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麻國鈞 頁數(shù):341
Tag標簽:無
前言
藝術世界是美妙的,它給人一種情感上的滿足,之后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和提升。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科學高速發(fā)展,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藝術教育必須融入新世紀時代的激流,滿足人們對藝術及藝術教育的需要與渴求。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不斷推進,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把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實施全面素質教育,藝術教育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人們認識到,藝術教育不僅對人的自身發(fā)展、提高人的自身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可以通過藝術經(jīng)驗更大地豐富人生和煥發(fā)出人性中的激情。從古到今,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藝術始終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給人以希望和力量,人的才智得以充分地發(fā)揮和展現(xiàn),心靈得以充分地交流與溝通。藝術對人的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藝術不僅能夠表達人的情感,展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才能,而且還能夠在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中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觀察力、理解力、感應力、表現(xiàn)力、交流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的世界里,人們能夠學習到其他領域學不到的東西,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藝術世界是一個開闊的空間,藝術的內涵總是不斷地得以豐富和擴展的,藝術發(fā)展?jié)摿κ菬o限的,所以,人們認識到藝術教育的意義不只是或者說不再是停留在傳統(tǒng)上的藝術技法的教育,也不能以為獲得和掌握某一技法就能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在獲得和掌握技法的基礎上,還必須熟悉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與了解現(xiàn)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進程和特點,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欣賞藝術的能力、趣味和評價的思辨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對于每一個人都需要美學、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與素養(yǎng)。尤其是專門學習藝術和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更應具備這樣的知識和素養(yǎng)。藝術教育是一個開發(fā)智慧與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內容概要
在《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tài)論》中,編者將引入兩個概念:“行”的戲劇與“?!钡膽騽。幷咴谶@《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tài)論》中要說的就是它們,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種種問題。這是兩個自造的概念,各位讀者對它們一定十分陌生,所以有必要首先對它們有所界定并加以適當?shù)慕忉尅T诖嘶A上,隨著論證的展開,讀者會逐漸通過編者對一系列例證的剖析而明了《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tài)論》的寫作意圖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作者簡介
麻國鈞,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F(xiàn)任中央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戲劇學院院刊《戲劇》編委。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中華戲曲》編委、廣西戲曲研究所《民族藝術》編委。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法人代表。 以中國古典戲劇史論、中國古代文化學、東方戲劇為主要研究方向。1995-1996年,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聘請,出訪日本,考察日本的民間祭禮與民俗藝能。多次出訪韓國、印度、越南、新加坡、英國等國家。主要著作:《“行”與“?!钡谋孀C——古典戲劇的流變與演劇形態(tài)》、《日本民俗藝能巡禮》、《中國傳統(tǒng)游戲大全》、《中國酒令大觀》、《玉簪記評注》、《日本演劇史概說》(譯校)、《祭禮。儺俗與民間戲劇》(主編)、《劇種.劇目。劇人》(合著)等,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學術論文。
書籍目錄
緒論一、破題與旁州例二、行進戲劇的藝術根源三、哲學內涵:線性思維第一章 行儺與古劇第一節(jié) 《攆虛耗》縱橫談第二節(jié) 《斬旱魃》源流第三節(jié) 鐘馗戲的流變第四節(jié) 日本的鐘馗信仰、鐘馗藝術與鐘馗戲第二章 行進儀禮與古劇第一節(jié) 迎春儀禮的戲劇化進程第二節(jié) 元宵舞隊的戲劇化進程:燈戲源流第三節(jié) “游皇城”、《吳社編》與明清“走會”第四節(jié) 東方行進儀禮演藝的傳播與流變(上)祭神型第五節(jié) 東方行進儀禮演藝的傳播與流變(中)驅逐型第六節(jié) 東方行進儀禮演藝的傳播與流變(下)游樂型第三章 隊舞與隊戲第一節(jié) 唐宋隊舞漫議第二節(jié) 元、明雜劇中的隊舞與隊戲第三節(jié) 古典隊戲解讀第四章 演出藝術中的行進戲劇特征第一節(jié) 劇場:奉神娛神的場所第二節(jié) 漫話“行頭”第三節(jié) 圓場與龍?zhí)椎谒墓?jié) 竹竿子考(上)第五節(jié) 竹竿子考(下)第五章 古典戲劇結構“行”的特征第一節(jié) “行進”的戲劇場面構成第二節(jié) 日本、印度古典戲劇“行進”的藝術特征第三節(jié) 點與線:古劇結構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行儺與古劇儺,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禮儀,當其發(fā)端之初,即以行進的方式為其最顯著的特征;在后世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盡管內容以及驅儺的主神等幾經(jīng)變化,但是“行”這一特征卻始終不變。其原因在于,害人的妖魔鬼怪無處不在。人們以為,這些害人精藏匿在家家戶戶、街街巷巷、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所以驅儺的隊伍也必須游行各處,以驅趕之、斬殺之,'惟恐驅趕之不盡,斬殺之不絕。董康在《曲??偰刻嵋?序》中,有一句名言:“戲曲肇自古之鄉(xiāng)儺。”盡管董康沒有進一步展開論證,但是僅此一句,便揭示了中國古典戲劇發(fā)生的本源。儺與戲劇最為相通之處,在于人物裝扮、矛盾沖突,甚至包括方相氏在行儺中所唱的古老咒歌?,F(xiàn)存的儺戲,便是從古老的儺儀中生發(fā)而出。這里,我們拈出幾例,勾勒出它的發(fā)展脈絡,以說明問題。
編輯推薦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tài)論》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