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袁世海 頁數(shù):578 字數(shù):700000
內(nèi)容概要
袁世海先生(1916—2002)一九二七年入富連成科班學藝。曾拜郝壽臣先生為師,他舞臺實踐七十六年,緊跟時代、不懈探索、博采眾長、自強不息。他以郝派藝術為基礎,敢于打破花臉表演程式,他“用一切藝術手段去刻畫人物”,把自己定位在“人物派”、“性格派”,把頗講規(guī)范的京劇表演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化境,使他的表演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一生共演過三百多出劇目,表演人物細致入微;念白獨樹一幟;繼承發(fā)展了架子花臉的唱腔板式和方法,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神采各異的鮮明的人物形象。縱觀二十世紀京劇藝術發(fā)展史,袁世海先生對京劇藝術的發(fā)展起到盯承前啟后、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書籍目錄
上篇
郝壽臣老師把余熱全部獻給了京劇事業(yè)
把我揉碎了變成你
——為郝壽臣銅像揭幕而作
深切的懷念
——紀念郝壽臣先生百歲誕辰
紀念一代名凈郝壽臣先生
——在沈陽電臺談話
識才愛才扶才
——懷念馬連良先生
周信芳先生早年演出的幾出戲
侯派藝術色正濃
怡人丹桂歷久彌香
——紀念黃桂秋先生逝世20周年
博大精深的藝術家李少春
高盛麟的《挑滑車》及其他
富連成與李盛藻
李世芳之“巧合”
——悼念師弟李世芳
藝海同舟六十載
——沉痛懷念張君秋先生
馳念在夢中
——懷念老友翁偶虹
奪得千峰翠色來
——我所了解的鄧宛霞女士
紅梅怒放香郁濃鳳鳴重震北京城
《霸王別姬》表演藝術漫談
——要善于運用“唱、念、做、打”為表現(xiàn)人物服務
京劇《古城訓弟》的修改
談《古城會》的試改
談《九江口》中“心似火燃”的唱腔編創(chuàng)
談談京劇《紅燈記》唱念的一些問題
我和“架子花”
談談京劇凈行中的架子花臉
談銅錘和架子的分工
我學麒派藝術的一些心得
關于振興的幾點意見
開創(chuàng)京劇繁榮的新局面
劇目不要單一化
喜看京劇《真假美猴王》
對表演藝術要高標準、嚴要求
心中藏之、何日忘之
談推陳出新
藝苑喜報春
治理京劇的滑坡需要會診
京劇也要有時代感
——在大連教學的一次談話摘要
京劇應當朝前站
——為福建省京劇之友聯(lián)誼會成立而作
我為什么收了這個徒弟?
我在傳幫帶工作中的一點體會
勤學苦練自強不息
難忘的天津觀眾
談文戲出國
直到花間始見人
——從科隆世界戲劇節(jié)歸來有感
三國戲在日本
第二次赴港演出有感
怎樣鍛煉保護嗓子
祝賀印度文化代表團的演出
給富連成社80周年誕辰紀念大會的發(fā)言信
推陳出新振興京劇
——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50周年
戲劇藝術與精神文明建設
向鋼都人民致謝,向鋼都觀眾求教
談郵票上的京劇臉譜藝術
在袁世海從藝60周年紀念活動開幕式上講話
在袁世海從藝60周年紀念活動閉幕式上講話
舞臺生活60年抒情
一心一意跟黨走
以身許黨
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磨礪球藝貴在嚴
——袁世海評球
球藝與戲理
我感受到的“精、氣、神”
我像一名劇場的觀眾
掌聲如雷傳友誼
想起少年學藝時
——袁世海評球
夸妻
下篇
談《群·借·燒·華》中曹操與關羽的修改和表演
談《龍鳳呈祥》中《蘆花蕩》一折張飛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
談《九江口》的劇本與表演的藝術創(chuàng)作
談《群英會》盜書一折及《空城計》等劇目的修改
傳幫帶工作很重要
京劇架子花臉藝術及如何繼承與發(fā)展
武漢講學感想
談表演不同人物的不同臺步的出場
舊社會學戲難兼談基本功訓練
分析《黑旋風李逵》“下山”一場表演談手眼身法步的運用
深入淺出剖析京劇藝術的表演,培養(yǎng)中青年觀眾欣賞力
向晉劇學習兼談京劇運用程式動作的目的性
京劇藝術漫談(一)
京劇藝術漫談(二)
山西講課后和學生們對話
跟上時代,優(yōu)秀劇目也要不斷繼承發(fā)揚、推陳出新
——《霸王別姬》的修改
《霸王別姬》劇本的重新整理與藝術處理
談《李七長亭》
架子花臉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青梅煮酒論英雄》中的念白和《李逵探母》中葬母唱段的編創(chuàng)
全面介紹解析《李逵探母》的唱做念表演
簡介架子花臉主要唱段的唱腔創(chuàng)作及演唱
給中國臺灣學生何國棟講解《西門豹》
北京師范學院首屆《水滸》研究會的講話
談對繼承發(fā)揚的認識
在貴州老年大學講話
在北京文藝臺和聽眾的對話
在北京電臺的講話
在《小喇叭》節(jié)目對少兒講話及與主持人談“流派、技巧、別姬”
日本友人訪問
改革情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識才 愛才 扶才——懷念馬連良先生 時光飛逝,曾經(jīng)活躍于20年代到60年代京劇舞臺上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先生,離開我們已經(jīng)18年了。然而,先生在舞臺上那柔潤動聽的聲音、巧俏自如的唱腔、飄逸瀟灑的表演以及嚴整潔凈的臺風,至今尚清晰地刻印在觀眾的心中。他所創(chuàng)造的馬派藝術,依然活躍在80年代的舞臺。 我是從青少年時代就受馬先生提攜的晚輩,后來又多年與他合作,我怎能不為他精湛的藝術得以傳承而高興,而欣慰!欣慰之余也就更添一層深切的懷念之情。 我懷念馬先生相信黨、依靠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毅然從香港回來投身革命事業(yè)的精神;懷念他忠于京劇事業(yè),為京劇的發(fā)展而燃燭獻身的品德;懷念他對藝術勇于創(chuàng)新、求精、一絲不茍的嚴肅態(tài)度。尤其使我懷念和難忘的是馬先生繼承發(fā)揚了前輩們善于識才、真心愛才、敢于用才的高尚情操。 馬先生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就曾受到善識千里馬的著名京劇藝術家、教育家蕭長華先生的苦心教海,出科后義得蔡榮貴先生的輔佐、協(xié)助,終于屹立于京劇藝苑,躋身于“四大須生”之中??少F的是,成名后的馬先生義將這顆培養(yǎng)人才的炙熱的誠心,奉獻給了青年一代。 1937年,馬先生看了張君秋與雷喜福合演的《審頭刺湯》,發(fā)現(xiàn)還在學習期間的君秋是位才華出眾、有潛力、有前途的青年,便毫不顧忌論資排輩的社會風氣,破格約請君秋合作,攜他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這件事在今天也許不足為奇,但在近五十年前,如此一位名噪南北的大演員,敢于選巾一名初出茅廬的后輩為二牌旦角,就非同尋常了。這次演出不僅使年輕的君秋從此在舞臺上大展其才,而且也足見馬先生對人才看得準、愛得真、用得好。 葉盛蘭18歲剛出科時,馬先生也對他破格重用。當時馬先生與梅蘭芳先生同赴上海合演,前輩名小生程繼先、姜妙香先生均在班中,馬先生還是讓盛蘭隨行,讓他配演周瑜等角色。 馬連良先生對我的提攜就更使我終生難忘。我第一次給馬先生配戲,還是剛14歲在富連成科班學藝的時候。科班演堂會戲,主家約請馬先生在中間串演一場《黃金臺》。由于情況有變,戲中太監(jiān)伊立的角色一時無人飾演。救場如救火,葉春善師傅決定由我替演。當時,我的心情特別激動。義有幾分擔心,怕萬一陪襯不嚴,使戲減色,會被這位馳名南北的大師兄看不起……可是,從上場前的對戲起,我的顧慮就全打消了。馬先生不但態(tài)度和藹可親,而且認真做念,一絲不茍。
編輯推薦
《袁世海藝術論談文集》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