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趙秉志 頁數(shù):458 字數(shù):412000
內容概要
《刑法論叢》第14卷共載文15篇,秉承本論叢業(yè)已形成的固定風格,所收錄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我國刑法學界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容涵括中國刑法學、外國刑法學、國際刑法學、犯罪學與刑事政策等刑法學科諸多領域。 本卷特設了“刑法原理與原則專欄”,收錄了4篇相關文章,其中魏昌東的“刑事法治與刑法立法關系思辨”對現(xiàn)代社會中刑事法治的建構與刑法立法中如何妥善協(xié)調、處置各種相互沖突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劉四新的“立法與司法的和諧統(tǒng)一:社舍危害性與罪刑法定關系論——兼論罪刑法原則的功能缺陷”一文考察了社會危害性理論和罪刑法定原則的起源和歷史演進,論證了社會危害性與罪刑法定的關系,并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功能缺陷進行了研究。 本卷其他欄目則收錄了下面一些優(yōu)秀成果: 張心向的“案件事實對法律規(guī)范這建構探微——以刑法規(guī)范為分析視角”提出法律運作的實踐過程離不開案件事實對法律規(guī)范的建構。 趙秉志、彭新林的“關于許霆案件的法理問題思考”一文就許霆案所涉及的幾個主要法律問題從法理上進行了深入探討。 約克•艾斯勒的“抽象危險的基礎和邊界”一文提出抽象危險犯必須在犯罪形態(tài)范疇中加以仔細考察,并對抽象危險犯的基礎和邊界劃定問題給予了詳細闡述。 董玉庭、龍長海的“俄羅斯犯罪客體理論的歷史沿革”一文按著前蘇維埃時期、蘇維埃時期和后蘇維埃時期這三個歷史階段,分別闡明在每個階段的俄羅斯犯罪客體理論,并分析了這些不同的犯罪客體理論發(fā)展變化的原因。
作者簡介
趙秉志,男,河南南陽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法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刑事法學研究會副總干事等多種學術職務。1988年至1997年間自始至終參加了中國立法機關個性刑法典的工作。個人撰著《犯罪主體論》、《刑法研究系列》(五卷本)、《改革開放中的刑法理論與實務》等著作。
書籍目錄
[刑法原理與原則專欄] 刑事法治與刑法立法關系思辨 立法與司法的和諧統(tǒng)一:社會危害性與罪刑法定關系論——兼論罪刑法定原則的功能缺陷 論罪刑法定主義視域中的不純正不作為犯 刑事和解與刑法正義價值、平等原則的沖突與對接——以“以錢買刑”為核心[中國刑法] 案件事實對法律規(guī)范之建構探微——以刑法規(guī)范為分析視角 刑法解釋權配置模式探析 當代中國死刑民意的狀況、成因及其變革路徑 關于許霆案件的法理問題思考 中國知識產(chǎn)權刑法立法模式的轉變探討 清代流放刑罰概說[外國刑法] 抽象危險犯的基礎和邊界 俄羅斯犯罪客體理論的歷史沿革董玉庭龍長海[國際刑法] “國際刑事法治”實踐理性的充分展示——“國際刑事法院第一案”訴訟詳情實證研究 袁宏偉事件的法理分析[犯罪學與刑事政策] 犯罪預防的新思路:利用環(huán)境設計預防犯罪——奧斯卡·紐曼的“防衛(wèi)空間理論”述評
章節(jié)摘錄
隨著1997年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完備、統(tǒng)一的刑法典已經(jīng)成為立法者現(xiàn)實的價值追求并已客觀物化,但是,圍繞我國刑法立法模式的爭議并未就此停止。在知識產(chǎn)權刑法立法模式的改革中,目前就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當前采用的集中型立法模式(即刑法典型的立法模式——筆者注)具有很大弊端,因此建議“將有關刑事規(guī)范分散規(guī)定在單行的知識產(chǎn)權法或其他法律中,同時完善對罪狀和犯罪行為的表述,科學設定與犯罪危害程度相適應的法定刑”,即采用附屬刑法規(guī)范的形式規(guī)定侵犯知識產(chǎn)權犯罪。①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現(xiàn)行的集中型立法模式更為合理,其根據(jù)在于:(1)與我國刑法典的修改和完善相適應。我國新刑法收錄并改進了許多單行法律的內容,將侵犯知識產(chǎn)權犯罪納入刑法典并設立專章,有利于增強刑法的科學性和統(tǒng)一性。(2)集中型立法是類罪的集中和體現(xiàn),反映了侵犯知識產(chǎn)權犯罪的共性特征,集中加以規(guī)定便于綜合比較分析其區(qū)別和聯(lián)系,協(xié)調個罪的罪名、法定刑以及定罪和量刑的情節(jié),增強個罪之間的協(xié)調性,使得這類罪刑的設置更具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3)集中型立法完整地體現(xiàn)了此類犯罪的犯罪構成,而散在型的立法模式(即附屬刑法規(guī)范的立法模式——筆者注)著重體現(xiàn)了行為客觀方面的構成以及違法性要素,除此之外,對某一行為定性還必須參照有關的刑事法規(guī)。而前者則簡便易行,便于實際操作。②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應采取結合型的立法模式。
編輯推薦
《刑法論叢(第14卷)》秉承本論叢業(yè)已形成的固定風格,所收錄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去一年中我國刑法學界,特別是中青年刑法學者們付出的不懈努力。內容涵括中國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國際刑法學與區(qū)際刑法學等刑法學科諸多領域。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