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 出版社:法律 作者:梅傳強 編 頁數(shù):40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受西南政法大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托,為該校法學專業(yè)和刑事偵查專業(yè)本科生開設的犯罪心理學課程編寫的教材。 研究和學習犯罪心理學具有緊迫的現(xiàn)實意義:廣大政法干部迫切需要掌握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增強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廣大人民群眾也急需了解和學習犯罪心理學知識,以不斷增強自己的犯罪防范意識、提高自己抵御受害的能力。因此,本書的出版,既是解決政法院校犯罪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用書,也是為了滿足廣大政法干部、法學工作者心理學工作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學習犯罪心理學之急需。 本書理論與實踐并重,繼承與探索結合,既從犯罪心理機制角度,系統(tǒng)地探討了各種形態(tài)的犯罪心理特征;又從我國綜合治理的方針出發(fā),通過對各種類型的犯罪心理現(xiàn)象的探索,提出了對犯罪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預防的若干新見解。
作者簡介
梅傳強 文字 梅傳強 ,男,漢族,1965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鄰水縣。 學歷:1982年9月~1984年10月就讀于南充師范學院(現(xiàn)為西華師范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士學位;1984年10月~1986年7月,就讀于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系,獲教育學學士學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讀于西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獲心理學碩士學位;2001年9月~2004年7月,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 」ぷ骱啔v:1989年7月~現(xiàn)在,一直在西南政法大學工作。其中,1992年晉升為講師,1997年晉升為副教授,2004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6月,獲刑法專業(yè)碩士生導師資格。 社會兼職:中國犯罪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心理學會理事兼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學毒品犯罪與對策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現(xiàn)代法學》編輯?! ≡诮虒W方面,為博士生、碩士生、雙學位、本科生、??粕炔煌瑢哟蔚膶W生主講了中國刑法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等專業(yè)核心課、限選課、選修課等不同類型的課程共7門。一直堅持每學期至少為本科生講兩門課程,每學期都超額完成教學工作量。由于教學態(tài)度認真、負責,教學效果一直受到學生好評。2002年,榮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八屆青年教師獎(教學類三等獎)”;2004年,榮獲“西南政法大學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诳蒲蟹矫妫群笾鞒质。ú俊⑹校┘壷攸c課題2項,主研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教育部、重慶市、四川省等重點課題5項,主持校級重點課題2項,已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9部,其中,主編6部,獨著2部;在《現(xiàn)代法學》、《法學評論》、《犯罪與改造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云南大學學報》、《政法學刊》、《西南政法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蒲谐晒?,有1項獲國家社科二等獎(合作項目),有2項獲?。ú浚┘壢泉?,有1項獲中國犯罪學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有2項獲西南政法大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此外,2003年,榮獲“重慶市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首批人員”;2005年,榮獲“重慶市第二屆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 梅傳強近五年(2001年以來)科研成果目錄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獨著,共23.5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對我國刑事政策的反思——“嚴打”的社會心理透視》(論文),載《犯罪認定與適用研究》,長安出版社,2002年8月版,共計1.1萬字?! ?.《論吸毒的心理演變及其矯治對策》, 載《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共計1.1萬字?! ?.《論恐怖犯罪行為的根源——文明及文化沖突論解析》,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共計1.35萬字。本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法學》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 ?.《論未遂犯的處罰依據(jù)》(梅傳強、張永勝合作),載《政法學刊》,2002年第5期,共計1.6萬字?! ?003年: 6.《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刑事責任的心理基礎》,載《現(xiàn)代法學》,2003年第2期;共計1.35萬字?! ?.《論犯罪的高危人群》,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03年第5期,共計1.1萬字?! ?.《有關誣告陷害罪的爭論及其辨析》(梅傳強、孫策平合作),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3年第2期,共計1.2萬字?! ?.《犯罪心理學研究對象新論》,共計0.8萬字,載《犯罪心理與矯治新論》(羅大華、胡一丁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 ?0.《犯罪心理學》(主編,承擔第一、二、三、四、八、十一、十二、十三章,共計13.5萬字),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版。 11.《犯罪心理學理論研究前瞻》,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共計0.7萬字?! ?2.《定罪統(tǒng)一依據(jù)論》(梅傳強、張永勝合作),載趙秉志主編:《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4輯(總第5輯),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共計1.0萬字) 13.《犯罪心理學》(全國統(tǒng)編教材,參編,承擔第五、七、十章,共計6萬字),科技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4.《論犯罪心理的生成機制》,載《河北法學》2004年第1期。共計1.3萬字。 15.《論刑事責任的根據(jù)》,載《政法學刊》2004年第2期,共計1.6萬字。 16.《論直接故意中的犯罪意志》,載《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共計1.08萬字?! ?7.《雙重視野中的犯罪目的》,載《現(xiàn)代法學》2004年第3期,共計1.38萬字。 18.《論犯罪與刑罰的人性基礎》,載《犯罪與改造研究》2004年第6期,共計0.56萬字。 19.《犯罪心理生成機制研究》(博士論文,共計23.3萬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8月版?! ?0.《論犯罪心理的基礎與實質(zhì)》,載羅大華主編《法制心理學的新起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犯罪故意中“明知”的含義與內(nèi)容——根據(jù)罪過實質(zhì)的考察》,載《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共計1.2萬字?! ?2.《刑事案例訴辯審評——搶劫、搶奪罪》(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評》,載《政法學刊》2005年第2期?! ?4.《毒品犯罪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問題探究》(與徐艷合作),載《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5.《論犯罪與刑罰的人性基礎》,載《犯罪學論叢》(第3卷)王牧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8月版?! ?6.《互聯(lián)網(wǎng)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響》(與李學剛合作),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年第5期。 27.《刑事案例訴辯審評——危害稅收征管罪》(主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法律的真諦——寫給執(zhí)法者的書》(參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9.《毒品犯罪刑罰適用問題研究》,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 第一節(jié)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 二、犯罪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第二節(jié)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一、理論方面的任務 二、實踐方面的任務 第三節(jié)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指導原則 二、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基本步驟 三、研究犯罪心理學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歷史 一、我國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發(fā)展簡史 二、國外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發(fā)展簡史 第二節(jié)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 一、我國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 二、國外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 三、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趨勢展望第三章 有關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論流派 第一節(jié) 犯罪的生物學派理論 一、犯罪生物學派理論的產(chǎn)生 二、犯罪生物學派理論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犯罪的社會學派理論 一、犯罪社會學派理論的產(chǎn)生 二、犯罪社會學派理論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犯罪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 一、犯罪精神分析學派理論的產(chǎn)生 二、犯罪精神分析學派理論的發(fā)展 第四章 當前的犯罪態(tài)勢和帶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第一節(jié) 當前的犯罪態(tài)勢 一、犯罪的高危人群 二、犯罪的數(shù)量和犯罪率 三、犯罪的類型特征 四、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五、犯罪的組織形式特征 六、犯罪的性別比例特征 第二節(jié) 當前帶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一、老實吃虧心理 二、攀比嫉妒心理 三、補償回報心理 四、從眾同流心理 五、濃縮人生心理 六、法不治眾心理 七、偏激浮躁和仇恨報復心理 八、其他類型的犯罪心理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與外在因素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犯罪心理的形成與時空因素的影響 一、時間因素對犯罪心理形成的影響 二、地域因素對犯罪心理形成的影 第二節(jié) 犯罪心理的形成與家庭因素的不良影響 一、家庭結構的缺陷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第三節(jié) 犯罪心理的形成與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一、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 二、教育體制存在的缺陷 三、教育監(jiān)督管理簡單化 第四節(jié) 犯罪心理的形成與不良文化的誘導 一、由多元文化的沖擊形成的不良文化 二、大眾傳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誘導 三、犯罪的亞文化 第六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與內(nèi)在因素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犯罪者的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種類 三、犯罪者的需要特征 第二節(jié) 犯罪動機 一、動機的基本理論 二、犯罪動機的特征 三、犯罪動機的作用 四、犯罪動機的分類 五、犯罪動機的形成 六、犯罪動機的轉化 七、不明顯的犯罪動機 第三節(jié) 犯罪者的智力特征 一、智力概述 二、智力與犯罪 第四節(jié) 犯罪者的氣質(zhì)特征 一、氣質(zhì)概述 二、氣質(zhì)與犯罪 第五節(jié) 犯罪者的情緒和意志特征 一、情緒的概念和分類 二、不良情緒與犯罪 三、情緒障礙與犯罪 四、犯罪者的意志特征 第六節(jié) 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一、性格的概念 二、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第七節(jié) 犯罪者的自我意識 一、自我意識的概念 二、自我意識障礙與犯罪 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主觀差異 第一節(jié) 故意犯罪心理 一、犯罪決意階段的心理表現(xiàn) 二、實施犯罪階段的心理表現(xiàn) 三、實施犯罪后的心理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過失犯罪心理 一、過失犯罪心理的概述 二、產(chǎn)生過失犯罪的心理原因 三、過失犯罪的認識特征 四、注意與過失犯罪 五、過失犯罪與其他心理因素 第八章 犯罪心理的年齡差異 第一節(jié) 犯罪的年齡差異概述 一、犯罪率方面的年齡差異 二、犯罪類型上的年齡差異 三、犯罪手段上的年齡差異 第二節(jié) 青少年犯罪心理 一、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礎 二、青少年犯罪的行為特征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三節(jié) 中壯年犯罪心理 一、中壯年人犯罪的身心基礎 二、中壯年人犯罪的特征 第四節(jié) 老年犯罪心理 一、老年犯罪的身心基礎 二、老年犯罪的特征 三、老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四、老年犯罪的預防措施 第九章 犯罪心理的性別差異 第一節(jié) 女性犯罪概況 一、我國女性犯罪概況及基本特征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與社會成因 第二節(jié) 性別差異及其對犯罪的影響 一、女性的生理發(fā)展 二、男女兩性的心理差異 三、犯罪的性別差異 第三節(jié) 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女性性犯罪心理 二、女性殺人犯罪心理 三、女性財產(chǎn)犯罪心理 第十章 犯罪心理的經(jīng)歷差異 第一節(jié) 不同犯罪經(jīng)歷的犯罪人概述 一、對不同犯罪經(jīng)歷犯罪人分類概述 二、不同犯罪經(jīng)歷犯罪人的一般特征 第二節(jié) 初犯心理 一、初犯的心理特征 二、初犯的主要犯罪類型 三、初犯的心理轉化及預防 第三節(jié) 累犯心理 一、累犯的人格特征 二、累犯的心理特征 三、累犯的經(jīng)驗 第四節(jié) 慣犯心理 一、慣犯的心理特征 二、慣犯的行為特征 三、慣犯的習慣及對策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組織形式差異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行為特征 第二節(jié) 一般共同犯罪心理 一、共同意向性 二、目的統(tǒng)一性 三、心理趨同性 四、心理相容性 第三節(jié) 有組織犯罪心理 一、犯罪集團的特點 二、有組織犯罪的心理基礎 三、有組織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十二章 幾種主要的犯罪心理(上) 第一節(jié) 財產(chǎn)犯罪心理 一、詐騙犯罪的心理分析 二、盜竊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二節(jié) 暴力犯罪心理 一、暴力犯罪心理的概述 二、殺人犯罪心理 三、搶劫犯罪心理 第十三章 幾種主要的犯罪心理(下) 第三節(jié) 毒品犯罪心理 一、毒品犯罪的特點 二、毒品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三、吸毒的危害和心理演變 第四節(jié) 變態(tài)心理與犯罪 一、變態(tài)心理的概述 二、變態(tài)人格與犯罪 三、性變態(tài)與犯罪 四、精神病人的危害行為 五、變態(tài)心理形成的原因及矯治措施 第十四章 犯罪心理的預測 第一節(jié) 犯罪心理預測概述 一、犯罪心理預測的概念 二、犯罪心理預測的分類 三、犯罪心理預測的內(nèi)容 第二節(jié) 犯罪心理預測的方法 一、直觀型預測法 二、探索型預測法 三、規(guī)范型預測法 四、反饋型預測法 五、初犯預測與再犯預測法 六、犯罪心理預測的基本步驟 第十五章 犯罪心理預防 第一節(jié) 犯罪心理預防概述 一、犯罪心理預防的概念 二、犯罪心理預防的原理和特點 第二節(jié) 犯罪心理預防的功能 一、人格塑造功能 二、心理調(diào)節(jié)功能 三、社會控制功能 四、促進社會發(fā)展功能 第三節(jié) 犯罪心理預防的基本途徑 一、加強社會教育──促進人的持續(xù)社會化 二、引導自我修養(yǎng)──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 第十六章 刑罰預防的心理分析 第一節(jié) 刑罰一般預防的心理功能 一、教育功能 二、威懾功能 三、抑制功能 四、刑罰的補償功能和安撫功能 五、對刑罰一般預防功能局限性的分析 第二節(jié) 刑罰特殊預防的心理功能 一、刑罰的懲罰功能 二、個別威懾功能 三、刑罰的感化功能 四、教育改造功能 五、影響特殊預防的主要因素 第三節(jié) 對刑罰預防效果的心理分析 一、刑罰規(guī)定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二、刑罰適用中的不公正對預防效果的影響 三、刑罰執(zhí)行中的弊端對預防效果的影響 四、有效發(fā)揮刑罰預防功能應注意的問題 第十七章 犯罪心理的揭露 第一節(jié) 偵查心理 一、偵查心理的概念 二、偵查心理的特點 三、研究偵查心理的意義 四、對犯罪現(xiàn)場的心理分析 第二節(jié) 預審心理 一、預審工作的階段性特點 二、預審工作的心理特點 三、預審心理對策的適用 四、犯罪嫌疑人在預審過程中的心理表現(xiàn) 五、提高預審質(zhì)量的心理學對策 第三節(jié) 刑事審判心理 一、定罪量刑過程的心理分析 二、影響定罪量刑的心理因素 第十八章 犯罪心理的矯正 第一節(jié) 犯罪心理矯正概述 一、犯罪心理矯正的概念 二、犯罪心理矯正的可能性 第二節(jié) 犯罪心理診斷 一、犯罪心理診斷的概念 二、犯罪心理診斷的功能 三、犯罪心理診斷的種類 四、犯罪心理診斷的內(nèi)容 五、犯罪心理診斷的技術和方法 第三節(jié) 對罪犯的心理矯治 一、罪犯心理矯治的概念 二、罪犯心理矯治的基本內(nèi)容 三、罪犯心理矯治的分類 四、罪犯心理矯治的技術和方法 附錄:本書的主要參考文獻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自我認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自我意識完善的程度。因此,培養(yǎng)社會成員的自我意識,首先應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要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一是要增強人們自我認識的主動性;二是促進他們的自我評價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三是幫助他們形成豐富、完整、概括、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
編輯推薦
《犯罪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并重,繼承與探索結合,既從犯罪心理機制角度,系統(tǒng)地探討了各種形態(tài)的犯罪心理特征;又從我國綜合治理的方針出發(fā),通過對各種類型的犯罪心理現(xiàn)象的探索,提出了對犯罪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預防的若干新見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