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文化藝術 作者:王宏斌 頁數(shù):352
Tag標簽:無
前言
從1861年到1911年,在中國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外國人,他生前受到清廷的特別賞識,成為外交事務的顧問,迅速晉升為正一品高官,死后得到清廷的大力褒揚,授予太子太保尚書銜。這個外國人就是赫德。 赫德的英文名字是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出生于英國北愛爾蘭阿爾瑪郡之波塔當鎮(zhèn);1853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貝爾法斯特王后學院,被英國外交部破格錄用,任寧波領事館翻譯;1859年,辭去領事館職務,任廣東海關稅務司;1861年,代理總稅務司,開始總管中國海關事務;1863年,正式接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加按察使銜,官階為正三品;1865年,將總稅務司署遷往北京;1869年,升任布政使,官階為從二品;1875年,代表中方參與中英《煙臺條約》談判;1878年,代表中國籌辦和參加巴黎世博會;1889年,晉升為正一品高官;1893年,獲得英國女王授予的從男爵勛章;1901年,代表中國參與《辛丑條約》談判;1902年,得到清廷加封的太子少保銜;1911年,病卒于英國,清廷專門派人參加了他的葬禮,追封其為太子太保尚書銜。 可以說,在晚清這段歷史上,沒有哪一位來華洋人能夠像他這樣,對近代中國海關、外交、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施加了如此全方位的、深刻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他與曾國藩、李鴻章一樣,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大人物之一。 關于赫德的評價,中外歷史學界分歧極大。倫敦《泰晤士報》認為,在中國海關212作時的赫德是所有英國人的天才和勞績所能制造出來的最值得紀念的人物之一。魏爾特認為,在赫德管理下,‘中國海關成為“世界上行政管理方面的奇跡之一”。清廷對于赫德的使用經(jīng)歷了由半信半疑到依為靠山的過程,由官方修訂的代表清廷觀點的《清史稿》的蓋棺定論是:“赫德久總稅務,兼司郵政,頗與聞交涉,號曰‘客卿’,皆能不負所事”,是一個“食其祿者忠其事”的大清忠臣。 而另一方面對赫德的評價則是徹底否定,認為他是一個“貌類忠誠,心懷鬼蜮”的惡魔。薛福成在《庸庵文編》中認為他“陰鷙而專利,沽勢而自尊,雖食厚祿,受高職,其意仍內西人而外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5克思主義史學家對赫德在中國的活動也持完全否定態(tài)度。這方面重要代表是汪敬虞先生,他認為赫德是英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名重要代理人,是一個非常狡猾的殖民者。 后人對于赫德的評價要么是極力貶斥,要么是極力推崇,觀點針鋒相對。那么,,赫德究竟是何許人物?人們對他的評價為什么有這樣大的差異呢?本書將利用中英文大量檔案資料,力求克服各種偏見,從不同側面仔細觀察赫德其人,全面把握其在一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個性特征。 本書認為赫德是一個代表英國利益的主要侵略者,他為英國利益所做的貢獻體現(xiàn)在那枚男爵勛章上;同時,赫德也是以清廷的一名比較忠實的“客卿”自居的,在與英國利益不矛盾情況下,他做了一些有利于中國發(fā)展的工作,進行了一些有利于加強清朝統(tǒng)治的活動,因此,《清史稿》中關于他的評價不能看成是虛語。 在中國與英國以外的列強國家發(fā)生矛盾時,赫德能夠仗義執(zhí)言,譴責侵略,他在不同時期尖銳抨擊-了法國、日本、俄國、德國等對中國的野蠻侵略行為,對于被侵略的中國給予了同情和道義上的支持;在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時,赫德反對瓜分,主張保全,他贊揚義和團運動的愛國精神,并呼吁給予中國平等國家地位待遇,預言中國總有一天要完成獨立任務,這是難能可貴的,對此我們不應視而不見;赫德希望中國進行改革,希望中國各項事業(yè)進步,并為改革做了一些推動工作,有許多鼓動改革的言論和行動,我們不能由于他不贊成比較激進的改革和革命,便一筆抹殺他對中國改革、進步的期待。 赫德在沖國海關實行獨裁統(tǒng)治,大搞裙帶關系,極力追求權勢,“寧被詛咒,不被埋沒”是他的政治觀念。而在反對傭金,主張廉潔奉公、勤勉工作方面又值得贊賞。在生活上他是一個有情愛、有父愛、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物。從本質上說,他是一個謹慎的人,而在這種謹慎和謙虛之下,隱藏著想要獲得人們承認的強烈欲望。他重視金錢的價值,非常講究儀式和排場,而個人生活卻很樸素,待人很大方。他在辦公室里工作一向嚴肅認真,令人拘束和生畏,而在外面卻不乏幽默和歡笑,令人可親可敬。 總之,赫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他的品質與眾不同,他自始至終是一種充滿矛盾的令人難以捉摸的“混合體”。我們很難用好與壞、善與惡等簡單的兩分法去定性他。我們需要從各個角度和各個層面去觀察他,接近他,理解他。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修訂盡管沒有改變原書的基本觀點,而對于一些細節(jié)問題進行了新的探討。無論是對于既有的內容,根據(jù)新資料加以充實,還是對于似是而非的問題,加以必要的考訂,目的都是為了盡可能將這位外國人的方方面面全部而真實地展示出來。本書不僅補充了一些新的資料,而且在文字方面也有所改進。最后,我要衷心感謝文藝出版社帥克女士給予本書修訂再版的機會,并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方家賜教。 王宏斌 2011年11月16日晨曦初見于石市玫瑰園
內容概要
赫德因為女人愛上中國,因為中國擁有權力,因為權力改變歷史!
一個外國人,攪動中國政壇五十年!
一個西方人,竟能掌控晚清經(jīng)濟命脈五十年?派系林立、官場腐敗的清政府竟能脫生出中國歷史上最高效廉潔的“衙門”?赫德傳奇而成功的一生,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仍然頗有借鑒意義。甚至有人說,近代中國許多現(xiàn)代化的東西,都是赫德帶來并到今天都留下來的。
本書講述了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的清廷傳奇,王朝末日的官場眾生態(tài)。
本書由王宏斌所著。
作者簡介
王宏斌:男,1954年生,河南省洛陽市人。先后就學于河南大學歷史系、中山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河北省史學會副會長等職務。一直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的歷史學著作有:《晚清貨幣比價研究》、《近代中國價值尺度與鴉片問題》、《禁毒史鑒》、《日本侵華毒品政策五十年》、《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晚清海防思想與制度研究》,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領事館的青年翻譯官
1.少年赫德之爵士夢
2.寧波領事館的青年翻譯官
3.在廣州初露外交才華
第二章 進入中國海關
4.告別外交官
5.“我們的赫德”
6.阿思本艦隊風波
7.李鴻章 與戈登的撮合者
第三章 而立之年的中國改革計劃
8.中國海關的獨裁者
9.《局外旁觀論》
第四章 業(yè)余的外交家
10.第一次返回歐洲
11.赫德與蒲安臣使團
第五章 中國近代海關制度的建立者
12.嚴密的海關管理制度
13.軍火生意與傭金
14.赫德的家人
第六章 與英國公使威妥瑪?shù)拿鳡幇刀?br /> 15.《煙臺條約》與夾板氣
16.不惑之年的中國建議
17.“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18.第二次返回歐洲
19.“勇敢地堅持下去”
第七章 野心勃勃的總海防司計劃
20.總海防司計劃的落空
21.“廚子太多煮壞了湯”
22.辭去駐華大使職務
第八章 “實利”與“虛名”
23.鴉片稅厘并征談判
24.“取得實利,讓出虛名”21O
25.在悶火中燒烤
第九章 爵士夢想成真
26.“寧被詛咒,不被埋沒”
27.固執(zhí)的父親與執(zhí)拗的兒子
第十章 保權固位戰(zhàn)
28.冷眼看中日甲午戰(zhàn)爭
29.大貸款與“保位戰(zhàn)”
第十一章 “中國通”
30.“改革不會被扼殺”
31.“捕鼠夾中的老鼠”
32.《這些從秦國來》
第十二章 開展中國郵政事業(yè)
33.家事的煩惱
34.“時間將塑造完美的結局”
35.“慎重從事,逐漸發(fā)展”
第十三章 告別中國海關
36.海關內外的鉤心斗角
37.究竟是舍不得還是離不開
第十四章 尾聲
38.任人評說定是非
征引書目舉要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赫德結束巴夏禮的秘書工作之后,被任命為英國駐廣州領事館的翻譯官和阿禮國的助手,盡管這項任命由于倫敦派遣麥都士來任職而無效,但他還是全心投入了領事館的各項工作,利用其與中國官員建立起來的良好關系,收集了不少關于《天津條約》清廷意見的情報。1859年4月26日,英國公使卜魯斯(Bruce)到達香港,在此停留了一個多月,他聽到不少關于北京的傳說,其中有赫德的一份備忘錄。赫德的備忘錄說,他曾經(jīng)從一個最為可靠的中國人獲悉:中國皇帝對于條約中的某些規(guī)定,特別是對于取得一種在北京駐留使節(jié)的權利,“極感不快”,并決定,不論利用什么借口均不予以接見。在北京和天津正進行著軍事準備,俄國曾提出作物質上的援助,但由于恐怕它別有用心,已經(jīng)予以拒絕。阻止聯(lián)軍進入北京的任務已經(jīng)交給了僧格林沁,他統(tǒng)率有滿洲和蒙古軍隊5萬人。他已經(jīng)在大沽和天津重新修筑炮臺,并置樁塞住河口,這樣使外國船只不可能進入天津。他所奉上諭是,應盡一切禮貌在天津接見盟國代表,但要不顧一切地來阻止他們任何再向北京前進的企圖。僧格林沁是主戰(zhàn)派的一個領袖,現(xiàn)在聲望顯赫至極。有些人以為,英國公使如果帶著不多于100人的隨從,可能獲準進入北京。但一般的意見是,一支較大的武裝將受到攻擊,并會被殺得潰不成軍。赫德的情報是準確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于1858年6月簽訂后,在互換條約時咸豐皇帝對于條約中的四項內容不想批準,這些內容是:派員駐京、內河通商、內地旅游與賠繳兵費。尤其是公使駐京一項,咸豐皇帝無論如何不愿接受。平心而論,外國公使駐京是近代國際關系的常態(tài),互派使節(jié)駐京已成西方國際的慣例,在英、法方面覺得只有公使駐京才是正常的。而咸豐皇帝認為這不符合天朝體制,侵犯了他的尊嚴?!芭P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古人的教訓也是如此,更何況是在逼迫之下,他不甘心接受,打算以“全免關稅”為代價,換取列強同意廢去這項條款。在他看來關稅算不了什么,尊嚴才是一切的一切。與此同時,諭令僧格林沁加緊戰(zhàn)備,試圖以武力阻止各國公使強行入京。咸豐皇帝的這些打算,在當時限于君臣之間秘密討論,負責談判的何桂清等人尚未亮出皇帝的底牌,遠在廣州的赫德已經(jīng)掌握了機密。他及時地向卜魯斯提供了情報。 然而,赫德的情報沒有引起卜魯斯的重視。卜魯斯帶著一支艦隊強行北上,在大沽口遇到僧格林沁的沉重打擊,損失了幾艘戰(zhàn)艦,失敗而歸。事件的演變與赫德提供的情報以及由此作出的預測竟然完全一致。赫德的能量越來越大,他已不安于在領事館循規(guī)蹈矩的升遷。 前邊已經(jīng)提及,在赫德進入中國時,英、法、美三國為了確保在華的經(jīng)濟利益,糾合起來,以維護中國海關秩序為借口,誘逼上海地方官憲把江海關征稅行政,交由三國領事提名的稅務監(jiān)督所組成的稅務管理委員會接管,這樣,江海關便成為三國領事控制下的征稅機構了。這是近代中國由外國人接管的第一個海關。后來,他們對于這種情形仍表示不滿,試圖把它擴大到所有通商口岸。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中國海關工作時的赫德,是所有英國人的天才和勞績所能制造出來的最值得紀念的人物之一。 ——《泰晤士報》 赫德“久總稅務,兼司郵政,頗與聞交涉,號日‘客卿’,皆能不負所事”,是一個“食其祿者忠其事”的大清忠臣。 ——《清史稿》 赫德“陰鷙而專利,沽勢而自尊,雖食厚祿,受高職,其意仍內西人而外中國”。 ——著名近代外交家 薛福成 赫德是英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名重要代理人,是一個非常狡猾的殖民者。 ——著名歷史學家 汪敬虞
編輯推薦
《赫德爵士傳》講述了赫德作為一個英國人服務于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長達50年之久。他恪盡職守,在任內創(chuàng)建了稅收、統(tǒng)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新建了沿海港口的燈塔、氣象站,為北京政府開辟了一個穩(wěn)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漸增長的新的稅收來源,清除了舊式衙門中普遍存在的腐敗現(xiàn)象;赫德主持的海關還創(chuàng)建了中國的現(xiàn)代郵政系統(tǒng)。
名人推薦
赫德”陰鷙而專利,沽勢而自尊,雖食厚祿,受高職,其意仍內西人而外中國”。 ——著名近代外交家 薛福成 赫德是英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名重要代理人,是一個非常狡猾的殖民者。 ——著名歷史學家 汪敬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