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馮麗莎 中國商業(yè)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馮麗莎 頁數:252
Tag標簽:無
前言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立者。自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儒家思想就開始成為中國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宋代大儒朱熹曾經說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它形象地說明了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今天我們也要從孔子思想中汲取精華??鬃影l(fā)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yōu)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論語》就是記載孔子一生言行,以及孔子與弟子、時人相互問答或弟子間相互問答之語的著作。這些話當時被隨時記下來,孔子死后。弟子門人把它收集編輯成書,這就是《論語》,它是我們今天認識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論語》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著名學生的言語行事。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pre>內容概要
《論語》中的對話既淺顯又樸實,但卻蘊含無限的人生廈,道破了人生幸福和成功的秘密?! ∈澜缟系恼胬碛肋h都是相互的,《論語》的真諦,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不是長篇大論的,而是收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會我們人生的各種道理。書籍目錄
第一章 感悟論語中的做人智慧感悟1:做一個有主見的智者感悟2:做人要矢志不渝感悟3:德行比才能更重要感悟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感悟5: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感悟6: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感悟7:做人一定要有信用感悟8:人無遠慮,必有近忱第二章 感悟論語中的修身智慧感悟9:有過則勿憚改感悟10:一定要以誠立身感悟11:貧莫自哀,富不忘禮感悟12:人生貴在自強不息感悟13:一定要嚴于律己感悟14:克服私欲,才能剛毅感悟15:士不可以不弘毅感悟16:士行有恥,君命不辱感悟17:不因小利而失大義感悟18:學會愛憎分明的立場第三章 感悟論語中的處世智慧感悟19:不拘小節(jié)才能有突破感悟20:處世之道當靈活感悟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悟22:要有虛懷若谷的氣度感悟23:知他人之所需感悟24:中庸處世,和諧人生感悟25:要學會處變不驚感悟26:處世要謹小慎微感悟27:要有寵辱不驚的氣量感悟28:坦蕩為懷,人生寬廣第四章 感悟論語中的做事智慧感悟29:“做”才是生存的根本感悟30:該智則智,當愚則愚感悟31:建功隱退,看準時機感悟32:敬事兩后取的做事態(tài)度感悟33:群策群力才能有力量感悟34:忘記舊仇,不惹新怨感悟35:欲速則不達,小利敗大事感悟36:方法要活。原則要強第五章 感悟論語中的說話智慧感悟37:口不妄言。遠離麻煩感悟38: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感悟39: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感悟40:訥于言而敏于行感悟41: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感悟42:察言觀色再開口第六章 感悟論語中的學習智慧感悟43:不學不足以成大器感悟44:三人行必有我?guī)煾形?5:有學有識,方成大器感悟46:博聞多識,擇善取之感悟47:學以致用為本感悟48: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感悟49:會學習還要會思考感悟50:啟發(fā)式的教育方法第七章 感悟論語中的為官智慧感悟51:要培養(yǎng)多方面的才能感悟52:在其位則謀其政感悟53:真誠方可取信于民感悟54:其身正,不令而行感悟55:要有全面的察人眼光感悟56:用人時使功不如使過感悟57:為政當居之無倦感悟58:為政不要以私害公一第八章 感悟論語中的生活智慧感悟59:千萬不要患得患失感悟60:簡單生活的快樂感悟61:飲食得法,養(yǎng)生有道感悟62:志不物移,寧靜淡泊感悟63:學點自得其樂的本領感悟64:健康生活,寧儉不奢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感悟論語中的做人智慧感悟5: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窘馕觥靠鬃诱f:“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笨鬃映鋈ブ?,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敝宜≈朗强鬃铀枷氲闹匾獌热荩酥宜?,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鬃拥闹行乃枷胧恰叭省?。而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當中,就是孔子明確地告訴子貢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將心比心,就是孔子明確地告訴仲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也是“仁”。忠是從正面講的,恕是從反面講的。其實《論語·顏淵》里也是講這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惡是??;而小人是不忠不恕。在《論語》中,或強調忠,或蝴恕,都是一個意思?!墩撜Z·衛(wèi)靈公》有一章: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論語》中,“主忠信”出現了五次,分別在第一、八、九、十二、十五篇中,真不少,第八篇《泰伯》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敝v得十分明確了??梢哉f,“仁”貫穿了《論語》。人類所最需要的是“關愛人”,是人際關系的和諧,即“仁”,即所謂“孔子智慧”?!撜f,孔子智慧是一個抽象,即東方文化核心的抽象,正確處理人與人、與集體、與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更一般地講,世界的一切,就是“關系”,就是“處理關系”。我們所努力的,就是盡可能正確地去認識關系、把握關系、處理關系;人類社會也逃不出這個“關系”。“關系”和諧,方能存在與發(fā)展;“關系”不和諧,必導致災害,甚至必遭到毀滅。所謂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所以孔子說是“一”以貫之,而不是“二”以貫之。忠是從積極的方面說,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飛黃騰達。這其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是從消極的方面說,也就是孔子在《衛(wèi)靈公》篇里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所說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弊约翰辉敢獾氖?,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還曾問孔子:“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笨鬃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弊约翰辉敢鈩e人強加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實際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作為這樣一個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師思想體系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來談體會,按理說該得到贊許,卻不料被老師一盆冷水迎面潑下來,說:“賜呀,這不是你做到了的。連子貢都沒能做到,又有誰能做到呢?恐怕就只有顏回了吧??上覀冊凇墩搧稣Z》中還沒有看到孔子對顏回這方面的評價。倒是在《衛(wèi)靈公》里,當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時,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來,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終身的努力。既然如此,不僅子貢沒能做到這一點不足為怪,就是我們沒能做到這一點又有什么可怪的呢?只能說,“恕”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偲饋碚f,忠恕之道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謂人心都是肉長的,自己想這樣,也要想到人家也想這樣;自己不想這樣,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這樣。魯哀公問宰我用什么木頭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做,周代用栗木做,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戰(zhàn)戰(zhàn)兢兢。”孔子聽到后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奔础耙呀涀龀傻氖戮筒槐卦僬f它了,已經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孔子不滿意宰我關于“使民戰(zhàn)栗”的解釋,因為它不符合德政愛民的思想。但周代確實用栗木做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面批評宰我,而只是從思想方法上來說,既然已經過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不管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這里所表現的,的確是一種既往不咎的寬恕精神。所謂破鏡難圓,覆水難收。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飯,說也無益,勸阻徒勞,追究也于事無補,不如不說的好。人們常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或者說:“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既往不咎,立功授獎?!笨鬃犹貏e強調不念舊惡少怨恨,他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币馑际恰安摹⑹妪R不記過去的舊仇,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很少?!彼自捳f:“退后一步天地寬”。過去有人對不起自己,但畢竟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瀟灑一點,不懷恨剃人,和別人之間的仇怨也就因此而沒有了。就算對方是壞人,也終有粥化的一天。不然的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大家都處處設防,永遠沒有安寧的一天。所以,對人寬容一點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有人說寬容是一把健康的鑰匙,是一個人修養(yǎng)和為人善良的結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劑良藥。寬容別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帶去一片和煦的春風;不肯寬容別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寬容猶如冬日正午的陽光,常常會令冰冷的心墻漸漸融化。寬容是一種豁達和摯愛,可以化沖突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以寬厚之心待人,就會使彼此擁有更多的信任和愛戴。寬容是一種涵養(yǎng),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境界;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你心靈的安寧和恬靜。有人說寬容是軟弱的象征。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寬容。寬容是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不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氣憤和悲傷是追隨心胸狹窄的影子。生氣的根源不外是別人做事侵犯、傷害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尊心等,于是勃然作色,怒從心頭起。此種生理反應無非在懲罰自己,而且是為他人的錯誤,拙然不值!孔子還說:“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就是。作領導不寬容,行禮儀不嚴肅認真,遭遇喪事的時候不悲哀,我用什么來觀察這種人呢?”沒有什么值得觀察的,當然也就是被否定的對象了。這里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居上不寬”的問題。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復從正面說:“寬則得眾”。(《陽貨》、《堯曰》)寬容就能得到群眾擁護。孔子把“寬”作為“仁”的五個方面內容之一。荷裔美國作家房龍曾寫過一本有世界影響的名著《寬容》,他把寬容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如果說,寬容對于一般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話,那么,對于居于上位的領導人來說,就更應該是一種必須具備的素質了。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入至察則無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游泳池里的水一樣,是沒有魚兒能夠在里面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群,那是沒有人愿意跟隨你的。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寬則得眾”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諸如楚莊王絕纓盡歡,孟嘗君不殺與自己夫人通奸的門客,漢高祖重用陳平,曹操下《求賢令》選拔那些雖然有這樣那樣缺點但確有才干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儀的兒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寬容受賄的宰相趙普,宋太宗寬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王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與此相反,因“居上不寬”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樣不勝枚舉。因此可以說“居上不寬”是領導者的致命傷,而寬容的肚量則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起碼要求。越是進入民主的時代這一點就越發(fā)突出。這是所有領導者或想做領導者的人必須牢牢記在心上的信條。有仁德才能夠正確對待他人,寬容他人,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薄爸挥杏腥实碌娜瞬拍軌蛘_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確地去厭惡人。”子貢曾經向孔子請教說:“一鄉(xiāng)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樣?”孔子回答說:“難說?!弊迂曈謫枺骸耙秽l(xiāng)的人都厭惡他,這個人又怎么樣呢?”孔子還是回答說:“也難說。只有當鄉(xiāng)人中的好人喜歡他,鄉(xiāng)人中的壞人厭惡他時,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保ā蹲勇贰罚┯钟幸淮?,孔子說:“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對他加以考察;眾人都喜歡他,也一定要對他加以考察。”(《衛(wèi)靈公》)可見,對一個人的好惡一定要有是非標準,既不能只憑個人的私心得失之見,也不能被輿論所左右,人云亦云。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孔子提出了“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喜愛人,才能夠正確地去厭惡人”的看法。實際上是要求我們修養(yǎng)以“仁”為核心的內在品格,克服偏私之見,正確對待他人。媒體關注與評論
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用智慧詮釋人生道理,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地區(qū),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融會有得而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獓鴮W大師 南懷瑾編輯推薦
《論語的64個人生感悟(珍藏版)》孔子的思想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其思想的精華無疑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