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集

出版時間:2000-7-1  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作者:馮至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編輯推薦:本書作者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二十年代就讀于北京大學(xué)德文系。1923年參加淺草社,1925年參與組織沉鐘社。1930年去德國攻讀文學(xué)和哲學(xué)。五年后回國,任教于上海同濟(jì)大學(xué)附中。抗日戰(zhàn)爭中任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教授、系主任。1964年后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所長。本書具時代特征和風(fēng)格,值得一閱。

書籍目錄

十四行二十七首(1941)
一、我們準(zhǔn)備著
二、什么能從我們身上脫落
三、有加利樹
四、鼠曲草
五、威尼斯
六、原野的哭聲
七、我們來到郊外
……
補錄
一、綠衣人(1921)
二、不能容忍了(1923)
三、暮雨(1923)
四、小船(1923)
五、新的故鄉(xiāng)(1923)
六、狂風(fēng)中(1923)
七、別友(1923)
……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十四行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在這樣一個封閉而狹小的、局促不安的現(xiàn)代生活中,如何能夠保存形而上學(xué)的舊夢,讓人從有限的、貧乏的、不斷萎縮的個人經(jīng)驗中走出,重新體驗與宇宙萬物的相通相融?或者說,一個具有形而上學(xué)傾向的人如何在這個時代中生存?
      
      馮至的詩有著太濃厚的學(xué)者氣息,他只能孤獨地吶喊。
  •     
      大概是由于閱歷尚淺的緣故,讀馮至的詩很難讓我有直擊心胸的悵然,往往是反復(fù)咀嚼才稍稍磨出點意味。最早知道他是翻過他譯的里爾克的《給一個青年的十封信》,印象頗深他在序中說,他時常聯(lián)想起梵高的一幅名為《春》的畫作,那幅畫作背景是幾所矮小、狹窄的房屋,中間立著一棵樹,丫杈間寂寞地開著幾朵粉色小花。他說四周是一個極貧乏的世界,在枝干內(nèi)卻流動著生命的汁漿。青年人也如這般,內(nèi)心和外界是齟齬的,因而顯得艱難而孤單。
      孤單這種意境是在讀他寫的十四行詩后又再次得到映照。其時他在西南聯(lián)大教授德語,昆明是戰(zhàn)亂中一處頗難得的靜謐。他《十四行詩》的詩句中常常是從一方小窗子向外眺望,里頭是窄屋,外頭是原野同山路,狹隘中看到的遼闊,這仿若如他曾提及的梵高的那副畫作《春》。加利樹,或是曲鼠草,從這些細(xì)微之物入詩,信手拈來,平凡中卻洞見其哲思;談及歌德、杜甫、魯迅,寥寥數(shù)語映其一生;他寫幾只幼犬初生,寫案頭擺設(shè)的用具,意趣動人而又引人深思。李廣田說馮至是“建立了中國十四行詩的基礎(chǔ)”,他的這本小集子在文學(xué)史上自有不可估量的位置。
      馮至的這十四行詩有著一種脫俗清麗雅致的美,文字干凈,尋章摘句都能出人意表。他寫“在黑暗中吠出光明”,一反天狗食日的吞噬,化而成叫人又有了希冀;他寫“歌聲從音樂身上脫落,歸終剩下音樂的身軀,化作一脈的青山默默”,意象由聲感轉(zhuǎn)入視覺,由虛物化作實體,不免令人贊嘆;他寫“象整個的生命都嵌在,一個框子里,在框子外,沒有人生,也沒有世界”,錯綜復(fù)雜,然捕捉精妙得當(dāng)。這些奇異的意象,不敢說得益于詩人的天才,但一定是“明察秋毫”的結(jié)果。同法國的浪漫相異,德國向來是個嚴(yán)謹(jǐn)?shù)膰?,馮至有中國文人的氣質(zhì),卻又在德語思維中浸染,執(zhí)著于理性,思考人生同世界萬物,他是抒情詩人,但又不僅止乎情。他觀乎自然,草木皆有靈性,而總由物及人,看似孤寂的詩句,卻又總帶著點引人前行的曙光——“寂寞的兒童、白發(fā)的夫婦,還有些年紀(jì)青青的男女,還有死去的朋友,他們都/給我們踏出來這些道路;我們紀(jì)念著他們的步履/不要荒蕪了這幾條小路”,收筆的那一刻每每令人松了口氣。倘若文學(xué)真有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凈化”功能,那么或許馮至的詩便是一個典型的范式。他哀傷卻不頹廢,沖淡卻不絕望,時值抵抗日軍民族危亡,而他的詩句卻難以捕捉到融入時代號角的零零碎碎,但焦灼感,對生命的追問,確不曾停歇。
      這些詩成于一九四一年,書畢馮至即大汗淋漓重病一場,仿若耗盡了元氣。馮至在這些詩中寫天氣、寫山野、寫小徑、寫水,寫自然界的一切造物;寫名人、寫農(nóng)婦、寫城市,寫具物,寫一切形形色色的人、事。書寫的過程亦是思考與追問的過程,他將那些于他人生有所啟示同營養(yǎng)之人同物什化入詩中以示“感謝”,他將這些意象作為記憶同創(chuàng)作的始發(fā)點鋪展敘述,時間同空間的縱橫線交織而行,生命的永恒,宇宙的廣博,光和時間年輪。人類自始即是不具安全感的個體,從叢林狀態(tài)到契約社會,個體仍舊是個體,孤獨仍舊是不更變的命題。這種不安全感是在時間的流中漸漸顯露而出的,原以為熟悉之物卻忽然間覺察似乎從未相識,“不要覺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時撫摸自己的發(fā)膚/生了疑問:這是誰的身體?”急促的不安便是人類共有的表面卻也是最深層的恐懼。
      馮至揭下了令我們感到恐慌的面具,卻也拋出了枝條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盡管只是一個愿景)——“向何處安排我們的思、想?但愿這些詩象一面風(fēng)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體?!边@詩句或許亦是馮至創(chuàng)作的告白,惟其所思所想,化而為文學(xué)、藝術(shù),方可安穩(wěn),方可永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