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國文史 作者:謝學欽 頁數(shù):311
Tag標簽:無
前言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濟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市)人。祖藉萊蕪(今屬山東)。公元1082年(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生于章丘明水(今為鎮(zhèn)名),或洛陽(今屬河南)其外曾祖父王拱辰宅園。卒年不詳。考相關(guān)志書史料,當在公元1147年(南宋紹興十七年丁卯)以前去世,享年60余歲。父親李格非生于二世仕宦書香門第,北宋著名學者、古文家和文學批評家,“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母親是北宋名臣、文學家王拱辰的孫女,亦善文。由于家學淵源和時代環(huán)境等影響,再加上博學多記,文思敏捷,故“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她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以靖康之難(1126年底)為界,分為前后時期。四歲后居汴京(今河南開封)。婚前生活比較自由幸福。此時,不但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與“昨夜雨疏風驟”,以及《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等曲子詞佳作,還有《詞論》與《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等“憂患得失”之作。20歲時她與21歲的趙明誠結(jié)婚。盡管夫妻恩深愛重、志同道合,但丈夫還是太學生,每月只有初一月半才能請假回家,以“文學”及第后為京官又沉溺金石,就是因為父親宰相趙挺之獄事而屏居青州(今屬山東),他也長年累月四處游山逛寺搜集碑刻文物,而將妻子晾在家里。然而,李清照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因此充滿蓬勃生機,題材絢麗多彩,名作婀娜多姿。如,描寫賣花女艱辛生活的《賣花聲》(“約素小腰身”),反映科舉失意給家庭帶來災難般禍害的《青玉案》(“一年春事都來幾”),表現(xiàn)人間天上牽??椗x情別恨難窮的《行香子》(“草際鳴蛩”),折射朝廷朋黨之爭給社會給人民帶來無限苦楚的《生查子》(“年年玉鏡臺”)、《碲人嬌》(“玉瘦香濃”),歌頌人間愛情生活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丑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等。體裁也搖曳多嬌。如,詠物詞《多麗》(“小樓寒”),節(jié)俗詞《醉花陰·重陽》,祝壽詞《新荷葉》(“薄露初零”),哲理詞《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浣溪沙》(“髻子傷春慷更梳”),以及閨怨詞《點絳唇》(“寂寞深閨”)、《怨王孫》(“夢斷”)、《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等等。較為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卻在明誠起知萊州、淄州時期(112l-1126年)。
內(nèi)容概要
一代詞宗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女作家、詞學批評家。她坎坷多話的生活經(jīng)歷令人拍案驚奇。這部傳記通過發(fā)掘史料賞析作品,全面如實地勾勒出李清照曲折的一生,包括她的生活、創(chuàng)作、思想、愛情及其與時代或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匡正了歷代相關(guān)評論中的種種錯誤和不實之詞,也對歷史之謎進行了新的詮釋,它是廣大讀者深入了解和研究才女李清照的一部最佳讀本。
作者簡介
謝學欽,1946年6月生于福建省福清。祖籍福建省閩侯。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福建省詩詞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F(xiàn)有職稱主任記者。發(fā)表過詩詞曲、散文、文學評論、文學研究和閩浙粵歷史地理研究等作品100多萬字。其中有《福州文學史話》、《冰心年譜初稿》、《南唐二主新傳》,小說《村口》,游記《枯木庵記》、《登華山記》、《觀壺口記》,神話故事詩《鯉魚山》,文學評論《“自我”剖析》、《大墻后面》,學術(shù)散文《武夷山(崇安)為秦九江郡地辯》、《漳州為秦南??さ乜肌?,以及《古羅江縣再揭秘》等。傳略人載《中國詩人大辭典》、《中華作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世界華文詩詞藝術(shù)家大辭典》等40余部辭書專集。
書籍目錄
序楔子 靖康之變第一章 令椿李格非第二章 哪位王氏為親娘第三章 出生何處祖籍倒是萊芫第四章 兒童時候第五章 少年時期第六章 及笄后第七章 《詞論》第八章 出嫁前第九章 鴛侶趙明誠及其家人第十章 新婚孤鸞知為誰苦第十一章 在崇寧黨錮的歲月里第十二章 公公趙挺之的浮沉第十三章 何須更憶澤畔東籬第十四章 屏居鄉(xiāng)里十年第十五章 相守萊淄第十六章 復知江寧第十七章 朗君騎鯨建康第十八章 追隨帝蹤第十九章 流寓杭州 第二十章 病危被迫招接腳 ……附錄 李清照年譜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令椿李格非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生于宋仁宗慶歷、皇祐年間(1048-1053年),字文叔,今山東地區(qū)人。少時就“俊警異甚”,很有才華。熙寧五年(1072年)發(fā)解(明清始稱舉人),時二十歲左右。過了四年,登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第。從時間上看,正是宋神宗在王安石的支持下,從熙寧四年(1071年)至元豐二年(1078年)間,掀起的北宋第二次興學高潮,史稱“熙寧、元豐興學”。這次興學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整頓太學和州縣之學。熙寧四年,詔令京東、京西、河東、河北、陜西五路州縣,普遍建立學校。王安石認為:“古之取士,俱本于學,請興建學校以復古”(《宋史》第一百五十五卷《選舉志一.科目上》)。于是,整頓學校教學,以《易》、(詩)、《書》、《周禮》、《札記》為教本,征求各路“經(jīng)術(shù)行誼”之士為教授。當時對這些教本的解釋,是以唐代學者孔穎達編纂的《五經(jīng)正義》為準。這本書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兼顧到各學派的不同觀點,但幾十字的經(jīng)文常常會有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字的注釋,讀書人不勝其煩。因此,王安石重新闡釋《周禮》,刪去繁瑣的舊注,著眼于現(xiàn)實需要,名為《周官新義》,同時由他的兒子王霧和知制誥呂惠卿等人一起詮釋《詩》、《書),合稱為《三經(jīng)新義》,以代替唐代宗時規(guī)定的《五經(jīng)正義),并在神宗的準許下,于熙寧八年作為學生必讀教材,頒布各路學校。整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取消以詩賦聲病取進士,以記誦默寫試明經(jīng)的傳統(tǒng)科舉考試。
后記
我熟悉李清照是在“文革”后期。那時候青年的思想也相當活躍。有的人已“夢見”會恢復高考,就找出數(shù)理化課本,花言巧語地欺騙別人,以便能安靜地躲在床頭田邊公開復習,而我卻在1973年被派往閩東一個山坳坳初中班,協(xié)助“復課鬧革命”。寒暑假返鄉(xiāng),又想方設(shè)法享受“縣團級”以上干部的待遇,貪婪地傳閱由新華書店發(fā)行,“憑票供應(yīng)”的國外最新出版的文史哲等讀物;偶爾也有惻隱之心,設(shè)法幫助那些在“破四舊”后蒙受厄運的“封資修”作品,結(jié)束四處逃亡的苦難生活。于是,我能與知青同好一起,傳抄或修改、擴寫《海盜》、《梅花黨》、《第二次握手》等無名氏手抄本;也能和革命作家爭論魯迅、茅盾、胡也頻及“革命樣板戲”,或《沙器》、《白輪船》、《華麗家族》、《為祖國而戰(zhàn)》、《葉爾紹夫兄弟》,乃至《飄》、《巨人傳》、《十日談》和《基督山恩仇記》等一大批作家和作品;還能與“封建余孽”討論中國古典讀者詩詞,討論柳永、金圣嘆,討論《花月痕》;甚至與“假洋鬼子”探討印象派、象征主義、立體哲學,還有什么“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開放體系”等等。爭得臉紅脖子粗力氣也沒了,大家就靠在椅子上,信誓旦旦說將來要把這些看法都寫出來,不可能出版,就藏之名山,傳之后代。我當時的“宏偉計劃”之一就是想寫《福建文學史》。在搜集資料時,竟然發(fā)現(xiàn)江淹、范縝、顧野王、張九齡、柳冕、羅隱、韓偓、曾鞏、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等一批大作家,都來過八閩并留下一些佳作;李白、李商隱、李理璟、李煜等人,沒有到過福建,卻也有一些與閩地有關(guān)的作品或遺聞軼事。就這樣,后來“文學史”沒寫成,而我卻喜歡上他們,其中某些人的“檔案材料”還相當齊全。
編輯推薦
《李清照正傳》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由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