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金煜,章景懷 主編 頁數(shù):276 字數(shù):160000
內(nèi)容概要
《憶啟老》編著者金煜、章景懷。
本書介紹了啟功先生從事教育工作70余年,為北師大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為國家培養(yǎng)了古典文學與學術研究的專業(yè)人才,他們已經(jīng)成為享譽教育界與文壇的名家。先生自幼對詩詞、繪畫與書法有著不解的情緣,終于成就了“詩書畫三絕”之譽。而對我國古代書法、繪畫、碑帖的鑒定亦是慧眼卓識,由解放前被故宮博物院聘為專門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顧問,而后又被國家文物局聘為書畫鑒定專家七人組成員,國家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保護、整理中華民族珍貴的文物遺產(chǎn)貢獻卓越。啟功先生著作等身,從文字學、敦煌學、詩文聲律、紅學、教育學,以至書法、繪畫作品,均獲得廣泛的社會影響。啟功先生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與廣博的學識對推動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與國際文化的交流有著非凡的貢獻。
書籍目錄
序——紀念啟老誕辰100周年 金煜
啟老仙去風范長存——學習啟功先生的幾點精神 劉江
關愛與提攜 王玉池
啟老伯二三事 沙更世
啟功先生改題詩 汪錫桂
難忘與啟老的會面 王國榮
心香一瓣憶啟功 陸聽
一次幸運的拜見 王孟敏
追思表兄啟元白想念表嫂章寶琛 吳五儀
記啟功先生對我的啟發(fā)和影響 盂憲章
憶啟功先生 王靖憲
啟功先生誨人不倦 鈕雋
培訓之功成效頗可——追思啟功先生對中國書協(xié)書法培訓中心教育事業(yè)的關心 董成柯
與啟功先生的交往 鐘志森
萬綠西泠印社植根——憶兩次拜訪啟功先生 王佩智
啟功老師和魯迅輯校古籍手稿 王得后
瀚海泰斗學界豐碑——回望啟功先生 李樹聲
啟功先生三題 劉德水
追思啟功先生二三事 劉東瑞
憶啟功先生與西泠印社二三事J黃鎮(zhèn)中
明月一心故人情1牟小東
再續(xù)未了情——追憶最年長的朋友啟功先生 劉明杉
元白老人和印刷界的情結 武文祥
追思啟功先生——記啟功先生與我國的出版事業(yè)1
啟功先生與榮寶齋 雷振方
功盛贊巨印神工 崔士篪
啟功書法芻議 劉藝
啟功先生的科學觀 楊越
往事 葉之楓
啟功瑣記 張鐵英
憶啟功先生二三事 趙力華
令人難忘的經(jīng)歷——憶全國古代書畫鑒定期間的啟功先生 孫之常
幽默詼諧的國學大師 李洪海
翔龍舞風翰墨天趣——憶索求啟功先生墨寶《草書千字文》1金煜
雅言妙筆跋名篇——啟功先生題文徵明書法手卷 金煜
漫憶啟功老 吳龍友
啟功先生關心提攜青年工人的故事 侯剛
讀《啟功口述歷史》 張海明
啟老面批 金煜
巧得墨寶話情緣 申英民
與啟老相識 王靜蓉
裱畫結緣 張書剛
深切的懷念 任萍
小事情真性情 章景懷
憶啟老二三事1任夢熊
我跟啟功先生學書法 陳榮琚
啟功談書畫鑒定 金煜
啟功先生的淡泊與寬厚 趙仁硅
啟功先生關于“四家法帖”的信 呂長生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我和啟功先生的交往中以談碑帖為最多。先生為當代著名碑帖專家,對歷代碑帖有精深研究,知識廣博,見識獨到,不囿于成見,不盲從時論,對“碑”和“帖”兩者沒有偏愛和偏見。關于這些事例,我曾在《啟功書畫集·序》、《啟功堅凈居叢帖鑒賞輯·前言》、《啟功堅凈居叢帖珍藏輯·前言》中均有論述,這里補述幾點。 一般書法家對碑帖只重書法,不重碑帖本身的內(nèi)容和史料價值,啟功先生則兩者并重,當然有的更重其書法價值。詞學家夏承燾撰寫《唐宋詞人年譜·南唐二主年譜》,向啟功先生詢問李后主手跡,因及《苕溪漁隱》所載圍城中作長短句事,先生寫信告訴夏老:后主書刻于《淳熙秘閣續(xù)帖》,《續(xù)帖》十卷,明金壇復刻八卷,此跡適在缺卷中;而董其昌曾見宋拓,其臨本刻在《劍合齋帖》、《臨江仙》之后,書太白五言:“好鳥巢珍木”、“月色不可歸”、“涉江弄秋水”三首,當即《西清詩話》所見之本。唯不知董氏有不臨者否?!杜R江仙》與《耆舊續(xù)聞》所引又有異同,殆《續(xù)聞》版本有經(jīng)后人臆改處,當以董氏臨本為得真也。其詞云:“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玉鉤誰卷,惆悵暮霞霏。門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衰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裙帶,回首恨依依?!薄盁煛毕掠謺八ァ弊郑丛逋扛闹?,董照臨之耳。謂其非圍城困窘所書,固是;而謂為書他人詞,恐亦不然;果書他人詞,又何以涂注數(shù)字乎。今集本據(jù)《叢話》編人,觀其后注《西清詩話》一條,又注“案《實錄》云云”,一條而刪去“《苕溪漁隱》四”五字,故知出自《叢話》也。其缺三句者,蓋只據(jù)《叢話》所引之《西清詩話》,不知《耆舊續(xù)聞》引者固不缺。殆《叢話》偶有脫文,編纂者不知《續(xù)聞》中固有全文耳。此信見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南唐二主年譜》之后記(三),古代碑刻法帖蘊藏著豐富的文學史料,可校補更笈記載和作品之錯誤和缺失,這需要學者廣博的知識,通曉碑帖的源流和融會貫通的能力,以上不過舉一例而已。 有人認為先生書學重帖輕碑,并視先生為現(xiàn)代書法中帖學代表人物,其實這是皮相之見。在我與先生的接觸中,先生認為無論是碑或帖,學習書法者都應該學習、研究和吸收。對漢碑,先生自謂生性不喜歡寫隸書,所以沒有學習,但他對漢碑是非常欣賞的。他藏有《石門頌》、《史晨碑》、《張景碑》、《朝侯小子殘碑》、《陽嘉殘碑》等,都是很精的拓本,尤其對新出土的碑刻,我見他將《張景》、《朝侯》等漢刻親自裁剪,裝訂成冊,放置案頭,經(jīng)常翻閱欣賞,什襲把玩,與西陲簡櫝相互比較研究。
編輯推薦
《憶啟老》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