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探區(qū)油氣勘探理論與實踐

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石油工業(yè)  作者:王永春  頁數:448  字數:733000  

內容概要

本書對吉林探區(qū),包括松遼盆地南部、伊通地塹的構造地質學、沉積學、石油地質學和地球化學等方面進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并對先進勘探技術的應用和勘探經驗進行了介紹。這些理論及勘探技術與方法,對松遼盆地南部油氣勘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其他陸相盆地油氣藏的研究和勘探也有借鑒意義。    本書為油氣勘探工作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勘探理論和實際應用資料,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學習參考。

書籍目錄

上篇 松遼盆地南部 第一章  松遼盆地南部構造地質特征    第一節(jié)  盆地區(qū)域構造背景及基底構造    第二節(jié)  盆地演化特征    第三節(jié)  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及其特征    第四節(jié)  斷層特征 第二章  地層層序與沉積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地層層序劃分和層序特征    第二節(jié)  沉積環(huán)境與沉積相    第三節(jié)  沉積體系特征與展布 第三章  松遼盆地南部烴源巖與石油地球化學    第一節(jié)  烴源巖分布特征    第二節(jié)  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    第三節(jié)  石油地球化學特征    第四節(jié)  油源對比 第四章  松遼盆地南部儲層特征及分布    第一節(jié)  儲層類型    第二節(jié)  砂巖儲層特征    第三節(jié)  裂縫性儲層特征    第四節(jié)  火山巖儲層特征 第五章  松遼盆地南部流體特征與含油氣系統    第一節(jié)  油氣水性質    第二節(jié)  蓋層和含油氣組合    第三節(jié)  含油氣系統劃分及其特征 第六章  松遼盆地南部油氣藏類型及聚集規(guī)律    第一節(jié)  油氣藏類型與特征    第二節(jié)  油氣分布規(guī)律和控制因素 第七章  松遼盆地南部天然氣的形成與分布規(guī)律    第一節(jié)  天然氣成因類型和氣源    第二節(jié)  典型天然氣藏解剖    第三節(jié)  天然氣分布規(guī)律中篇  伊通地塹 第八章  伊通地塹主要地質特征    第一節(jié)  伊通地塹勘探概況    第二節(jié)  伊通地塹主要地質特征 第九章  伊通地塹主要地質特征    第一節(jié)  烴源巖特征及生排烴作用    第二節(jié)  伊通地塹儲蓋層特征及分布第十章  伊通地塹油氣藏特征與分布規(guī)律     第一節(jié)  油氣藏特征    第二節(jié)  油氣藏形成機制    第三節(jié)  油氣分布規(guī)律    第四節(jié)  油氣富集和分布的主控因素下篇  吉林油氣勘探實踐 第十一章  吉林油氣區(qū)勘探現狀與簡史    第一節(jié)  勘探現狀    第二節(jié)  勘探歷程 第十二章  油氣勘探發(fā)現與實踐實例解剖   第一節(jié)  背斜構造油藏勘探發(fā)現與實踐    第二節(jié)  復雜斷塊構造油藏勘探發(fā)現與實踐——木頭油田    第三節(jié)  低阻油氣田的勘探發(fā)現與實踐——大老爺府油田    第四節(jié)  構造與巖性復合型油藏勘探發(fā)現與實踐    第五節(jié)  巖性油藏勘探發(fā)現與實踐    第六節(jié)  稠油油田的勘探發(fā)現與實踐——套堡油田 第十三章  吉林油氣勘探理論    第一節(jié)  吉林油氣勘探地質理論認識回顧    第二節(jié)  松遼盆地南部大型巖性油藏形成理論 第十四章  吉林油田油氣勘探方法與技術    第一節(jié)  吉林油氣勘探技術發(fā)展歷程    第二節(jié)  油氣勘探配套技術與應用 第十五章  吉林含油氣區(qū)油氣資源評價    第一節(jié)  國外油氣資源評價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第二節(jié)  國內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現狀    第三節(jié)  吉林探區(qū)初次、二次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及特點    第四節(jié)  三次油氣資源評價 第十六章  吉林含油氣區(qū)勘探潛力和發(fā)展戰(zhàn)略    第一節(jié)  資源潛力與勘探目標    第二節(jié)  未來勘探發(fā)展趨勢預測    第三節(jié)  勘探思路與勘探發(fā)展戰(zhàn)略 第十七章  油氣勘探經驗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松遼盆地是中國東部具斷坳雙重結構的大型中一新生代沉積盆地,屬于弧后裂谷盆地,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兩種動力控制:一是地殼深部地幔物質的熱動力,上地幔隆起大陸殼張裂;二是太平洋板塊向亞洲大陸俯沖形成的動力。盆地早期發(fā)育主要受第一種動力的控制,中、晚期發(fā)育主要受第二種動力控制,由于兩種動力性質的差異,使盆地在發(fā)展過程中表現為早期裂谷、中期坳陷和晚期抬升褶皺的特點。一、區(qū)域構造背景松遼盆地大地構造位于天山一興蒙地槽褶皺系的東端,屬于吉黑地槽褶皺系,西部為早海西褶皺帶和晚海西-印支褶皺帶,東北部是加里東增生褶皺帶,南鄰華北地臺北緣——加里東增生褶皺帶。盆地邊界受深斷裂控制,西部為嫩江斷裂,南部為開源一赤峰斷裂,東部為依蘭-伊通斷裂,北部受塔溪一雞西斷裂控制。盆地基底具有拼合特征(圖1-1)?;讛嗔芽刂婆璧氐男纬珊桶l(fā)育,同時對上覆蓋層沉積及構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松遼盆地處于上地幔隆起帶上,中-新生代沉積最厚的地帶,恰是莫霍面上拱最高、地殼最薄的地帶,呈明顯的鏡像對稱關系。莫霍面拱起走向為北北東向,與松遼盆地走向一致(圖1-2)。這使得松遼盆地具有較高的地溫梯度和較快的沉積速率,平均地溫梯度為4.2℃/100m,最高可達8.9℃/100m,這是中國諸盆地中地溫梯度最高的;視沉積速率為0.17mm/a,坳陷期視沉積速率為0.78mm/a,小于華北地區(qū),而大于西部諸盆地。松遼盆地南部是中一新生代具有斷坳雙重結構的大型復合型沉積盆地,依盆地演化發(fā)育了具有“斷”、“坳”雙層結構性質的沉積蓋層(圖1-3)。在斷陷構造層內發(fā)育了梨樹、德惠、王府、長嶺等多個斷陷,斷陷之間主要以凸起相過渡,整體上形成斷凸相間的構造格局,由此控制著深層烴源巖、儲層的分布;坳陷構造層在繼承古構造的基礎上,以平穩(wěn)沉降為主,在坳陷構造層沉積末期,東南隆起區(qū)在擠壓應力作用下整體上反轉抬升,并且持續(xù)至古近紀末,造成沉積蓋層嚴重剝蝕,并且形成一系列的反轉構造(圖卜3)。二、基底性質松遼盆地基底是晚古生代末至早中生代初所固結的大陸地殼。從區(qū)域陸殼建造、改造和陸殼成熟度三方面分析,組成松遼盆地基底的陸殼成分并非是統一造陸環(huán)境下的產物,而是一個拼合陸殼。盆地南部或盆前的基底基巖主要是上古生界石炭、二疊系變質巖及同期巖漿巖,盆地南緣分布有志留系、泥盆系變質巖(圖1-4)。根據南部鉆井資料分析,大致以長春一通榆為界,南部為變質程度較深的片麻巖和變質巖,為早古生代吉林加里東褶皺系,北部為變質程度較淺的板巖、蝕變火山巖,伴有大量花崗巖侵入體,為晚古生代吉林海西褶皺系。它們均是西伯利亞地臺和中朝準地臺之間的古生代中亞海槽收縮回返的產物。

編輯推薦

《吉林探區(qū)油氣勘探理論與實踐》由石油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吉林探區(qū)油氣勘探理論與實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