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2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 編
內容概要
《走向深遠海: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年會論文集》的主要內容有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進展、物理海洋學研究進展與分析、深海大洋海洋環(huán)境預報現(xiàn)狀與展望、深海生物多樣性和深海保護區(qū)、深海典型地質環(huán)境和資源概述、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資源調查動態(tài)與我國現(xiàn)狀、海洋酸化及海水pH的測定等。
書籍目錄
綜述 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進展 物理海洋學研究進展與分析 深海大洋海洋環(huán)境預報現(xiàn)狀與展望 深海生物多樣性和深海保護區(qū) 深海典型地質環(huán)境和資源概述 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資源調查動態(tài)與我國現(xiàn)狀 海洋酸化及海水pH的測定 載人潛水器及其在深??茖W考察中的應用 西太平洋——我國深??茖W研究的優(yōu)先戰(zhàn)略選區(qū) 論文 北冰洋西部沉積物黏土的Sm-Nd同位素特征及物源指示意義 沖繩海槽中部距今近70ka以來的孢粉記錄及物源探討 兩種熱通量邊界條件對熱帶太平洋海溫模擬的影響 海底大型多金屬硫化物礦體內的流體過程 中太平洋海山鐵錳結殼生物地層學研究 馬里亞納南部弧內坡橄欖巖中的角閃石成分對于弧下地幔交待流體的指示 Recent progress in China in the study of ocean's role in climate variation Sensitive study of the long and short surface wave-induced vertical mixing in a wav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Historical simulation and twenty-first century prediction of oceanic CO2 sink and pH chang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size fractionation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Pacific Ocean The distribution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austral summer The occurrence of gold in hydrothermal sulfide at Southwest Indian Ridge 49.6°E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from Southwest Indian Ridge Paleoceanographic records in the Chukchi Basin, western Arctic Ocean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Heat flow pattern, base of methane hydrates stability zones and BSRs in Shenhu Area,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amount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ize of areas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關鍵物理過程的參數(shù)化是海洋模式中的核心問題,目前對于海洋混合過程的科學認知與大氣中云物理過程的認識一樣,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Mellor和Yamada提出的二階半湍流封閉方案被應用到POM等環(huán)流模式中,在該參數(shù)化方案中,垂向湍黏性系數(shù)KM和垂向湍擴散系數(shù)KH可以通過采用2%階湍封閉模型(Mellor and Yamada,1982)來定量化確定。MOM模式的垂向混合方案則包括Pacanowski和Philander(1981)的PP方案以及Large等(1994)的KPP方案。在KPP垂直混合方案中,垂直混合包括3個物理過程:垂直剪切混合、內波混 合和雙擴散作用,垂直擴散、黏性系數(shù)由這3個物理過程分別參數(shù)化后相加得到。針對海洋模式模擬的海洋表層溫度過高,上混合層深度偏淺(Martin,1985;Kantha and Clayson,2000)的問題,袁業(yè)立等(1999)、Qiao等(2004)建立了非破碎波浪致垂直混合理論,數(shù)值模擬結果顯示該參數(shù)化方案能顯著地改善不同環(huán)流模式對上層海洋的模擬結果(Qiao et al.,2010;Xiaetal.,2006)。海氣通量的參數(shù)化是海洋環(huán)流模式的另一個關鍵問題。目前常用的風應力參數(shù)化方案是利用海面10m高度處風速、空氣的密度和拖曳系數(shù)得到。常用的熱通量參數(shù)化由感熱通量、潛熱通量、凈長波輻射通量和凈短波輻射通量等組成,需要的數(shù)據(jù)有海表面風速、海表面溫度、海表面氣溫、海表面比濕、海表面氣壓、長波輻射通量和短波輻射通量等。然而,目前海氣動量通量、熱量通量的參數(shù)化形式僅適用于較低風速情況,高風速特別是極端條件下(如臺風)的海氣間動量、熱量交換極為活躍,但是由于缺乏系統(tǒng)觀測,目前對其了解有限。 3.2海浪模式 海浪數(shù)值模式自20世紀50年代發(fā)展至今歷經(jīng)三代:60年代的第一代模式、70年代的第二代模式、8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物理上最為先進的第三代模式。海浪數(shù)值模式的劃分主要基于處理非線性相互作用源函數(shù)的能力和技術,Venice模式是典型的第一代海浪數(shù)值模式;英國的BMO模式是第二代模式的代表;WAMDI Group(1988)發(fā)展的WAM模式是第三代模式的代表。90年代以來,在此基礎上又相繼發(fā)展了WAM cycle4(Gunther et al.,1992)、Wave WatchIII(Tolman,1992)、JWA3G(Suzuki et al.,1994)以及荷蘭的SWAN等模式。目前歐洲和美國等已經(jīng)開展了海浪業(yè)務化數(shù)值預報。 我國在“七五”、“八五”及“九五”科技攻關計劃中進行了海浪數(shù)值預報模式的研制。Wen等(1989)發(fā)展了一種混合型海浪數(shù)值模式,楊春成等(1996)開展了該模式在深水大洋區(qū)域與WAM模式在近海與淺水區(qū)域的嵌套計算研究,尹寶樹等(1994)發(fā)展了YW-SWP第二代海浪數(shù)值預報模式,利用文氏理論風浪譜進行非線性能量轉移項的計算。袁業(yè)立等(1992a,b)建立了LAGFD-WAM第三代海浪數(shù)值模式,首次在數(shù)值模式中考慮了波流相互作用源函數(shù),數(shù)值計算上提出了物理上更為合理直觀的復雜特征線嵌入計算格式,該模式廣泛應用到中國近海的數(shù)值模擬和海洋工程參數(shù)估算中。該模式的耗散源函數(shù)有效克服了第三代海浪數(shù)值模式大浪模擬系統(tǒng)偏差問題。
編輯推薦
《走向深遠海: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年會論文集》對國際和我國深海研究的總結和展望加以綜述,并歸納了我國科學家發(fā)表在《海洋學報》中、英文版上有關深遠海研究方面的論文,反映了我國在深遠海研究方面的部分成果和新的進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