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檀傳寶 頁數(shù):213 字數(shù):218000
前言
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再加工而形成的一部學術著作。碩、博連讀,北京、南京,5年來作者自守清貧,心無旁騖,這部著作實在是他與許多學術險阻與生活困窘頑強斗爭的心血結晶。作為他的導師,我曾有幸成為本書的第一讀者?,F(xiàn)在,我非常高興地向關心德育理論建設的人士和德育實際工作者推薦本書。 本書的特點有三?! 〉谝唬緯膬?nèi)容是厚重的。200多年前康德曾將人類的道德與頭頂上的星空相比較。我想,這一比較的深意有二:一是道德生活的復雜有如無垠的夜空;二是道德生活的瑰麗勝過燦爛的星群。面對復雜而瑰麗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書的許多論述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與一般教育學和美學的交叉研究不同的是,本書一開始就確立了“深層交叉、靈魂借鑒”的目標。這不僅使作者在理論的厚重上有所收獲,而且對教育學類似的交叉研究都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項教育學和美學深層交叉研究的理論成果。
作者從對中國德育“功利主義癥候群”的分析開始,對于如何深層次借鑒審美精神改造中國德育的觀念與實踐都作出了深入、具體的闡釋。其“審美育德論”、“立美德育論”、“至境德育論”,完成了從美育的育德功能分析到德育過程本身的審美化改造、德育生活至高境界追求的完整論述。德育美學觀不僅是一種德育的觀念與境界,而且也是一種德育實踐模式的理論基礎。對于關注中國德育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人來說,《德育美學觀》實際上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實踐性的道德教育哲學。
作者簡介
檀傳寶,l962年生,安徽省懷寧縣人。先后就讀于安徽師范大學(1979—l983)、北京師范大學(1991—1993)、南京師范大學(1993—l996)。l996年在南京師范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1996—1998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后站工作,l998年5月出站,留校工作。曾經(jīng)訪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qū))(2002—2003)?,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除德育原理外,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基本理論、美育理論、教師倫理學、教師教育等。
截至2005年,已發(fā)表學術論文、學術評論等100余篇,出版?zhèn)€人專著《德育美學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教師倫理學專題——教育倫理范疇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美善相諧的教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5部,以及詩文自選集《作為—棵風中的樹》(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德育美學觀》獲得過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等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等。
書籍目錄
第1章德育美學觀:對功利主義德育觀的超越
第1節(jié)功利主義:中國德育的癥候群之一
第2節(jié)功利主義德育觀美學超越的歷程(1979—1994)
第3節(jié)德育美學觀的理論構建
第2章德育美學觀的哲學觀察
第1節(jié)文化、教育的三種境界與德育美學觀的構建
第2節(jié)主體性形態(tài)及其教育實現(xiàn)
第3章德育美學觀的心理學討論
第1節(jié)道德需要、審美需要與德育
第2節(jié)道德情感、審美情感與德育
第3節(jié)直覺與道德直覺能力的審美培育
第4節(jié)人格理論對德育的幾點啟示
第4章德育美的本質及其存在
第1節(jié)美的本質及美的精神的德育借鑒
第2節(jié)德美、育美和德育美
第3節(jié)德育美的構成與層次
第5章美育的育德功能——審美育德論
第1節(jié)審美活動的善性——從有關席勒的兩個命題說起
第2節(jié)美育育德功能的閾限
第3節(jié)美育的超美育功能余韻
第6章作為德育手段的美——立美德育論
第1節(jié)對德育對象的改造——德育作品美的追求
第2節(jié)對德育過程的改造——德育形式美的追求
第3節(jié)對德育主體自身的改造——師表美的追求
第7章作為德育目標的美——至境德育論
第1節(jié)道德人生與道德教育的境界
第2節(jié)道德至境的教育達成
第8章有關德育美學觀的兩點補遺
第1節(jié)關于教育主體性的再思考
第2節(jié)德育的享用性和可享用性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作者近年來發(fā)表的與“德育美學觀”相關的學術論文
附錄二心的旅程——《德育美學觀》創(chuàng)生記
附錄三讓德育成為最美麗的風景——與檀傳寶教授談“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建構
章節(jié)摘錄
一、古代社會,東方文化與善美境界 這里的古代社會涵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三形態(tài)。所謂善美境界,則指由于物質生產(chǎn)、科技文明的不發(fā)達而出現(xiàn)的美為善所統(tǒng)攝的文明狀態(tài)。以中國古代儒學為核心的東方文化,是這一文明狀態(tài)的典型形式?! ≡嘉幕?,由粗糙、不規(guī)則的石器到光滑、勻稱、略講造型的石器,由用動物的皮毛來裝飾自己到植物裝飾品的產(chǎn)生,都體現(xiàn)了原始人類真、善、美完整樸素的統(tǒng)一及進化。但總的說來,在這種樸素的統(tǒng)一之上,人類文明的原初目的是族類的生存。只是“當狩獵的勝利品開始以它的樣子引起愉快的感覺,而與有意識地想到它所裝飾的那個獵人的力量或靈巧完全無關的時候,它就成為審美快感的對象,于是它的顏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和獨立的意義”①。所以原始人類雖以原真為基礎求得原美,但這時的美卻是以善為最高目標,而美和真均服務于人類的原始生存。及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種以善統(tǒng)美的情形就逐步演化為一個更加明顯的特征?! 喞锸慷嗟抡J為:“善是一種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善。”他是這樣論述悲劇創(chuàng)作的:“第一,不應寫好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這只能使人厭惡,不能喚起畏懼與悲憫之情;第二,不應寫壞人由逆境轉入順境,因為這最違背悲劇的精神--不合悲劇的需要,不近人情,也不能喚起悲憫與畏懼之情;第三,不應寫極惡的人由順境轉入逆境,因為這種布局雖然近乎人情,但不能喚起悲憫與畏懼之情……”。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