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4 出版社: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作者:張曉雁,周文軍, 頁數(shù):71
內(nèi)容概要
中華鱘素有“活化石”之稱,它既古樸,又可愛,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中華鱘體型巨大,堪稱魚類世界中的“巨人”,它集聚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氣質(zhì),濃縮了地球1.5億年的歷史與滄桑,經(jīng)歷了地球的各種地質(zhì)變化而頑強的生存下來。但是在人類活動無限擴大的今天,中華鱘卻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緯状瓮瞥鲋腥A鱘生動的生活圖片,講述了中華鱘的生理特點,生態(tài)習性及面臨的危機。愿世人能認識和喜愛中華鱘,加入到保護中華鱘和其他羅生動物的行列中來。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中華鱘 中華鱘的家族——鱘魚類 我國分布的種鱘魚第一篇 新的保護行動在進行——中華鱘的移地保護 中華鱘的自述——海洋館里的生活 我的名字叫中華鱘第二篇 中華鱘是活化石第三篇 少小離家老大回——中華鱘的洄游第四篇 中華鱘是鯊魚嗎?第五篇 中華鱘的盔甲——骨板第六篇 中華鱘的骨骼第七篇 中華鱘的大鼻子第八篇 中華鱘是近視眼第九篇 中華鱘的觸須及大嘴巴第十篇 貪吃的“巨人”第十一篇 貪玩的中華鱘第十二篇 保護中華鱘知識點
章節(jié)摘錄
中華鱘出生在距大海超過2000km的金沙江段,在它們剛出生后不久,爸 爸媽媽為了鍛煉它們兄弟姐妹獨立生活的能力,忍痛割愛,在幼仔還沒有與 父母見面時,就匆匆的離開孩子,游向了大海。而中華鱘寶寶們只能相依為 命地成長,但是正因為這樣,通過鍛煉,它們也更加堅強。 中華鱘剛出生時并不是一條小魚,只是一顆黃豆粒大小的卵,它們隨著 江水漂流,然后附著在巖石上,經(jīng)過5—7天的時間,已經(jīng)發(fā)育成的小魚就會 從卵里鉆出來,就像小雞破殼而出一樣。這時全長只有1.3cm,不能吃東西 ,可是也不會感覺到饑餓,因為在它的腹部有一個巨大的能量包,這個能量 包被人們稱為卵黃囊,正是卵黃囊供給新出生的小魚足夠的能量讓它生存。 這時的小魚看上去更像一只小蝌蚪,行動也很不方便,只能依靠尾巴的擺動 而上下運動來鍛煉自己的身體,鍛煉自己的游泳能力,就像小孩子剛開始學 習走路一樣,步履蹣跚。這時的小魚仍然是隨著江水繼續(xù)向長江下游漂流?! 〗?jīng)過10—15天的發(fā)育,卵黃囊一點一點的被消耗完,這時小魚的身體變得苗 條多了,從外型上看,已經(jīng)和爸爸媽媽很相像,就是個子小許多,而這時身 體卻已經(jīng)很強壯,游動也方便多了,所以他們開始自己捕食?! ∮捎谑澄锍渥?,僅1個多月的時間,小魚已經(jīng)由新出生時的1.3cm長到5cm, 再經(jīng)過5個月的時間,小魚外部及內(nèi)部的特征就與它的父母一樣了,這時小 魚已經(jīng)長到27cm。它們經(jīng)過許多的艱難險阻,逃過天敵魚類的捕殺,沿著長 江的水流游到了長江的下游,最后終于到達了大海。這些意志堅定、身體強 壯的幸存者們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父母,終于可以在大海里和父母一起生 活了?! ≈腥A鱘的童年及少年時期就這樣無憂無慮的和父母在大海中度過,直到 它們長到像父母一樣強壯,身體也發(fā)育成熟,而且可以談婚論嫁了。成年的 中華鱘決定循著它們出生到大海的足跡,回到長江里去尋找合適的伴侶。為 了重返故鄉(xiāng),中華鱘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在身體里儲存了大量的能量, 足可以維持返鄉(xiāng)之旅,因為長途的旅行跋涉一開始,中華鱘就將禁食,只能 依靠身體儲存的能量?! ‘斠磺袦蕚渫戤吅?,中華鱘就踏上了重返故鄉(xiāng)一長江的旅程。7—8月份 在長江入??谔?,它們又遇見了生活在不同海域(黃海、渤海、東海等)的中 華鱘,于是結(jié)伴而行,逆流而上,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這一程它們要耗費 一年多的時間,一路上需克服急流、險灘等重重困難,才能回到出生的故鄉(xiāng) 。在這里,它們大多各自找到自己的伴侶,步入婚姻的殿堂,并完成了繁衍 后代的使命,接著也像當初父母一樣忍痛離開自己的孩子,游向大海。在大 海中,經(jīng)過3—5年的休養(yǎng)生息后,它們又會重返故鄉(xiāng),孕育它們的第二批后 代。中華鱘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不知辛苦地往返 于長江和大海之間。
編輯推薦
中華鱘是長江最大的魚種,被稱作“長江魚王”,同時又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種,在地球上已經(jīng)生活了1.5億年,這樣古老的魚種已不多見,所以又稱“活化石”。本書是一本科普圖書,面向大眾,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全面地介紹中華鱘,同時面向大眾首次推出了中華鱘鮮為人知的系列生活圖片,介紹了中華鱘有趣的生活場景和洄游過程。該書圖文并茂,集系統(tǒng)性、趣味性和科普性于一已,一定會受到廣大朋友的喜愛。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