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振幅解釋

出版時間:2006-12  出版社:石油工業(yè)  作者:Fred J.Hilterman  頁數(shù):160  字數(shù):272000  譯者:孫夕平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從巖石物理變換式和反射系數(shù)方程出發(fā),論述了地震振幅解釋的系統(tǒng)方法,提供了一套烴類檢測的技術(shù)手段和經(jīng)驗法則。通過總結(jié)前人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書中建立了地下巖石特性和地震振幅相關(guān)聯(lián)的理論基礎(chǔ)和經(jīng)驗關(guān)系,給出了大量的AVO屬性和解釋方法,在識別烴類特征、證實油氣成藏組合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針對三類情形下的AVO,結(jié)合模型和大量實際例子,分析了各自的特性和地震響應(yīng),提出了適合的解釋流程及屬性特征組合。  本書理論講述清楚易懂,技術(shù)方法新穎可靠,實例典型,地質(zhì)分析透徹。書中介紹的內(nèi)容在理論和方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和先進性,對從事地球物理解釋和地質(zhì)分析的研究人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Fred J.Hilterman畢業(yè)于美國科羅拉多礦業(yè)學(xué)院,獲得地球物理工程碩士學(xué)位和地球物理學(xué)博士學(xué)位。在Mobil供職期間(1963-1973年),他曾從事過野外和工程評價工作,后來擔任野外研究實驗室主任。1973年,他到休斯敦大學(xué)擔任地球物理學(xué)教授。在休斯敦大學(xué)任教期間,他協(xié)助建立

書籍目錄

1 緒論 1.1 地震解釋的哲學(xué)觀點  1.1.1 解釋的四個步驟  1.1.2 解釋目標的擴展 1.2 歷史回顧 1.3 基本原理 1.4 本書的目的2 巖石物理 2.1 縱波、橫波、密度和泊松比 2.2 建立區(qū)域和局部的巖石特性趨勢線  2.2.1 海平面與海底基準面  2.2.2 有效壓力  2.2.3 砂巖和頁巖的速度與密度趨勢線 2.3 速度與密度之間的經(jīng)驗關(guān)系  2.3.1 Gardner的速度-密度變換式  2.3.2 Wyllie的速度-孔隙度變換式  2.3.3 Raymer-Hunt-Gardner(R-H-G)的速度-孔隙度變換關(guān)系  2.3.4 Han的速度-孔隙度-粘土含量變換式  2.3.5 Castagna的腳-vs變換式 2.4 體積模量間的關(guān)系  2.4.1 Voigt,Reuss和Hill(V-R-H)的模量模型--估算Kma  2.4.2 Wood孔隙流體模量模型--估算Kn  2.4.3 Batzle和Wang對孔隙流體特性的估算  2.4.4 Biot系數(shù) 2.5 波的傳播理論  2.5.1 Gassmann方程  2.5.2 流體替代的驗證  2.5.3 總結(jié)--流體替代模擬實例 2.6 地質(zhì)解釋3 地震反射振幅 3.1 法向入射振幅  3.1.1 極性問題  3.1.2 反射和透射系數(shù) 3.2 振幅的幾何特征  3.2.1 地質(zhì)界面反射回來的子波  3.2.2 薄層和過渡層速度響應(yīng)  3.2.3 小面積和小體積的響應(yīng)  3.2.4 振幅、相位和時間畸變  3.2.5 多層界面的關(guān)系 3.3 振幅與入射角  3.3.1 流體-流體界面  3.3.2 固體-固體界面  3.3.3 固體--固體界面--大速度差異  3.3.4 固體--固體界面--小速度差異 3.4 Zoeppritz方程的線性近似  3.4.1 巖石特性模型  3.4.2 Bortfeld方程分析  3.4.3 AVO與巖石模量的關(guān)系  3.4.4 Zoeppritz方程的線性近似  3.4.5 Shlaey方程和入射角的關(guān)系  3.4.6 模擬:精確解與近似解 3.5 各向異性介質(zhì)中的線性近似方程  3.5.1 各向異性介質(zhì)的特性  3.5.2 測量與應(yīng)用4 烴類特征識別 4.1 20世紀70年代烴類的識別和分類  4.1.1 地震振幅的定性分析 4.2 AVO分類與烴類的識別 4.3 AVO異常的油田實例  4.3.1 第3類AVO異常--亮點  4.3.2 第2類AVO異常--相位反轉(zhuǎn)  4.3.3 第1類AVO異常--暗點 4.4 烴類指示的總結(jié)  4.4.1 烴類指示5 “快速解析”經(jīng)驗法則 5.1 Shuey方程交會圖  5.1.1 Koefoed的觀測結(jié)果  5.1.2 Shley方程的圖解 5.2 根據(jù)測井曲線進行AVO預(yù)測 5.3 深水地震巖石特性標定  5.3.1 可用的資料  5.3.2 速度和密度趨勢--巖性和壓力  5.3.3 速度和密度趨勢--端員巖性  5.3.4 端員巖性的巖石特性交會圖  5.3.5 異常巖性  5.3.6 結(jié)論6 AVO斜率和截距屬性 6.1 根據(jù)反射率識別孔隙流體  6.1.1 斜率和截距對孔隙流體變化的敏感度  6.1.2 Smith和Gidlow的流體因子  6.1.3 λ-ρ孔隙流體判別式  6.1.4 其他反射率關(guān)系  6.1.5 A/B分析  6.1.6 第1類、第2類、第3類AVO的A/B 6.2 預(yù)測孔隙流體和巖性的交會圖  6.2.1 巖石特性交會圖  6.2.2 反射系數(shù)交會圖 6.3 地震AVO屬性交會  6.3.1 求取截距和斜率道  6.3.2 AVO反演求取截距和斜率的精度  6.3.3 有限帶寬地震AVO屬性交會  6.3.4 地震剖面交會  6.3.5 對地震交會的評論 6.4 斜率和截距估計中的誤差  6.4.1 截距和梯度的統(tǒng)計相關(guān)性  6.4.2 剩余NMO對截距和梯度估計的影響  6.4.3 彈性阻抗7 實例分析 7.1 第3類AVO--巖性識別  7.2 第3類AVO--Ursa:墨西哥灣深水油田  7.2.1 井標定  7.2.2 振幅分析 7.3 第2類AVO--坐標軸旋轉(zhuǎn)和交會圖  7.3.1 地層模型  7.3.2 墨西哥灣實際數(shù)據(jù)  7.3.3 評論 7.4 第2類AVO--利用各向異性NMO進行孔隙流體識別  7.4.1 簡介  7.4.2 年代地層和巖性地層的反射  7.4.3 巖石物理模型  7.4.4 測井資料  7.4.5 各向異性效應(yīng)  7.4.6 野外實際數(shù)據(jù)  7.4.7 討論  7.4.8 結(jié)論 7.5 第1類AVO--孔隙流體識別:各向異性NMO和模擬  7.5.1 簡介  7.5.2 深水濁積巖成藏組合  7.5.3 討論8 評論及展望 8.1 振幅解釋的第二個時代 8.2 與眾不同的振幅異常 8.3 主要挑戰(zhàn)  8.3.1 勘探困難區(qū)  8.3.2 未來挑戰(zhàn)  8.3.3 最后的評論致謝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1 緒論  1.1 地震解釋的哲學(xué)觀點  地震解釋的目標是什么?當今的目標和40年前的目標一樣嗎?當今的三維地震資料和計算機工作站使解釋能力得到巨大提高,這在40年前是不能想像的。然而,這僅僅是實現(xiàn)目標使用工具上的變化。地震解釋的目標和地震資料的頻率成分不同,不隨時間而變化?! D1.1.1列出了解釋工作的目標,是Jakosky在1960年出版的書上給出的闡述。第一個目標是“識別烴類異?!?,這仍然是當今地震解釋的最高要求。然而,我們的識別準則在現(xiàn)代的真振幅采集和處理中已經(jīng)得到極大增強,地震振幅已成為了識別潛在烴類儲層的一個主要依據(jù)?! 〉诙€目標是“證實烴類異常”。該目標應(yīng)該擴展為包括地層格架解釋,通過地震波形特征的解釋就可實現(xiàn)。但這需要在地質(zhì)格架的構(gòu)造解釋中結(jié)合地層的驗證。簡而言之,找出異常,做出構(gòu)造圖,并確保地震反射振幅與構(gòu)造解釋保持一致。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地震振幅解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詳細介紹的巖石物理工作的常規(guī)方法和技術(shù),孫老師翻譯的也很地道,很好很好,至少看兩遍!
  •   比較專業(yè),很好的翻譯書,原作者在這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豐富,值得信賴,翻譯的水平還不錯。
  •   書質(zhì)量很好,有速度
  •   看同事都買了的,也就跟風了,大概看了下覺得還行
  •   石油物探專業(yè)非常好的教材和參考書
  •   絕度正版
  •   正版書 很好 送貨速度也快
  •   內(nèi)容不是很多,很詳細,可以做為一般參考書
  •   有點晦澀,專業(yè)人士可以閱讀
  •   我認為這本比定量地震解釋更復(fù)雜一些,不好理解
  •   這本書是很難買到的。有些頁數(shù)怎么有點發(fā)黃了呢?但總體還是不錯的。也比較滿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