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中央黨校 作者:王瑜 頁數(shù):228
內容概要
《大黨的興衰》指出: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zhí)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
書籍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蘇聯(lián)共產黨:一個大黨的衰亡
一、列寧時期對執(zhí)政黨建設問題的探索
二、斯大林時期形成的蘇共黨建模式的主要弊端
三、戈爾巴喬夫時期對蘇共的革新
四、蘇共執(zhí)政黨建設的教訓和啟示
第二章 東歐各國共產黨: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一、蘇聯(lián)模式的直接促變作用
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潛移默化
三、民族和宗教因素的推波助瀾
四、不可忽視的外因
第三章 日本自由民主黨:“一黨優(yōu)位制”的沉浮
一、自民黨“一黨優(yōu)位制”的確立與鞏固
二、1993年自民黨“一黨優(yōu)位制”崩潰的根源
三、后自民黨時代的日本政黨政治
第四章 印度國民代表大會黨“一黨主導制”的終結
一、國大黨“一黨主導制”的形成
二、國大黨“一黨主導制”喪失的主要原因
三、“一黨主導制”終結后的國大黨
第五章 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從鼎盛到衰落
一、革命制度黨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政治模式
二、2000年革命制度黨敗選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亞專業(yè)集團:東南亞金融風暴中“觸礁”
一、專業(yè)集團“一黨專權”的形成
二、專業(yè)集團執(zhí)政的基本特點
三、專業(yè)集團喪失政權的原因
第七章 中國國民黨:百年老店從坍塌到重構
一、國民黨與臺灣政黨體制的變遷
二、2000年國民黨敗選的主要原因
三、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zhí)政”原因探析
結束語 中國共產黨:居安思危延續(xù)輝煌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二)國大黨內部的組織分裂黨內派系斗爭和黨的不斷分裂是印度國大黨逐漸衰落的一個根本原因。國大黨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把各種民族、階級、階層、種姓、宗教的社會集團都吸納到自己的組織隊伍里,但是,這些派別一直沒有與黨融為一體。黨內派別、地方組織的離心傾向一直侵蝕著黨的肌體。尼赫魯健在時,黨內分歧就已經開始萌動,只是尼赫魯?shù)某绺咄统墒斓恼谓涷灡苊饬藝簏h的大分裂。1964年尼赫魯去世后,黨員倒戈、脫黨現(xiàn)象就經常發(fā)生了。大的分裂就有三次,每一次分裂都削弱了國大黨的組織力量。國大黨的第一次分裂發(fā)生在1969年。尼赫魯執(zhí)政時期,國大黨在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中失利,政府中腐敗現(xiàn)象叢生,嚴重的饑荒與物價飛漲,引起黨內外強烈不滿,國大黨黨員人數(shù)從50年代初的1700萬降到1960年的468萬,1963年則只剩下264萬。1964年5月,尼赫魯病逝,國大黨的元老夏斯特里出任政府總理。此時,國大黨內部領袖交替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由于在尼赫魯去世后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結果挑選接班人這種本該由中央領導核心做的事,卻只能任由地方實力派操縱。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黨內形成了力圖操縱中央決策的地方實力派小集團,被稱為“辛迪加派”,他們通過控制黨魁操縱政治,這對后來的政治發(fā)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可以說是埋在國大黨身邊的地雷。黨內的紛爭和內訌由此拉開了序幕。1966年夏斯特里突然病逝。德賽公開與英迪拉·甘地競選總理。辛迪加派及其他國大黨的領袖們都反對德賽上臺,因而把目光投到了英迪拉·甘地身上。結果,在國大黨議會黨團選舉中年僅47歲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對169票的絕對優(yōu)勢獲勝。1967年舉行的人民院選舉中,國大黨在人民院中僅獲得284個議席,在17個邦中的9個邦議會內失去多數(shù),包括黨主席、5名內閣部長和5名邦首席部長在內的許多國大黨領導人紛紛落選。這次選舉標志著印度黨派政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是國大黨權力衰敗的起點。英迪拉·甘地出任總理后,安排德賽擔任副總理和財政部長,以便保持黨內的力量平衡。
編輯推薦
《大黨的興衰》:二十世紀后十幾年,世界政黨政治中最為引入深思的現(xiàn)象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一些曾經長期單獨連續(xù)執(zhí)政的大黨紛紛失去執(zhí)政地位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現(xiàn)在和未來有何借鑒?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