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陳文、陳池春、 陳健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陳文 著 頁數(shù):264
Tag標簽:無
前言
遙遠的三峽關于三峽的記憶還得追溯到20世紀的1992年深秋,那是我最后一次游歷三峽,也是最后一次同老友陳池春相處的時間。白駒過隙,恍惚間已然過去了17個春秋,那些曾經(jīng)跟隨老陳一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拍攝三峽的情景真還有點隔世的感覺了。曾幾何時?重慶市還沒有直轄前,三峽之中的瞿塘峽與巫峽大部都屬四川省萬州地界,世稱“下川東”。咱們四川有過“夔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的說法,這瞿塘之首的“夔門”與川北劍閣縣境內(nèi)的“劍門關”,正是歷史上荊楚之地和中原過往四川的水陸兩大門戶,無數(shù)的墨客騷人在身臨其境中留下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或歌頌它的雄偉峻奇,或感慨其惡途險阻——“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作為水路出入川地的要沖,長江三峽不單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出現(xiàn)于各類教科書里,而且,更作為響亮的文化符號鐫刻在華夏歷史和世人的心坎之上。20世紀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因為工作之需前往三峽拍攝采風猶如家常便飯,與長江三峽的緣分和與陳池春的友情也在這頻繁的往復之中逐漸地建立并加深。記得一次從宜昌買舟上行至巫峽地界,突遇滂沱大雨,那雨下得昏天黑地,行進中的船只都趕緊減速,蝸牛似地亦步亦趨,生怕辨不清前方路途而出險情。大暴雨持續(xù)了近一小時,倏忽而來又倏忽而去;峽內(nèi)云蒸霧騰,隱約見無數(shù)道飛瀑由兩岸崖壁問咆哮著穿云破霧而來,那氣勢猶如萬千游龍從天而降;群峰起舞,大江浩蕩的壯麗景象無疑于讓人享受了一道從視覺到聽覺的饕餮大餐。還記得一次去巫峽與西陵峽之間巴東地界的神龍溪采風,那是一條神秘幽深而又綺麗多姿的土家族人文走廊。從巴東縣城對岸的東瀼口乘汽車經(jīng)溪丘灣、平陽壩、葉子壩到達神龍溪漂流的起點棉竹峽,早已有“豌豆角”小舟連同六位壯實的土家族船工等候著我們了。
內(nèi)容概要
作為水路出入川地的要沖,長江三峽不單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出現(xiàn)于各類教科書里,而且,更作為響亮的文化符號鐫刻在華夏歷史和世人的心坎之上。20世紀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因為工作之需前往三峽拍攝采風猶如家常便飯,與長江三峽的緣分和與陳池春的友情也在這頻繁的往復之中逐漸地建立并加深。
作者簡介
陳文,主任記者,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三峽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期致力干長江三峽人文創(chuàng)作研究與視覺文化傳播,已榮獲全國、全省攝影創(chuàng)作與新聞征文展賽金獎、銀獎、銅獎等50多次,《新周刊》、海峽衛(wèi)視、《中國攝影報》、《攝影雜志》等多家媒體曾作專訪報道。2003年,創(chuàng)建三峽流域人文創(chuàng)作傳播機構一水岸工作室,運營三峽藝文網(wǎng)站:新三峽在線http://sanxia.tougao.com;2005年,策劃編輯中國長江三峽圖片全集;2007年,舉辦“3×33”三峽攝影聯(lián)展(北京),2008年,參加第八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09年,舉辦“三峽影痕”攝影個展(香港),并參加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jié)。著有《三峽流年》(2006年,重慶出版社)、《絕版三峽》(2010年,中國旅游出版社)、《三峽影像記錄》(天健電子音像出版社)。cw.66@163.com 陳池春,三峽著名文化人士,政府表彰“有突出貢獻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香港《中國旅游》特約記者,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三峽人文藝術研究所高級顧問。從事三峽攝影創(chuàng)作40年,出版?zhèn)€人攝影專集《大寧河》、《巫山煙云》,兩千多幅攝影作品散見于海內(nèi)外出版物,并屢獲全國、國際性攝影創(chuàng)作獎勵,個人文藝生涯收錄于《中國攝影家全集》、《中國優(yōu)秀攝影家大辭典》、《中國攝影藝術年鑒》。《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中國攝影家》、《中國旅游報》、《長江旅游報》、《三峽都計丁報》等海內(nèi)外傳媒曾作個人專訪報道。2008年起舉辦“三峽原真”、“兩代人的三峽”原刨攝影展覽,并主編、主拍長江三峽影像志。陳健,在職研究生,從事長江三峽旅游經(jīng)營與行政管理20年,歷任旅游局副局長兼國有控股旅游開發(fā)公司董事長、文化局局長兼黨委書記等職。攝影創(chuàng)作中積極倡行深入三峽民間,三峽攝影作品以自然、人文風情為主,并以原創(chuàng)、抒情見長,曾參加“長江頌”、 “巫山云雨”等全國系列攝影藝術大展并獲獎。
書籍目錄
代序:遙遠的三峽上卷:山水陽剛瞿塘崢嶸巫峽浩蕩西陵中卷:村鎮(zhèn)大溪廟宇大昌寧廣青石培石楠木園官渡口歸州高陽三斗坪蓮沱下卷:民間田園水邊入屠飲食服飾風土碼頭集市婚嫁喪俗節(jié)慶崇信想念——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陽剛瞿塘長江,從唐古拉山發(fā)源而來,一路過雪山,奔草地,匯急流,闖險灘,在渝東地帶全力掙脫高山的束縛,劈開一條水路,不屈不撓,奮勇向華東平原奔去。在這個驚天動地的抗爭過程中,造就了一條舉世皆驚的大峽谷——三峽。瞿塘峽,系三峽自上游而下的第一個峽谷?!顿缰莞尽酚涊d:瞿者,大也;塘,水所聚也。另有說法:秋冬水落為瞿,春夏漲水為塘。此即瞿塘峽名之由米。從峽名可見,瞿塘峽水勢洶涌,動感十足。在民間,瞿塘峽常常又被稱作夔峽。峽江人稱“夔”,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獸,“其皮制鼓,聲壯如雷”。在《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如此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日‘夔’,亦稱‘夔龍’。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此說將夔演繹成一種絕對雄性的神獸,從定義上為瞿塘峽界定了它的自然特質。誠如所述,逶迤瞿塘以渝東重鎮(zhèn)奉節(jié)縣白帝城為起點,浩浩蕩蕩穿行8公里,在渝東門戶巫山縣大溪口結束。整座峽谷,峰巒高聳,赤壁青巖,巍峨壯觀?!俺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船行三峽寫下的七言絕句,即是從瞿塘峽開始著點筆墨,順江而下縱覽三峽而抒懷暢吟的。而在這個奇妙的游歷過程中,白帝城也成為“詩仙”行走三峽的出發(fā)點,伴隨著詩句的廣泛流傳而享譽古今。白帝城,據(jù)傳因東漢建武元年公孫述在此稱帝而得名。西漢末,王莽奪取皇位,一時群雄爭霸,戰(zhàn)亂不止。公孫述割據(jù)巴蜀,在四川成都建立了自己的都城。
后記
想念一2006年9月20日,又一個三峽歷史上值得記憶的時間。從這一天開始,三峽工程三期蓄水正式開始,三峽大壩上游水位由2003年蓄達的海拔139米向海拔156米爬升,偉大三峽再一次發(fā)生巨變。三峽三期蓄水距離二期蓄水整整三年多時間。在這期間,三峽大壩全線貫通,右岸圍堰爆破拆除,右岸大壩卸去包裹,整座大壩如一道銀虹巍然屹立于西陵寬谷,安然實現(xiàn)全線擋水。三峽庫區(qū)兩岸,又有一批城池拆除、遷徙、新建。從湖北至重慶沿江上下,又有一批移民老少揮別家鄉(xiāng),乘船換車,離別峽江。三峽建設者與移民為三峽建設所付出的勞動與犧牲,永遠銘記史冊。二三峽的每一次蓄水即是一次換妝。2003年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后的三峽,其總體風格由千萬年來的雄渾挺拔趨向柔和秀美。世人留戀傳統(tǒng)三峽奇絕的雄險之余,也接受并欣賞著新三峽初步的自然改變。峽江文脈,幸有傳承。巫山遠祖,神女故鄉(xiāng),屈子故里,昭君村宅,詩圣遺址……一切文化保護與文物遷建復制等工作伴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同步有序進行。一批千年古鎮(zhèn)悄然涅槃。新的城址在海拔更高之地重建新生。大昌南門整體搬遷復制到其原址下游約5公里處的鄧家?guī)X山間臺地。那一顆棵存活了千百年的黃桷樹再一次植人入了城墻,頑強地在新鎮(zhèn)綻放出茵綠的嫩芽。歷史在交替,三峽正變遷。
媒體關注與評論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例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圜.,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薄 ⒑曛肚G州記》
編輯推薦
《絕版三峽》:40年三峽原生態(tài)攝影記錄,兩代人三峽深度社會體驗民間視角 人文情懷《絕版三峽》告訴你三峽工程蓄水175米之前一個真實鮮活而又人所未知的三峽……三峽工程全面竣工前的絕版記憶,三名三峽本土文化人的年度奉獻千古三峽,風華絕代三峽流年,時光刻痕。圖文收藏,怎能忘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