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

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張富元、章偉艷、張霄宇、 朱克超 海洋出版社 (2013-03出版)  

內容概要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對地質研究的對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是地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建立科學合理、量化統(tǒng)一、操作簡便的“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方案,《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作者詳細分析國內外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現(xiàn)狀,深刻認識海洋沉積物組成與分布,深入研究深海沉積物的水深、平均粒徑、黏土含量3項參數(shù)指標,通過分析涂片鑒定黏土、鈣質生物、硅質生物這三者的含量與粒度、化學分析之間的差異,建立鈣質生物、硅質生物與CaCO3、生物SiO2的量化關系,完成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資料的對比和校正,分析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作者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和自主創(chuàng)新提出“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方案及其關鍵技術。深海沉積物類型簡分法把深海沉積物分為深海黏土、鈣質軟泥、硅質軟泥、黏土—硅質—鈣質軟泥4類,它能滿足一般性海洋地質調查要求,達到基本了解深海沉積物類型的目的,在兼容世界深海沉積物類型現(xiàn)狀的同時,充分考慮到混合沉積物的存在。深海沉積物類型細分法在簡分法基礎上細分為16種沉積物,使分類與命名更加詳細和全面,滿足海洋地質詳細調查研究的要求?!吧詈3练e物分類與命名”方案與“淺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比較,在圖形、類型指標、種類數(shù)量、冠字冠名法、混合沉積物表示法、可操作性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使淺海到深海的沉積物分類與命名呈漸變和有機聯(lián)系。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國內外概況 第一節(jié) 海洋沉積調查研究歷史概述 第二節(jié)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的國外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的國內現(xiàn)狀 第二章 海洋沉積物粒度結構和物質組成 第一節(jié) 海洋沉積物粒度結構 第二節(jié) 海洋沉積物物理參數(shù) 第三節(jié) 海洋沉積物化學成分 第四節(jié) 海洋沉積物碎屑礦物 第五節(jié) 海洋沉積物黏土礦物 第三章 海洋沉積作用和物質來源 第一節(jié) 表層沉積作用和物質來源 第二節(jié) 柱樣沉積作用和物質來源 第三節(jié) 海洋沉積的物理化學控制 第四章 海洋沉積物類型與分布 第一節(jié) 海底主要地形單元的沉積 第二節(jié) 海洋沉積物類型與分布 第五章 太平洋表層沉積物粒度、礦物、化學元素分布特征 第一節(jié) 太平洋表層沉積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第二節(jié) 太平洋表層沉積物類型 第三節(jié) 太平洋表層沉積物的礦物、化學元素分布特征 第六章 南海表層沉積物粒度、礦物、化學元素分布特征 第一節(jié) 南海表層沉積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第二節(jié) 南海表層沉積物的火山碎屑分布特征 第三節(jié) 南海鐵錳結核、微結核、結殼分布 第四節(jié) 南海表層沉積物的碎屑礦物分布特征 第五節(jié) 南海表層沉積物的化學元素分布特征 第七章 深海沉積物粒度分析結果對比和校正 第一節(jié) 沉積物粒度定義和粒度分析技術 第二節(jié) 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基本原理 第三節(jié) 沉降法與激光法粒度分析結果對比 第四節(jié) 激光法粒度分析結果校正 第八章 深海沉積物分類的參數(shù)指標分析 第一節(jié) 深海沉積物水深、平均粒徑、黏土含量分析 第二節(jié) 海洋沉積物涂片鑒定分析 第三節(jié) 海洋沉積物化學、礦物主成分分析 第四節(jié) 海洋沉積物鈣質生物和硅質生物與CaCO3、生物SiO2的量化分析 第九章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的關鍵技術和方案 第一節(jié)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的關鍵技術 第二節(jié)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方案 第三節(jié)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的兼容性和可比性分析 第十章 南海東部海域沉積作用和物質來源 第一節(jié) 陸源、火山碎屑沉積作用 第二節(jié) 生物、化學沉積作用 第三節(jié) 南海晚更新世以來沉積速率、沉積通量與物質組成 第十一章 南海東部海域沉積物類型與分布特征 第一節(jié) 南海東部海域主要沉積物類型 第二節(jié) 南海東部海域主要沉積物分布特征 后記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四、控制生物物質和碎屑礦物分布的沉積環(huán)境因素 從各組分的含量可以看出,與水深相關的深海溶解作用以及與離岸距離遠近和海流相關的搬運作用對生源物質和碎屑礦物各組分的平面和垂向分布影響最大。 生源物質的分布受水深影響最為明顯。鈣質生物總體呈水深加大其含量減少的趨勢,尤其是在水深3500~4000 m的現(xiàn)代南海CCD以下(鄭連福等,1993;汪品先,1995;Thunell R C et al.,1992),鈣質生物含量急劇減少,除個別樣品外,含量一般不足10%,甚至缺失。硅質生物則由于SiO2在整個海水柱中都不飽和(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1989),水深3000 m以淺海區(qū)沉積物中的硅質生物含量都很低,水深3500~4000 m的現(xiàn)代南海CCD附近,由于碳酸鹽溶解,鈣質生物含量急劇減少,硅質生物相對百分含量才明顯增加,甚至高達76.3%,并控制南海東部海域水深較大的南海深海盆地。 碎屑礦物組分中,片狀礦物+綠泥石有隨水深增加其含量增大的趨勢,但不明顯;而碳酸鹽礦物與鈣質生物相似,隨水深增加其含量減少,特別是在CCD以下,說明受與水深相關的碳酸鹽溶解作用控制。包括輕礦物在內的其他礦物組分分布與水深關系不大,但臺灣島以南和呂宋島西北部呈現(xiàn)出含量高的特征,說明南海東部海域碎屑礦物主要來源于亞洲大陸,而非呂宋島,且這些陸源物質主要是通過巴士海峽和臺灣海峽的海流輸運。呂宋島以西近岸處以及南海東部海域西南部的碎屑礦物含量也比較高,因此,除了從巴士海峽南下沿呂宋島西側的海流帶來的亞洲大陸陸源物質以外,南海東部海域也接受了呂宋島的風化物質。至于角閃石在水深3500 m以下部分樣品中相對百分含量的突然增加,可能與該礦物穩(wěn)定程度有關。而南海東部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火山玻璃僅在呂宋島以西發(fā)現(xiàn),進一步說明其來源于呂宋島的火山爆發(fā),也反映其分布受到了東亞季風的影響。

編輯推薦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系統(tǒng)搜集整理和消化吸收海洋沉積物組成及其含量變化、海洋沉積作用和物質來源、海洋沉積物類型與分布、海洋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現(xiàn)狀等大量珍貴文獻資料,充分利用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和鈷結殼調查區(qū)發(fā)表的海洋沉積學相關輔助資料,以南海東部海域綜合海洋地質調查研究資料為依據(jù),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開展“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這方面資料和經(jīng)驗積累。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深海沉積物分類與命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