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雅趣

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作者:霍建瀛  頁數(shù):178  

前言

差不多是在十幾年前,老霍和我供職于一家雜志社。那個時候,北京的幾處販賣古董的舊貨市場辦得風聲水起,其中名聲大的有潘家園、報國寺、玉泉路等,老霍是這些舊貨市場的???。    每逢星期一,編輯部的年輕人便可以在老霍的辦公室里觀賞他周末的收獲——有時候是一尊古燈,有時候是一只舊瓷碗,有時候是一方舊木雕。雖然年輕人對古董收藏都是外行,卻也看得出老霍展示的那些“寶貝”并非價值連城的“古董”,更不大可能潛藏著在未來被拍出天價的前景。但他以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中國古代正史、野史的熟悉,幾句話就能把那些過去尋常百姓家隨處可見的舊物描述得價值非凡——文化與精神的價值而非人民幣的價值。記得他淘換到一只陶燈,樣貌頗似長信宮燈——當然不是,他就借著那只破舊油燈,為我們講述了古代燈具和長信宮燈的歷史;有一些殘破的民用瓷器,在老霍的猜想中,可以從宋代的汝窯講到明清時期的官窯。最終,這些舊物件的身價對我們已經不重要,大家享受著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獨有韻味,對中國古老的過去平添了一份珍視的情懷。    后來,我便攛掇老霍開個專欄,介紹中國悠久而復雜的歷史、文化。老霍并不推辭,這對他不是件難事——他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院現(xiàn)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像他那一代的大學生一樣,文字功底很是了得;作為資深的攝影記者,給他的“寶貝”和各地的文物古跡拍照留影,早已習慣成自然,欄目的文字和圖片就都有了著落。我們商量著,欄目的名稱就叫《尚古情懷》,借古物、古人、古舊之事探尋中國人精神與情懷的特點。中華文明浩如煙海,體大思精,又需包羅貫穿,就這樣,《尚古情懷》一直寫了下來。    十年來的《尚古情懷》欄目,以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為主導,也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個欄目一直頗受海外讀者和傳媒的青睞。這也難怪,從一個小物件或追尋著古人的足跡入手,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舊時的故事,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透露出的是中國人獨有的歷史、生活狀態(tài)和品性,這是人們普遍樂見的方式和視角。    這些年,中國人收藏的熱度不斷高漲,但是對所藏古董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的價值有多少熱衷卻成了問號。而老霍還是沉浸在他收集的那些舊物和曾經走訪過的文物古跡,及其所承載的獨特人性和事件之中,為它們撰寫文字、拍照、配圖。他希望更多的人分享這些舊事舊物所承載的中國人的生活軌跡和精神痕跡。    有一天,一位臺灣的小女孩在網上看到了老霍的博客——那些1日物件和那些有歷史感的文字。女孩子仿佛遇到了知音,她給老霍留言說:“曾看見京杭大運河,今天讀到這篇文章,感覺超棒,收獲豐富。讀文章可以看見人的心思意念,看今天不似隋煬帝那時美的大運河的殘缺美也是種美麗,那是歷盡滄桑的美,歷史巨輪輾過去的美。大運河無論在哪個年代,它永遠都是最美麗的,千古贊頌的大運河是N多人記憶中的最美記憶”。我想念臺灣女孩的留言會令老霍欣慰,因為這又一次讓人感動:總有人超越金錢的價值而珍視我們文明的過往。    這次中國地圖出版社以敏銳的眼光,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的責任心和職業(yè)敏感,把《尚書情懷》編輯成書出版,又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回應。    過往的人與事、物與情不僅僅告訴我們從哪里來,更重要的是啟示我們將往哪里去,這便是《尚古情懷》的價值所在。

內容概要

  十年來霍建瀛的《尚古情懷》欄目,以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為主導,也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霍建瀛的《藝術雅趣――尚古情懷書系》主要介紹了20個內容:昆曲六百年;唱念做打的藝術;美與想象的舞臺;京劇的化妝和臉譜元雜??;文人的絕唱;古曲綿綿無絕期推開樂坊之門;唐之舞;皮影戲的生命記錄;盛世輝煌唐三彩;從“泥泥狗”到“泥咕咕”;民間泥塑擷英;石不能言最可人;青石有幸雕作馬;磚瓦皆有情;古木遇良工;古錢幣上的書法藝術;丹青有言水墨傳情;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壁掛;桃花塢木版年畫。

書籍目錄

昆曲六百年
唱念做打的藝術
美與想象的舞臺
京劇的化妝和臉譜
元雜劇,文人的絕唱
古曲綿綿無絕期
推開樂坊之門
唐之舞
皮影戲的生命記錄
盛世輝煌唐三彩
從“泥泥狗”到“泥咕咕”
民間泥塑擷英
石不能言最可人
青石有幸雕作馬
磚瓦皆有情
古木遇良工
古錢幣上的書法藝術
丹青有言水墨傳情
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壁掛
桃花塢木版年畫

章節(jié)摘錄

2001年5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來自世界各地的十九個文化活動和口頭文化表現(xiàn)形式被授予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稱號,中國的昆曲藝術獲此殊榮,并在這十九個批準項目中名列榜首。古老的中國昆曲藝術,從此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昆曲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聲腔藝術源于江蘇昆山一帶的唱腔、曲調,經戲曲藝人多年的探索和改造,逐步發(fā)展成今日之昆曲。    昆山腔在明代中葉之前,還只是流行于吳江蘇)中部地區(qū),是諸多南曲中的一個支派。明中葉以后,一個名叫魏良輔的北曲清唱家,從江西南昌流寓到了江蘇昆山一帶,與當?shù)刂就篮系哪锨嚾艘黄?,對昆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們以昆山腔為基礎,參考海鹽、余姚等腔的優(yōu)點,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唱腔。為使伴奏與新腔相適應,魏良輔在北曲樂器名家張野塘協(xié)助下,對樂器也進行了改造。于是,一種從唱腔到伴奏以輕柔婉轉為特點,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聲——昆曲誕生了。    不過這時的昆曲仍以清唱為主,昆曲搬上舞臺成為戲劇,則是由昆山人梁辰魚(1519—1591年)開始。梁辰魚是著名的戲曲作家,精詩詞,通音律,魏良輔改腔的成就對他有很大影響。梁辰魚感到,這樣的新腔不應只局限于曲壇清歌,必須擴展到舞臺上占有更廣闊的天地。于是他會同幾位精通音樂的名家“考訂元劇,自翻新作”,寫出了以中國古代傳奇美女西施為主要人物的劇作《浣紗記》,第一次將昆曲搬上劇壇,并獲得成功。一時間江南一帶作家層出不窮,作品繁多。明萬歷(1573—1620年)初年,昆曲很快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他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進北京,與弋陽腔并列為宮中大戲,稱為“官腔”,很快風行全國,同時涌現(xiàn)出大批優(yōu)秀劇目和演員。昆曲的愛好者除文人雅士外,也有不少普通百姓,特別是在江浙一帶,連山野村夫也能哼上幾句。昆曲儼然成為劇壇盟主,稱雄舞臺二百多年,在中國戲劇發(fā)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外部原因,如社會的變革,朝代的更迭,經濟的發(fā)展與消退,等等,同時它自身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    昆曲從明晚期開始,就經常在豪門及宮廷中演出,日益脫離普通百姓和現(xiàn)實生活,形式主義傾向日趨嚴重,到清代中葉開始轉入衰落。    昆曲唱詞以典雅華美見長,但對于后人來說,有曲詞晦澀難于理解之感。昆曲的唱腔以悠揚婉轉見長,但后來節(jié)奏愈趨緩慢低沉,行腔過于細密,除對昆曲熟悉和十分喜愛的觀眾外,大多數(shù)人難于欣賞。昆曲十分注重詞曲上的工夫,因而作品的內容和題材范圍日益狹小。有些連臺演出的戲本過于繁雜冗長,一部戲,少則二十折,多則五十余折,如《牡丹亭》,全本五十五折,演出時間需十幾到二十幾個小時。這些都限制了它的發(fā)展和普及,特別是在商業(yè)化的演出中失去了大批觀眾。到了18世紀后期,中國劇壇上出現(xiàn)的“花部”與“雅部”之爭進一步加劇了昆曲消衰的局面。    “花部”指的是清朝早期在各地興起的各種地方聲腔,如京腔、秦腔、梆子腔、二簧調等,這些地方聲腔還有一個統(tǒng)稱“亂彈”?!把挪俊奔蠢ド角弧!盎ú俊敝T腔與昆曲不同,它們起自草野水澤,觀眾主要是黎民百姓。因此在表演上具有“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的特點。音樂上帶有濃重的民間色彩,內容清新質樸,貼近普通百姓生活,深受群眾喜愛。    在這場競爭中,花、雅的優(yōu)劣態(tài)勢十分明顯,而1790年“花部”的徽班進京,是一個重大的轉折?;瞻嗍侵敢远烧{為主的戲班,進京后迅速為二簧調在北京打開局面,隨后幾大徽班接踵而至,花、雅之爭以“花部”全面得勝,“雅部”昆曲失敗告終。    應當說這場競爭對于中國戲曲的發(fā)展是件大好事,在相爭的過程中他們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以致后來出現(xiàn)了昆曲、亂彈同臺演出的情形。從表演藝術角度講,花、雅之爭實際上是一種交融、兼并和發(fā)展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對花、雅二部藝術精華兼收并蓄的新劇種——京劇誕生了。    京劇的唱腔吸取了花部中多種聲腔藝術,以徽劇和漢劇的聲腔為主,但昆曲唱腔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從表演程式上看,京劇表演脫胎于昆曲的特征就更明顯了,在劇目上亦是如此。京劇至今仍保留了許多優(yōu)秀的昆曲折子戲,并直接用于演出。因此,在戲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的特點。音樂上帶有濃重的民間色彩,內容清新質樸,貼近普通百姓生活,深受群眾喜愛。    在這場競爭中,花、雅的優(yōu)劣態(tài)勢十分明顯,而1790年“花部”的徽班進京,是一個重大的轉折?;瞻嗍侵敢远烧{為主的戲班,進京后迅速為二簧調在北京打開局面,隨后幾大徽班接踵而至,花、雅之爭以“花部”全面得勝,“雅部”昆曲失敗告終。    應當說這場競爭對于中國戲曲的發(fā)展是件大好事,在相爭的過程中他們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以致后來出現(xiàn)了昆曲、亂彈同臺演出的情形。從表演藝術角度講,花、雅之爭實際上是一種交融、兼并和發(fā)展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對花、雅二部藝術精華兼收并蓄的新劇種——京劇誕生了。    京劇的唱腔吸取了花部中多種聲腔藝術,以徽劇和漢劇的聲腔為主,但昆曲唱腔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從表演程式上看,京劇表演脫胎于昆曲的特征就更明顯了,在劇目上亦是如此。京劇至今仍保留了許多優(yōu)秀的昆曲折子戲,并直接用于演出。因此,在戲曲舞臺上出現(xiàn)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同一出戲,昆劇演員演出時叫昆曲,京劇演員演出時叫京?。▽嶋H上是昆曲,但略有改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京劇演員學藝時,要先習昆曲作為基礎。一個優(yōu)秀的京劇演員應達到“文武昆亂不擋”的地步,既要能唱文戲,又要能演武戲,還要會唱昆曲和其他聲腔。過去中國京劇界大師級的人物,如譚鑫培、梅蘭芳等都達到了這個境界。即使到了今天,在一出京劇中仍有著一些場次是昆曲、一些場次是京劇的京昆并存劇目,如《三打祝家莊》等。    更為難得的是,在花、雅之爭中走下戲壇霸主地位的昆曲,仍不失為中國戲劇舞臺上的“陽春白雪”。昆曲依然保持著它那獨有的高貴氣質和藝術魅力,知識界和文化界仍有不少癡迷者在研習昆曲藝術。    而那些流布在全國各地的昆曲藝人,則在困境中堅持孜孜不倦地傳承著昆曲藝術。從北京宮廷和王公府邸走出的藝人,在河北中部一帶深入民間巡回演出。他們既演昆曲,又唱高腔,在與當?shù)孛耖g藝術的融會貫通中,形成了一種粗獷、豪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新派別——北方昆曲。昆曲從此有了南北之分。    新中國成立后,為保護和發(fā)展昆曲藝術,政府作了很多努力。自20世紀50年代始,流散各地的昆曲藝人被陸續(xù)吸收到各文藝團體中。20世紀50年代中期,上海和北京等地先后組織了幾次昆曲演出活動。1956年,江蘇國風昆蘇劇團的《十五貫》進京演出。這出戲寫的是一個叫況鐘的清官為平反一起民間冤案,同他的頂頭上司進行抗爭的故事。這是一出經過改編的老戲,劇本生動感人,演員水平也很高,深受觀眾喜愛,也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一時間,沉默了許久的昆曲又轟動了京城,后來人們說的“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指的就是此事。由此,昆曲發(fā)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1957年北方昆曲院正式成立,1960年又組建了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江蘇和湖南郴州的昆劇團也相繼成立,各地昆曲愛好者研習社也得到了發(fā)展。一批昆曲新人也在這個時期成長起來,如上海的華文漪、岳美緹,北京的叢肇桓、侯少奎、洪雪飛,江蘇的張繼青等。    昆曲在幾百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劇目,共保留了來源于南戲、傳奇作品和元雜劇的四百多出折子戲。昆曲劇目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藝術水平極高,一些代表劇目多出自歷代出類拔萃的文人之手。P1-7

編輯推薦

十年來霍建瀛的《尚古情懷》欄目,以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為主導,也涵蓋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這個欄目一直頗受海外讀者和傳媒的青睞。這也難怪,從一個小物件或追尋著古人的足跡入手,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舊時的故事,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透露出的是中國人獨有的歷史、生活狀態(tài)和品性,這是人們普遍樂見的方式和視角。    這些年,中國人收藏的熱度不斷高漲,但是對所藏古董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的價值有多少熱衷卻成了問號。而老霍的《藝術雅趣——尚古情懷書系》還是沉浸在他收集的那些舊物和曾經走訪過的文物古跡,及其所承載的獨特人性和事件之中,為它們撰寫文字、拍照、配圖。他希望更多的人分享這些舊事舊物所承載的中國人的生活軌跡和精神痕跡。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藝術雅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