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中國商業(yè) 作者:張春霞 頁數:257
Tag標簽:無
前言
人生猶如紙牌游戲.每個人都分到了一副非打不可的牌,我們的悲哀在于我們認為本來分到的應該是另一副牌??鞓返娜藢θ松×艘环N看風景的態(tài)度,自在從容;悲哀的人對人生取了一種長跑比賽的形式,執(zhí)著勞碌。若將人世的一切比作風景,便有忘我的神韻;將生活看成一場競賽,便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斤斤兩兩都要去計較,一切的不如意都要轉化為對他人的嫉恨。撇開欲望是害人的東西不說,“希望”讓我們有所追求,永不停步,可希望也慫恿了我們的欲望,讓我們總是有所期待,有所期盼,不滿足于今天。朋友,為什么不看開一些,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理由呢?你還能坐公車。你還有健壯的體魄,你還有很多的機會,為什么不把這些當作人生的財富呢?既然游戲紙牌非打不可,那么,為什么不能用快樂的心境打出最優(yōu)秀的成績呢? 佛說,世間的俗事要看開,但不要看透。每個人都要有勇氣去面對一些事,這就是拿得起;每個人都要有肚量去容納一些事,這就是放得下。在得失之間,才能感悟出人生的要旨。佛還說:“放下是福?!敝灰诺孟拢筒粫萜萦谪氋v,戚戚于富貴,從而安享心靈的平靜與幸福,從而發(fā)現快樂其實那么簡單:放下世俗的煩惱,放下不能解決的問題,放下過去種種,拿起開啟未來的鑰匙,生活就會因此而快樂。
內容概要
人生只有三件事,出生、生活、死亡,人們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出生,會為死亡而禱告,但是卻忘記了生活,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內容,僅僅活在世上并不值得稱道,值得稱道的是生活得美好。 心如明鏡,禪里禪外是人生 禪,沒有大道理,沒有大作為,它發(fā)生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時、每一個當下。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滲透著生活的禪機,了悟著生活的本性。 禪,對朋友來說。只是會心一笑。它是一杯清水,走得緊了。請小坐,沉淀一下我們太過于疲憊忙碌的心?! 《U就是生活,就是平常心。它不受宗教的束縛,不受階級的限制,只要你想讓自己好過一些,坦然地面對生活,那就讓禪心永遠陪伴你一生?! ∩钪刑幪幱卸U,能不能領悟,這要看各人的悟性。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心如明鏡,禪里禪外是人生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播下良種,耕種心田放下就是快樂學佛先立信念生命在呼吸之間尋找失落的“自我”憨山艱辛悟道像野兔一樣奔跑不要迷失最初的目標人生酷似杯中茶學佛只是學做人生命的禪意,人生的真諦行囊很重嗎禪無處不在一棒打醒夢中人無心之茶,柳綠花紅第二章 與人為善,佛度有緣人留有善念在心中與人為善,與己為善送出你手中的一輪明月善良不能被欺騙寧受損失,不棄信用美德即是智慧把心開成一朵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美德智慧不分家懷有樂善好施心要善于接納別人虛己盈人。謙讓有禮對過錯要多加寬恕多行善事,多結善緣禍從口出第三章 不受磨煉不成佛坎坷磨入志堅強地面對,堅強地活著不要放棄希望佛靠修行,人靠磨練負重的生命如夏花燦爛經一經苦難與磨礪堅持是成功前的狀態(tài)面對艱難和誘惑人生的終場哨讓死神去吹請挫折“上一堂課”遇到障礙與重擔時不要逃避堅強地活著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命運靠雙手來創(chuàng)造做適合自己做的事情人要為了將來而活把不甘心化為力量第四章 拿出愛心去生活做個好人就是一種幸福積德如積福父母就是活觀音善待每一顆心學佛要重孝道沒有好心,難得好報做好事也要講原則幸福的秘訣禮多人不怪生活到底是什么快樂處方好人做到底改變從自己開始問心無愧心燈是無形的智慧天然的本心多滋多味第五章 修得一言一笑的工夫世事難分明,何妨開口一笑智慧就在生活中對自己慈悲境界高處還有更高心靈的“眼珠”誠實無欺有為和無為鮮花的啟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入境兩不奪除卻心頭火我看開,我快樂第六章 勇猛精進不回頭態(tài)度決定一切用所有的力量去爭取成功寧舍頭顱,不輸精神如何獲得清凈心凡人是未覺悟的佛磨掉“官”字好做人只差深深一撥別讓小悟成障礙要有自己的精神敢捋虎須藏身處沒蹤跡第七章 智者無憂,永不枯竭的財富是智慧第八章 拿得起也放得下第九章 貪欲是最猛烈的火第十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十一章 學會比較會感到幸福第十二章 得失都是緣第十三章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章節(jié)摘錄
黑氏又放下了右手的梧桐樹。 佛陀還是說:“放下吧!” 黑氏不解,問道:“世尊!我兩手已空無一物,還放下什么?” 佛陀微笑道:“我并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樹,你應該放下的是心中的執(zhí)著。也就是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薄 『谑险f:“我明白了!六根對六塵,從而產生六識。人若是舍棄了這些,就到了一無可舍的地步?!薄 》鹜诱f:“到了無可舍棄的境地,就是你超脫生死的時候!” 黑氏婆羅門聞言心動,豁然大悟?! 」适轮刑岬降摹巴饬鶋m”是色、聲、香、味、觸、法,“內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三者是人們產生意識活動的所有途徑。如果全部放下,心便能做到“如如不動”。 黑氏婆羅門修行多年,應該是境界很高的人物,但他仍不能做到如如不動心。他舉著兩棵樹,就有炫耀神通之意,至少想顯示自己跟普通學僧不同。佛祖叫他放下,也包括叫他放下這個念頭。爭面子的念頭其實是極難放下的,如果能放下面子,心便空了一大半,頓有海闊天空之感。信不信,請試試吧! 學佛先立信念 在自己的心目當中,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最終你就會是什么。因為有什么樣的自我期望,自然就會選擇什么樣的信念;有什么樣的信念,你就選擇什么樣的態(tài)度;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你就會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因此,要想結果變得更好,先讓行為變得更好;要想行為變得更好,先讓態(tài)度變得更好;要想態(tài)度變得更好,先讓信念變得更好;要想信念變得更好,先讓自己選擇更好的自我期望。 學佛參修也一樣,每個人的心得不一樣,修行的結果肯定也不一樣。但只要學佛的同時樹立心中的信念,一定會獲示并終成正果。 五代時的僧人道念學佛數十年,修行很勤奮,仍然不能開悟。有一次,他去請教石樓禪師:“我不能認識自性,請大師指示?!薄 ∈瘶谴鸬溃骸笆瘶菬o嘴巴?!薄 〉滥钫埱蟮溃骸皩W僧至誠,洗耳恭聽。 “你聽到了什么?” “學僧自知罪業(yè)深重?!薄 袄仙淖镞^也不少?!薄 〉滥铙@奇地問:“大師的罪過在什么地方?” “在你有罪過的地方?!薄 翱梢詰曰趩??” “罪業(yè)本空,皆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道念聽到這句話,心里歡喜,隨即向石樓禮拜。石樓打了他一下,又問:“你最近從哪里來到這里?” 道念答道:“梁、唐、晉、漢、周,到處行腳云游。” “這些主人重佛法嗎?” 道念神秘兮兮地說:“好在大師問到我,若問別人,恐怕就麻煩了!” “為什么?” “這些君主,不喜歡別人懷疑。” “人都看不見,有何佛法可重?” 道念懇請道:“請大師告訴我,如何‘重佛法’?” 石樓反問:“你受戒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薄 笆嗄炅诉€不知重佛法,你今天問我,我的嘴巴怎么說得清楚?你的耳朵又怎么聽得進去?” 道念一聽,恍然大悟?! ∮纱丝梢?,道念在沒有開悟前,不過是俗人一個。他的出家,大概不過是為了修來世福而已。所以他對石樓所講的“罪業(yè)本空,皆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根本一竅不通,只是聽到。罪亦亡”而高興。更搞笑的是,他學佛幾十年,正式出家也有十幾年,居然不知道如何“重佛法”,本來出家的第一天就該樹立“弘法利生”的信念,就像警察穿上警服的第一天就要樹立維護社會治安的信念一樣。沒有這種信念,不過是個假貨而已。石樓拒絕講“如何重佛法”,耐人尋味,這樣的大道理,道念一定聽過無數遍,信就信,不信就不信,講多了又有什么好處呢? 生命在呼吸之間 什么是“無?!保俊耙豢跉獠粊?,便是無?!?,用通俗的話說,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沒有呼吸就沒有生命;因此,把握生命、活用生命期,如果能夠在呼吸停止之前問心無愧、有快樂、有心得,便不虛此生;千萬不要到最后一刻,回首發(fā)現一片空白,那就虛走一遭了?! ∮幸粋€沙門是出家修佛道的男子,一心想修成正果,卻不愿受到僧團的限制,尤其僧家戒律繁多,他實在受不了。因此,他離開僧團,選擇家鄉(xiāng)附近河邊的一株大樹,獨自在樹下打坐修行。然而,由于沒有明師的指導,修行道路不明,入坐在這里,心卻飛到了繁華的都市,幻想著榮華富貴的世俗生活。由于他六根不凈、七情不斷,獨自修行了十二年,如同竹籃打水,一無所獲?! 》鹜又懒怂那闆r后,裝扮成一個普通的比丘,和他一起在樹下同修打坐,一起托缽乞食。佛陀以身說法,演示一個出家人應該怎樣清凈生活和刻苦修行?! ∫惶焱砩?,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只小烏龜從河水里爬出來,慢慢爬到他們打坐的大樹邊。這時,一只尋食的野狗發(fā)現了小烏龜,猛然撲了過來。小烏龜感到了危險,急忙將四條腿與頭尾都縮進殼里,野狗將烏龜翻來倒去,找不到下嘴的地方,只好悻悻地走了。烏龜見危險過,又伸出頭與腳,繼續(xù)在月光下漫步。 這一切,都被樹下的兩個人看得一清二楚。佛陀看了沙門一眼,感慨道:“世上的許多人,還不如這只小烏龜呀!” 沙門不以為然地說:“世人有廣廈華車,有金銀財寶,有美酒佳肴,有美妻嬌妾,怎么會不如一只小烏龜呢?” 佛陀說:“小烏龜有保護自己的鎧甲,野狗無法吃掉它。而世人只想放縱七情六欲,就如同烏龜愚蠢地在野狗面前伸出頭、尾、腿腳,豈不是危險萬分?要知道,老病、死亡、痛苦、煩惱,正在像野狗一樣,對我們的生命虎視眈眈呀!”
編輯推薦
《談佛論道讀人生》并不是一本談論佛家與道家思想的書,而是將佛禪的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崇尚忍讓超脫、視世間萬難為無物、不怨天、不尤人、從自然呈本性、處處蘊藏真理的人生道理和智慧,以最精短的篇幅傳播最有趣的故事,以最有趣的故事傳播最閃光的智慧,以最閃光的智慧傳播最真切的快樂……全書分為心如明鏡,禪里禪外是人生;與人為善,佛度有緣人;拿得起也放得下;貪欲是最猛烈的火;換個角度看問題;學會比較才會感到幸福;得失都是緣等十三章內容。這些內容故事性很強,語言凝練,文筆暢達,生動有趣,且名言警句迭出,俗語熟語常現,真正體現了佛禪智慧的博大精深和異彩紛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