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應急管理

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作者:張乃平,夏東海 編著  頁數(shù):304  字數(shù):350000  

前言

  千百年來,人們趨利避害,防禍祈福,始終追求美好、幸福、平安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難免有災禍降臨。自然災害就是其中一種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災禍。盡管人們不愿意而且采取了許多防范措施,但自然災害也是經常降臨,給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威脅與阻礙?!  白匀粸暮Α笔侨祟愘囈陨娴淖匀唤缰兴l(fā)生的異?,F(xiàn)象,其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fā)、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fā)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xiàn)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huán)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huán)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lián)系。自然災害對人類經濟、社會、資源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影響深遠。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并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覈鞘澜缟献匀粸暮ψ顬閲乐氐膰抑?,災害種類多、頻度大、分布廣泛、損失嚴重。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與經濟建設進入高速發(fā)展的軌道,以及世界環(huán)境與氣候的劇烈變化,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演變、危害和影響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

內容概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在與自然災害的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應急管理經驗,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初步建立了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一案三制”(體制、機制、法制及應急預案)建設穩(wěn)步推進。這些都是今后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實施政府應急管理的重要基礎。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能力和水平還遠遠不適應于自然災害發(fā)生及演變的現(xiàn)實,與發(fā)達國家應急能力與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亟須進一步完善與提高。本書在闡述自然災害及其應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概況基礎上,分別從氣象災害、水旱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海洋災害、生物災害等我國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類別角度,闡述分析了各類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和演變情況,并結合我國實際總結、探討了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工作流程、重要環(huán)節(jié)、方法手段以及經驗教訓,同時附以相關的典型案例、法規(guī)或規(guī)范性文件。本書不僅可為應急管理專業(yè)人員作工作參考,也可作為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和應急管理專業(yè)的研究生用書。全書共分為九章,其中,第一、二、四、五、六、七、九章由張乃平編寫,第三、八章由夏東海編寫,并由張乃平負責全書統(tǒng)稿。

作者簡介

張乃平,男,1969年7月生,陜西寶雞人,管理學博士,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中心暨武漢理工大學危機與災害研究中心)骨干研究成員,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訪問學者,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自然災害概述 第一節(jié) 自然災害的含義、成因及其分類 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的特點 第三節(jié) 自然災害的危害 第四節(jié) 我國自然災害的基本概況及分布特點第二章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內涵與外延 第一節(jié)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 第三節(jié)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制 第四節(jié)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運行機制 第五節(jié)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 第六節(jié)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國際借鑒 附錄 重特大自然災害分級標準第三章 氣象災害應急管理 第一節(jié) 氣象災害的概念及其特點 第二節(jié) 氣象災害的應急工作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第三節(jié) 我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的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jié) 進一步改善我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的對策 附錄一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御指南 附錄二 我國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分級標準 典型案例一 雪災之后的應急反思 典型案例二 浙江抵御“云娜”臺風第四章 水旱災害應急管理 第一節(jié) 我國水旱災害應急管理的基本情況 第二節(jié) 我國水旱災害應急管理的組織指揮體系 第三節(jié) 我國水旱災害應急管理的工作流程與機制 附錄水旱災害相關專業(yè)名詞術語及分級響應標準 典型案例:淮河抗洪救災情況第五章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 第一節(jié) 地質災害的概念、分類與分布 第二節(jié) 主要突發(fā)地質災害及其成因 第三節(jié) 主要突發(fā)地質災害的嚴重危害性及其防范 第四節(jié) 我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的原則與組織體系 第五節(jié)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的主要運行機制 典型案例:貴州納雍山體崩塌災害應急情況第六章 地震災害應急管理 第一節(jié) 地震與地震災害概述 第二節(jié) 我國的地震災害情況及抗御形勢 第三節(jié) 我國地震應急管理的工作原則與組織體系 第四節(jié) 地震應急管理的工作機制 第五節(jié) 加強我國地震應急管理的對策 典型案例:新疆伽師——巴楚6.8級地震救災情況第七章 海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 第一節(jié) 海洋災害概述 第二節(jié) 海洋災害應急管理的工作原則和組織體系 第三節(jié) 風暴潮、海嘯、海冰災害應急管理的流程與機制 典型案例:印度洋海嘯緊急救援情況第八章 森林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第九章 生物災害應急管理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3.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危害  (1)對城鎮(zhèn)的危害  城鎮(zhèn)化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標志之一。災害來勢越猛,災情發(fā)展越迅速,城鎮(zhèn)受到的破壞和損失則越嚴重。在各類自然災害中對城市影響最大的是地震、洪水、風暴潮等。此外,龍卷風、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塌陷、冰雪等對城市也構成嚴重的威脅。比如廣州市的氣象水文災害和地質災害,在其建設發(fā)展中,一方面限制了土地利用和開發(fā)的規(guī)模,加大了城市土地開發(fā)利用的成本;另一方面對城市的經濟建設造成了危害,使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工程地質條件造成退化?! ‰S著城市的發(fā)展,許多緩變自然災害,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質污染、熱島效應、土地沙漠化等,也對城市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危害。我國西北一些古化城市已經被沙漠吞沒,現(xiàn)在一些城市也已“沙臨城下”。烏魯木齊氣象工作者最新研究表明,未來10~20年內新疆將進入氣象災害的重災期,工業(yè)和城市災害將加重,并逐步超過農業(yè)和農牧區(qū),其經濟損失將增加l~2倍?! 。?)對工業(yè)的危害  工礦區(qū)是人口密集、社會財富集中的地區(qū)之一,因此一旦發(fā)生災害,往往也是危害程度極高的地區(qū)。工礦企業(yè)的生產系統(tǒng)是人一機一環(huán)境一資源組成的巨系統(tǒng);工礦區(qū)的生活系統(tǒng)是由人一生命線工程一環(huán)境組成的巨系統(tǒng)。災害對其中任一子系統(tǒng)或環(huán)節(jié)的侵襲與破壞,均會對工業(yè)和礦業(yè)構成威脅。  所有自然災害中,地震、洪水、大風、風暴潮、滑坡、泥石流等高強度災害對工礦企業(yè)的危害不容忽視,可以使整個企業(yè)或其中一部分頃刻毀滅,造成巨大損失。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00億元經濟損失中,大部分是工礦企業(yè)損失。地震帶來的砂土液化、地面下沉、地裂縫危及廠房基礎,礦井中透水、透瓦斯、崩塌、冒頂、透泥、巖爆等災害使絕大部分礦井毀壞或停產。30多年來,我國煤礦因透水淹沒全井共58次,部分淹井64次,經濟損失達27億元。突發(fā)瓦斯事件每年1 000次以上,瓦斯突出總量達30億立方米,每年約損失10億元。自然災害對生命線工程,包括水、電、燃料的供應和交通的破壞,對機器設備的破壞,給工礦企業(yè)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編輯推薦

  第一部全面論述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著述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自然災害應急管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該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了自然災害的類型、影響和應急措施。
  •   這體書對從事災害及災害應急研究的人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