其核心的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結果,從英國1834年頒布并實施的新濟貧法算起,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即使從1883年德國推出最早的現(xiàn)代社會保險制度算起,也有120多年的歷史。它已經成為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成為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在運用的社會政策,盡管各國在保障的對象上或普遍或特殊、在保障的范圍上或寬泛或狹窄,在保障的水平上或很高或較低。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的實行,極大地改善了各國民眾的民生狀況,促進各國民眾共享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成果,也在經濟社會運行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減震器”“安全網”的作用。 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們曾經構建了同當時實行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正是由于這套制度的有效運行,許多被稱為“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正向功能才得以彰顯,諸如“廣就業(yè)、低工資、多福利”,“生老病死有依靠”等,盡管當時所能保障的水平還很低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過渡,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也開始了改革之旅,原有的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之上、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建立健全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成了當務之急。 環(huán)顧四周,有關“礦難”的報道不斷,我國煤炭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1/3左右,礦難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卻占到全世界礦難死亡總人數的80%,有些地方的“黑礦主”與弱勢的礦工簽訂所謂“生死合同”,花幾萬元就能“買”一條命,“私了”;終年勞苦的農民工不僅難以與其他職工“同工同酬”,而且常常面臨工資被“拖欠”的窘境,甚至需要國家總理親自出面為農民工“討工資”;面對許多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飆升的房價,無數的無房者擔憂何時才能實現(xiàn)“居者有其屋”,為數不少依靠貸款購得住房的居民則成了名副其實的“房奴”,還貸幾乎花去了他們的全部收入;醫(yī)療市場化的結果,導致“看病難、看病貴”,人們“無病時怕生病,有了病怕進醫(yī)院,進了醫(yī)院怕出不去”;教育產業(yè)化引發(fā)學雜費上漲甚至“亂收費”,高?!皵U招”成了“擴大內需”(又被稱為“撬開老百姓的錢袋子”)的“妙招”,讀書受教育對于相當一部分收入不高的城鄉(xiāng)家庭來說就意味著“致貧”;女大學生就業(yè)常常難于同等條件的男大學生,性別歧視依然存在;農民、殘疾人等在就學、就業(yè)、就醫(yī)以及各項社會權利的行使方面,更是遭到或明或暗的歧視。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現(xiàn)有的社會政策領域的改革思路與政策設計還有缺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合法權益還未得到有效的維護! 毋庸諱言,當今的世界正處在由工業(yè)經濟社會向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過渡之中,現(xiàn)代服務業(yè)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已經超過工業(yè)經濟時代的支柱——制造業(yè),靈活就業(yè)即非正規(guī)就業(yè)逐漸替代大規(guī)模集體就業(yè)成為新的用工趨勢,這就打碎了“產業(yè)工人大軍”,大大降低了勞動者與雇主進行討價還價的能力;勞資關系方面呈現(xiàn)出“強資本、弱勞動”的博弈格局,資本到處都在指揮勞動、欺負勞動、壓榨勞動,并運用軟硬兼施的手段誘使權力為其服務;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漲,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無論是在其規(guī)模、頻率還是在其后果、影響方面,都大大超越勞動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這又固化了“強資本、弱勞動”的格局;加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一國政權和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力同過去相比也打了不小的折扣,這就使得權力和法律即使保護勞動的利益而對資本施加必要的限制往往也會事倍功半。這種大趨勢對于各國、各地區(qū)完善公平正義的社會政策,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保護勞動者和弱勢群體成員的基本權利和合法權益,都是十分不利的。 然而,所有這些不利因素,不僅不能成為各國、各地區(qū)政府放棄社會政策(特別是作為其核心的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的借口,恰恰相反,它們要求各國、各地區(qū)政府順應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針對“產業(yè)工人大軍”被打碎和非正規(guī)就業(yè)日益普遍的新特點,通過社會政策領域的制度創(chuàng)新、政策創(chuàng)新、組織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在“強資本、弱勞動”的格局下更加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合法權益。以此要求反觀我國,不僅社會政策的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重建、覆蓋農民工的勞動保護法規(guī)的落實、包含農村居民在內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住房、醫(yī)療、教育改革的調整等等,都不可或缺、迫在眉睫,而且行政體制改革、財稅體制調整、政府職能轉換、政績考核創(chuàng)新等等,也都成了時不我待的大事。值得欣喜的是,進入新世紀以后,黨中央連續(xù)提出了實現(xiàn)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大力推進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事業(yè)。我們相信,隨著中央這一系列決策落到實處,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深入,公平正義的理念與原則將會進一步確立,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合法權益將會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包括弱勢群體成員在內的社會公眾一定能夠共享繁榮發(fā)展的成果。 在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的關心與支持下,本套“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叢書”得以出版。由于社會政策的研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加上作者隊伍的水平畢竟有限,本套叢書定有淺陋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以及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是近年來日益受到我國政府、學術界和廣大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政策模式主要有補償性社會政策和發(fā)展性社會政策兩種。而從長遠來看,要使弱勢群體從根本上擺脫弱勢的地位,必須依賴發(fā)展性政策。教育作為獲得發(fā)展能力的源頭活水,是發(fā)展性政策中最重要的內容。    本書認為,為弱勢群體提供教育支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政府應堅持公正、充足等原則,為弱勢群體接受教育提供足夠的支持與補償。為達到這個目的,本書在展示豐富的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具體建議。

作者簡介

余秀蘭,南京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高等教育學。并特別關注教育公平、農村教育、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機會等問題。出版專著《中國教育的城鄉(xiāng)差異:一種文化再生產現(xiàn)象的分析》(2004年)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

書籍目錄

引論第一章  弱勢群體和教育支持:概念與分析框架  一、社會弱勢群體  二、教育支持  三、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第二章  中國弱勢群體教育支持政策的分析  一、“效率優(yōu)先”總發(fā)展戰(zhàn)略下對弱勢群體的教育關注  二、教育支持的對象  三、教育支持的內容  四、教育支持的方式  五、資金來源  六、政策選擇的價值觀、結果與反思第三章  中國弱勢群體教育支持的實證研究——以N城市流動兒童為個案  一、問題的背景  二、國家及地方政策  三、城市流動兒童所受教育支持情況調查  四、討論與思考第四章  國外弱勢群體教育支持政策(一):歷史發(fā)展與價值演變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政府對弱勢群體教育的關注和相關支持政策的制定  二、國外弱勢群體教育支持政策的價值基礎及其演變第五章  國外弱勢群體教育支持政策(二):支持的內容與方式  一、教育支持的內容  二、教育支持的對象  三、教育支持的方式  四、資金來源第六章  中國弱勢群體教育支持政策的構建  一、政策選擇的價值基礎  二、教育支持的對象  三、教育支持的內容  四、教育支持的方式  五、資金來源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從調查結果看,流動兒童及其家長對所希望得到的教育支持的看法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也有一些細微的差別。(1)總體來看,流動兒童及其家長對所列舉的大部分教育支持都認為比較重要或很重要,兒童均分超過2分的有7項,家長均分超過2分的多達9項。而其中,對消除歧視、提供服務等類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捐款、捐物等類的物質支持。(2)流動兒童及其家長不約而同地把“能同城市孩子一樣就近去公辦學校上學(不收額外的贊助費)”“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在課后進行義務輔導…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在學校進行義務教學”看做最重要的三項教育支持,特別是“能同城市孩子一樣就近去公辦學校上學(不收額外的贊助費)”,兩者都把它放在了首位,而家長更是百分之百地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教育支持(均分3分)。(3)相對來說,流動兒童及其家長認為社會捐款、捐物的重要程度最低,尤其是“捐贈衣物或其他生活用品”被認為是最不重要的,而排在了最后。(4)政府提供的一些物質上的支持,如“政府提供經濟資助、困難補助…免書本費…免學費、雜費”“學校或社會提供獎學金”,其重要程度處于中等。(5)流動兒童及其家長的認識還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如兒童更重視“社會提供學校選擇等教育方面的信息”,把它排在第4位上,家長則把它列在第8位上;兒童認為“免學費、雜費”比“免書本費”更重要,而家長則把“免書本費”排在了“免學費、雜費”的前面。而至于其原因,可能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pre>

編輯推薦

  《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在展示豐富的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具體建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很好,寫畢業(yè)論文用的~
  •   書籍干凈整潔,外觀設計不錯,其他的還在閱讀中。。。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