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臨床心電圖學(上下卷)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盧喜烈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盧喜烈  頁數(shù):1439  
Tag標簽:無  

前言

1903年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應用于臨床,Einthoven因發(fā)明心電圖而獲得了1924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一百多年來,心電圖為臨床醫(yī)學和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盡管臨床新技術層出不窮,然而,應用歷史最為悠久、普及范圍最廣的依然是心電圖。哪里有醫(yī)療,哪里就有心電圖,哪里有急診,哪里更有心電圖。心電圖的強大生命力在于應用最簡便、最實用、最可靠、最廉價,又能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重要依據(jù)。心電學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重要的無創(chuàng)技術。我國是世界心電學的強大國家,從事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電生理和心臟起搏的醫(yī)技人員30余萬,每年做心電檢查上億人次!心電圖資源越來越豐富。小小心電波形,內涵博大精深,心電信息浩翰如海,學問無邊。近年來,心電圖學在各個領域里都有重大進展。為全面反映心電圖學領域里的新進展,我在《現(xiàn)代心電圖診斷大全》的基礎上,編寫完成了《30l臨床心電圖學》。本書分140余章,全面系統(tǒng)、由淺入深地介紹了現(xiàn)代心電圖的產生機制、心電圖分類診斷、心房肥大與心室肥大心電圖、急性心肌缺血心電圖、心肌梗死心電圖、臨床各種常見疾病心電圖、心律失常心電圖診斷和鑒別診斷、起搏器心電圖分析和常見的各種心電現(xiàn)象,還介紹了動態(tài)心電圖、運動試驗、心率變異性、心電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等內容。書中附有各種類型的心電圖1500幅。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臨床實用的大型心電學著作,是目前最新也最為全面的心電學工具書。只有學好心電學理論,結合臨床解釋心電圖,才能運用心電圖技術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本書適合于從事心電學技術的醫(yī)師、技師、臨床醫(yī)師、全科醫(yī)師、進修生、研究生、心臟科護士、麻醉科醫(yī)師、社區(qū)醫(yī)師和心電工程技術人員閱讀。學無止境,由于理論水平和臨床心電圖經驗有限,對于書中存在的不足和錯漏,歡迎同仁們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301臨床心電圖學(套裝上下冊)(第2版)》分142章,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臨床心電圖的發(fā)生機制、臨床各種疾病和各種類型心律失常的心電圖表現(xiàn)、發(fā)生機制、診斷、鑒別診斷和臨床意義。內容深入淺出、言簡意骸且新穎、豐富,具有實用性強、可操作性強等優(yōu)點。  此書不僅適合心臟內外科、急診科及重癥監(jiān)護病房的臨床醫(yī)生參考,而且可作為廣大實習醫(yī)師、進修醫(yī)師、輪轉醫(yī)師及社區(qū)醫(yī)師提高的必備大型工具書。

作者簡介

盧喜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軍醫(yī)進修學院導師.汕頭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生物醫(yī)藥技術協(xié)會心電學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電信息學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心電學雜志》編委,《臨床心電學雜志》常務編委。《實用心電學雜志》副總編輯和終身編委。從事心電圖140年,擅長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運動心電圖、起搏心電圖、心電技術研發(fā)開發(fā)與應用。主編《現(xiàn)代心電圖診斷大壘》《12導同步心電圖學》等心電學專業(yè)著作40部,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在國內引起于廣泛影響。首先提出12導同步動態(tài)心電圖的理論。2006年,領導12導同步動態(tài)心電圖課題組,首先于2004年研制出高采樣率的12導同步動態(tài)心電圖系統(tǒng)應用于臨床。

書籍目錄

上卷第1章 心電圖的命名第2章 心臟解剖概述胸部體表標志與標志線心臟的體表投影心臟的位置心臟的外形心臟的房室腔心臟的瓣膜心壁的構造心臟的度量第3章 心肌細胞類型P細胞過渡細胞浦肯野細胞收縮細胞M細胞第4章心臟自律傳導系統(tǒng)及其血供心臟自律傳導系統(tǒng)的組成心臟傳導系統(tǒng)的形態(tài)構造心臟傳導系統(tǒng)的血液供應第5章 心臟神經調節(jié)心臟的神經支配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迷走神經對心臟的作用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相互作用第6章 心肌細胞膜電位靜息電位動作電位第7章 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自律性興奮性(應激性)不應期傳導性第8章 除極波與復極波的形成心肌細胞的除極和復極探查電極位置對波形的影響容積導電的概念P波的形成QRS波群的形成T波的形成心室復極差力第9章 兩次投影心向量概念空間立體P-QRs-T環(huán)的產生機制平面心向量圖的產生機制平面心向量圖的形成一立體P-QRs-T環(huán)的第一次投影心電圖的產生機制——立體向量圖的兩次投影第10章 心電圖機心電描記的基本原理心電圖機的主要組成及功能心電圖機的分類心電圖機性能指標心電圖機的安全性心電圖機正常工作的環(huán)境條件新型數(shù)字化電路心電圖機參數(shù)數(shù)字化12導聯(lián)同步心電圖機計算機自動分析的工作過程及原理第11章 12導聯(lián)心電圖的原理和技術標準導聯(lián)加壓單極肢體導聯(lián)胸壁導聯(lián)Bailey六軸系統(tǒng)胸壁導聯(lián)系統(tǒng)矯正后的導聯(lián)不常用的導聯(lián)F導聯(lián)系統(tǒng)第12章 心電圖描記與測量技術心電圖描記技術心電圖工作常規(guī)心電圖測量技術第13章 心電軸與心臟鐘向轉位心電軸心電的鐘向轉位心電位第14章心電圖報告分類心電圖報告原則和內容正常心電圖異常心電圖第15章 正常心電圖P渡Ta波PR間期PR段QRS波群J點PJ間期sT段T波QT間期QT間期離散度OTCJ-T間朋U波第16章 正常范圍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速竇房結內游走性節(jié)律P波切跡短PR間期隔性q波QRS低電壓心臟鐘向轉位胸導聯(lián)QRS高電壓室上嵴形局限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持續(xù)性幼年型T波迷走神經張力增高T波偏低第17章 可疑心電圖第18章 異常心電圖各波、段及間期異常心律失常心電圖負荷試驗陽性第19章 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左心房肥大第20章 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左心室肥大與左室擴大雙側心室肥大第21章 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缺血心絞痛發(fā)作時的心電圖改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電圖特征變異型心絞痛臥位型心絞痛慢性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xiàn)X綜合性第22章 心肌梗死第23章 高血壓第24章 心肌病第25章 肺栓塞第26章 風濕性心臟辨膜病第27章 心包炎第28章 心肌炎第29章 右位心第30章 房間隔缺損第31章 室間隔缺損第32章 法洛四聯(lián)癥第33章 動脈導管未閉第34章 三尖瓣畸形第35章 肺動脈疾病第36章 主動脈瓣疾病第37章 其他先心病第38章 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第39章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第40章 神經系統(tǒng)疾病第41章 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第42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第43章 泌心尿系統(tǒng)疾病第44章 小兒胎兒和老年心電圖第45章 電解質亂第46章 藥物與心電圖第47章 電交替第48章 早期復極第49章 心律失常總論第50章 心電停搏第51章 病竇綜合征第52章 正常竇性心律第53章 竇性心律不齊第54章 竇性心動過速第55章 竇性心動過緩第56章 過緩的房性逸搏與房性心動過緩第57章 過緩的交界性逸搏與交界性心動過緩第58章 過緩的室性逸搏與室性心動過緩第59章 房性逸搏與房性心律第60章 交界性逸搏與交界性心律第62章 加速的交界性逸搏與加速的房性心律第63章 加速的交界性逸搏與加加速的交界性心律第64章 加速的室性逸搏與加速的室性心律第65章 竇性期前收縮第66章 房性期前收縮第67章 交界性前收縮第68章 室性期前收縮第69章 房性心動過速第70章 室性心動過速第71章 室性心動過速第72章 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下卷第73卷 QRS心動過速第74章 雙向性心動過速第75章 寬QRS心動過速第76章 心房撲動第77章 心房顫動第78章 心室撲動第79章 心室撲動第80章 竇房傳導陰滯第81章 心房內傳導陰滯第82章 房室傳導陰滯第83章 右束支傳導陰滯第84章 左束支傳導陰滯第85章 分支阻滯第86章 雙束支傳導陰滯第87章 雙支阻滯第88章 三支阻滯第89章 不定型心室內傳導阻滯第90章 預激綜合證第91章 起搏心電圖第92章 游走節(jié)律第93章 心律不齊第94章 竇房交界性心律失常第95章 房室結多徑路傳導現(xiàn)象第96章 反復搏動第97章 并行心律第98章 房性融合波第99章 室性融合波第100章 傳出陰滯第101章 意外傳導第102章 干擾現(xiàn)象第103章 時相性心房內差異傳導第104章 非時相性心房內差異傳導第105章 時相性心室內差異傳導第106章 非時相性心室內差民傳導第107章 干擾性分離第108章 蟑聯(lián)現(xiàn)象第109章 文氏現(xiàn)象第110章 3相傳導阻滯第111章 4相傳導阻滯第112章 節(jié)律重整第113章 隱匿傳導第114章 折返現(xiàn)象第115章 PCI時的心電圖第116章 心臟術后心電圖第117章 心導管檢查中的心電圖第118章 心電機械分離第119章 臨終時心電圖第120章 心電圖藥物試驗第121章 動態(tài)心電圖第122章 運動試驗第123章 竇房結電圖第124章 經食管心房調搏第125章 心臟電生理基礎第126章 P波第127章 QRS波群第128章 ST段第129章 T波第130章 J波第131章 Brugada波與Brugada綜合征第132章 U波第133章 PR間期與PR段第134章 QT間期第135章 特殊的波第136章 T波電交替第137章 P波離散度第138章 QT離散度第139章 竇性心率震蕩第140章 心率變異性第141章 心電信息管理系統(tǒng)第142章 梯形圖在分析心律失常的應用附錄一 心電圖標準化與解析建議附錄二 不同心率時QT間期正常值附錄三 用I與III導聯(lián)QRS波群測量心電軸附錄四 以I、aVF導聯(lián)QRS波群測量心電軸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竇房結動脈60%的人發(fā)源于右冠狀動脈的右房前支,40%的人發(fā)自左冠狀動脈回旋支,少數(shù)人的竇房結接受左、右冠狀動脈雙重血供。竇房結動脈病變,可引起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及竇性停搏等竇性心律失常。竇房結靜脈與竇房結動脈并行,經心小靜脈匯流人右心房。竇房結動脈起自右冠狀動脈者,多數(shù)距冠狀動脈起點的2.cm 以內,經升主動脈右側,沿右房前壁上行,被右心耳掩蓋,穿過房間隔前緣,到達上腔靜脈口,以逆鐘向環(huán)繞該口在上腔靜脈口前緣分兩支,一支上行,另一支進入界嵴和竇房結,兩支共同環(huán)繞上腔靜脈口。竇房結動脈變異者.是以單支呈順鐘向環(huán)繞上腔靜脈口,少數(shù)竇房結動脈來自右房中間支,在心臟銳緣處起始于右冠狀動脈,沿右房外側面上升至上腔靜脈根部進入竇房結。少數(shù)竇房結動脈為右冠狀動脈終支的延續(xù),即右冠狀動脈主干越過房室交點,沿冠狀溝向左行走,在左肺靜脈與左心耳之間轉向右到達上腔靜脈口,分布于竇房結。竇房結動脈起自左冠狀動脈者,大多是左房前支的延續(xù),發(fā)生部位距左冠狀動脈起點的1.5cm以內。起始于旋支者,向左經左心耳與左肺靜脈之間,再沿左房前壁上行,向右達前房間溝.最后轉向右上方至上腔靜脈口供應竇房結。少數(shù)左竇房結動脈為左旋支末端的延續(xù),行走于左房后壁上行,經彳『肺靜脈與下腔靜脈之間,向右上到達上腔靜脈口,進入竇房結。竇房結動脈在結內的分布非常豐富,結內小動脈與心房壁內小動脈吻合,形成竇房結血液供血的側支循環(huán)。竇房結內動脈血管的密度大約是竇房結橫斷面積的14%,在結內由小動脈管徑所占竇房結的面積是鄰近心房壁小動脈管徑所占面積的8倍。與竇房結內起搏細胞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有關。竇房結動脈進入竇房結后,失去血管壁中膜的外肌層,并以結細胞代替其外膜,由于結內小動脈管壁變薄,竇房結細胞更接近血管腔,致使竇房結對結內血壓改變和體液因素非常敏感。竇房結動脈的構造特點,使其更適合于機械性和化學性沖動的傳遞。竇房結的靜脈無主干與同名動脈伴行,有小靜脈直接注入右心房或上腔靜脈。二、結間束的血液供應結間束的血液由竇房結動脈供應。不論竇房結動脈發(fā)自右冠狀動脈,還是左冠狀動脈,其分支的走行常與前、中結間束的部分行程和后結問束的大部分行程相一致,供血給結間束的相應部分。行經下腔靜脈瓣和房間隔后緣的結間束部分,由房室結動脈、左房后支和右房后支供血。位于房間隔內的結間束由發(fā)自旋支的房間隔前動脈供血。由此可見竇房結動脈病變還可能同時影響到結間束的電生理特性,出現(xiàn)竇房傳導障礙、不全性房內傳導阻滯、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

編輯推薦

《301臨床心電圖學(套裝上下冊)(第2版)》是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301臨床心電圖學(上下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