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史

出版時間:2010-01-06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美)列奧·施特勞斯,(美)約瑟夫·克羅波西  頁數(shù):934  譯者:李洪潤 等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第二版問世于1972年,也就是列奧·施特勞斯逝世的前一年。從那時到現(xiàn)在,一代新人已經(jīng)或正在成長起來,為了使他們的作品有機會被收入本書,同時也為了有機會在重要之點上拓寬本書的范圍,我們決定出版這個新版本。新版本首次收入了有關(guān)修昔底德和色諾芬的篇章,對此沒有必要多加解釋。這一版還增加了有關(guān)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篇章,對此,適當加以解釋可能是必要的。在第一版序言中我們說過,將有關(guān)中世紀基督教及穆斯林思想家和有關(guān)笛卡爾的篇章收入本書是個有爭議的問題,這么說當然是指所涉及的這些思想家主要并不是政治哲學家。同樣的話也適用于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也就是說,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并不是政治哲學。然而,只須考慮一下20世紀60年代及當代的“激進主義”,就不難記起無論何種形式的存在主義對公眾意識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不要忘記,海德格爾的哲學思考允許或誘使——仍然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他或長或短地參與了惡劣的政治。在一切時代,特別是在當代,政治科學總是以曲折不定的方式反映著人類對自身力量、眼界和目標所做的哲學思考,并遲早會通過政治制度而影響到人們的自發(fā)見解。

內(nèi)容概要

  將有關(guān)中世紀基督教及穆斯林思想家和有關(guān)笛卡爾的篇章收入本書是個有爭議的問題,這么說當然是指所涉及的這些思想家主要并不是政治哲學家。同樣的話也適用于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也就是說,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并不是政治哲學。

作者簡介

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 1899~1973)一位相當有影響的政治思想家和古典政治哲學的闡釋者。他于1899年出生于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在德軍服役,在漢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成為柏林猶太人研究學院的助理研究員。后以洛克菲勒基金會會員身份在英國和法國工作。1938年移居美國,嗣后入美國籍。先后在紐約市社會研究新學院、芝加哥大學、克萊爾蒙特人文學院任政治學教授。一生有大量著述,最著名的有《論暴政》、《自然權(quán)利與歷史》、《迫害與寫作藝術(shù)》、《什么是政治哲學?》。1963年與當時同為芝加哥大學著名政治學教授的約瑟夫·克羅波西(Joseph cropsey)合編了《政治哲學史》。施特勞斯的著作文筆明快,眼光犀利,富有挑戰(zhàn)性。他在美國學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養(yǎng)了幾代政治科學家。當古典政治政治哲學的研究被定量和行為學派的政治哲學家弄得黯然失色的時候,他為在大學中復興并堅持這種研究作出了貢獻。

書籍目錄

緒論/ 修昔底德/大衛(wèi)·鮑羅廷 不動聲色的政治教育家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起因 雅典人的帝國主義論調(diào) 正義的無能 雅典人的高尚 雅典人的丑陋 雅典帝國主義的缺陷柏拉圖/列奧·施特勞斯 《理想國》 《政治家》 《法律篇》色諾芬/克里斯朵夫·布魯爾 《居魯士的教育》 《回憶錄》 《遠征記》亞里士多德/卡恩斯·勞德 理論與實踐 幸福、美德和紳士品格 正義和友誼 精明、治國才能和政治科學 人與城邦 公民與政體 政體種類 最好的政體 教育、培養(yǎng)及最好的生活方式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詹姆斯·E.霍爾頓 哲學與政治 最好的生活方式 最好的政治制度 正義的本性圣奧古斯丁/恩斯特·L福延 公民社會的本性:基督教道德與世俗道德的對立 一神論與公民宗教 兩種城邦及政教分離 基督教與愛國主義阿爾法拉比/馬伯森·馬迪 神學與政治學 道德政體 哲學家王者與先知立法者 法與活的智慧 戰(zhàn)爭與法的限度 民主政體與道德政體摩西·邁蒙尼德/拉爾夫·勒納 人、社會與法 先知及其作用 王者之才與救世主時代 關(guān)于自然法的問題托馬斯·阿奎那/恩斯特·L福廷 基督教與政治學:政治制度的本性 道德美德與自然法 《圣經(jīng)》的信仰與哲學帕多瓦的馬西利烏斯/列奧·施特勞斯 背離亞里士多德 人民主權(quán)論 貴族政治論 關(guān)于信仰統(tǒng)一 否認自然法尼科洛·馬基雅弗利/列奧·施特勞斯 現(xiàn)代政治哲學奠基人 《君主論》 《論李維》 評價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鄧肯·B.福里斯特理查德·胡克/鄧肯·B.福里斯特弗蘭西斯·培根/霍華德·B.懷特雨果·格勞秀斯/理查德·H·考克斯托馬斯·霍布斯/勞倫斯.伯恩斯勒內(nèi)·笛卡爾/里查德·肯寧頓約翰·彌爾頓/沃爾特·伯恩斯別涅狄克·斯賓諾莎/斯坦利·羅森約翰·洛克/羅伯特·A.戈爾德溫孟德斯鳩/大衛(wèi)·洛溫塔爾大衛(wèi)·休謨/羅伯特·S.希爾讓-雅克·盧梭/阿倫·布魯姆伊曼奴爾·康德/皮埃爾·哈斯納威廉·布萊克斯通/霍伯特.J.斯托林亞當·斯密/約瑟夫·克羅波西聯(lián)邦黨人/馬丁·戴蒙德托馬斯·潘恩/S.J.弗蘭西斯·卡納萬埃德蒙·伯克/Jr.哈維·曼斯菲爾德。杰里米·邊沁詹姆斯·穆勒/蒂莫西·福勒喬治·威廉·弗里得里?!ず诟駹?皮埃爾·哈斯納亞里克西·德·托克維爾/馬溫·策特鮑姆約翰·斯圖亞特·米爾/亨利·M.麥吉德卡爾·馬克思/約瑟夫·克羅波西弗里德里希·尼采/沃納·丁·丹豪塞約翰·杜威/羅伯特·霍維茨埃德蒙·胡塞爾/理查德-維爾克雷馬丁·海德格爾/米歇爾·吉萊斯皮后記:列奧·施特勞斯與政治哲學史/內(nèi)森·塔科夫和托馬斯·L潘高

章節(jié)摘錄

通過明確地將對編織技藝分析的結(jié)果運用于王者的技藝,陌生人能夠闡明王者的技藝與所有其他技藝的關(guān)系,特別是與那些打著正義的幌子同王者技藝競爭城邦統(tǒng)治的技藝的關(guān)系。最成功、最聰明的競爭者是那些自稱具有王者技藝的杰出的智者,這些人是城邦的統(tǒng)治者,即缺乏王者技藝或治國才能的統(tǒng)治者,或者說,他們是實際上的全部政治統(tǒng)治者,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依然是。這種政治統(tǒng)治有三類:一個人的統(tǒng)治、少數(shù)人的統(tǒng)治和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而這三類中的每一類又都劃分為兩部分,這里的劃分所依據(jù)的是暴力與自愿或合法與非法之間的區(qū)別;因此君主制不同于僭主制,貴族制不同于寡頭制,而民主制之名則歸于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不管多數(shù)窮人對富入的統(tǒng)治是征得了富人的同意并且完全合法,還是訴諸暴力而且多少是非法的(陌生人所概括的這些政體的區(qū)別幾乎完全同于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第三卷中所做的區(qū)別;不過要考慮其中的差別)。所有這些政體無一將其要求奠定在統(tǒng)治者的知識或技藝之上,即奠定在唯一絕對合法的要求之上。因此說,基于國民的意愿(基于同意或自由)以及基于合法性的要求是可疑的。為這一判斷所做的辯護依據(jù)的是其他技藝特別是醫(yī)學的例子。醫(yī)生就是醫(yī)生,不管他給我們治病時我們是否愿意,不管他用刀割、用火燒還是讓我們承受其他痛苦,也不管他是否遵守成文法則;他是醫(yī)生,只要他的做法有益于我們的身體。與此相應(yīng),唯一正確的政體是具備王者技藝的人在其中進行統(tǒng)治的制度,不管他們的統(tǒng)治是否依據(jù)法律,也不管被統(tǒng)治者是否同意,只要他們的統(tǒng)治能增進國家的利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是殺一批人、放逐一批人,從而縮小城邦的規(guī)模,還是廣招移民從而擴大城邦的規(guī)模,都是無關(guān)緊要的。

后記

使用本書的學生可能會對這里所介紹的政治哲學教授方法感到奇怪,這是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首創(chuàng)這一方法的是本書的資深主編列奧·施特勞斯。他1899年生于德國,在德國學習哲學、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聽過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課程,曾于柏林一個猶太研究機構(gòu)任研究員,后于1932年離開德國定居美國。1938年至1949年他任教于新社會研究院,1949年至1967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學,1968年至1969年任教于克萊蒙男子學院,后任教于圣約翰學院直到他1973年去世。他是一位非常有影響的教師。本書的作者一部分是他的學生。更重要的是,他有15部著作(前三部是用他的母語德語寫的,其余的用英語),全面闡述了政治哲學方面的著作和對作者加以評述,并全面研究了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

編輯推薦

《政治哲學史(第3版)》編輯推薦:德裔美籍著名政治思想家列奧?施特勞斯等人編撰的這部《政治哲學史》,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自古希臘至現(xiàn)代主要政治哲學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和著作,廣泛深入地探討了人的本性或本質(zhì)、國家的起源和基礎(chǔ)、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原理、道德或價值取向的根據(jù)、公平或正義的實質(zhì),以及人類最好的政治制度和最好的生活方式等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隨著施特勞斯作為著名政治哲學家地位的確立,并由于《政治哲學史(第3版)》問世后產(chǎn)生的影響,《政治哲學史(第3版)》已被奉為政治哲學的經(jīng)典著作和權(quán)威教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政治哲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8條)

 
 

  •   本書從修昔底德和柏拉圖一路講到杜威和海德格爾,所涉及的均為我們?nèi)杖贞P(guān)注的事情,例如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的原理、公平或正義的實質(zhì)、國家的誕生及其基礎(chǔ)等等。這本書不僅僅是政治哲學史,而且本身還孕育著某種特定的政治哲學思想。這樣的學問究竟包含了什么內(nèi)容?在西方,它如何養(yǎng)育了美國式的政治保守主義?在中國,它又如何滋養(yǎng)了一批新國家主義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上У氖?,本書作者沒有寫羅爾斯、薩特、哈貝馬斯以及各路當代新左派等。從施特勞斯的視角來看羅爾斯以降的西方當代政治哲學史,或許會別有天地吧。
  •   施特勞斯是有名的政治哲學家,也是一個非常特殊時代的特殊人物,雖然他人飽受爭議,但是這本書卻非常有名的在國內(nèi)國外暢銷,同時這也是大家不得不去重視、繞不開的一本好書,讀它可以非常全面的了解古代的政治思想,以及發(fā)展脈絡(luò),尤其是其中的對比。
  •   施特勞斯的哲學史當然是必讀書了,美國大學政治哲學史必讀書目,至少翻譯的水平,相對來說,稍有欠缺,但是國內(nèi)沒有其他譯本,所以還是慢慢看吧。
  •   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史與別家的截然不同,參照來讀
  •   記得最早大概是在2001年的時候在一家書店看到過這本書,翻了翻,覺得不錯,還打七五折,但是當時作為學生,囊中羞澀,沒有買,后來有一次做論文的時候,涉及到西方政治哲學,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引用率非常高,而且很多學者對這本書的評價甚高,此刻痛下決心——買!當時趕到那家書店的時候已經(jīng)是關(guān)門大吉了,這下跟后悔了!自此,多方尋求,卻無緣得手。工作后,在網(wǎng)上買書,終于得手,也愛不釋手!這次經(jīng)典重版新印,毫不猶豫,買!新版內(nèi)容更加詳盡,不足就是字體太小,排版太密,眼睛太累!
  •   特別是自古希臘開始到400年之前的政治哲學,其中的道理已經(jīng)為當今的大多數(shù)人所忘記。這是最大的悲哀。
  •   政治哲學的經(jīng)典力作,不可不看。書的質(zhì)量很好
  •   幫朋友代購,政治哲學史(第三版)
  •   斯特勞斯的書很具有權(quán)威性,并且紙質(zhì)特別好,是掌握政治哲學必讀的書。
  •   喜歡 對政治哲學的學習十分重要
  •   確實值得好好讀,對了解哲學,尤其是政治哲學很有幫助
  •   政治哲學史-人物研究入門書
  •   學習政治哲學史不可少的書
  •   又一反映政治歷史的力作
  •   不一樣的哲學史,一部回歸思想本身的現(xiàn)象學作品。哲學系乃至文科生的必備書目!
  •   分人物講述,可讀性強。但列奧·施特拉斯寫得部分有點艱澀啊
  •   尤其是海德格爾的那部分,使我很受啟發(fā)。
  •   神一般的著作,屎一般的翻譯。
  •   不錯的書,專業(yè)性也很強,對于需要的人來說,值得一看!
  •   絕對的經(jīng)典之作 就是太厚了 讀起來有些不方便 但是寫的很好 適合研究者好好把玩
  •   非常喜歡這本書,尤其是馬克思的部分。
  •   很厚實印刷很好的一本書,值得收藏。內(nèi)容講地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
  •   書挺好的,昨天買的今天就到了呢~(≧▽≦)/~
  •   書很好,就是貴了點哦,質(zhì)量一般
  •   希望能夠珍惜的去閱讀,引起更多的思考,公義使列邦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恥!
  •   是正版,很厚,和書店的一樣
  •   沒有時間看,現(xiàn)在一直很遺憾,放假回家一定很認真的看
  •   10年前讀過,遺憾當時沒有買
  •   人物很全內(nèi)容不錯
  •   就是書很臟
  •   政治學必備
  •   書得質(zhì)量很好,字跡清晰
  •   特別好的書 送的也很快 謝謝啦
  •   名家之作,我的偶像,百看不厭,越看越喜歡
  •   我前一天定的,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比我想象的快些,書的質(zhì)量也不錯,很滿意!
  •   非常大的大部頭著作,沖著施特勞斯買的,呵呵
  •   內(nèi)容很好,有些地方翻譯過來的句子過于長了,略晦澀
  •   內(nèi)容非常多,比較學術(shù)型,有點看不下去的趕腳
  •   老師上課的推薦用書,很不錯。
  •   各思想家、理論主張、學派主義觀點紛繁復雜,了解各自的問題意識外,比較困擾的就是如何不把各家、各思想看作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進一步看到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銜接的歷史脈絡(luò),把握各家、各思想之間的歷史關(guān)系??礆v史發(fā)展中是如何發(fā)現(xiàn)前人理論漏洞、如何突破時代局限、如何繼承和批判、如何形成正反合,從而建構(gòu)自己的歷史意識,而不是施特勞斯的。
  •   這本書是老師推薦的,我在圖書館看過第二版
    感覺第三版沒有第二版好,有些知識點,有些錯誤
    不過整體來說,這本書是經(jīng)典中得經(jīng)典
    值得一看
  •   學術(shù)性很強的書!要學習的話,值得一看!
  •   書剛拿到 昨天有郵箱貼心提醒說配送延遲 書還來不及看 但是我覺得書的外觀已經(jīng)被損毀的有點像一本破書了 這點不太滿意
  •   部分角上壓皺了,一些地方還被墨弄臟了。。但本版本還不錯。
  •   翻譯真的一般般哈,學習用的
  •   剛拿到書。實在臟的有些惡心。書的封皮、書頁側(cè)面都有灰塵和污垢,擦了半天。







  •   書以前讀過老版的電子版的,因為上課用才打算買本紙質(zhì)的,結(jié)果當當送書把書底的封皮刮壞了,簽收的時候沒有提前驗,因為自以為和在**一樣不會有什么問題,結(jié)果真是很不爽,無奈簽收了,有沒有什么大問題,怕麻煩就不退了。
  •   太坑人,太不負責任了!上一版還好,這一版越改卻改出很多錯誤,上版真正出錯的卻沒改??梢娮g者對待經(jīng)典、對待讀者十分不負責任。
  •   包括和鄧正來譯本《政治學說史》比較,還是推薦 麥克米蘭《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棟譯筆很好,例外,譯者李天然就是李洪潤
  •   早該料想到了 法律出版社是出不了什么好書的 ??!錯字連篇 !翻譯的十分慘不忍睹?。∈墙o火星人看的嗎??竟然讀著讀著碰到一大塊空地 ?。?/li>
  •   舊版翻新而已,翻譯生硬且錯誤連篇,問題極其嚴重,甚至低級的校對錯誤都一堆一堆的。定價那么高,主題如此嚴肅的書竟然弄成這樣,法律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應(yīng)該下崗!
  •   就舉一個例子:在緒論第三段,有個“自然”(nature)的翻譯,很讓人不滿,我覺得翻譯成“本性”、“天性”更合適。“。。。從地上拔下一顆草并讓我觀察他的自然。?!保趺醋聊ピ趺磩e扭。
  •   剛剛拿到書,無法對書的內(nèi)容作全面評價。泛泛的閱讀了幾頁,感覺翻譯得很流暢,但編輯的質(zhì)量一般,碰到個別明顯的錯字和漏字。雖然是一本大部頭的書,但感覺并不枯燥,很適合在閑暇時閱讀。
  •   還是不錯的 這次速度比較快 就是這個書真不便宜
  •   從字數(shù)上看,它應(yīng)該有觀念的發(fā)明者的兩倍吧,文字比較晦澀(我相信是內(nèi)容而非翻譯的問題),如果不是學術(shù)研究有需要,或者十分有興趣,我覺得還是不適合買入這本書
  •   雙11從亞馬遜買了一大堆書,郵寄的箱子的縫隙用充氣包填充的很好,箱子內(nèi)書本擺放整齊,沒有折角等損傷。所有書都有塑料封皮封裝,但惟獨這一本上有很多臟手印。至于書的內(nèi)容,對會來挑這本書的人,恐怕也不需要我在這里廢話了~
  •   書是好書,老師推薦的,就是買了新品為什么封面是臟的???????
  •   東西送給朋友的,問了一下說書的質(zhì)量還可以。
  •   跟鄧正來翻譯的《政治學說史》比起來,晦澀難懂,看起來很費力,或許也跟施派風格有關(guān)系。
  •   封面送來時就是舊的臟了,唉,有點小傷心,這種書應(yīng)該有塑料密封的呀,下次注意點,好嗎
  •   書看起來很厚,不過確實也很厚……但是內(nèi)容并不深奧難懂,讀起來暢快淋漓,翻譯準確,基本無誤,功底扎實,對于入門的人來說相當有吸引力,好書好書!
  •   施特勞斯學派的一次集體亮相
  •   法律出版社很爛。這本書幾乎每頁都有錯別字。
  •   著名的政治哲學著作,施特勞斯的代表作
  •   選讀了幾章,如斯賓諾莎、海德格爾、馬克思、馬西利烏斯、盧梭和好像還有色諾芬的,沒發(fā)現(xiàn)明顯的文字錯誤呀!語言也挺流暢,解讀感覺也很中肯,不算晦澀難懂,只要對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基本都能看懂(當然,個人感覺而已,有深刻含義也未可知)。
  •   非常好,喜歡得不得了,亞馬遜加油!
  •   名氣很大的書
  •   書不錯,很滿意?。?!
  •   zhengz
  •   政治哲學史 第三版
  •   政治哲學必讀經(jīng)典書籍
  •     / 曉波
      
      美國杰出的政治學家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 1899-1973)認為,西方陷于現(xiàn)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是來自東方共產(chǎn)主義的威脅──盡管共產(chǎn)極權(quán)成為覆蓋半個世界的暴政;而是來自西方自身的內(nèi)在的信仰危機:“西方,在其最高知識權(quán)威影響下,不再相信自己、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優(yōu)越之處。”也就是相對主義的盛行。在國際政治層面,西方知識界不再相信自由民主具有普世的價值,而代之以與邪惡國家和平共處的現(xiàn)實主義。
      
      施特勞斯一反西方知識界的左傾主流思潮,對政治理論中的“實證主義”和“相對主義”作出尖銳批評:相對主義的實際結(jié)果,不僅在于使西方容易受到外部攻擊,更包括西方內(nèi)部的自由民主向隨意的或墨守成規(guī)的市儈作風退化──不再相信自由主義及其制度安排具有引領(lǐng)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合理性。
      
      從方法論的角度講,相對主義是愚民的現(xiàn)代蒙昧主義:
      
      1,相對主義崇尚“價值中立”方法論,在社會科學中提出“事實與價值”分離,而在實際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價值中立”象“形而上學”本體論一樣,不過是方法論烏托邦,是思想史上假問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群、社會,特別是涉及到對社會制度和歷史趨向的研究,完全沒有價值判斷是不可能的。一個真正的政治學家能夠在自由與奴役、民主與極權(quán)的優(yōu)劣、在戰(zhàn)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在倫理的善與惡等問題上……保持 “中立”嗎?如果“中立”,西方政治學中的“言論自由”、“憲政民主”等正面概念,“暴政”、“極權(quán)主義”、“法西斯主義”等反面概念,就將失去理論意義。而事實上,這些具有明確價值指向的概念,在西方的政治學中被普遍接受,說明西方的政治學研究已經(jīng)作出了價值判斷。相反,某些持有相對主義價值觀的著名左傾知識人對斯大林、毛澤東、霍梅尼的青睞,只能說明西方知識界在精神上的墮落。
      
      2,相對主義的主要思想資源,在哲學上是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在科學上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重估”并不等于“泯滅”,“相對”并不等于“怎么干都行”一樣,特別是在自由與奴役的制度對峙上,只能堅持單一而完整的西方核心價值。因為,如果相對主義將自身的原則貫徹到底,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使相對主義絕對化,不但泯滅了“事實與價值”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否定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和一個社會的基本公德,也就等于否定了人類在何為政治上的正義和非正義問題上形成基本共識的任何可能,甚至連“奴役邪惡”的制度常識都被相對掉了,人的行為和國家的行為便失去了共同的底線,機會主義和綏靖主義的大行其道的時代就將降臨,其現(xiàn)實結(jié)果必將是縱容邪惡政權(quán)的為所欲為。事實上,當愛因斯坦本人由對自然的研究轉(zhuǎn)向?qū)ι鐣年P(guān)注時,其價值選擇恰恰不是相對的,而是明確反對一切奴役制度和極權(quán)主義。
      
      3,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興盛、政教分離和基督教權(quán)威的邊緣化,科學主義崇拜逐漸成為西方精神的另一副毒藥,社會科學過于依賴自然科學方法,甚至淪為“實證主義”的奴仆。同時,科學主義也被無神論的極權(quán)政權(quán)所利用,淪為實施“信仰壟斷”和“精神迫害”的工具。雖然,自然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應(yīng)用,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會有所補益,其經(jīng)驗觀察、試驗證實和量化標準,皆能增強社會科學的精確性和客觀性,然而,由于二者的研究對象──無倫理無精神的自然和有倫理有精神的人類──的不同,自然科學方法應(yīng)用于社會科學必然有其界限,也就是人類倫理的界限。換言之,無視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根本區(qū)別,也就必然忽略科學方法應(yīng)用于社會現(xiàn)象和人的倫理行為的界限。同時,迷信自然科學方法,必然會貶低大量非科學的人文知識,使那些對人類的公共生活和價值選擇具有關(guān)鍵性影響的人文遺產(chǎn)──神話、宗教、倫理、意識形態(tài)、甚至哲學──被排除在政治學之外,最終形成了“自然科學方法論拜物教”。
      
      人類在科學上的進步,并不能自動轉(zhuǎn)化為倫理上社會上的進步,道德蒙昧主義會在每個時代復活,古代有神學迷信,啟蒙時代有理性迷信,現(xiàn)當代有科學迷信,而當代世界中最極端的“唯科學主義”,莫過于共產(chǎn)極權(quán)的無神論政權(quán)。神五上天和人權(quán)入獄,就是當代的科學進步和道德蒙昧主義之間的悖論的最新證明。
      
      2004年1月6日于北京家中
  •     譯本很一般.施特勞斯的語言不好翻譯.但這是國內(nèi)唯一的譯本,盡管水平很差,但這本書是施特勞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譯本只能給三星甚至兩星,但書必須給五星.
      盡管自己很多沒有讀懂,但它的重要性無庸置疑.
  •     英文版: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the Third 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后記:列奧·施特勞斯與政治哲學史(譯者:刑建玉)
      施特勞斯著作中譯名:
      《自然法及歷史》,此書當譯作《自然正義與歷史》或《自然正義、自然權(quán)利與歷史》。
      《城市與人類》,通常翻譯成《城邦與人》或《城與人》。
      《論專制》,通常譯成《論僭政》。
      以上三書譯者均未注明是出于何種原因而有此譯法,尤其是《城市與人類》。
      
      P910第一段最后一句:為了遵循某一論點,必須質(zhì)疑該論點的邏輯關(guān)系及其與世界的關(guān)系。其中的“質(zhì)疑”對譯英文“question”。于文意來說,此處當譯成“探究”較適宜。
      
      P911第二段第2句:他坦率承認,要理解一部政治哲學原著我們可能需要非由作者提供的信息,即每一位通情達理的讀者無論何時何地都難以得到的信息。(翻譯生硬,語意不明)
      英文原文:He readily admitted that to understand a tex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we may need information not supplied by the author,information not easily available to every reasonable reader regardless of time and place.
      試譯:他坦率承認,要理解一個政治哲學文本,我們需要的也許并非是由作者提供的信息,而是每一位通情達理的讀者無論何時何地都難以得到的信息。
      
      P917頁第一段段末10-11行:施特勞斯認為最激進的歷史主義,即 <施特勞斯> 的思想,是現(xiàn)代思想的頂峰,是“自我意識”的最高點。
      此句中的“施特勞斯”應(yīng)該是“海德格爾”吧?!
      
      P925倒數(shù)第7-5行:在這種最高意義上,政治與其他任何因素相比都能決定社會的性質(zhì),因此,政治科學是最基本的社會科學。
      英文原文:Politics,in this supreme sense,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of society more than any other factor, and hence political science is the architectonic social science.
      試譯:在這種最高意義上,政治較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決定社會的性質(zhì),因此政治科學是建構(gòu)性的社會科學。
      
      2.圣奧古斯?。ㄗg者:李洪潤)
      《基督教與愛國主義》章節(jié)
      P185倒數(shù)第四行:新教的許多說教似乎與公民的神圣義務(wù)和權(quán)利公開沖突
      其中的“the new faith”譯者直接譯成“新教”,應(yīng)該譯成“新的宗教信仰”為妥。
      
      3.邁蒙尼德
      P230第七行“類似于薩阿迪亞的理性法的第二構(gòu)成要素”其中的“薩阿迪亞”根據(jù)上文我以為應(yīng)當是“哈列維”,但英文版原文的確是薩阿迪亞。這是一個疑問:英文原版錯了還是我理解錯了?
      
      4.帕多瓦的馬西利烏斯(譯者:黃炎平)
      P258《背離亞里士多德》章第一句:就政治哲學的基本原理而言,馬西利烏斯把自己打扮成亞里士多德的嚴格追隨者、“神圣的哲學家”、“非基督教的圣哲”。
      英文原文為“As regards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Marsilius presents himself as a strict follower of Aristotle, "the divine philosopher" or "the pagan sage."
      中譯文似乎認為后面的兩個引語是形容馬西利烏斯的,但根據(jù)文意應(yīng)當形容亞里士多德才對。
      筆者試譯為:在政治原則方面,馬西利烏斯把自己打扮成亞里士多德——“神圣的哲學家”或“異教的圣人”——的嚴格追隨者。
      
      P275第一句話明顯有翻譯錯誤。原文:But apart from any theological consideration, i.e., from any consideration peculiar to the Christian divine law, it is clear that if belief in divine judgment in the other world is conducive to virtuous conduct in this world, as even pagan philosophers admitted, it is not inappropriate for the human legislator to protect that belief and its corollaries by forbidding speech which may subvert that belief. 其中“it is not inappropriate”,黃大譯者翻譯成“不妥當”,很明顯是“不是不妥當”。
      
      5.尼科洛·馬基雅弗利(譯者:黃炎平)
      P288倒數(shù)第三行“馬西利烏斯因此而暗自預言”,其中的“馬西利烏斯”應(yīng)該是“馬基雅弗利”,不知是印刷錯誤還是誤譯,暫存疑。
      
      P298倒數(shù)第四行“由26章組成的《論李維》”翻譯錯了。此句英文原文“‘tyranny’is avoided in the 26th chapter of the Discourses just as it is avoided in the Prince,which consists of 26 chapters.”由此可知其中“ the 26th chapter”應(yīng)該翻譯為“《論李維》第26章”。
      
      P303評價章節(jié)提到色諾芬的兩部著作,其中的《Hiero》被翻譯成了《神圣者》,此書應(yīng)該就是色諾芬作品《西耶羅》。
      
      6.馬丁·路德 約翰·加爾文(譯者:黃炎平)
      P317第二段中間“另一方面,加爾文則極力強調(diào)教會的無形性”。英文原文“Calvin, on the other hand, lays far greater stress on the "visibility"of the Church.”當翻譯成“另一方面,加爾文更為強調(diào)教會的‘有形性’”。英文“visibility”翻譯成“無形性”,無話可說。
      
      7.理查德·胡克(譯者:黃炎平)
      P351第6行有一書名《翻案》,簡直是莫名其妙。查考英文版原來是“Vindiciae”,即是前文“Vindiciae contra Tyrannos”的省稱,譯者譯成《反對專制君主》,下文成翻案。
      
      8.弗蘭西斯·培根(譯者:黃炎平)
      P382正文倒數(shù)第四、五行“在對疾病和貧富的減輕過程中”。其中的“貧富”對譯英文的“poverty”,有點意思。
      
      9.雨果·格勞秀斯(譯者:李超杰)
      P385第二段第二句“古典自然權(quán)力論”,英文為“classical natural right”,相應(yīng)的翻譯為“古典自然正義論”為妥。
      
      P386第一行“也就是說它是非公正的東西”,原文為“it is that which is not unjust”,可見雙重否定,應(yīng)為“不是不公正”。“unjust”看成“just”,抑或根本沒見到“not”,佩服!
      
      10.托馬斯·霍布斯(譯者:李超杰)
      P403第三段中間部分“由于統(tǒng)治者沒有與任何人締約,只有他保留了自然狀態(tài)中所有人都擁有的對一切事務(wù)的權(quán)利,因此他既不能做傷害他人也不能做不公正的事情,因為不公正或傷害,從嚴格的或法律的意義上講,不過是不履行契約,行使了他已締約放棄的權(quán)利?!?
      此句譯者理解有誤。
      此句意思是:傷害、不公正這樣的法律判斷對于被統(tǒng)治者有意義,因為他們參與締約。但對于統(tǒng)治者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統(tǒng)治者并不是締約方,不受契約約束,即使是統(tǒng)治者做了在締約方看來是傷害或不公正的事情(后文談到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統(tǒng)治者=臣民的意志,臣民不會自己傷害自己,所以統(tǒng)治者不會傷害臣民)。所以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會出現(xiàn)傷害、不公正這種狀況”的意思。
      與中譯文后半段相應(yīng)的英文原文為“Consequently he can neither injure anyone nor commit injustice, since injustice, or injury,in the strict or legal sense is nothing but nonfulfillment of covenant, assuming a right which one has already convenanted away.”
      相應(yīng)的中譯改為“由于統(tǒng)治者沒有與任何人締約,只有他保留了自然狀態(tài)中所有人都擁有的對一切事務(wù)的權(quán)利。因此他既不會出現(xiàn)傷害他人的狀況,也不承擔不公正,因為不公正或傷害,對于統(tǒng)治者沒有任何意義。從嚴格的或法律的意義上講,不公正或傷害不過是被統(tǒng)治者不履行契約,行使了他已締約放棄的權(quán)利。”
      
      P406第一行“有權(quán)利壓迫所有人”其中“權(quán)利”對譯英文“power”
      P408第一段倒數(shù)第二行“自然權(quán)力”對譯“natural right” 這兩處不知是印刷錯誤還是誤譯?
      
      P414第三段中間部分“耶和華就是基督”,英文原文是“Jesus is the Christ ”。耶和華和耶穌都分不清楚。
      
      11.勒內(nèi)·笛卡爾(譯者:韓林合)
      P425第1-2句“像馬基雅維利正確無誤地拒斥笛卡爾對命運女神的處理那樣,我們必須制服操縱的是自然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庇⑽摹癆s with Machiavelli,whose stamp on Descares’ treatment of the goddess Fortune is unmistakeable,it is natrual that must be mastered.”試譯:對于馬基雅維利來說,對命運的掌控才是合乎自然的,而笛卡爾這種命運女神不會犯錯的觀點是必須拒斥的。
      
      12.約翰·彌爾頓(譯者:李超杰)
      P439第三行“英聯(lián)邦”對譯英文“the commonwealth of England”。在大陸的語境中“英聯(lián)邦”對譯“Commonwealth of Nations”,臺灣翻譯為“大英國協(xié)”,系一戰(zhàn)后大英帝國創(chuàng)設(shè)的國際組織,譯者翻譯錯了?!皌he commonwealth of England”本人試譯為“大英共同體”。
      
      P448第二行“茍同”一詞對譯“share”(分享),難以茍同?!捌埻痹谥形闹杏小半S意附和”之意,帶貶義,譯者怎么突然想到這個詞我很納悶,用“贊同”我還能接受。
      
      P448第一段中有一個人名“萊克爾加斯”,英文版是“Lycurgus”,就是斯巴達的立法者“萊格古士”,好像沒有譯者這樣子翻譯的。
      
      13.約翰·洛克(譯者:韓林合)
      P500第10行“人與自然狀態(tài)非常遠時”其中的“非常遠”對譯英文“closest”。文意的確相差夠遠的。
      
      P503第3-4行“內(nèi)在于持有特權(quán)的人時特權(quán)內(nèi)的危險絕不比它的必要性更不明顯。”讀的懂嗎,各位?查英文原文“The danger inherent in the executive's prerogative is no less obvious than the necessity for it.”試譯:行政官特權(quán)的內(nèi)在危險性和特權(quán)的必要性一樣的顯而易見。
      
      P504第2段第一句“人民是法官這一命題在洛克的論證中不可分割地與人能用于反抗其他的任何東西”??床欢?。英文原文“The meaning of the people shall be judge is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in Locke's argument with the people's right to resist tyranny”,試譯:人民是法官這一命題的含義是與洛克的人民有權(quán)反抗暴政這一論題緊密相連的。
      
      P504第2段中的“政治權(quán)力”和“自然權(quán)力”英文為“political right”和“natural right”,又是權(quán)力、權(quán)利不分。
      
      P504第2段(§204)之前——就是以上兩處錯誤之間,對照英文版似乎刪落了相當部分的內(nèi)容。英文太差,無法確定,就教于豆友。(英文版P519-521)
      
      14.讓-雅克·盧梭(譯者:韓林合)
      P564第12行“他不可能想的太近。”原文“He cannot think far into the future.”,遠近不分。
      
      P565最后一句英文原文是“However, he is still so independent as to be unwilling to sacrifice any of his freedom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fulfillment of contracts.”中文本多“清寒”二字。
      
      P578第一段倒數(shù)第二句“但這些秩序是否能夠?qū)崿F(xiàn)一個要求最好的人的忠誠的一個完全的公正,尚不完全清楚?!?
      英文原文:But whether these orders can realize a perfect justice that commands the attachment of the minds and hearts of the best is not entirely clear.
      筆者試譯:但是這些秩序是否能夠?qū)崿F(xiàn)一個統(tǒng)帥著完美理智和心靈所附屬一切的完全的公正,尚不十分清楚。
      
      15.伊曼努爾·康德(譯者:李洪潤)
      P583第三行“人民希望什么”英文是“what can man hope”當是“人能希望什么”。
      
      P585“人的權(quán)利”章第二段第2行“休謨?yōu)槠湔軐W提供了出發(fā)點”。查考英文版585頁,字面翻譯似乎無誤,但據(jù)文意應(yīng)當是盧梭而非休謨才對。
      
      P589第2行:人不能僅被當做目的,而應(yīng)始終且只被當做目的。
      英文原文:a man cannot be treated,even by himself,as a means but always and only as an end.
      試譯:人不能被當做手段——即使被自己當做手段也不允許——而只能始終且僅僅被當作目的。
      
      16.威廉·布萊克斯通(譯者前言竟然沒有這章的譯者)
      P626最后一段第一句:法官們必須堅守并且能弱化認為法律是主權(quán)者的意志這種觀點的基本的法律原則,是由習俗所組成或者最先是從習俗那里抽象出來的?!狈g得莫名奇妙。
      英文原文“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law to which judges must adhere,and which mitigate the view of law as the will of the sovereign,consist of or are drawn in the first place from custom.”
      試譯:對于法官們來說,法律的根本原則是由習俗構(gòu)成的或者首先是從習俗中抽取出來的,當他們[考慮]必須遵循還是弱化法律是主權(quán)者意志這種觀點時。
      
      P630第一段最后一句,其中“現(xiàn)在這個虛構(gòu)物又被大量高級以適應(yīng)一個商業(yè)社會”,英文原文“a fiction, now much modified and adapted to a commercial society”,試譯:現(xiàn)在這個虛構(gòu)物被大量修改以適應(yīng)商業(yè)社會“。
      
      17.亞當·斯密(譯者:刑建玉)
      P652最后一段第一行:斯密論述了羅馬教堂在10至13世紀的支配地位。“羅馬教堂”對應(yīng)英文“Roman Church”,當翻譯成:羅馬天主教會。
      
      18.埃德蒙·伯克(譯者:李超杰)
      P690第8行“他把這場勞動保險看成是一場哲學革命”,其中“勞動保險”當為“法國大革命”。
      
      P698第6行“一個改變的手段的國家是一個沒有手段缺乏某種保存自身的國家”,讀不懂。
      英文原文“a state without the means of some change is without the means of its conservation”
      試譯:一個國家缺乏改變手段就是缺乏保存手段。
      
      19.杰里米·邊沁 詹姆斯·穆勒(譯者:黃炎平)
      P733第5行“毫無邊際地擴充權(quán)力這一自然法”擴充權(quán)力怎么成了自然法了?英文原文是“natural law”并非“Natural Law”,當譯成“自然律”。
      
      20.黑格爾(譯者:李洪潤)
      P762第一段最后一句黑格爾的名言竟然翻譯成:<納密發(fā)>的貓頭鷹只在黃昏起飛。我只聽過: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起飛。沒聽過什么納密發(fā)。
      
      21.約翰·斯圖亞特·米爾(譯者:李洪潤)
      譯者前言其父翻譯成米爾,其子翻譯成穆勒;正文標題其父翻譯成穆勒,其子又翻譯成米爾;而在P788、P799又有地方將其子翻譯成穆勒。到底有沒人最后統(tǒng)稿?到底責編有沒稍微看下譯本?
      
      22.馬克思(譯者:李洪潤)
      P819第4-5行: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把自己的產(chǎn)品作為資本來生產(chǎn)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愚昧、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英文原文:Accumulation of wealth at one pole is, therefore, at the same time accumulation of misery, agony of toil, slavery, ignorance, brutality, mental degradation,at the opposite pole, i.e., on the side of the class that produces its own product in the form of capital.
      試譯:因此,財富積累的一極是把自己的產(chǎn)品作為資本來生產(chǎn)的階級,而相反一極則是積累痛苦不幸、勞動煎熬、奴役、愚昧、野蠻、精神淪落等等。
      
      23.尼采(譯者:李洪潤)
      P840章節(jié)標題赫然“權(quán)利意志”,當為“權(quán)力意志”。
      
      24.杜威(譯者:李洪潤)
      杜威著作《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正文翻譯為“民眾及其問題”注釋又翻譯成“公眾及其問題”。
      
      25.胡塞爾(譯者:李洪潤)
      P872第二段第1句:由于心理主義以自然主義為前提,它必然要明確表達關(guān)于心靈的另一種解釋,即把心靈解釋為完全不同于現(xiàn)代原則所理解的“自然”(即由因果律支配的廣袤物體的領(lǐng)域)。
      譯文中的“它”極易理解成是指代“心理主義”,這樣文意顯然矛盾。
      英文原文:Since psychologism presupposes naturalism,it is necessary to articulate an alternative account of the psyche as somethíng wholly unlike "nature" as understood by modern principles (as the realm of extended body govemed by causallaws).
      試譯:由于心理主義以自然主義為前提,所以明確表達關(guān)于心靈的另一種解釋,即把心靈解釋為完全不同于現(xiàn)代原則所理解的“自然”(即因果律支配的廣袤物體的領(lǐng)域),這是必要的。
  •      看到“海德格爾”一章,有兩處改的錯真是無言了。
        第887頁:“因此,2005年以來”,(讓人一頭霧水),對照河北人民1993年版第1052頁,是“因此,2500年以來”,這才明白。
        第887頁:“存在(dasein)”,在我的印象中,首字母應(yīng)該是大寫才對,于是對照了舊版第1052頁,是“存在(Dasein)”。
        舊版是正確的,新版卻將其改為錯誤的,真是“改錯”啊!
  •     作為施特勞斯學派第一代成員集體亮相的綱領(lǐng)著作,《政治哲學史》(施特勞斯、克羅波西主編,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在中國的沉浮,恰和十幾年來不斷變幻的種種思潮相激蕩;“施派”學說也風行草偃,引得無數(shù)學子亦步亦趨。文化保守主義者從中讀出古典,覬覦權(quán)力者讀出“哲人王”,細究文本者讀出解釋學,大學教授讀出“通識教育”,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構(gòu)成了當今學界的一大景觀。
        
          作為政治哲人的施特勞斯
        
          與傳統(tǒng)思想史撰寫體例不同,這部《政治哲學史》首先是一項集體的事業(yè),施特勞斯親率32名弟子對39名經(jīng)典作家分章講解;另一方面,弟子們對自己的講解對象都有著多年潛心獨立的研究,所以,這部政治哲學史又是一項頗富個體性的事業(yè)。以緒言中認定蘇格拉底是“政治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開篇,以后記中諸學生回憶老師施特勞斯結(jié)束,本書與眾不同地開辟了一個始于蘇格拉底而終于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史傳統(tǒng)。因此,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什么是政治哲學?
        
          與政治思想不同,政治哲學關(guān)注的問題是:美好的政治生活如何通過哲學的方式獲得。用施特勞斯的大弟子布魯姆的話來說,“他的政治學是哲學的政治學,而不是某種制度的政治學?!笔┨貏谒拐J為,“美好”的政治生活只應(yīng)該關(guān)注一個目的:人獲得幸福,社會運轉(zhuǎn)良好。因此,指導這種“政治”的“哲學”就應(yīng)該提供關(guān)于“好生活”和“好社會”的“知識”,而非“意見”,這就是“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首先是一種哲學,這就把神話和習俗排除在外。蘇格拉底之前,有過荷馬等史詩作家和習俗主義者。史詩面對的是不可知的命運與神靈,習俗主義者面對的是由歷史傳承下來的各種“慣習”,而這些都是無法論辯的,不能構(gòu)成“知識”的對象。從蘇格拉底開始,借助論辯術(shù),人們開始認識知識的對象——“自然”。在此之前,“自然”藏在神的陰影里,或者籠罩在專制的強力下。從蘇格拉底開始,人們可以通過辯論的方式討論善與惡,最終達到對“善”的真理性認識。這是政治哲學形成的標志,也是《政治哲學史》選擇從這里開始的原因。
        
          其次,政治哲學還涉及到“哲學”和“政治”的關(guān)系。這是一個自《理想國》的“洞穴隱喻”中就提出的古老問題。施特勞斯在《寫作與迫害的技藝》中強調(diào),為了避免因講真理而導致的政治迫害,哲人必須掌握一套“隱微寫作”的技藝,通過隱喻和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向少數(shù)人表達主張。
        
          《政治哲學史》以施特勞斯結(jié)尾,這便是個意味深長的隱喻,因為這個結(jié)尾重新返回自身。我們只需看一看這本書正文里選擇的最后一個人,以重新解釋古希臘作家和尼采為己任的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和尼采,都是被施特勞斯所說的“現(xiàn)代性”困擾終生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同樣的焦慮還發(fā)生在托克維爾等人身上。這個“焦慮”是什么?就是這些哲人都感受到了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巨大虛無感。這是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宿命,是尼采感嘆“上帝死了”之后的必然結(jié)果。擺脫了神權(quán)和蒙昧之后,每個人都變成自己的主人,不再有統(tǒng)一的價值支配,人們的心靈在一個“自由”的世界流離失所。面對這個困擾,施特勞斯給出的答案是“回到古典”。于是,正如本書重新返回自身的“后記”一樣,這個答案也帶著我們重新回到了開頭——蘇格拉底。簡言之,施特勞斯就是今天的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就是古代的施特勞斯。
        
          “隱微寫作”是施特勞斯學派的一種慣用手法。在《政治哲學史》施特勞斯親自撰寫的關(guān)于柏拉圖、帕多瓦的馬西利烏斯、馬基雅維利等章節(jié)中,我們已經(jīng)約略感受到,他把文本的篇章結(jié)構(gòu)、數(shù)字、場景、語氣等“表面的東西”上升到更高的位置。施特勞斯基于“文本細讀”和“戲劇結(jié)構(gòu)”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特解釋學在給他帶來大量追隨者的同時,也招致了很多批評,比如劍橋?qū)W派的斯金納:如果說文本的場景非常重要的話,那么更大的場景——作家的歷史處境是不是更重要呢?對這些批評,隱晦的施特勞斯從來不置一詞。
        
          作為新保守主義的“施派”
        
          施特勞斯的徒子徒孫眾多,《政治哲學史》的作者們遠非全部。他們之間并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充滿了各種分歧與爭吵。比如大弟子布魯姆就曾在1960年前后和施特勞斯發(fā)生過一次很大的爭吵,“離施特勞斯這個太陽太近而被烤焦了”,以至布魯姆離開芝加哥,遠赴歐洲,經(jīng)施特勞斯推薦,在“歐共體”的設(shè)計師科耶夫的辦公室里學習了一年黑格爾。
        
          撇開私人關(guān)系和內(nèi)部爭論不談,作為“整體”的施特勞斯學派至少在外界看來是一個觀念共同體,在某些核心問題上意見是一致的。在施特勞斯的弟子里,有繼承施特勞斯的古典理想繼續(xù)精研各種古代典籍的“哲學施派”,如布魯姆、伯納德特等人;有研究美國建國和政制議題的如曼斯菲爾德、哈里·雅法等人;還有步入政界,將施特勞斯隱秘的政治理想付諸實施的如威廉·克里斯托、菲利普·鮑比特等人。我們著重看一看后兩種被視為 “新保守主義”的“政治施派”。
        
          研究美國傳統(tǒng)的施特勞斯學派翹楚雅法,在其代表作《分裂之家危機》和《自由的新生》兩本書里,把“政治哲學”的方法運用到對“林肯—道格拉斯辯論”的解釋中,把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色拉敘馬霍斯的辯論作為基本參照框架,從而完成了對美國傳統(tǒng)的重構(gòu)。這個重構(gòu)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對美國傳統(tǒng)的解釋不再是自由民主的路向,不再和“天賦人權(quán)”、“司法審查”等人們熟知的概念有關(guān),而和一個更大、更悠久的古典傳統(tǒng)有關(guān)。
        
          雅法等人把美國建國傳統(tǒng)接續(xù)到古典傳統(tǒng)里,意欲何為?他們通過對馬基雅維利《論李維》等著作的再解釋,以及通過羅馬史對《聯(lián)邦黨人文集》的再解釋,實現(xiàn)了美國建國傳統(tǒng)與羅馬帝國傳統(tǒng)的對接,從而激發(fā)了美國的帝國夢想。這樣看來,對美國建國就有了自由民主的解釋、共和主義的解釋和帝國主義的解釋三種學術(shù)立場,好像恰和最高法院、聯(lián)邦議會和總統(tǒng)三個權(quán)力部門對應(yīng)。
        
          比如《政治哲學史》的第一章,也就是論修昔底德這一章。傳統(tǒng)意義上被視為史學家的修昔底德在這里被看成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眼光的政治哲人。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里,修昔底德以一種嘆惋的口氣提到雅典遠征西西里的領(lǐng)袖亞西比德,他說,雅典人“平民統(tǒng)治”的卑劣性令他們無法容忍一個僭主般人物的存在,從而毀了亞西比德這朵“希臘之花”,也毀了雅典的帝國夢想。雅典被施特勞斯及其弟子看作“夢魘般的平等主義”,而對自由民主的擔心,構(gòu)成了施特勞斯現(xiàn)實面向的主線。
        
          施特勞斯和雅法暗示,古典作品提醒我們,帝國夢想和民主社會是不相容的。要實現(xiàn)美國的帝國夢想,必須突破某種限制,最好的形式當然是允許某類僭主式人物的存在。這往往也能得到研讀古典作品的“哲學施派”的潛在認同。
        
          施特勞斯學派激烈的批評者,加拿大學者莎迪亞·B·德魯里在《列奧·施特勞斯的政治觀念》(張新剛、張源、王利譯,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版)里以一種不無激進的口吻評論道:新保守主義者……用德性取代自由;用共同體和家庭價值取代個性;用自卑取代自信;用自我獻祭和自我犧牲取代安逸;用對民族敵人永久的戰(zhàn)爭和斗爭取代和平和秩序……等等。
        
          這在積極投身現(xiàn)實政治的“僭主式精英”(德魯里語)——“政治施派”那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施特勞斯學派中官階最高的保羅·沃爾福維茨,國防部副部長、副總統(tǒng)切尼的助理,被德魯里看做是最大的陰謀家和帝王師,布什政府也被危言聳聽地理解為“施特勞斯派用秘密和謊言顛覆自由民主的歷史性證明”。
        
          1973年,施特勞斯去世,他或許已經(jīng)預料到自己身后的巨大爭論,如他本人所說,“我的座右銘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伊本·盧世德(阿威洛伊)的名言:我的靈魂一朝死去,也如眾哲人之死?!?
        
          施特勞斯在中國
        
          國內(nèi)學界大范圍關(guān)注施特勞斯,是把他作為“現(xiàn)代性”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引進的。2002年,“學術(shù)思想評論”第六輯《西方現(xiàn)代性的曲折與展開》收入施特勞斯《現(xiàn)代性的三次浪潮》、《寫作與迫害的技藝》等六篇重要論文。劉小楓撰寫的引介文章《施特勞斯的“路標”》,可以看作是日后風卷學界的“施特勞斯熱”的先聲。
        
          在《施特勞斯的“路標”》這篇長文中,劉小楓從施特勞斯的解釋學入手,標舉出西方古典作品中可以拯救現(xiàn)代性危機的“路標”,并號召讀者進入施特勞斯的“思想深淵”。之后幾年,通過“經(jīng)典與解釋”系列書系和輯刊,劉小楓引領(lǐng)追隨者沿著“古典德性”這個方向行走。隨著理解的深入,施特勞斯的眾多“敵友”如施密特、科耶夫、沃格林等人的著作,以及學生們?nèi)邕~爾、伯納德特、曼斯菲爾德等人的著作也在漢語學界鋪開。追隨者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以至于施特勞斯的弟子羅森都忍不住說,現(xiàn)在施特勞斯學說信奉者最多的地方是在中國。
        
          2003年,施特勞斯另一本重要著作《自然權(quán)利與歷史》的中譯本面世。甘陽在他撰寫的長篇導言中為讀者揭示了一個不同于劉小楓版本的施特勞斯。這個施特勞斯直接和當代美國的政治思潮相關(guān),甘陽揭示了這個學派對美國大學教育、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之爭所起的作用。
        
          如果說劉小楓代表了“哲學施派”的一面,那么甘陽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政治施派”的一面。后者2005年7月在清華大學所做的《新時代的“通三統(tǒng)” ──三種傳統(tǒng)的融會與中華文明的復興》演講中,將改革開放以來的傳統(tǒng)、毛澤東時代的傳統(tǒng)和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融為一爐,其努力和雅法在《自由的新生》、《分裂之家危機》中將美國建國傳統(tǒng)融入西方古典傳統(tǒng)一樣用心良苦。
        
          美國的“哲學施派”和“政治施派”很難涇渭分明,而是深刻地糾結(jié)在一起。同樣,中國對施特勞斯的兩種理解也互為表里,據(jù)稱劉小楓近年來一直“隱秘地”致力于對毛澤東與現(xiàn)代中國問題的研究,甘陽倡導的“大學通識教育”也正在推向深入。
        
          而美國施特勞斯學派的第三個流派,即以沃爾福維茨為代表的“高端路線”,目前在國內(nèi)似乎尚未得見。即便如此,還是有論者提醒,要警惕“政治施派”在中國演變成對保守主義和國家主義的辯護。
        
          可以確定的是,在國內(nèi)學界,“施派”和“反施派”都未真正形成,這一美國種子并未在中國的土壤里結(jié)出本土果實,頂多才剛剛萌芽。而這一“本土化”的過程,本可以將對“中國問題”的思考推向深入,正如《政治哲學史》提醒我們的,古典的學問不僅是“政治”和“哲學”,還有“歷史”。最近另一位古典學問大家沃格林在國內(nèi)學界越來越受關(guān)注也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追問中國自己“秩序與歷史”的時刻是否已經(jīng)到來?
        
          作為一個復雜的哲人,施特勞斯在中國的明滅提醒讀者還原他作為且僅作為一位古典哲人的地位,而《政治哲學史》這本書也能如其所是地被還原為“一本政治哲學的入門書”。作為古典作品的研讀者,我們要臣服于讀書人的命運,并用純正的閱讀去澆灌也許永遠無法開花結(jié)果而只是默默運行的歷史。
        
         ?。▌h節(jié)版見2010年2月27日《新京報》)
  •     今天在書店見到了新版的《政治哲學史》,恰好店里也有舊版該書,就大概對照著翻看了下,結(jié)果比較令人失望,新是“新版”,但實在難稱“新譯本”。
      
      主要譯者李洪潤,其實就是舊版主譯者李天然。其翻譯的篇目占了全書的一半左右(18/38,并翻譯了“緒論”部分),略看了下新版的“柏拉圖”、“邁蒙尼德”、“阿奎那”篇,與舊版沒有任何區(qū)別。
      
      其他譯者中三位被替換掉了。劉新,黃盛華的部分大多由黃炎平改譯(邊沁·穆勒篇似由韓林合改譯),從伯克篇來看,舊版的一些生硬詞句還是作出了修改。丹妮部分除一篇外皆由李超杰接手,我對照了格勞秀斯和斯賓諾莎兩篇,新譯者(如果和舊譯者不是同一人的話)基本是在舊譯的基礎(chǔ)上對個別詞句做了調(diào)整(斯賓諾莎篇幾乎沒有變動,格勞秀斯相對有較明顯的調(diào)整,我看了三頁,大概三五處)。
      
      其他譯者中未被替換的我沒有再比較。
      
      以上全憑個人記憶,所以在篇目對應(yīng)上可能有些出入,但大致如此。舊版翻譯質(zhì)量如何我不做評論,新版在裝幀和版式上還是要比舊版高出很多,但作為一本預告了四五年,被國內(nèi)廣大“施派”粉絲翹首以待的書,弄成這個樣子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另外,近一千頁的書,既沒有分冊也沒有用線訂,厚厚一本翻閱起來很不方便,不知是不是為了和原版書樣式保持一致。
      
      此前已經(jīng)有不少讀者在頁面上詢問新舊版翻譯區(qū)別問題,但法律社編輯高山先生語焉不詳,于是發(fā)帖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畢竟為一本僅在裝幀上堪稱“新版”的書,多掏三十元有些不值。
  •     盡管如上所說,翻譯的很羞澀,紙張不如意,但從內(nèi)容上講還是不錯的一本書,值得一讀。特別是施特勞斯以獨特的風格開創(chuàng)了政治史學記述的一種方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     書是寫的不錯,無奈翻譯實在是不一般的差.看下出版社就可想而知了,紙張也是極差.強烈建議三聯(lián)或者商務(wù)印書館重新翻譯和出版
  •     還要訴諸于哲學:為什么走向施特勞斯
      看來中國的民間的一項知識分子,又開始在西方哲學中尋找營養(yǎng)和救世良方了。施特勞斯,也許會給人一些啟迪。
      
      
       最初聽到施特勞斯是經(jīng)由魏朝勇博士的介紹,后來我在劉小楓教授主編的《經(jīng)典與解釋》文叢中,閱讀了坎特教授所著的題為《施特勞斯與當代解釋學》的文本,對其中施特勞斯發(fā)現(xiàn)的古老的寫作藝術(shù)印象深刻。其時已經(jīng)是臨近經(jīng)濟學考試的時候了,雖然非常有繼續(xù)閱讀施特勞斯文本的想法,但還是“剛開頭,就煞了尾”。而更重要的是,我其時正在休謨的絕對懷疑的咒語里沉淪,認識論上的懷疑主義一時導致了價值和倫理的喪棄,也并不認為現(xiàn)代還有什么思維方式可以解決自己的困惑(后來海德格爾的論斷證實了我的困惑)。及至漫長的考試結(jié)束,我從圖書館借出了基督教神學的論著,是要求諸信仰填充可怕的虛無嗎?事情似乎到了要最后解決的時候了。
       也是在那批借出的書目中,就有阿蘭·布魯姆的《巨人與侏儒》,而我之所以選了這本書,原以為那是一編文化論輯,一讀而已。然而當我閱讀完布魯姆教授對于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的別具一格的解讀之后,我立刻讀完了他《西方文明》、《自由教育的危機》等一系列才華橫溢的論著。這個時候我才返回書的開篇去閱讀了那篇他獻給自己已故的恩師的文章——《紀念施特勞斯》,一顆偉大的心靈在布魯姆教授虔誠的敘述下展現(xiàn)在我面前。
       施特勞斯是誰?這種發(fā)問方式似乎在借鑒劉小楓教授在《尼采的微言大義》開篇的驚人一問。然而這樣的提問方式在當今的學術(shù)語境下是必要的。即便是對于我們國人解讀、引證了近一個世紀的尼采,又有多少真正“像作者那樣理解自己作品”的文本呢(學人們大都成了“你們知識分子”,實際上構(gòu)成了“當代大多數(shù)人的敵人”,重新開始認真提問“尼采是誰?”其實是當代最嚴肅的提問方式)?更何況對于那個一生都在默默解讀西方經(jīng)典的施特勞斯,那個名字從不見諸當代所謂“思想家”行列的施特勞斯。
       布魯姆在《紀念施特勞斯》的尾聲說“下一代人如何評價我們,將取決于我們?nèi)绾卧u價施特勞斯”。同為施特勞斯弟子的法肯海姆認為:“也許將來會有一個時候,海德格爾之所以被人們記住,只是因為沒有他,施特勞斯就不會成為施特勞斯,也不會成為這樣的施特勞斯”??梢韵胂笫┨貏谒故窃鯓拥乃枷爰遥覀兯械漠敶?,甚至海德格爾這樣偉大的思想家也要成為施特勞斯的注腳。事實上,只要真正瞥見施特勞斯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的一部分,我們就會認為布魯姆和法肯海姆的評價是嚴謹和恰如其分的。如果有限的城邦的“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恰如其分的東西”,對施特勞斯的評價是與正義相關(guān)的,而不是遠遠在后的學術(shù),更與名譽無關(guān)。
       毋庸質(zhì)疑,當代真正的思想家都在思索現(xiàn)代性的問題,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是當代思想必然的使命。然而無論是自由主義者、后現(xiàn)代主義者、還是與哈貝馬斯持相同觀點的思想家們,都沒有能夠獲得一個超然于現(xiàn)代性的視野。施特勞斯孜孜以求的就是要超越現(xiàn)代性的樊籬,開啟古典的西方精神世界。“徹底質(zhì)疑近三、四百年來的西方思想學說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點”,“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之爭這段公案必須重新開審”?,F(xiàn)代性的根本邏輯是什么:是自笛卡兒肇始的主體形而上學?還是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施特勞斯敏銳地看到這只是問題的表面,現(xiàn)代的真正邏輯在于現(xiàn)代哲學對古典政治哲學的反叛。最徹底的現(xiàn)代性就是最徹底的虛無?,F(xiàn)代的自由主義已經(jīng)墮入了“唯法律主義”的深淵,西季威克所說的西方近世倫理概念是“準司法或法律主義的”是有先知性的。私人領(lǐng)域的“諸神沖突”已經(jīng)導致了對正義的消解。那些主張恢復公共領(lǐng)域的諸如哈貝馬斯這樣的思想家們,實際上無法通過主體的重建或類似主體間性的構(gòu)建來達致正義。事實上話語民主正是施特勞斯所批判的現(xiàn)代哲人的“知性真誠”。歷史主義的觀念經(jīng)由康德、尼采到海德格爾演繹到極端,后現(xiàn)代主義把這種觀念完全展現(xiàn)出來,現(xiàn)代也就走到了徹底的虛無。施特勞斯深受海德格爾的影響,我認為和海德格爾批判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力主回到上古世界是分不開的。但是施特勞斯反對其“前蘇格拉底路向”,認為詩化哲學企圖跳過政治共同體而直接進入純真的境界是不現(xiàn)實的(參見甘陽《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古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復興》注56)。在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中,古典政治哲人的典范只是那個成年的蘇格拉底,那個作為雅典城邦公民的蘇格拉底,哲人的癲狂和鋒芒被掩藏起來。但施特勞斯沒有明確說明的是:要求哲人重返自然洞穴是為了保護哲人對神虔誠的模仿,還是為了保護政治社會的意見性?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我們離善的生活已經(jīng)不太遙遠了。
       施特勞斯已經(jīng)把我們從積重難反的現(xiàn)代災難帶回到了某個離“意義”不遠的地方,生存重新變得嚴肅可能而高貴起來。誰瞥見了施特勞斯,就再也不必在休謨和后現(xiàn)代的詛咒中沉淪,再也不必在與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緊張中體味靈與肉的斷裂。我所質(zhì)疑的虛假生活世界被施特勞斯所證實,自己身處學術(shù)與文化的中心生產(chǎn)機構(gòu)(大學),其實只是身處“第二層自然洞穴”的最危險地帶而尚不自知,忍耐著由生命和文化自覺感應(yīng)到的虛無和不義所帶來的痛苦。如若再把信仰置于理智的思考與追問之下,又將如何?這是至深的危機。是施特勞斯解決了這至深的危機嗎?我要感謝施特勞斯的門生布魯姆的文本所打開的思想世界,法肯海姆說:“施特勞斯曾生活過、教誨過,這對猶太哲學的未來實為大幸事”。而我更以為重要的是,自己“懂得了一種靈魂的輝煌,懂得了一種其經(jīng)驗無法揭示給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確實是一種福音,高貴的福音!
      
      
      
      
  •   文章作者姓劉。
    書我還沒看過,分是被迫打的,以后看過了再來改分吧。
  •   恩,這算是個文獻綜述吧。
  •   唉,還是讓子庸兄翻譯吧,這書錯誤這么多,怎么看啊
  •   特別是馬克思那一段,譯者真是慘不忍睹啊
  •   561頁,斯巴達被他們打成了“斯是達”
  •   又要開罵了,明明這么簡單的馬可.奧勒留(馬可.奧勒里烏斯)被翻譯為馬爾科.奧雷利奧
  •   我整個人都斯巴達了!
  •   請問法律出版社的新版和河北人民的兩卷本哪個翻譯的好一些?簡單對比了一下似乎譯文出入處不明顯啊
  •   哥們,這兩本的主力翻譯其實是一個人,法律社的有個別章節(jié)找了別人重新翻了一下。 整體改進不明顯
  •   汗,謝謝,差點買虧了,貴了快一倍呢
  •   為什么新版翻譯還這么鹺
  •   這個貌似就是以河北人民那版本為基礎(chǔ)做的
    粗略看下來沒有實質(zhì)性改善
  •   P917頁第一段段末10-11行:施特勞斯認為最激進的歷史主義,即 <施特勞斯> 的思想,是現(xiàn)代思想的頂峰,是“自我意識”的最高點。
      此句中的“施特勞斯”應(yīng)該是“海德格爾”吧?!
    ------------------------------
    看了一下《什么是政治哲學》,p46,以及后面朗佩特寫的疏,按照朗的意思,尼采之后的現(xiàn)代的頂峰是海德格爾,但施特勞斯的原文中看不到這個意思,而且施特勞斯曾寫過一篇“海德格爾式存在主義導言”,在其中施特勞斯認為海德格爾是現(xiàn)代哲學家中最關(guān)注永恒的一位。,而不是遺忘了永恒,所以我認為這段譯文可譯為:施特勞斯認為最激進的歷史主義,是現(xiàn)代思想的頂峰,是“自我意識”的最高點。
    把原譯中間的“即 <施特勞斯> 的思想”去掉就好。
  •   原文似為海德格爾,手頭沒有原文《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無法查考。
  •   好幾個名家:羅森、凱斯也都提過,好像應(yīng)該是海德格爾。
  •   還是您來動筆翻譯吧。
  •   這書的譯名也令人抓狂
  •   劍橋?qū)W派搞的是歷史哲學,施特勞斯學派搞的是政治哲學,肯定尿不到一壺里去。真正構(gòu)成批評的是沃格林,對比一下很明顯:施派天生帶著邪氣。
  •   哲學在康德和休謨之后已經(jīng)走進了死胡同,哲學的歷史任務(wù)已逐漸轉(zhuǎn)向文學。想想就是一件殊途同歸的事情,詩化哲學。
  •    劍橋?qū)W派搞的是歷史哲學,施特勞斯學派搞的是政治哲學,肯定尿不到一壺里去。真正構(gòu)成批評的是沃格林,對比一下很明顯:施派天生帶著邪氣。
    --------樓上何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