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馮濟平 編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陳建功主編的《第二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者自述》收錄的是第二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者的自述,一共收有30位。包括:邵伯周、孫中田、彭定安、許懷中、陸耀東、曾華鵬、林非、朱正、陳鳴樹、樂黛云、范伯群、田本相、吳小美、嚴家炎、魏紹馨、朱德發(fā)、許志英、劉增杰、黃侯興、馮光廉、孫玉石、黃修已、呂進、易竹賢、黃曼君、駱寒超、董健、王景山、陳美蘭、洪子誠等等。
書籍目錄
序言/溫儒敏
導論/馮濟平
我的治學感悟/邵伯周
魯迅研究和我對有關史料工作的一些看法/王景山
不斷地超越自我/孫中田
學夢縋綣終難圓——學術自述/彭定安
學術道路自述/許懷中
回眸五十年——學術研究答問錄/陸耀東
半個世紀的學術探求/曾華鵬
我的學術生涯/林非
研究魯迅五十年/朱正
追求完美中的遺憾——我五十多年來的文化學術道路/陳鳴樹
從現(xiàn)代文學到比較文學/樂黛云
“過客”:夕陽余暉下的仿徨/范伯群
我的研究道路/田本相
在寂寞和坎坷中耕耘——也是一種學術生涯/吳小美
一個癡情者的學術回眸/嚴家炎
學術淺嘗記/魏紹譬
在困惑中突圍在探索中求新——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三十余載有感/朱德發(fā)
我的治學體會/許志英
路上——我的學術經歷/劉增杰
甘于清貧,甘于寂寞,甘于枯坐冷板凳——我的學術之路/黃侯興
選擇·建構·守護——我的學術探索與感悟/馮光糜
學術問路自述/孫玉石
回首來路,也有風雨也有睛/黃修己
涉足學海紀歷二三/易竹賢
反思重構中探尋——我的學術之路/黃曼君
我的學術生涯回顧/駱寒超
一碗“夾生飯”及其回爐的尷尬與苦惱——略談我的學術道路/董健
為追求學理性而執(zhí)著前行——在當代文學研究路上/陳美蘭
學術生活斷片/洪子誠
守住夢想——我的學術道路/呂進
后記/馮濟平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我在1978年出版的《現(xiàn)代散文六十家札記》,是因為當時受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委托,跟文學研究所的幾位同事共同合作,補充和擴大該社曾經編纂過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時,因為閱讀了幾千萬字的作品,得反復進行比較,認真地考慮究竟選擇哪些篇章最為合適?因為瀏覽的篇目實在太多,生怕在匆匆閱讀過后,無法一一記住,造成遺珠之憾,所以就做了大量的筆記,簡單地敘述和分析其思想藝術上的特點和長處。這樣匯合起來大約是寫下了十余萬字的筆記,陸續(xù)發(fā)表過一些,最后潤色和增訂成為此書。由于十年“文革”的浩劫,絕大多數(shù)的文學書籍都被定為“毒草”,被禁止閱讀,人們的生活實在太單調了,好像是生活在缺乏文化和知識的沙漠里面。因此這一本敘述和論說這么多現(xiàn)代散文家的書籍,就獲得了許多讀者的歡迎。我先后看到過內地和香港報刊發(fā)表的十來篇書評,大多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進而分析了此書的特點。這本書的寫法,是偏重于印象式的,勾勒這些作家和作品的思想與藝術特點時,注重文采,還注入了情感,卻并未將重點放在審美理論上的升華。為了彌補這個沒有很好完成的工程,我又側重于從理論視角與史的線索這兩點,于1980年寫成《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稿》,其中還提出了撰寫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的幾條原則。此書出版之后,也引起了學術界一些朋友的注意,還被有些高校的老師指定為教學的參考書籍。聽說韓國不少大學的中文學科,都采用它作為參考教材。1993年,韓國的高麗苑出版社出版了該國學者金會峻翻譯的此書,這樣就使得那里好多學習漢語的大學生,可以參照著進行閱讀了。而在2003年,陳思和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通史》(東方出版中心)中間,也高屋建瓴和條分縷析地評論了此書。
編輯推薦
《第二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者自述》包括序言、導論、我的治學感悟、魯迅研究和我對有關史料工作的一些看法等內容。魯迅研究和我對有關史料工作的、一些看法/王景山、不斷地超越自我/孫中田、回眸五十年/陸耀東、研究魯迅五十年/朱正、從現(xiàn)代文學到比較文學/樂黛云、過客夕陽余暉下的彷徨/范伯群、我的研究道路/田本相、一個癡情者的學術回眸/嚴家炎、路上/劉增杰、在困惑中突圍在探索中求新/朱德發(fā)、在寂寞和坎坷中耕耘/吳小美、回溯卷帙浩繁的、中國文學史、捧掬沉積在時間深處的、文史碎片、探尋遺忘在歷史長河的、佚事逸品、彰顯人文精神、豐富學知品業(yè)。國家社會重大項目“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