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2-1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葉少蘭 頁數:55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歲月——葉少蘭從藝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分上下兩篇。上篇回眸,分別由“兒時記憶”、“逆流行舟·上下求索”、“藝海無涯”、“我崇敬的祖父葉春善”四塊組成,為葉將軍個人回憶。下篇疊翠,分別由“紀念我的父親葉盛蘭大師”、“學藝談戲”、“隨筆”、“藝術評論”四塊組成,為葉氏隨筆和評論集萃。
《歲月——葉少蘭從藝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葉少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派小生創(chuàng)始人葉盛蘭之子,1943年出生,中共黨員,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戰(zhàn)友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文職一級將官軍銜。全軍英雄模范代表會議代表,北京軍區(qū)文職干部先進個人代表大會代表,北京軍區(qū)第五次黨代會代表,榮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標兵稱號、榮立二等功,。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常委,全國政協(xié)京昆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首屆梅花獎獲得者,“金唱片獎”獲得者,全軍匯演優(yōu)秀表、導演獎獲得者,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京劇流派班導師,全國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專家,美國富布賴特國際學者,享受國家特殊貢獻津貼。葉少蘭7歲隨父親葉盛蘭、姑父菇富蘭學藝,1953年初考入中國戲曲學校,師從于姜妙香、蕭連芳、菇富蘭、閻慶林。1962年畢業(yè)后,隨俞振飛先生深造昆曲,并進修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葉少蘭文學理論基礎扎實、知識廣闊、表演技術全面、文武俱佳。所扮演的周瑜、呂布、羅成、周仁、梁山伯、許仙、趙寵、李白、曹植、薛平貴、陸文龍、陳大官、楊宗保等人物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贊譽。在繼承的基礎上把京劇小生藝術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海內外有“京劇王子”之美譽。60歲時再創(chuàng)新劇《洛神賦》,榮獲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金獎和上?!鞍子裉m”獎。葉少蘭曾多次出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西班牙、阿曼、阿聯酋、埃及等國家及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qū)演出或講學,為中國民族文化和京劇藝術的傳承及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贏得了榮譽。
書籍目錄
前言
我的心路與思考——淺悟六十則
上篇 回眸 兒時記憶
我的父親母親
父親是座山
可敬的傍角兒者
“銅床戲院”之懵懂趣事
初窺紅氍毹
第一個小生角色與“勒頭”
逆流行舟上下求索
教學與深造
仰望山巔,向上
寒風刺骨的沙嶺子
風雨飄搖中
撥開云霧見青天
在美國替師傳道
藝海無涯
父親晚年的舞臺生活
母親的光輝與偉大
聽父親說戲
小生和“葉派”藝術的功法秘訣
換位思考“假如是我……”
八千里路云和月
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悟戲,悟人,悟道
她,就這樣地走了
血脈的延續(xù)
人民給予的榮譽
我崇敬的祖父葉春善
出身貧寒替師傳道
侯喜瑞在喜連成
馬連良在喜連成與富連成
譚富英在富連成
毛世來在富連成
附:善本目錄
下篇 疊翠 紀念我的父親葉盛蘭大師
繁榮京劇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在葉盛蘭先生80誕辰紀念會上的講話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不斷發(fā)展京劇事業(yè)——在葉盛蘭先生80誕辰紀念會上的講話
“活周瑜”
憶盛蘭兄
無與倫比的葉盛蘭
懷念葉盛蘭老師諸世芬
舒卷風云 吐納珠玉——懷念葉盛蘭馮牧
深切緬懷我的父親——淺談父親的表演藝術葉少蘭
學藝談戲
從京劇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談京劇表演藝術的學習和實踐——在第四屆中國京劇優(yōu)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上的講座
傳承京劇的老師們永遠是神圣的
赴美講學散記
隨筆
懷念我的父親
父親赴朝慰問對我的教育
恩師姜妙香先生
在第三屆中國京劇優(yōu)秀青年演員研究班開學典禮上的發(fā)言
京劇人的良師益友
“百日集訓”育才典范
藝術評論
盛蘭少蘭藝術長青
從葉盛蘭到葉少蘭
博學廣納 繼承創(chuàng)新——贊葉派藝術家葉少蘭
葉派傳人葉少蘭
葉少蘭同志與音配像
勤學·求實·思考
“小生”一代有傳人——記葉少蘭演出《呂布與貂蟬》
葉少蘭和周瑜
狂呂布 情周仁——談葉少蘭在三個戲中的人物塑造
柳動聞葉語,蝶舞沁蘭番——記葉少蘭評《柳蔭記》
葉少蘭:只要能演就不離開舞臺
名不虛傳不同凡響——看葉少蘭的《呂布與貂蟬》
英雄自古出漁樵
贊葉少蘭在《呂布與貂蟬》中的表演
一位令人尊敬的京劇演員——記葉少蘭
葉少蘭——名門之后
文化大使葉少蘭
幸有少蘭
我的“少蘭”情結
光耀氍毹的藝術工程——葉少蘭談京劇音配像
霍元甲打不過的演員——訪著名劇演員葉少蘭
北京京劇團首赴臺灣圓滿成功——著名京劇演員葉少蘭談訪臺演出見聞
葉少蘭:昆曲每年有了1000萬撥款
公益廣告和素質教育——有感于葉少蘭委員的提案
這是一場“及時雨”——全國政協(xié)常委葉少蘭談京劇音配像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戲還沒開,我奶奶便早早到包廂坐下,不大工夫,在另一處包廂,母親由外祖父母和母親的姨媽及媒人陪著也來了。開戲后奶奶從所坐包廂望去,覺得眼前一亮!母親那天梳著大散辮子,穿著蔥芯兒綠的繡花旗袍,衣襟領上掛一對玉蘭花兒花棒,眉清目秀.文靜大方。祖母心中暗喜,非常滿意。祖父照料后臺公務之余來到包廂,往側面一望,也連連點頭輕聲地說:“好,好啊……”臺上,父親《岳家莊》一劇表演得生動精彩,將岳云這個將門虎子天性喜武的神態(tài)演活了,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笑聲。舞臺上光彩照人英姿勃勃的少將軍形象,深深感動、征服了母親。父親卸妝后,換上緞子長袍馬褂,也來到包廂,陪坐在祖母身邊,越發(fā)顯出英俊高雅的儀表。后來,父親曾說:“那天,向那邊一眼望去,你母親就像個'玉人',綠得仿佛明媚的春光一樣!”相親過后,兩家都很滿意,便擇吉日“放定”后“下聘”、“過禮”,均都有序而行。但從相親到完婚相隔兩年,兩年中,父、母親卻從未見過面,那是因為祖父認為:親雖然定下了,可是心還得擱臺上。直到成親的前一天,父親還在演出《天河配》。演牛郎嫂子嘎氏的馬富祿先生現場抓哏,還向臺底下說:“誰不知道,明天你就跟劉淑卿女士結婚了?。 辈┑糜^眾熱烈掌聲,以致賀喜!聽母親說,結婚那天一紅兩綠,共三頂花轎?;ㄞI和鑾駕,包括轎夫、吹鼓手,衣服靴子全是新的,全頭次使用。紅轎子上繡獅子滾繡球,轎里有三寸高的半邊臺坐,新娘盤腿而坐,罩紅紗蓋頭。花轎門簾有小紗窗,可以望得見外面,新娘手抱一木制小瓶,瓶里放兩個小如意,如意一寸多長,金色紅色各一支。母親那天身穿大紅繡花裙襖,黑地兒繡彩花兒上衣。鑾駕有八面大鼓,全帶繡花圍子;旗、鑼、繡傘、掌扇、瓜錘、鉞斧、金鐙、手筆槊等,一應俱全。抬轎桿,由八至十名轎夫們組成,兩旁由舅舅和外祖父的徒弟洪善扶把。送親太太和娶親太太,分乘那兩頂綠轎。轎隊首先在祖父一方取燈胡同的同興堂飯莊亮轎,而后起轎,至珠市口外祖父一方天壽堂飯莊,接親上轎。隨即轎隊繞經珠市口、前門大街,再在同興堂祖父一方下轎,拜堂、行禮、叩謝,均須叩拜大禮。當喜宴喜酒宴罷之后,花轎送至海北寺街八號院中,下轎后,一對新人洞房坐定。先給吃一口半生的餃子,父親同時也得吃,吃一口后,有人問母親:“生不生?”母親便答:“生。”自此,父母這對天作之合就開始了一生的相濡以沫,相扶相持。父親是京劇藝術大家,廣受觀眾、戲迷的崇拜和喜愛,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一個慈祥的嚴父。父愛如山,父親不僅給了我親情之愛,而且父親的一生為人處世俠肝義膽,對藝術的熱愛、鉆研精神和輝煌的成就也如一座高大的寶山一樣,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是鼓勵、護佑我向前走的動力和后盾。我剛過完百日,就開始跟我父母,跟周圍的這些藝術前輩走南闖北了。我父親從一出科就常年往來于天津、上海、青島、濟南、漢口、長沙等地,最多的是津滬兩地。最早參加的是馬連良先生的劇團,搭班;后來又與章遏云先生合作,我父親掛二牌。我出生四個月,母親抱著我去上海。那時坐火車,需兩天時間,火車上雖也有臥鋪,但我媽媽始終是坐著,兩天兩宿就緊緊地抱著我,可能是我太小,總不斷哭鬧的原因。那時,到南京要先下火車上大船,過長江后再重上火車奔上海。臘月底,快過春節(jié)的時候,天氣很冷。大船上什么樣的旅客都有,非常的擁擠,擔行李、箱子、擔建筑材料或各種商品的,非常雜亂。母親就緊緊抱著我,臉朝著窗戶外跪在木凳上,就怕那挑擔子的人碰著我。當時與我們同行的有趙燕俠先生,還有她的父親。趙先生的父親就緊緊護在我母親身后,保護著我們。趙燕俠先生,也是初去上海。她父親一路連坐都沒坐下,為保護我們母子,在船上一直是張開雙臂。當時的藝人之間就是這么仗義啊。母親說,我們到上海正是大年初一,非常熱鬧,像什么跳財神的、放爆竹的、敲鑼打鼓和耍獅子的,還什么大減價,穿著洋服吹吹打打洋鼓洋號,總之一派過年景象。我們住的旅館叫一品香,我父親當時正在天蟾舞臺劇場演戲。父親那時,經常在三個劇場演出:天蟾舞臺、黃金大戲院、還有牛莊路上的中國大戲院。京劇好角兒凡到上海去演出,從始至終都離不開天蟾、黃金及中國大戲院這三家劇院,相比之下要屬去天蟾舞臺最多。出生四個月,我就到了上海,后來還一直斷斷續(xù)續(xù)經常去;上海是我演戲最多的一個城市,與上海的不解之緣,可以說是延續(xù)了一輩子。我記事較旱,至今還有我在黃金大戲院后臺,亮開嗓子,高聲叫金少山先生幾聲三大爺的印象。金先生很喜歡我,愛與我開玩笑,我很幸運看過他的演出。那次,是黃金大戲院演《群英會》,金先生去的黃蓋,頭旬定場詩“二十年前擺戰(zhàn)場”念的聲音很輕,待第四旬“不覺兩鬢白如霜”時,聲若洪鐘震耳欲聾,把我嚇哭了。還有一回媽媽抱著我到黃金大戲院后臺去叫三大爺,金先生正勾著黃蓋的臉譜,猛地一回頭,把我嚇得竟發(fā)了高燒,很長時間都不敢再進后臺。1947年春節(jié)前,那年我4歲,父親帶著我母親和我還有我三姐(時年5歲)及一個保姆馮媽,到上海演出。地點仍在天蟾舞臺,領銜主演是程硯秋、譚富英、葉盛蘭,三英合作盛況空前。那時我還小,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劇場門外都是車水馬龍,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劇場里三層席位總是滿坑滿谷,觀眾的叫好喝彩聲不斷。父親和程先生當時合作演出的《玉堂春》,由程先生、譚先生和我父親合作演的《御碑亭》,被現場戲迷觀眾用鋼絲錄音的方式保留了下來。幾十年后,在李瑞環(huán)先生組織關懷支持指導下的京劇音配像工程中,經過技術處理,去噪還音,補缺做實,已然配像播出。當時年已93歲的老母親,于辭世之前,曾在電視前“聽”了這場精彩的、美妙絕倫的實況演出。為什么說是“聽”了這場戲呢?因我母親那時不但年老耳聾聽不見,而且已雙目失明,是用我妻子許嘉寶做的一個約一尺多長硬紙聽筒(母親對使用助聽器極不適應)貼近電視機,才總算能聽得清。母親極為認真地聽了整整一出戲,聽得仔細、投入,雖看不見圖像,眼眶里卻閃出了十分激動的淚光。那天母親對我說:“這場戲,是你坐在我的腿上,咱娘兒倆一起看的。我至今還記得清楚,就像是昨天一樣,當時劇場里的叫好聲不斷,王少樓先生演的藍袍。(即劉秉義)也好極了?,F在,你為你爸爸演的王金龍又配了像,你爸爸要是在九泉之下能得知此情此景,他該有多么高興??!”
編輯推薦
《歲月:葉少蘭從藝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是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