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經(jīng)之路

出版時間:2007-5  出版社: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作者:丁和  頁數(shù):12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二十一歲那年,我背起相機,開始了走南闖北的攝影生涯,這是我一生中最開心的事。我拍攝人文,捕捉不同環(huán)境下的人物神態(tài):我拍攝風光,收錄山川河流的千姿百態(tài)。生活因攝影而豐富多彩;身心與攝影一同成長。我在攝影之路上越走越深遠,獲得了攝影界的肯定與贊許。影展之后,獲獎之余,這條路對于我,似乎波瀾不驚起來。直到我發(fā)現(xiàn)了新疆,直至我拜見了馮其庸老師……。  二零零三年,我受新疆地理風光的強烈吸引,不厭其煩、屢屢進疆采風,肩負沉重的8×10相機輾轉(zhuǎn)跋涉于沙漠、戈壁、峽谷之間。新疆——歷史深邃的西域。文化遺存滲透到每一寸土地,也滲透進我的鏡頭。馮老和我恰是因為對西域共同的熱愛而有了交集。馮老鐘情西域已二十余載,并長期致力于採考“玄奘法師取經(jīng)之路”的學(xué)術(shù)議題。他對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拍攝西域,要取其形,更取其神。也就是要以新疆歷史題材為主,地理風貌為輔,用鏡頭去承載、去表現(xiàn)西域豐厚的文化底蘊。馮其庸老師的一席話,為我指明了新的方向。很快。馮老給我提供了一個實踐“文化攝影”的絕佳機會——二零零五年九月與他一同參加央視玄奘東歸古道的探索之旅。于是,扛著相機的我有幸與諸多學(xué)者專家同作穿越羅布泊之行,在學(xué)習中拍攝,受益匪淺,感悟至深。我為文化遺存中飽含的歷史線索激動不已,我被它們見證的古老璀璨文明所震撼,更因它們?nèi)缃裨谧匀缓腿藶榈臈l件下瀕臨磨滅的境遇而扼腕嘆息。正應(yīng)著馮老看了我那一次作品后的感嘆:”對茫茫瀚海、問蒼天,浩劫幾千秋?!比绻f相機能夠讓時間靜止,將畫面定格,那么,我定要盡我之所能,加緊留住西域歷史文化遺存的壯美影像。  更為重要的,是零五年金秋之行,使我更深入地認識了一個人——玄奘,那位一千三百多年前“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的唐朝僧人。他偷渡關(guān)隘、穿行荒漠、翻越雪山、經(jīng)歷賊盜,承受了世人所無法想象的艱辛和生與死的威脅,歷時四年。行數(shù)萬里,到達遙遠的印度求取佛學(xué)真諦。他執(zhí)著而無畏的精神,當為后人所共仰。馮老在羅布淖爾荒原的樓蘭故城中,即興題了一首關(guān)于玄奘的詩——“樓蘭故國尚依稀,杖策東歸雪滿衣。萬死艱難逾大漢,熱風吹送一僧歸?!彼麑⑦@首詩寫在我的片盒上贈子我,我明白,這是在以玄奘精神激勵我、鼓舞我。此后,我專注于文化古跡的拍攝,去新疆的頻率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時候。至零六年八月,我將所拍攝的反映西域歷史文化遺跡的作品在上海展覽,以此作為我第一階段“文化攝影”的總結(jié)?! 聿患吧宰鐾P?,零六年初秋,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跟隨央視“玄奘之路”考察組重走一千三百年前玄奘法師由長安至印度那爛陀寺的西行之路。因玄奘法師有一大段行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nèi),憑借多年來對西域題材深切了解的優(yōu)勢,我躍躍欲試,并滿懷自信,決定以“玄奘取經(jīng)之路”為主題,沿途拍攝一組西域、中亞。及印度地區(qū)佛教文化遺存和人文地理圖片。希望能夠以攝影這一直觀而唯美的形式,來梳理“玄奘法師取經(jīng)之路”的脈絡(luò),拾遺各國佛教歷史文化遺跡,并在認真、負責地考證與解讀之后,展現(xiàn)給世人。

書籍目錄

西行篇域外篇東歸篇

章節(jié)摘錄

  哈密南湖戈壁  攝于哈密市東南1 30多公里的南湖戈壁。  南湖戈壁位于莫賀延磧。莫賀延磧,古曰沙河。東起玉門關(guān),西抵伊吾國境,曾被認為是西域的起點?! ∥矣?003年得入此大戈壁,第一眼便見證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fù)無水草”的景象。四顧之下,日月蒙昧,天晦地暗;黑色礫石鋪蓋著沙層,“驚風擁沙,散如時雨”;詭異的雅丹突兀而起,“鬼設(shè)神使,風聲鶴唳”。玄奘法師行至莫賀延磧,失手覆水。并“又路盤回不知所趣”,幸危難當頭所乘老瘦赤馬識途,終于逃離這“八百里沙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玄奘取經(jīng)之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總體挺好的 只是覺得圖片少了點 再豐富些就更好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