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劉星 頁數(shù):42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多年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法學學者撰寫的關(guān)于法學、法律的歷史比較,是否不同于,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不同于歷史學者撰寫的關(guān)于法學、法律的歷史比較? 眾所周知,一個事實是,前者學科話語中的歷史比較,時常就是后者學科話語中的歷史比較的一部分;換言之,前者撰寫的目標,也是后者撰寫的目標;或者這樣來說,歷史學者在從事內(nèi)容更為廣闊的歷史比較的時候也在不斷從事法學、法律的歷史比較。從這一事實來看,法學、法律學者手中的法學、法律的歷史比較研究,似乎是沒有“學科”意義上的獨立性的,似乎實際上是一般意義的“歷史學術(shù)”的內(nèi)在分支。進而言之,在這方面,法學、法律學者似乎從未展示自己的“身份標記”。
作者簡介
劉星,北京人。曾為解放軍偵察兵,后為建筑設計描圖員,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法學院做過訪問學者?,F(xiàn)為中山大學法學教授,中山大學法學理論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出版法學著作多部,發(fā)表論文若干,并在《南方周末》、《法制日報》、《文匯報》等報刊辟有法學隨筆專欄。
書籍目錄
前言(致謝)導 論 一、“史學”研究 二、“比較”研究 三、思路和觀點 四、內(nèi)容、方法和材料第一章 “法律”概念是怎樣被使用的?——在中西近代日常話語實踐的交流中比較考察 一、問題與限定 二、“法律”一詞以及“法律”概念是怎樣實踐的 三、語詞實踐的背后 四、進一步的分析 五、結(jié)論第二章“法律”字詞是怎樣實踐的?——在“康熙世界”與“孟德斯鳩世界”之間 一、問題和思路一種歷史實踐——近現(xiàn)代中西法概念理論比較研究 二、“康熙世界”的漢文“法律”一詞使用及其語境 三、“孟德斯鳩世界”的“法律”字詞使用及其語境 四、“康熙世界”的話語實踐及其背景 五、“孟德斯鳩世界”的話語實踐及其背景 六、深入比較和三點推論 七、法律意義的地理學科話語 八、歷史資料的運用的解釋以及結(jié)論第三章 “法律”一詞使用、翻譯的話語實踐——集中于1 9世紀初期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 一、問題 二、傳教士的漢文“法律”概念的使用與翻譯 三、語詞使用、翻譯的西方語境 四、斯當東語詞實踐的微觀背景 五、馬禮遜語詞實踐的微觀背景 六、麥都思和郭實臘的語詞實踐的微觀背景 七、在語詞實踐的深層繼續(xù)挖掘第四章 近代法律概念理論的語境分析——以奧斯丁和丘漢平為比較視點 一、問題與方法 二、近代時期其他學科人物對法學人物的影響 三、近代時期法學人物法學知識的相對自主 四、具體法律知識與法律實踐對法律概念研究的意義 五、近代法學人物本身的“百科全書”現(xiàn)象 六、結(jié)論第五章 對法律實證主義的另類反叛——美國的早期實用主義法學和中國的早期左翼革命法學 一、問題、思路和限定 二、美國的早期實用主義法學法律概念理論的觀點與依據(jù) 三、中國的早期左翼革命法學法律概念理論的觀點與依據(jù) 四、兩種法律概念理論的觀點比較:差異……第六章 近現(xiàn)代法學學術(shù)話語背景和社會政治背景的意義——以美國的早期實用主義法學和中國的早期左翼革命法學的比較為焦點第七章 法概念理論和個人主體實踐的關(guān)系——在美國早期實用主義法學和中國早期左翼革命法學的比較中分析第八章 “法學權(quán)威”在近現(xiàn)代法學話語和法律實踐中——由考察民國時期而展開參引文獻一般索引人名索引
編輯推薦
《一種歷史實踐:近現(xiàn)代中西法概念理論比較研究》編輯推薦:以往學術(shù)中的近現(xiàn)代中西法律理論的歷史比較,存在著某些缺陷。從基本問題意識、思路、方法上進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國視角”、“法學家與法律家的角色關(guān)系”、“具體法律實踐”,是推進近現(xiàn)代中西法律理論的歷史比較的新路徑,而且,對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論的相互關(guān)系,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一種歷史實踐:近現(xiàn)代中西法概念理論比較研究》論證了,需要注意的原有的歷史比較存在哪些主要問題;、需要哪些新的思路;以及應該、可以啟用怎樣的新策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