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基本概念解讀

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趙亞夫,高峽 著  頁數:238  

內容概要

  《品德與社會》是新型的小學綜合課程,體現了新時期對公民素養(yǎng)的新要求。這門課程不是過去的《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的簡單合并,而是以小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品德教育為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社會行動能力。所以,它是有效地實施現代公民教育的重要舉措。新課程所強調的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教師能否準確地把握課程方向,能否理性地進行課程設計,就成了能否有效地實施這門課程的關鍵。幾年來的實驗表明,我們覺得有必要在課程研究者(特別是學科課程研究者)與課程實施者(一線教師)之間,架設多種橋梁,以利于課程的發(fā)展。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A愛國主義奧林匹克運動會B版圖比較性學習比例尺C參觀操作性學習差異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D檔案袋評價單元道德道德品質等級評價調查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地理概念地理思維方法地理特征地理學習方法地球地圖學習對比法多媒體教學技術多樣性多元E《兒童權利公約》F訪談范例學習方向反思性評價發(fā)現性學習法律法治法制觀念分配服務G概念個性公民公民教育公民權公民社會公民素養(yǎng)公民資質公元前溝通觀察觀念關稅和貿易總協(xié)定歸納規(guī)則國家主權國際理解國民國民素質國民自覺H橫比法合作學習環(huán)境環(huán)境保護互聯網J疆界講述疆域教材教科書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師指導用書角色角色扮演家庭價值價值觀接受性學習技能技能目標的評價經濟地理經驗絕對的等級評價法K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客觀性考試L類比法聯合國《聯合國憲章》歷史觀點歷史學習方法歷史意識歷史資料倫理M貿易民眾史學習民族N年表年代能力能力目標的評價P品德品德與社會評價量表批判性思維評語Q情感全球意識權利群體區(qū)域K人的尊嚴人地關系人口人口結構人口遷移人類環(huán)境人民人權《人權宣言》人文地理S社會社會參與社會化社會科社會控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社會認識社會問題社會性發(fā)展社會意識社會主義生產生活經驗市場世紀世界貿易組織《世界人權宣言》社區(qū)STST態(tài)度態(tài)度目標評價探究性學習討論法田野調查體驗性學習統(tǒng)計法W文化文明問題解決學習問答X興趣現代化憲法相互依存鄉(xiāng)土地理消費性別習慣想象新歷史教育信念行為目標評價學習化社會學習手冊Y演繹一夫一妻制義務游戲閱讀Z責任責任感政府政體正義政治政治素養(yǎng)政治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識主權資本主義自然地理自然資源自主學習種族主要參考文獻附錄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部分)附錄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附錄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附錄四:《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部分)附錄五:《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附錄六:《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xù)發(fā)展行動綱要》(部分)附錄七:八榮八恥附錄八: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章節(jié)摘錄

  154.興趣(interest)  興趣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或活動為認識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tài)度和情感。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yōu)先注意,并表現出積極探索和心馳神往的態(tài)度?! ∨d趣不只是對事物表面的關心。任何一種興趣,都是由于獲得這方面的知識或參與這種活動而使人體驗到情緒的滿足而產生的。興趣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物質興趣和精神興趣;第二類,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指對活動過程的興趣,間接興趣指對活動過程所產生的結果的興趣。興趣的作用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對將要進行的活動有準備作用;第二,對正在進行的活動有推動作用;第三,對延伸活動或創(chuàng)造性活動有促進作用。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有效性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學生面對的學習對象是什么,如果不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這種學習就一定是沒有質量的。  155.現代化“modernization)  現代化一般指從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現代工業(yè)生產方式介入后社會所出現的經濟增長和文化變遷的結果,也包括由各種傳統(tǒng)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的過渡進程?!∥鞣降摹艾F代化”概念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1)政治現代化。指建立和發(fā)展民主制度(如成立政黨、參與政權和無記名投票等),以便使民眾能以多種方式參與政治生活,加強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也可以概括為社會民主化:法制化。(2)經濟現代化。指發(fā)生深刻的經濟變革,其中包括更加細致的勞動分工,采用更加合理的管理方法,改進技術和增加商業(yè)設施等。也可以概括為工業(yè)化、福利化、社會階層流動化;(3)社會和文化現代化。包括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削弱傳統(tǒng)權威,提高城市化程度,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隨著工業(yè)化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等。也可以概括為都市化、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識科學化、信息傳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品德與社會》教學基本概念解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