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5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作者:蘇荷
前言
鄰居的小男孩非??蓯?。他看到父親的錢包有面值五塊錢的美元,對上面那個面容嚴肅的人非常好奇。他問爸爸,這人是誰?父親告訴他。這個人叫林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小男孩又問:他住在哪里?父親回答,他住在遙遠的美國。現(xiàn)在,他去世很久了,但是因為他做過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人們一直紀念他。他把自由還給奴隸,讓痛苦了幾輩子的黑人終于由衷地微笑,在陽光下露出了他們潔白的牙齒。小男孩似懂非懂地點頭:是因為他了不起,就把他印在錢上了嗎?父親告訴他:對,人們把他的頭像印在錢幣上,就是一種紀念。許多國家的錢幣上有人像,都是人們不愿忘記那些了不起的人。小男孩的眼里出現(xiàn)了一種光芒,他略一沉吟,很莊嚴地說:我長大也要做了不起的人,我也要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錢幣上。 我們都笑了,這個平凡的傍晚,因為一個小男孩純潔天真的發(fā)愿,變得有些意蘊了。 這是一份從錢幣開始的愿望。這個對鈔票本身尚無具體認識的孩子當然還很幼稚,但他的話充溢了一個孩子的好奇和大膽,有一份蓬勃向上渴求。他從鈔票上那個嚴肅的頭像那里,知道了一個人的價值,而這個人以簡單直接的方式,給了他一種榜樣。 以鈔票為紀念碑,紀念那些不同凡響的人。這是人類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銘記自己國度乃至整個世界的那些影響了他們精神或者生活的人。作家、科學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民族英雄……這些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背景下的人們,在這個世界的鈔票之上展露各自的風采。人們?yōu)榱苏蔑@他們的公德或者業(yè)績、權力或者位置,把他們的居所從凡塵人間搬到鈔票之上。他們的頭像在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沉默安靜地看著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看著紅塵之中的人間萬象。 凝神端詳鈔票上的名人頭像,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些面龐和目光,一定會流露出有關他們的時代、他們的精神的一些細節(jié),同時也流露著鈔票所在國度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判斷。細心地觀看過這些錢幣,好像能發(fā)現(xiàn)一些崎嶇有趣的小路,領著我們?nèi)ソ庾x、深思。主張和信仰,能力或位置,業(yè)績或權力,鐵腕或柔腸,這個國家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總會有一些線索,和錢幣上的這個人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印在鈔票上的人哪個不是千山萬壑?哪個沒有波瀾起伏?他們是人中之人。他們沉默在鈔票之上,伴隨著持有并珍惜這些鈔票的人在蒼茫的俗世上匆匆穿行。這些名人,有的身世顯赫,有的位高權重,有的卓越偉大,有的不同凡響……他們的形象聚集在這本書里,如海邊的礁石群落,讓我們聽到了歷史的海水驚濤拍岸的聲響。 如今已不是“抱布貿(mào)絲”的遠古,誰也不能在今天的生活中離開鈔票。如果拋開它的實用價值,我們可以像讀一本有趣的書那樣,從認識這些鈔票的名人開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認識這個豐富的世界。這是一種從鈔票上開始的環(huán)球旅行,是一個角度獨特的世界通史解讀。 那個擁有大膽夢想的男孩子,我相信他說出夢想時是懷著懂憬的。他能大方地說出自己的夢想,讓我想到當年的黑孩子奧巴馬。不知奧巴馬少年時代是否做過這樣的夢——有一天,父親是肯尼亞留學生的黑孩子當上了美國總統(tǒng)!不久前的那個競選成功的夜晚,那么多目光濕潤的人為他歡呼,連競爭對手也為他由衷祝福。他的夢想像焰火一樣,綻放得那么明亮絢爛。而站在萬眾歡呼中的奧巴馬,許多年前,也是一個心懷夢想的孩子。 那個想把肖像印到錢幣上的孩子,正懷抱夢想成長。成長本身會包括對稚氣的順從和修正。當他知曉人生,回首往事,他會對當年的童真會心一笑。如果他真的長成一個了不起的人,那么,把肖像印上鈔票,肯定不是他所追求的終極目的——正如那些鈔票的名人不會將此作為人生定位。一個了不起的人,需要磨礪和奮斗,自然已具備襟懷、眼界,而那時候,他所想到的,一定不再會是——把肖像印在哪里的事情。 鈔票。歷史。名人?,F(xiàn)實。生活。未來。 手捧這樣一本書,我們感到有趣和滿足。
內(nèi)容概要
一百五十余位世界名人,一百五十多種各國鈔票,以鈔票上的名人為選題,表現(xiàn)了世界各國鈔票文化與名人文化;以鈔票為紀念碑,紀念那些不同凡響的人,科學家、作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藝術家、民族英雄……每一個鈔票上的面孔,都是值得我們?nèi)ナ熘豌懹浀摹?/pre>書籍目錄
第一輯 亞洲 穆罕默德·達烏德(阿富汗) 卡布斯·本·賽義德(阿曼) 阿奎納多(菲律賓) 奎松(菲律賓) 奧斯梅納(菲律賓) 曼努埃爾(菲律賓) 阿基諾(非律賓) 何塞·黎薩爾(菲律賓) 馬比尼(菲律賓) 庫南巴耶大(哈薩克斯坦) 蘇赫巴托爾(蒙古) 比蘭德拉(尼泊爾) 薩拉丁(敘利亞) 侯賽因(約旦) 甘地(印度) 果爾達·梅厄(以色列) 哈伊姆·魏茨曼(以色列)第二輯 非洲 內(nèi)圖(安哥拉) 杜爾(幾內(nèi)亞) 盧蒙巴(剛果) 莫舒舒二世(萊索托) 尼雷爾(坦桑尼亞) 卡翁達(贊比亞)第三輯 歐洲 弗洛伊德(奧地利) 蘭德施泰納(奧地利) 莫扎特(奧地利) 奧康內(nèi)爾(愛爾蘭) 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 哈夫斯坦因(冰島) 榮松(冰島) 西于爾茲松(冰島) 貝內(nèi)迪克松(冰島) 博萊斯瓦夫一世(波蘭) 柯斯丘什科(波蘭) 東布羅夫斯基(波蘭) 瓦倫斯基(波蘭) 哥白尼(波蘭) 居里夫人(波蘭) 肖邦(波蘭) 韋斯皮揚斯基(波蘭) 博杜安一世(比利時) 阿爾貝特二世(比利時) 奧塔(比利時) 恩索爾(比利時) 馬格里特(比利時) 馬克思(德國) 恩格斯(德國) 諾伊曼(德國) 高斯(德國) 埃爾利希(德國) 歌德(德國) 德羅斯特·許爾斯霍夫(德國) 玻爾(丹麥) 海貝爾(丹麥) 布利克森(丹麥) 孟德斯鳩(法國) 埃菲爾(法國) 皮埃爾·居里(法國) 德拉克洛瓦(法國) 塞尚(法國) 德彪西(法國) 圣??颂K佩里(法國) 阿爾托(芬蘭) 倫羅特(芬蘭) 西貝柳斯(芬蘭) 努爾米(芬蘭) 哈爾斯(荷蘭) 馮德爾(荷蘭) 夸美紐斯(捷克) 赫維茲多斯拉夫(斯洛伐克) 愛明內(nèi)斯庫(羅馬尼亞) 布朗庫西(羅馬尼亞) 埃奈斯庫(羅馬尼亞) 南森(挪威) 伯克蘭(挪威) 阿斯布約恩森(挪威) 科萊特夫人(挪威) 溫尼耶(挪威) 格里格(挪威) 弗拉格斯塔(挪威) 迪亞斯(葡萄牙) 科蒂尼奧(葡萄牙) 古斯塔夫三世(瑞典) 卡爾·馮·林奈(瑞典) 拉格洛夫(瑞典) 格斯納(瑞士) 歐拉(瑞士).. 哈勒(瑞士) 索緒爾(瑞士) 福雷爾(瑞士) 科比西埃(瑞士) 布爾克哈特(瑞士) 拉繆(瑞士) 奧涅格(瑞士) 吉亞柯梅蒂(瑞士) 司各特(蘇格蘭) 科爾特斯(西班牙) 穆蒂斯(西班牙) 埃切加萊·埃薩吉雷(西班牙) 佩雷斯·加爾多斯(西班牙) 法利亞(西班牙) 科拉伊斯(希臘) 裴多菲(匈牙利) 馬可·波羅(意大利) 拉斐爾(意大利) 伽利略(意大利) 貝爾尼尼(意大利) 伏打(意大利) 蒙臺梭利(意大利) 馬可尼(意大利) 哥倫布(意大利) 博斯科維奇(意大利) 伊麗莎白二世(英國) 蒙特斐奧雷(英國) 牛頓(英國) 斯蒂芬森(英國) 法拉第(英國) 南丁格爾(英國) 鄧洛普(英國) 班克斯(英國) 斯威夫特(英國) 狄更斯(英國)第四輯 北美洲 何塞·馬蒂(占巴) 莫拉桑(洪都拉斯) 麥克唐納(加拿大) 華盛頓(美國) 杰克遜(美國) 亞伯拉罕·林肯(美國) 格蘭特(美國) 富蘭克林(美國) 愛因斯坦(美國) 胡阿雷斯(墨西哥) 卡蘭薩(墨西哥) 伊達爾戈(墨西哥) 桑地諾(尼加拉瓜) 達里奧(尼加拉瓜) 巴斯塔曼特(牙買加)第五輯 南美洲 烏爾基薩(阿根廷) 薩米恩托(阿根廷) 米特雷(阿根廷) 梅內(nèi)姆(阿根廷) 貝爾格拉諾(阿根廷) 圣馬?。ò⒏ⅲ? 里瓦達維亞(阿根廷) 圣克魯斯(玻利維亞) 比利亞羅埃爾(玻利維亞) 玻利瓦爾(玻利維亞) 佩德羅一世(巴西) 佩德羅二世(巴西) 豐塞卡(巴西) 庫比契克(巴西) 馬查多·德·阿西斯(巴西) 洛尊斯(巴西) 梅雷萊斯(巴西) 蘇克雷(厄瓜多爾) 蒙塔爾沃(厄瓜多爾) 阿蒂加斯(烏拉圭) 羅多(烏拉圭) 派斯(委內(nèi)瑞拉) 瓦爾迪維亞(智利) 米斯特拉爾(智利)第六輯 大洋洲 瑪麗·萊蓓(澳大利亞) 亨利·帕克斯(澳大利亞) 凱瑟琳·海倫·斯彭斯(澳大利亞) 埃迪絲·科曼(澳大利亞) 莫納什(澳大利亞) 麥克阿瑟(澳大利亞) 法雷爾(澳大利亞) 約翰·弗林(澳大利亞) 莫森(澳大利亞) 梅爾巴(澳大利亞) 班卓·帕特森(澳大利亞) 吉爾摩(澳大利亞) 大衛(wèi)·優(yōu)內(nèi)邦(澳大利亞) 邁克爾·索馬霄(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 恩加塔(新西蘭)章節(jié)摘錄
穆罕默德·達烏德 阿富汗共和國總統(tǒng) (1909—1978) 穆罕默德·達烏德(1909—1978),阿富汗政治家,曾任王國時期首相和共和國前總統(tǒng)。1909年7月18日生于喀布爾,那第爾國王的侄子,父親穆罕默德·阿齊茲·沙阿是那第爾國王的弟弟,曾任駐德國大使,1933年在柏林遇刺身亡。達烏德1921年在法國上中學,1929年回國,在外交部任職,后人喀布爾軍事學院學習,1931年畢業(yè)后在陸軍任職。1933年在東省司令部任職,后任布格哈拉省省長兼駐軍司令.1935年晉升為中將,任坎大哈和法拉省省長兼駐軍司令。1939年任喀布爾中央軍團司令兼軍事院校院長。1951年任駐瑞士和比利時大使,不久回國,任中央軍團司令。1953年9月出任首相,1963年辭職,在任期間對內(nèi)發(fā)展國家資本主義,限制私人資本,對外執(zhí)行不結盟政策。因與蘇聯(lián)關系密切,被稱為紅色親王,1973年7月在蘇聯(lián)的支持下發(fā)動政變,成立共和國,出任總理兼外長、國防部長、最高經(jīng)濟委員會主席。1977年2月出任總統(tǒng),次年4月28日在人民派和旗幟派的軍官聯(lián)合發(fā)動的政變中被殺害??ú妓埂け尽べ惲x德 第十四位阿曼蘇丹 (1940—) 卡布斯·本·賽義德(1940—),第十四位阿曼蘇丹。1940年11月18日生于佐法爾省的塞拉萊。1958年赴英國留學,1960年畢業(yè)于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后在英國軍隊中服役六個月,任中尉。1964年返回阿曼,后又在塞拉萊學習伊斯蘭教義和阿曼歷史。因不滿其父統(tǒng)治,于1970年7月廢黜其父,登基執(zhí)政,成為第十四位阿曼蘇丹,并任首相。1990年1月后任首相兼外交、國防和財政大臣。上任后積極推行新政策,打破了阿曼與國際社會隔絕的狀態(tài),積極推行務實外交,避免卷入地區(qū)紛爭和沖突,與各國建立廣泛的友好關系。1976年起,卡布斯蘇丹開始推行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一系列“五年計劃”,恰當運用石油收入,刺激經(jīng)濟增長,興建水、電、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大力投資教育、醫(yī)療、住房等社會事業(yè)。1996年10月,首屆世界自然保護大會為表彰他對本國自然保護所作的貢獻和對世界自然保護的大力支持,授予他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最高獎——菲利普斯獎章。 阿奎納多 菲律賓總統(tǒng) (1869—1964) 阿奎納多(1869—1964),菲律賓領袖,曾為爭取菲律賓獨立先后與西班牙和美國作戰(zhàn)。1869年3月22日出生,為華人和他加祿人后裔。早年在馬尼拉受高等教育。1896年8月成為浴血苦戰(zhàn)打擊西班牙人的革命團體“卡蒂普南”的地方領袖。1897年12月同西班牙總督簽訂《破石洞條約》,離開菲律賓定居國外。1898年5月19日回國宣布重新同西班牙進行斗爭。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布脫離西班牙而獨立,建立臨時共和國,他被推選為總統(tǒng)。嗣后菲美關系開始不和并日趨惡化。1899年1月23日菲律賓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他當選為共和國總統(tǒng)。1899年2月4日晚,美菲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終于在馬尼拉爆發(fā)。同年11月菲律賓人開始進行反美游擊戰(zhàn)爭。1901年3月23日他在北呂宋島一個秘密指揮部中被俘。他立誓效忠美國,并從美國政府獲得一筆津貼后退隱。1935年再次競選總統(tǒng)遭到慘敗,重新隱退。1941年日本入侵菲律賓,利用他作為反美工具。美國人回到菲律賓后,阿奎納多被逮捕,以勾結日本罪被囚禁數(shù)月,后因總統(tǒng)特赦獲釋。1950年埃爾皮迪奧-季里諾總統(tǒng)任命他為議會議員,以此為他恢復名譽。晚年主要從事退伍軍人工作,并致力于發(fā)揚菲律賓民族精神和民主,以及改善菲美關系。1964年2月6日去世。 奎松 菲律賓總統(tǒng) (1878—1944) 奎松(1878—1944),菲律賓政治家,獨立運動領袖。原在馬尼拉圣托馬斯大學學習法律,1899年輟學參加阿奎納多領導的反美獨立斗爭。1901年阿奎納多投降,他在大學復學,1903年取得學位,當了兩年律師。1905年至1907年任塔亞巴斯省省長。1909年任菲律賓在美國眾議院的常駐專員,為菲律賓盡速脫離美國獨立而奔走呼號。1916年美國國會通過瓊斯法案,答應一旦在菲律賓成立“穩(wěn)定的政府”,美國就準許菲律賓獨立。他見法案沒有規(guī)定確切日期,就立即辭去專員職務回國?;貒筮x人菲律賓參議院,后任議長。1922年成為國民黨黨魁。1934年再度赴美,堅決反對黑爾一霍斯一卡廷法案,因為該法案規(guī)定在菲律賓獨立后,美國仍保持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他為通過泰丁斯一麥克達菲法案努力奮斗,這個法案規(guī)定菲律賓先制定憲法,成立自治領政府,到1946年7月4日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1935年他當選為自治領政府總統(tǒng)。他在總統(tǒng)任內(nèi)改組軍隊,解決無地農(nóng)民問題,鼓勵開發(fā)棉蘭老島,堅決與官員的貪污腐化作斗爭,并在馬尼拉附近建設新首都。1942年日本占領菲律賓后,他去美國,任太平洋作戰(zhàn)會議委員,曾簽署聯(lián)合國反法西斯國家宣言,并寫自傳《好的戰(zhàn)斗》。但沒有等菲律賓完全獨立,1944年就因肺病去世。P14-20編輯推薦
主張和信仰,能力或位置,業(yè)績或權力,鐵腕或柔腸,這個國家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總會有一些線索,和錢幣上的這個人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印在鈔票上的人哪個不是千山萬壑?哪個沒有波瀾起伏?他們是人中之人。他們沉默在鈔票之上,伴隨著持有并珍惜這些鈔票的人在蒼茫的俗世上匆匆穿行。這些名人,有的身世顯赫,有的位高權重,有的卓越偉大,有的不同凡響……他們的形象聚集在蘇荷編著的《鈔票上的名人》里,如海邊的礁石群落,讓我們聽到了歷史的海水驚濤拍岸的聲響。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