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鄧運華,李建平 著  頁數(shù):177  字數(shù):310000  

內容概要

淺層油氣藏是指下生上儲,烴源巖深而油氣層淺,油氣經(jīng)過了長距離垂向運移而形成的油氣藏。本書以渤海油區(qū)為例,從沉積、構造、油氣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等方面探討了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其中,詳細論述了凹陷下組合富集型、凸起上組合富集型和凹陷一凸起上、下組合平均富集型的油氣差異聚集理論;斷裂一砂體油氣運移“中轉站”的新模式;高能富砂與低能貧砂三角洲形成機理及判別新方法;地層一斷層組合控制淺層富集部位,臨界蓋層質量控制淺層油藏商業(yè)性;小凸起上的大背斜是形成新近系油田的理想配置等,從諸多因素評價了晚期強烈斷層活動對淺層油氣藏形成的作用。    本書可供從事石油地質方面的中高級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作為石油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的參考用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石油地質背景  第一節(jié) 古近系構造    一、凸起特征    二、凹陷特征    三、斷層特征  第二節(jié) 古近系沉積   一、始新世沉積   二、漸新世沉積  第三節(jié) 古近系湖相碳酸鹽巖形成環(huán)境及特征    一、粒屑白云巖的形成環(huán)境    二、粒屑白云巖的物理特征    三、生物碎屑白云巖的地震反射特征  第四節(jié) 古近系三角洲沉積及儲層特征    一、物源及水動力條件是控制三角洲砂巖含量的主要因素    二、判斷高能富砂和低能貧砂三角洲的主要標志  第五節(jié) 古近系烴源巖    一、沙四段烴源巖    二、沙三段烴源巖    三、沙一段烴源巖    四、東三段烴源巖    五、凹陷評價  第六節(jié) 古近系及潛山油氣藏    一、披覆背斜油氣田    二、斷塊油氣田    三、斷鼻油氣田    四、地層-巖性油氣田    五、潛山油氣田第二章 新近系構造特征  第一節(jié) 構造區(qū)劃    一、張性斷層弱活動區(qū)    二、張性斷層強活動區(qū)    三、張-扭斷層強活動區(qū) 第二節(jié) 構造演化    一、弱張應力區(qū)構造演化    二、強張應力區(qū)構造演化    三、強張-扭應力區(qū)構造演化 第三節(jié) 斷層特征    一、斷層力學性質    二、斷層展布    三、斷層級次  第四節(jié) 斷層與油氣    一、斷層對油氣藏形成的正面作用    二、斷層對油氣藏形成的負面作用第三章 新近系沉積特征  第一節(jié) 沉積背景    一、渤海海域及圍區(qū)基巖類型及分布    二、渤海周緣的水系  第二節(jié) 地層層序    一、巖石地層    二、生物地層    三、年代地層    四、層序地層    五、與鄰區(qū)的對比關系  第三節(jié) 主要沉積體系及沉積相類型    一、渤海海域新近系存在湖泊沉積    二、主要沉積體系及沉積相類型  第四節(jié) 沉積演化與沉積體系分布    一、沉積環(huán)境及其變遷    二、沉積體系分布    三、沉積演化第四章 新近系油氣藏特征  第一節(jié) 披覆背斜油氣藏    一、蓬萊l9—3油田    二、曹妃甸1 1—1油田  ……第五章 新近系成藏的主控因素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