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報海見聞錄

出版時間:1991年3月  作者:胡舒立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美國報海見聞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這本書是在另一本書的封底上推薦的,去圖書館不費力借到了。因為對于媒體和報紙的濃厚興趣,用了一天的時間讀完了。書中很詳實地介紹了美國報業(yè)的各個層面,從報人、報紙和報業(yè)不同維度完成了這幅美國報紙的全景式描繪。
      盡管距離當時的87年已經(jīng)時隔27年之久,但對于美國一些著名大報,特別是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和今日美國的歷史回顧、特色風格以及宗旨傾向等仍然讓非新聞科班出身的人有了最直觀的了解。
      比如貴為美國第一報的紐約時報仍然秉承了一貫的風格,華盛頓郵報在政治事件的獨樹一幟,都讓對這兩個報紙有所耳聞的我有個更深入的感受??上?,現(xiàn)在中國的讀者仍然無緣閱讀這兩家的報紙。
      過去那么多年,信息時代對報業(yè)的沖擊不可謂不大。尤其在過去的2013年,唱衰傳統(tǒng)媒體的聲音不絕于耳。在中國的新聞界,也不斷有媒體人投身新媒體。而新聞界的整合和改革也一直在探索前行。
      閱讀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想知道書中提到的那些大報、中報甚至小報如今的境遇如何??梢钥隙ǖ氖?,有些報紙已經(jīng)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有些仍然獨占鰲頭,如紐約時報,靠內(nèi)容吸引訂閱電子版的方式是報紙中最成功的。遺憾的是,本書并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對比閱讀的機會,也無法再20多年后再如此系統(tǒng)去審視美國報業(yè)的變化。
      關于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論述,即使是20多年前的觀點,在當今的中國仍然沒有過時。我們的新聞無論從機制、媒體和從業(yè)人員上,尚無法和當時的美國相提并論。在新聞自由仍然是一句空話的今天,遑論專業(yè)。而所謂業(yè)界良心的胡舒立算作是中國新聞界的一支奇葩,因為跟其本人并無直接的接觸,不了解其為人處世,但從其操盤的財經(jīng)和新世紀而言,胡也確實開創(chuàng)了所謂新聞專業(yè)主義。
      對于做傳播和媒體的人而言,本書仍舊值得一讀。
  •     本書是1987年胡舒立去美國做訪問學者3個月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1991年曾經(jīng)出版,書名為《美國報海見聞錄》,在2012年編輯徐曉將文章進行了裁剪調(diào)整,做了結構性手術,被命名為《訪美記》重新進行了出版。
      
      即便是從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這本1987年的觀感,也還是非常值得借鑒,尤其是做媒體的同行們,從中能夠看到一些媒體的發(fā)展方向。美國的新聞史,就是爭取新聞自由的歷史,也是報人、報業(yè)不斷發(fā)展的歷史。
      
      他們的媒體也有與權貴勾結,也有迫于政府壓迫,也有各種虛假新聞的階段,不過多虧了言論自由,多虧了自由競爭,美國的報業(yè)和報人們才逐漸地找到了一條受人尊敬的道路——這不是說美國就沒有小報,報紙沒有謊言,只是那樣的報紙沒有辦法成為最受尊敬的媒體。
      
      當然,他們也受各種新媒體的沖擊,在做令人尊敬的媒體和活下去之間,媒體總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畢竟,媒體的形式不重要,媒體人總是被需要的。
      
      反正他們也不發(fā)記者證,是吧?
  •     這本《訪美記》是著名媒體人胡舒立女士20多年前的一本舊作,是她作為《工人日報》的記者于1987年6月到美國明尼蘇達州參加世界新聞研究所組織的為期5個月的青年國際記者旅行采訪活動的副產(chǎn)品——一系列的隨筆文章。在1991年曾以《美國報海見聞錄》為書名出版過,這次是“老作新編”。
      
      在這本書中,作者循著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的次序,從最先接觸的報人,到接著看到的報紙,再到整個的報業(yè)三個角度、三個層次記錄了她對美國報業(yè)的考察——既有對美國報人優(yōu)裕生活細致入微的描述(甚至處處不忘記下他們的收入情況),也有對他們強烈事業(yè)信念的感嘆,更有對他們先進的辦報理念,獨特的專業(yè)規(guī)范,穩(wěn)定的制度安排和成熟的運作模式等全方位的觀察和思考。
      
      胡舒立去美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變革的閥門剛剛打開,所有人都在反思過去,勾畫未來。當時的普遍情況是,人們意識到必須進行變革,也富有激情和活力,但除此之外是一片懵懂、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那塊賴以落腳過河的石頭在哪里,沒有方向,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改變。對于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新聞事業(yè)來說,尤為如此。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接受邀請選派胡舒立到美國進行學習,可能也就包含了有關方面為中國新聞事業(yè)改革尋找方向的嘗試在里面。然而,變革的渴望有多強,阻撓的力量就有多大。作為她考察成果的本書雖然只是向國內(nèi)引介了美國報界的新聞專業(yè)主義及其制度安排,但其出版也是一波三折,多次遭拒,一直到1991年鄧小平南巡之前才得以出版。
      
      這本書一經(jīng)出版就為那一代新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參照、一個努力的方向。所介紹的美國的報業(yè)發(fā)展狀況的確給封閉已久的中國報人以極大的沖擊,有人把它譽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陸新聞界的《海國圖志》,是那一代新聞人的圣經(jīng)”大概也并不為過,而后來中國新聞事業(yè)的改革也的確是向著書中介紹的方向所去——從承載觀點的工具型宣傳模式向信息型的新聞專業(yè)主義轉(zhuǎn)變。
      
      從那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國的新聞事業(yè)迎來了一波大的發(fā)展,很多報社逐漸從政府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擁有了市場主體地位,各類紙質(zhì)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報紙的功能等等方面都有大的改變,在新聞專業(yè)主義的三個維度(自主性、獨特的專業(yè)規(guī)范以及公共服務取向)上都有了不同的進步。胡舒立也在這股大潮中成長為媒體業(yè)界的風云人物,確立了自己“獨立、獨家、獨到”的辦刊方針,并且在《財經(jīng)》、《新世紀》等媒體中加以實踐。
      
      然而,作為基層政府主管新聞事業(yè)的人員,我認為僅僅如此還很不夠。一是媒體沒有真正的自立自主,除去黨報黨刊還是喉舌外,那些打著都市類、休閑類的媒體也大多都是掛靠到一定的部門或者協(xié)會,不靠市場而靠攤派來過日子;二是專業(yè)不規(guī)范,媒體人自身的行業(yè)約束偏弱,不拿錢就曝光,拿錢了亂報道現(xiàn)象非常普遍,我一年至少會接待近百個前來敲詐的真假記者,深受其害;三是所謂的“輿論監(jiān)督”有了很大進步,但公共服務的價值取向還沒有真正確立。
      
      事實上,拿胡舒立書中所寫的三十年前的美國報業(yè),來對照我們當下的境況,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謂的“由宣傳模式和‘意見取向’轉(zhuǎn)型為‘信息取向’,由正面倡導的‘喜鵲’式新聞文化正在轉(zhuǎn)變?yōu)閱栴}意識取向的‘啄木鳥’式的新聞批判性文化”這一轉(zhuǎn)型并不徹底,也遠沒有到位。如今又有網(wǎng)絡等新興媒體帶來的新挑戰(zhàn),新聞事業(yè)的轉(zhuǎn)型,于今需要再出發(fā),而這本書仍然具有參照意義。這也是她“老作新編”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吧。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書的序言。這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所寫,他對胡舒立當年對美國報業(yè)的感性而具體的記述進行了總結和提煉,寫出了書中要寫卻沒有寫來的東西,介紹了新聞專業(yè)主義,這既是理解這本書的一把鑰匙,也是這本書的點睛之筆,非常精彩。
  •     21年前的這個時候,進入北京青年報學生通訊社做學生記者。
      
      此后,中學里的同學和老師不斷的勸我:你這么年輕就當記者了,索性走下去,考人大新聞系,做個記者。
      
      我當時有些猶豫。直覺告訴我,事情沒有這么簡單。經(jīng)過一些掙扎,我選擇讀北大法律系。考上了,讀完了。順理成章做了一名律師,迄今已忽忽十四年有余。
      
      近日拜讀了人大新聞系畢業(yè)的胡舒立這本“舊瓶裝新酒”的陳年作品,想象當年這本書在中國新聞界激起的波瀾,只有一個感慨:直覺救了我。若當年讀了新聞,以我本人的性格,必然郁郁寡歡至今,沒準兒早改行了。倒是如今做個自由的職業(yè),只為少數(shù)人服務,倒是有些真實的話語權。
      
      是為記。
  •     這本書是一個朋友推薦給我的,用了很華麗的詞語告訴我這本書的影響之大:
      
      愛思考的劉一鳴同學盛贊道:”不算很恰當?shù)谋扔鳎喊恕⒕攀甏箨懶侣劷绲?lt;海國圖志>。被譽為那一代新聞人的聖經(jīng)。。對報社微觀層面的解釋比較多,當然也對很多報社的歷史有介紹(胡是跟隨一個組織去美國旅行採訪去了,順便去一些報社實習)。。不過隨著大陸的進步有些東西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新奇了?!?br />   
      看了一下確實是那個時代的精品之作。只可惜胡舒立筆下的是80年代美國報業(yè)的黃金時期,但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現(xiàn)在可能是美國報業(yè)“日薄西山”時期了。80年代的美國,每個小鎮(zhèn)都有幾家自己的當?shù)氐奶厣珗蠹垼援敃r的記者可以很自豪的說:“在憲法自由精神庇護下的美國人是不會寂寞的,‘無報不成鎮(zhèn)!’ ”。但是現(xiàn)在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如果不進行報業(yè)的革新,將報業(yè)采編能力的優(yōu)勢積極和新媒體的傳播方法結合起來,那么美國估計也就幾家大報業(yè)集團可以挺下來,其他的都得死。在這里不得不感慨這個社會變化之快呀,更新?lián)Q代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不過20年的時間,報業(yè)就從一只雄赳赳氣昂昂的公雞慢慢快變成日薄西山的耄耋老人了。就像現(xiàn)在我們?nèi)绱酥詉pad,不知道20年后的人們會不會記住又過ipad這個老古董呢?技術的發(fā)展真是一件很美妙也很恐怖的事情。
      
      我曾經(jīng)也很擔心報紙江河日下,記者的出路問題,于是就和《人民日報》的李志勇老師聊到了這個問題。他跟我說了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形式在變,但是本質(zhì)不變?!庇浾叩暮诵哪芰κ遣删幒驮u論能力。即使報業(yè)不行了,我有很強的采編能力一樣可以為電臺,電視臺,網(wǎng)絡媒體服務。不管社會怎么變,人永遠是社會的主體,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內(nèi)容為王”吧。
      
      在這本書里我倒是找到了三個有意思的話題:
      
      1新聞部和評論部的問題。
      
      2海外記者的問題。
      
      3報業(yè)的托拉斯問題。
      
      首先說說第一個問題。新聞部和評論部是否應該分開?
      
      我覺得是應該的。正如書里解釋的那樣:“記者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是怎樣的,社論作者告訴人們這個世界應當怎樣?!庇浾邞摬黄灰械年U述事實,讓讀者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評價整個事件。而只是單獨的陳述事件,那么報紙就千篇一律了,所以每家報紙應該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思考,而社論記者應該要給出自己的態(tài)度。除了把記者部和社論部獨立開來,第二個重要的就是給每個評論員最大的自由,就像《洛杉磯時報》托馬斯所說:"越過很多尸體"刊登一篇報道,尊重批評家的獨立意志,哪怕會傷害自己的報紙,”《洛杉磯時報》的社論員大衛(wèi)曾經(jīng)多次“搬起石頭砸自己家的腳”,多次批評自家報紙的各種錯誤,雖然引起了同事們的不滿,但不會有一個人給他施加壓力,不準他登。社論員不是自家報紙門口的狗,要它往哪走就往哪走,要它咬誰就咬誰。唯有自由,才能有獨立精神,才能發(fā)出更加客觀的對社會的冷靜思考?,F(xiàn)在中國做的還不錯,央視等大單位的報道部和評論部就分開了。
      
      第二個就是海外記者的問題了。
      
      在通訊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是否需要設立海外記者站?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一個移動平臺,一個小電視臺。人人都可以是記者,人人都有機會寫出自己對新聞事件的觀感,事件爆發(fā)時所有的路人都可以當攝影師。真正記者的功用應該是事件背后復雜背景和從中得到的思考和啟示(這個遠程寫作也可以),或者是對當事人采訪??赡軒讉€本地的通訊員就好。但是又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不在現(xiàn)場,我們就沒有發(fā)言權?,F(xiàn)在每個媒體都在爭取發(fā)言權,但是”沒有到現(xiàn)場,沒有自己的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熬拖瘳F(xiàn)在要求記者到第一線去,前段時間,央視的臺長也以記者的身份下到了前線,也是對”調(diào)查才有發(fā)言權“的反應吧。所以是否應該要設立海外記者站,或許在新聞的熱點地區(qū)需要,但是在其他地區(qū)就只要當?shù)氐耐ㄓ崋T吧?;蛟S,幾家報紙聯(lián)合起來建立記者站?這個也不錯。
      
      海外記者評論工作所用頻率最高的幾個詞:歷險,激動,自由,挑戰(zhàn),忠誠,孤獨,擔心,難堪,離婚,危險。但是他們的回答是“值得。駐外記者還是很讓人心向往之呀~這個太符合我的個性了,我永遠向往地平線,永遠向往到未知的世界去瞅瞅,摸摸,聽聽和體驗。
      
      第三個問題報業(yè)的托拉斯問題。
      
      很多人詬病報業(yè)的壟斷會影響公眾的判斷力,美國報紙的自謂是“公眾仆人”說不定會篡權為“公眾思想的主人”。就像大家都在質(zhì)疑默多克集團一樣。但是托拉斯也更利于資源的整合,很多小報都是通過被兼并才慢慢做大,做強。畢竟美國報紙都是私有的,盈利的好壞決定一家報紙的生存。老板都是要靠報紙掙錢的。但是報紙不會傻到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置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用不顧的?!背擅y,毀名易?!捌浯?,因為大報等于發(fā)行量+讀者群+普利策獎+記者站+版本+印點+印刷廠的綜合,少一個要素都不行。而報紙的好壞是取各個要素加權平均數(shù)的。發(fā)行量,讀者群意味著影響;普利策獎意味著質(zhì)量,記者站意味著實力;版本與印點意味著規(guī)模,彈性。
      
       如果報紙彎曲事實,那么就會影響最重要的讀者群和普利策得獎數(shù)的下降,即使其他因素的提升也無法彌補這方面的短板。另外,美國的報業(yè)托拉斯不是一家獨大,而是多個托拉斯的競爭,組成大報任何一個因素的弱化都會被其他的托拉斯抓住機會,狠狠的甩下。所以每家托拉斯都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而每個記者都追求“精通,敏感,堅韌,深入,超脫”。他們更愿意當一個負責任的記者,而非強加于人的批評家,更不是扭曲事實的陰謀家。
      
      另外,美國的環(huán)境也很適合記者的生存吧,記者可以真正做一個“無冕之王”,而不是“黨政喉舌”。不僅是憲法的保護,更是司法人員對法律的忠誠和整個社會對法律的敬畏。正如水門事件真相大白取決于兩個因素:1新聞界的敏感,勇氣和韌性;2公務員對法律和司法的正義比對白宮現(xiàn)任主任更高的忠誠。
      
      提出意見不給建議的行為,是耍流氓的行為,所以我對中國報業(yè)提出如下意見:
      
      1跟上時代的潮流,報紙雜志電子資源的整合和新媒體工具的應用。當然這種結合不是把紙質(zhì)版的內(nèi)容原封不動的搬上移動客戶端,而是做到各有特色,互相支持。人們往往是玩ipad,不會在單獨的單元停留很長的時間。所以電子版應做到生動有趣,訊息新鮮,圖片鮮艷活潑,減少信息量。而一般人會正兒八經(jīng)的買紙質(zhì)版看,所以紙質(zhì)版應少資訊而注重評論深刻性和觀點的啟發(fā)性。
      
      2辦報的特色性。不要千報一面,對于社會事件的解讀要勇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唯有百家爭鳴,才能讓更多新思想迸發(fā)出來。第二,地方報業(yè)要充分顯示地方的特色,更關注身邊發(fā)生的事情。
      
      3記者要永遠對讀者負責,不要再當企業(yè)的槍手,也不要接收什么車馬費了。當然報紙也又責任讓每個記者舒適而有尊嚴的生存,而不是淪為新聞民工。
  •   瘋傳是俺們部門出的呀,哈哈,我還看改過一遍呢
  •   心有戚戚。我也是北大法律系,不過去做了記者。胡舒立二十年前的內(nèi)容,對今天的許多報紙仍然有很大借鑒意義。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   我卻是從原本的英語考到了傳媒,現(xiàn)在卻開始糾結,今后是否應該繼續(xù)走傳媒的道路。
  •   打算做傳媒的哪方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