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林業(yè) 作者:訾非//馬敏 頁數(shù):290
Tag標簽:無
前言
“完美主義”不是一個單純的心理概念,而是對一組“家族相似”的心理現(xiàn)象的概括。恰如“審美”“藝術”“權威主義”等,“完美主義”代表了人類行為的某類傾向與偏好,本質上是多種心理過程的復合體。探索完美主義,首先要從人的內(nèi)在感受人手,對鮮活的心理活動進行觀察、歸納、總結和分析,方能上升到理論的層面,然后通過實證的方法對理論進行檢驗和修正,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再通過觀察、歸納、總結和分析產(chǎn)生新的理論假設。這是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需要哲學思辨、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等多種方法的綜合。本書展示的內(nèi)容便是在上述思路的指導下對完美主義進行的探索,是筆者及筆者指導的學生從事完美主義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報告,包含了理論分析、量化和質化等多種方法的研究成果。書中探討了什么是完美主義,區(qū)分了完美主義(消極完美主義)和積極完美主義的不同,展示了完美主義的測量方法,提出了人類不完美感的發(fā)展階段、完美動機的四種模式、動機疊加、倉促決策情境中的完美主義、儒家文化與完美主義的關系等理論觀點,報告了完美主義與焦慮、自殺念頭、權威畏懼感、人格障礙傾向、宗教信仰、成就動機等心理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描述了筆者在咨詢與治療實踐中總結的針對完美主義的感受分析咨詢法。需要在此特別指出的是,目前國內(nèi)外對完美主義的研究,大多采用量化的方法,質化研究相對比較少見。筆者認為,如果希望研究結果能夠對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的臨床咨詢有所裨益,質化研究是不容忽略的。人類的心理現(xiàn)象原本是流動的過程,也是復雜的系統(tǒng),如果我們只是截取心理過程的一些片段和瞬間,就不可能摸清它的來龍去脈和整體面貌。本書由六部分構成,第一篇是對完美主義概念的理論分析,以及對本領域部分過往研究的綜述。第二篇至第四篇是筆者及筆者指導的學生完成的研究報告。第五篇是完美主義的心理咨詢,介紹了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總結運用的一套咨詢方法——針對完美主義的感受分析咨詢。另外,本書的附錄展示了筆者修訂或編制的各種完美主義問卷及其使用手冊。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心理學理論著作,主要內(nèi)容包括對完美主義心理現(xiàn)象的理論分析以及作者近十年來主持的完美主義實證研究項目的論文和研究報告。作者試圖把科學心理學的定量研究方法、社會科學中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及思辨的方法結合起來,全面地探究完美主義心理。本書面向的主要讀者是學術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心理學研究者。但是本書的大部分內(nèi)容對于心理咨詢工作者和一般的讀者也有可讀性。 本書是國內(nèi)完美主義研究領域第一部學術專著,書中提出了人類不完美感的發(fā)展階段理論、完美動機的四模式理論、動機疊加理論、儒家文化與完美主義的關系理論等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了解到:什么是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哪些表現(xiàn)特點,完美主義的發(fā)生規(guī)律,完美主義對個人生活、社會文化和組織管理的影響,以及針對完美主義的心理咨詢方法。 本書分成五篇。第一篇,理論篇,系統(tǒng)分析了完美主義心理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特點,完美主義心理與社會文化的關系,以及完美主義研究的歷史淵源。第二篇,質的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的研究報告。第三篇,完美主義的問卷測量,為作者編制、修訂的用于定量測量完美主義這個概念的心理測量工具。第四篇,定量研究,作者及其指導的學生完成的完美主義定量研究報告。第五篇,完美主義的感受分析咨詢,作者在本篇系統(tǒng)介紹了自己設計的一種針對完美主義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模式。另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修訂編制的各種完美主義問卷及其使用手冊。希望通過這部著作,向讀者展示完美主義研究的成果,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完美主義心理的研究工作。
作者簡介
訾非,男,1970年11月生,安徽滁州市人。2003年畢業(yè)于佐治亞大學教育心理系托蘭斯創(chuàng)造力和資優(yōu)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2003年5月一2005年5月為北京大學心理系博士后?,F(xiàn)為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心理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格心理學、審美心理學與表達性心理治療,在完美主義與強迫性人格障礙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方面做出了長期的努力,探索建立了針對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詢模式。馬敏,女,1984年6月生,山西大同人,北京林業(yè)大學心理系碩士研究生,國家職業(yè)心理咨詢師(二級),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完美主義人格及青少年心理問題。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篇 理論篇 完美主義:一個概念的剖析 完美主義研究綜述第二篇 質的研究 中國研究生的完美主義傾向 心理學專業(yè)大學生完美主義心理個案研究 消極完美主義者人格特征的質性研究 完美主義與基督教信仰第三篇 完美主義的問卷測量 中文Frost多維度完美主義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消極完美主義問卷的編制 積極完美主義問卷的編制 消極完美主義問卷在高中生人群中的應用第四篇 定量研究 中國研究生的完美主義類型 大學生完美主義心理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關系 對權威的畏懼感、懼怕他人否定與消極完美主義 大學二年級男生的完美主義心理、羞怯與自殺念頭的關系 大學生對權威的畏懼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高中生的完美主義、懼怕否定與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 大學生完美主義、對權威的畏懼感與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 高中生的消極完美主義與人格障礙傾向的關系 自我效能感對完美主義與人格障礙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對權威的畏懼感、消極完美主義與考試焦慮的關系模型 完美主義與情緒模式、成就動機類型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完美主義傾向與基督教信仰的關系 高中生的自我意象、權威意象與完美主義的關系 完美主義者對不完美圖形的注意偏好研究第五篇 完美主義的感受分析咨詢附錄1 中文Frost完美主義問卷附錄2 消極完美主義問卷附錄3 積極完美主義問卷
章節(jié)摘錄
插圖:3完美主義的成因多數(shù)完美主義的研究者認為完美主義是習得的,主要來自童年期與父母的互動關系。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可能是造成子女完美主義的重要原因,例如,父母對子女的過分干涉保護、父母表揚不一致、父母所持的成就目標、懲罰嚴厲及冷漠拒絕等,都可能成為神經(jīng)質的完美主義的促成因素。訾非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溫暖理解的教育方式,可能有助于子女的完美主義的適應性維度(條理性)的發(fā)展,而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度保護、過度干涉等方式,則不能促進這方面的發(fā)展;父母過度保護和干涉子女,會讓他們變得怕犯錯誤。國外的心理學家基于完美主義的研究及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五種完美主義的發(fā)展模型。社會期望模型認為父母對兒童的高期望是完美主義產(chǎn)生的根源。該理論主要來自于羅杰斯的價值條件作用。羅杰斯提出,不能滿足父母期望的兒童,會體驗到慢性的無助感,這種無助感會導致他們對強加于自身的高標準感到無能為力,有條件的自我價值感,即,把自我的價值與自我能夠達到的目標與標準相聯(lián)系,會強化無助感的發(fā)展。社會學習模型認為兒童的完美主義傾向是通過模仿父母而發(fā)展起來的,兒童會把父母當成是完美的標準,并努力去學習和模仿。在這種家庭模式中,父母對于子女過分嚴厲,但從本質上講他們是愛子女的。而社會反應模型則認為兒童的完美主義是對嚴酷環(huán)境條件或者逆境的社會反應。由于父母對子女充滿敵意,子女極度的缺乏愛與溫暖,他們對這種環(huán)境的應對機制是盡可能讓自己變得完美。焦慮撫養(yǎng)模型則認為父母對于錯誤的極度關注以及對子女的過分保護會誘導子女的對錯誤的過分擔心、對缺點的過度在意等完美主義傾向。整合模型認為,父母因素、兒童因素、環(huán)境壓力以及內(nèi)化、外化和拒絕這四種因素間的不同組合和交互影響,成為完美主義形成的心理機制。這五種完美主義發(fā)展模型都以早期教育為切入點,探討其形成機制,研究者們試圖把模型建立在實證基礎上,符合現(xiàn)代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發(fā)展趨勢。
編輯推薦
《完美主義研究》:這是一個完美主義的時代,我們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完美主義,身材完美主義、容貌寶蓋主義、愛情完美主義、人際關系的完美主義、成績完美主義、擇校完美主義、法規(guī)制定的完美主義、績效考核的完美主義、商品的完美主義、學歷完美主義、健康完美主義、品行完美主義、成就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經(jīng)常是自戀的一種曲折的表達方式。完美主義者求全、求最佳的沖動比一般人強烈,乃因他們的完美動機和其他動機(例如,追求成功、害怕失敗等)發(fā)生了疊加與聯(lián)結。沉湎于追求“是其所是”(合乎想象)、“十全十美”“最佳”和“越來越好”是完美主義者的典型特點。完美主義又可概括為橫向的完美主義和縱向的完美主義。前者以追求平面化的相似、完整、全面為主,后者以追求超越為主。作者把人的心理活動近似概括為四個層面:行為、念頭、感受和軀體感受。人的注意通常放在念頭的層面,并經(jīng)常轉移到外在行為的層面。感受分析咨詢幫助來訪者把注意力從念頭的層面返回到感受和軀體感受的屋面,直面行為和想法背后的感受。感受分析是作者面向完美主義和強迫性人格者的心理咨詢中建構的一套咨詢模式。感受分析的理念是:直面感受,跟蹤與體驗感受。感受分析的目標是:把自我從感受的奴役中解放出求,與感受平等溝通。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