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國家研究理事會海洋環(huán)境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潛在影響研究委員會 頁數:185 譯者:楊燕明
前言
美國海軍及大型科學試驗使用的低頻、長作用距離聲吶是否必然導致海洋哺乳動物如鯨豚群體擱淺?是否引起海洋哺乳動物及其所依賴的生態(tài)物種(如魚)發(fā)生聽力損傷?近年來一直存在爭論。一方面,隨著西方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逐步得到增強,公眾和媒體要求在敏感海域停止使用大型聲吶的呼聲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美國最高法院以國家安全利益至上為由,以5票對4票通過判決,允許美國海軍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海域開展軍事演習時使用聲吶儀,這一裁決立即引發(fā)環(huán)保組織的抗議。目前的現(xiàn)狀是,在濱海生物重點區(qū),美國海軍承諾將低頻主動聲吶的生物接收聲級降低至180dB以下?! 〗陙砻绹鴮姿宜曊{查船集結在日本美軍基地,頻繁在我管轄海域搜集水聲資料。這些調查船裝備的主動低頻聲吶,換能器陣元多達18個,每個陣元的聲源級在215dB,系統(tǒng)的總有效聲源級達到230~240dB。這些活動一方面危害了我國的海洋安全;另一方面對我國管轄海域的哺乳動物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構成了威脅?! ∽罱难芯拷Y果表明,全球變暖導致海水酸化,而酸化的海水削弱了海洋吸收噪聲的能力。越來越大的噪聲對海洋生物世界產生何種影響?如今人們已熟知,鯨和海豚因為人類使用聲吶系統(tǒng)而喪失方向感。
內容概要
近年來,科學界和公眾日益關注并關心地球上海洋資源的保護與保全。主要表現(xiàn)在:有關沙灘關閉、有害藻華、海洋哺乳動物擱淺等方面的專題科學論文和科普論文在增多。其中最為敏感、最有爭議、但是所知又最少的主題是人為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茖W家和非專業(yè)人員都充分認識到海洋中人為聲波來自各種聲源:包括商船航行、石油勘探開采,海上建筑、水聲研究和聲吶使用等自然過程,例如風生波浪、地震、降雨和海洋動物的活動也會產生水下聲波。眾所周知,自19世紀中葉工業(yè)化開始以來,海洋噪聲水平開始穩(wěn)步上升。按常規(guī)預測,該趨勢在近年內還將繼續(xù),但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這個假設。許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逐步增強人們關于噪聲對哺乳動物各種影響的意識和關注,如對棲息地、輔助通信系統(tǒng)和動物行為的影響。然而,人們對海洋噪聲特性的細節(jié)所知甚少,是人為活動還是自然過程引起?至于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健康及其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短期和長期影響人們知道得更少。 正是在這么多不確定性因素存在的背景下,委員會開始工作。應聯(lián)邦政府機構兼國家海洋伙伴計劃(該計劃發(fā)起機構為美國海軍研究署、美國海洋與大氣局、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要求,美國科學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承擔了本研究項目:調查海洋噪聲的認知現(xiàn)狀及其對哺乳動物的影響。本研究要求美國科學研究委員會要: ·評估人為活動及自然過程對海洋環(huán)境噪聲的貢獻,說明海洋環(huán)境噪聲的長期趨勢,特別是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海洋環(huán)境噪聲的長期趨勢。 ·評估不同聲源(自然、商業(yè)、海軍和聲學海洋學研究)的噪聲對海洋哺乳物種的影響,特別是在生物敏感區(qū)域的影響。 ·審議并確定現(xiàn)有海洋噪聲數據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為研發(fā)一種綜合時、空和頻率變量的海洋噪聲模型必須開展的研究提出建議(專欄1)。 委員會舉行了三次公開的會議,聽取了水聲學家、海洋哺乳動物學家、聽力生理學家和海軍海洋學家的意見。委員會審議了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已有的報告(NRC,1994,2000),目前發(fā)表的科學論文、會議報告、模型以及海軍海洋署編輯的數據。 本書是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審議海洋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潛在影響的系列研究報告之三。雖然三個報告的責任極其不同,承擔編寫報告的分委會也不同,但三份報告明確的研究需求卻有許多相同之處。本書在已有報告(NRC,1994,2000)的基礎上提出建議,而不是取代上述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委員會建議:為了更好地理解為減輕人為海洋噪聲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所需要的研究需求,所有三個報告必須全部加以審視。 結論 為了評估水下聲波對海洋環(huán)境的潛在影響,必須同時考慮海洋環(huán)境噪聲和可識別的聲源。水聲界使用術語“環(huán)境噪聲”專指無數不可識別聲源發(fā)出的喧鬧聲,即可能知道噪聲源的類型,但無法識別來自特定聲源的噪聲。在研究海洋噪聲可能對哺乳動物的影響中,特定聲源發(fā)出的噪聲也很重要。因此,本書使用的術語“海洋噪聲”指的是所有類型的噪聲源。 海洋中聲波來源廣泛,既有自然聲源,也有人為聲源。后者包括海洋活動中有意為之的或無意形成的噪聲。自然過程的非生物聲源包括風生波浪、地震、降雨和冰破裂。自然生物聲源包括鯨的“歌”聲、海豚的“喀嗒”聲和魚的發(fā)聲。人為聲波由一系列活動產生,包括商業(yè)航行、地球物理勘探、油井鉆探和開采、疏浚和海洋建設、聲吶系統(tǒng)以及海洋科學研究。有意生成的噪聲具有明確的目的,例如采取地震法勘探以發(fā)現(xiàn)新的油氣構造。無意形成的噪聲是其他活動附帶產生的,如大洋船舶輻射的機械噪聲。 要正確計算全球海洋噪聲通量,必須既計算環(huán)境本底噪聲,也要計算可識別聲源的噪聲。全球噪聲總通量通過將接收的噪聲譜進行時間空間平均而得出。時間上稍縱即逝的噪聲和空間上的局部海域的噪聲在該平滑過程中不起作用。傳統(tǒng)統(tǒng)計方法指出:深海噪聲總通量(時空平均值)來自兩大聲源:頻率范圍從1 Hz-100 kHz以上的風生海洋波浪和低頻(5 Hz至幾百赫茲)的商業(yè)航運。顯然,傳統(tǒng)方法只是計算噪聲通量的方法之一,但不一定適合評估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 確定海洋噪聲水平長期趨勢的數據非常有限。海洋噪聲水平隨著1950年左右開始的工業(yè)化革命而上升,但這種趨勢在21世紀如何延續(xù)卻不清楚。實際上,商船噪聲是唯一可以按照科學方法推測其長期趨勢的領域。一方面,過去50年商船數量顯著增加(以及有限的噪聲觀測),意味著船舶交通產生的噪聲水平以15dB量級逐漸上升;另一方面,新型船舶可能更安靜,對船舶輻射噪聲與船舶參數(如總噸位、船長、船速)之間關系的認識不足以形成可靠的預報能力。雖然海洋噪聲特性長期趨勢的數據非常有限,海洋噪聲影響海洋生物的數據更少,但現(xiàn)有數據足以證明必須加強研究和關注海洋噪聲的趨勢。 海洋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影響的相關觀測非常有限。海洋環(huán)境噪聲和可識別聲源對海洋哺乳動物短期和長期的影響人們了解得很少,沒有文字證明海洋噪聲是各種情況下海洋哺乳動物死亡的生理學致因。另一方面,在環(huán)境噪聲和人為噪聲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海洋哺乳動物會改變其發(fā)聲方式。而且,我們對環(huán)境噪聲對海洋生物的長期影響則了解得更少。潛在的影響包括聽力靈敏度改變、行為模式改變、聲波引起的精神脅迫和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 與描述海洋哺乳動物分布、聽力和行為的模型相比,描述海洋噪聲的模型受到更好的研究。將這兩種模型結合起來是最大的挑戰(zhàn)。作為反潛戰(zhàn)研究的一部分,美國海軍研發(fā)了種類繁多的環(huán)境噪聲模型和數據庫。但是關注海戰(zhàn)情形意味著這些環(huán)境噪聲模型和數據庫并不適合于在海洋哺乳動物中的應用。海洋哺乳動物棲息地和分布模式模型以及將音量與響應聯(lián)系起來的影響模型受到數據太少的嚴格限制。為了提供一種能夠認識和管理海洋哺乳動物與噪聲相互作用的有用產品,必須擴充、升級和協(xié)調現(xiàn)有的數據庫以使海洋哺乳動物模型和海洋噪聲模型二者之間得以集成。為了完成模型驗證這一關鍵步驟,記錄完整的數據庫也必不可少。 最近,來自聯(lián)邦和科學原始資料以及媒體的報告指出:使用高能中頻聲吶與喙鯨擱淺之問有聯(lián)系。軍事演習中使用多種高能中頻(1~10 kHz)聲吶,在時空上都使人密切聯(lián)想到最近發(fā)生的喙鯨大量擱淺事件。一篇喙鯨早先擱淺的綜述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預期,在喙鯨近岸棲息地的軍事演習中,使用多種中頻聲吶與喙鯨擱淺之間至少存在間接關系。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近期事件的有關新聞報道,將擱淺歸因于“聲損傷”,聲損傷是損害的一種明確形式。在喙鯨的擱淺事件中,觀察到的損傷可歸因于許多與聲波有關的直接和間接原因,但是在與聲暴露無關的環(huán)境中也觀察到陸地哺乳動物出現(xiàn)相似的損傷。在迄今為止的喙鯨擱淺事件中,仔細取樣和分析整只動物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使得確定性診斷成為問題。就本書而言,至今已仔細分析了八個相對較新的樣本。因為在時空上重復聯(lián)想到軍事演習中的聲吶與鯨擱淺之問的關系,聲吶與鯨擱淺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是有說服力的,但是這種關聯(lián)與擱淺動物的死因機制并不是同義的。所有案例的死因歸結為體溫過高,但是在案例中看到的異常損傷其精確原因仍未確定。鑒于本結論的初步性質,本書沒有仔細討論NATO/SACLANT水下研究中心的報告(D'Amieo和Verboom,1998)和美國海洋大氣局一海軍中期聯(lián)合報告。但是,顯然這是一個需要更多研究的主題。Evans和England概述的研究計劃是一個好的開端。 建議 一個聯(lián)邦政府部門應作為海洋噪聲研究的發(fā)起者受命調查研究并監(jiān)測海洋噪聲及其對海洋生物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噪聲對哺乳動物的影響以及海洋噪聲的長期趨勢。需要聯(lián)邦領導下列工作:(1)特別在海洋哺乳動物的棲息地監(jiān)測海洋噪聲;(2)收集并分析現(xiàn)有海洋活動數據庫;(3)協(xié)調研究工作以確定海洋噪聲的長期趨勢及其對海洋生物的可能后果。 為了提供參考數據庫、確定目前的研究局限、更好地理解海洋中的噪聲,應該收集、集中、組織和分析涉及人工聲源海洋噪聲的現(xiàn)有數據。目前,航運、地震勘探、油氣開采、海洋和海岸帶建設及其他海洋活動產生的噪聲數據要么不知道,要么很難分析。原因是這些數據由不同的機構持有,如工業(yè)數據庫公司、船舶工業(yè)集團和軍事組織。為了有關各方能改進訪問這些數據集的能力并在研究中得以應用,供論文發(fā)表、教學以及管理和監(jiān)管的用途,將所有數據歸入單一數據庫是有利的。該數據庫應該是分布式網絡的互連數據庫,使用標準化的度量單位。因為海洋哺乳動物和海洋噪聲問題是全球性的,應該鼓勵該數據庫研發(fā)力量的國際合作以及國際間獲取信息。 應該完整報告人為聲源聲信號的特性(如頻率組成、上升沿時間、聲壓和質點速度的時間系列、零至峰值幅度、峰值至峰值幅度、均方幅度、持續(xù)時間、均方幅度在持續(xù)時間內的積分、重復速率)。人為活動噪聲源的每一種信號特性對哺乳動物每個物種的影響可能不同。對聲波與海洋生物之問復雜相互作用的認識沒有達到足以認定聲信號的哪一特性對特定的影響是重要的。因此,應該盡可能測量并記錄多種信號特性,公布瞬態(tài)信號的真實聲壓時問系列是有用的。為了確定不同信號特性的生理和行為響應,必須開展哺乳動物暴露于這些信號特性不斷改變過程的實驗。在特別重要的地理區(qū)域,必須特別注意對海洋噪聲貢獻最大的可能聲源以及對海洋生物有顯著影響的可疑噪聲源。 必須啟動寬頻范圍(1 Hz~200 kHz)的海洋噪聲長期監(jiān)測計劃。監(jiān)測和數據分析必須包括噪聲的平均態(tài)或穩(wěn)態(tài),以及可識別的聲源如地震勘探聲源、聲吶和爆炸聲源,這些聲源在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噪聲數據集里沒有得到鑒別。聲數據收集應該與已啟動的全球海洋觀測系統(tǒng)(正在美國和其他地方討論)相結合,應該啟動長期噪聲趨勢預報模型研發(fā)的研究計劃。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數據應該可以及時獲得,以促進工業(yè)、軍事和海洋研究者、操作者和監(jiān)管機構等有關各方作出科學的決策。 海洋噪聲的測量工作必須針對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在完全確知并且詳細描述這些棲息地之前,在沿岸地區(qū)、海洋哺乳動物索餌、遷徙和繁育的鄰近知名區(qū)域開始一項長期的監(jiān)測項目是合理的。當確定新的海洋哺乳動物棲息地時,為了在海洋哺乳動物重要的柄息地提供一幅完整的聲環(huán)境圖像,這些棲息地必須納入聲學調查中。 應該制定一個研究計劃,研究海洋環(huán)境噪聲和可識別聲源與海洋生物短期和長期效應之間可能的因果關系。解決這個具有挑戰(zhàn)性和困難的問題需要生物學家、聲學家之間的多學科工作,以便建立仔細的觀測、理論和建模計劃。該項工作的早期重點應該是分析可識別的高能中頻聲吶與海洋哺乳動物損傷和群體擱淺事件之間的可能聯(lián)系。另外,應該大力研究海洋環(huán)境噪聲對動物長期行為的潛在影響。 無論何時如果可能的話,所有針對海洋哺乳動物開展的研究應該構建成可以預測:所觀測的反應是否體現(xiàn)種群層次的效應?雖然難以獲得人為活動對海洋哺乳動物直接影響的證據,但是確定個體的長期影響或群體的影響更難。少數個體受到直接影響的記錄事例提供了對群體潛在影響的關注,但是沒有測量海洋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群體效應。 為了在全球表征海洋哺乳動物的分布和種群,必須在已知場所之外開展研究。盡管目前有大量的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包括已有報告(NRC,1994)所建議的研究,令人吃驚的是缺乏海洋哺乳動物全球分布的有關信息。對物種的遷徙路徑、繁殖基地和捕食區(qū)域人們了解得相當少。為了預測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行為影響的重要性,必須更好地了解哺乳動物的季節(jié)分布和地理分布,并通過調查數據和使用可預知的海洋學變量如海底地形、底質類型和水體變量。要完成這些龐大的任務需要研發(fā)新的取樣技術和外推技術。 應該開展確定人類活動級別與噪聲之間定量關系的研究。比如,如果船舶類型與噪聲之間存在穩(wěn)定的關系,則船舶航行數據可用于預測船舶噪聲。確定人為噪聲源的可靠標志可以提供額外的建模工具和預測能力,這在長期監(jiān)測有困難或不可能的海域特別有用。海洋中每一類人為活動存在類似的需求。 應該開展研究以描述海洋哺乳動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行為的背景下所發(fā)出聲波的分布和特性。在描述海洋哺乳動物聲技能方面已經取得很好的進展,自然的發(fā)聲模式人們了解得很少,包括發(fā)聲方法和不同發(fā)聲前后之間的關系以及日問變化、季節(jié)變化和空間變化。在局部區(qū)域和有限時間內海洋哺乳動物本身或許是海洋噪聲可能的重要來源,因此這些研究也將關注海洋生物在全球海洋噪聲通量中的貢獻。 人為聲波掩蔽了生物學上重要的聲信息,引起海洋哺乳動物行為的微小變化,使其無法探測其他動物的叫聲或它們自己回聲定位的回聲,這些變化應該開展研究并加以確定。海洋哺乳動物對人類噪聲源的短期影響已經有了有限的記錄,但是沒有關注海洋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長期影響,沒有記錄本底環(huán)境噪聲增強后引起的影響。 應該繼續(xù)開展海洋哺乳動物標記研究以觀察聲信號響應行為的變化,提供仿真建模的重要數據。改進海洋哺乳動物標記技術的工作應該繼續(xù)得到資助。標記技術目前需要兩項改進:(1)數據長期采集標記的持續(xù)時間從幾個月延長至數年,以便觀測行為的年際周期和遷徙模式;(2)高分辨率標記的持續(xù)時間從幾小時擴展至數天,以便更多地收集日行為和環(huán)境線索數據。目前的標記技術可以追蹤海洋哺乳動物個體幾個月??梢愿叻直媛什杉瘮祿臉擞洶▌游锓轿弧⒓铀俣?、發(fā)射或接收聲波,通??墒占∮谝惶鞎r間的數據。在確定多種鯨豚和鰭足類生物的行為模式、將行為與環(huán)境線索相關聯(lián)等方面,這些數據已經證明非常有價值。使用高低分辨本領的標記技術應該繼續(xù)得以發(fā)展以提供更長的研究。 長期精神脅迫的可靠標志是否存在?在典型海洋哺乳動物物種中能否用這些標志區(qū)分噪聲誘發(fā)的精神脅迫以及其他來源的精神脅迫?應該嘗試這些研究工作并加以確定。精神脅迫標志可能是人為活動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長期影響的有用標記。 應該研究噪聲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非哺乳生物的影響。魚類使用聲波的許多方式與海洋哺乳動物交流和感知環(huán)境的方法大致相當。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不了解人為噪聲對魚和其他非哺乳物種包括卵或幼蟲的影響。作為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共棲以及同一食物鏈的成員,噪聲對海洋魚類的影響反過來也將影響海洋哺乳動物。 應該繼續(xù)并完全支持將聲源、聲傳播和海洋哺乳動物集成在一起的建模工作。預測噪聲特性(頻率組成、均方聲級、峰值聲級、聲壓時間序列)及其對海洋哺乳動物影響的仿真建??梢詭椭藗冋J識并減輕海洋噪聲對哺乳動物的有害效應。這樣的計劃至少有一項正在進行中:受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的海洋環(huán)境聲波效應的建模。盡管受限于有限物種且數據集小,聽力(閾值暫時或永久漂移)直接生理效應的建模相對比較直接。應該將這些綜合手段延伸至包括噪聲源的效應,例如隨時問而改變其分布的船舶噪聲、風生碎浪聲和離散生物噪聲。更多的工作應該放在建模,包括針對所有海洋噪聲的海洋物種聽力模型和行為效應模型。 應該研發(fā)并驗證正確反映環(huán)境噪聲的模型,以及可識別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影響的全球海洋噪聲模型。利用平均聲壓譜通量的傳統(tǒng)方法在應用于海洋哺乳動物問題時受限,應該推行更加綜合的方法以便包括對海洋噪聲有貢獻的瞬態(tài)聲源和連續(xù)聲源。為了具備相關海洋哺乳動物全球海洋噪聲模型的研發(fā)能力,委員會的許多建議必須解決,特別是那些有關人工聲源分布和聲源特征的建議。除此之外,由于模型驗證是模型研發(fā)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部分,必須同時實施委員會有關收集高質量、記錄完整的海洋噪聲數據集的建議。 應該制訂計劃來仔細調查研究:解釋喙鯨身上所觀察到的損傷的因果機制、該損傷是物種特有的還是更普遍的問題、高能中頻聲吶聲學如何直接或間接與群體擱淺事件相關聯(lián)。Evans和England(2001)概述的研究計劃是一個良好的工作開端。使用高能中頻聲吶與喙鯨群體擱淺之間的關聯(lián)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機構報告發(fā)布了這兩個事件的初步科學結論,但沒有在同行評議過的文獻中出現(xiàn)?;仡權滚L群體擱淺的已有報告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關聯(lián)的可能性。喙鯨尸體處于可供完整、權威的法醫(yī)分析狀態(tài)的事例幾乎沒有。獲得擱淺喙鯨合適樣本的復雜性以及迄今為止群體擱淺和非群體擱淺的少量數據,妨礙了上述機制的確定以及觀察到的損傷、擱淺與聲吶使用背后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委員會鼓勵海洋聲學界、海洋哺乳生物學家、海洋生物聲學家以及其他產生海洋噪聲的部門如軍方和石油工業(yè)等更加努力地提高公眾對海洋生物學和海洋科學中基本聲學概念的關注,以便公眾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理解研究需求和理解噪聲問題得以解決的巨大潛力。包括環(huán)保人士在內的公眾對海洋中人為噪聲及其對海洋動物的影響非常感興趣。近來在海洋聲學家與公眾之間存在交流鴻溝。海洋科學界與公眾之間的大部分理解分歧源于公眾對基本聲學概念缺乏了解以及科學界無法有效溝通這些概念。聲源級、接收聲級、傳播損失、氣一水之間的物理聲學差異、術語“分貝”是這些概念的例子,這些概念已經被媒體、環(huán)保組織和普通公眾所誤解。
書籍目錄
提要 結論 建議第1章 緒論 1.1 任務陳述 1.2 聲吶方程在生物接受器中的應用 1.3 本書的結構第2章 海中聲源及海洋噪聲的長期趨勢 2.1 緒論 2.2 海洋噪聲的自然聲源 2.3 水下生物聲源 2.4 海洋噪聲的人為貢獻 2.5 油氣工業(yè)活動產生的海洋噪聲 2.6 聲吶 2.7 爆炸聲源 2.8 工業(yè)和建設對海洋噪聲的貢獻 2.9 海洋噪聲的長期趨勢 2.10 其他海洋噪聲源的長期趨勢第3章 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 3.1 海洋生物的聽力 3.2 海洋哺乳動物的聲損傷 3.3 海洋噪聲對哺乳動物行為的影響 3.4 海洋噪聲對聲信號的掩蔽 3.5 海洋哺乳動物對海洋噪聲的適應、敏化和耐受度 3.6 聲誘導應激 3.7 研究海洋哺乳動物行為的新手段 3.8 噪聲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第4章 海洋環(huán)境噪聲的建模與數據庫 4.1 海洋環(huán)境的聲學建模 4.2 噪聲對海洋哺乳動物影響的建模 4.3 數據庫 4.4 總結第5章 結論與建議 5.1 海洋環(huán)境噪聲源 5.2 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噪聲 5.3 海洋噪聲模型 5.4 包羅萬象的建議參考文獻附錄A:委員會成員簡歷附錄B:縮略詞附錄C:水下噪聲模型舉例附錄D:NRC報告的研究建議(1994,2000)附錄E:術語詞匯表附錄F:生物術語
章節(jié)摘錄
為了描述海洋鉆探的聲傳播,用海域分析的傳統(tǒng)方法編輯如表2-4所示的鉆探活動數量隨時間的變化并不是特別有用。無論是不同鉆探技術相對使用百分比的變化,還是淺海深海之間活動分布的變化,并不反映在普通石油鉆塔的估計上。鉆探技術和設備的迅猛變化可能改變所發(fā)出的噪聲,在表中也沒有包括進去。需要測量聲壓級來推斷這些石油工業(yè)技術的變化如何影響海洋噪聲?! ‰x岸構造物安裝將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無意發(fā)出某些局部的噪聲。每年安放海深跨越相當大的少量大構造物,需要動力特別大的船將它們從制造地運往安放海域。該活動持續(xù)幾周,目前每年出現(xiàn)8~10次以下。水下結構的安裝(主要在深海位置)成為越來越平凡的事。還沒有測量這類活動的聲壓級?! ∈烷_采發(fā)出額外噪聲,包括鉆孔、澆鑄、黏結、成孔、抽吸、管道布放、打樁、船舶飛機支援及其他輔助的鉆塔和平臺工作。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