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作者:劉建 頁數:491 字數:496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通過對五千年來世界重要的國家政權,面對特定歷史時代和重大政治事變所作出的政治判斷、政治決策,所采取的政治舉措、政治行動及其所帶來的重大而深遠影響的研究和探討,力求找出政治規(guī)則、要領、謀略、經驗教訓,即政治大略。本書按照一個相對完整的政治運行過程的起止時間順序排列,圍繞政治權力的生死較量、重大政治決策的前因后果,將五千年政治的成敗得失、古今中外政治的經驗教訓融為一體作了敘述。需要指出的是,本書與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戰(zhàn)略》一書是姊妹書,兩本書的寫法基本一致、內容相通,而且本書中從略的政治問題,在《戰(zhàn)略》一書中有所涉及,如英國內戰(zhàn)、美國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革命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的政治問題等。像本書這樣研究政治大略,盡管有些線條式、輪廓式和寫意式的意味,但是它適應了政治本身更注重經驗和實用的特點。也許按此種方法,能從前人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件中,找到具有現實意義的政治借鑒。如果此書所作的粗淺的研究探討,能給讀者了解政治的一般規(guī)則,理解大政方針、路線政策,研究政治理論和現實政治問題,增加一些政治經驗,為吸取政治教訓提供一定的參考,將感到欣慰。書中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通過對五千年來世界重要的國家政權,面對特定歷史時代和重大政治事變所作出的政治判斷、政治決策,所采取的政治舉措、政治行動及其所帶來的重大而深遠影響的研究和探討,力求找出政治規(guī)則、要領、謀略、經驗教訓,即政治大略。
書籍目錄
政權是內外政治互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政治的奧妙在于裕民階級劃分越細化,政治統(tǒng)治越嚴密政治民主可以緩和階級對立凌駕于政治同盟之上必自毀同盟平衡宗教關系,以平衡政治關系改變政治制度可能制造權力斗爭暴政埋藏政治隱患政治基礎決定政權壽命強化政治思想與強化政治權力相得益彰用人最忌削弱政治控制力軍事改革不能不計政治后果權力野心越膨脹,政治眼光越短淺“嚴政”或“寬政”的政治前提是強干弱枝彌合政治裂痕最忌重用私人絕不能在政治控制力上寬惠仁恕變宗教政策為政治權威維持現狀是一種政權穩(wěn)定術政治手段不可只軟不硬大權旁落必有政變經濟實力是政治強權的命脈思想統(tǒng)一推動政治統(tǒng)一濫用民力誘發(fā)政治激變政治改革首要是大權在握消除政權體制隱患宜早不宜遲用人的大方向在于培植決定性政治集團政治制度最忌照抄照搬對外擴張可能削弱對內政治控制力社會運動由無形政治之手操縱權力斗爭催生異己政治勢力以政治傳統(tǒng)維持政治穩(wěn)定政治抱負一旦悖逆時勢就會化為泡影拿政治權力做交易后患無窮俗界政治混亂之際正是教界勢力擴張之時搞政治聯盟謹防引狼入室對威脅判斷失誤導致政治失誤實行政治制度大權宜專不宜分中央權力是維護政治統(tǒng)一的決定性因素集權是快速強國的政治手段文藝運動潛移默化政治意識推行嚴猛政治讓肉爛在鍋里政治分化比暴力侵奪更陰險專制政權必先亂于己而后亡于人憑借政治民主奪取政權改革以政治方向為指針政治制度越現實影響越深遠派別斗爭激化源于政權弱化利害關系決定政治關系以政治獨立性實現政權合理性變政治危機為歷史機遇不卷入政治旋渦本身就是經濟發(fā)展機遇強權是一切政治問題的決定因素政治多元化導致政體變動頻繁化政治斗爭的中心問題是政權問題把階級對立納入政治控制范圍政權腐敗與政治危機如影隨形左右強國政治聯盟以與為取暴力是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政治革命的基本問題是喚起民眾政治擴張實質是經濟擴張政治就是政治在大國政治焦點地區(qū)越窮兵黷武越死無葬身之地軍事獨裁是政治無能的集中表現用政治鐵腕駕馭經濟歷史性轉變主要政治傾向左右政治路線搞“經濟政治”會使政治經濟外部壓力越大政治問題越怕積累以準確政治判斷把握世界歷史機遇發(fā)展經濟是最大的政治政治筆記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中國的商(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隸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時代,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低,階級階層關系比較簡單,即由貴族(商王、王室宗族、官僚和諸侯邦伯等)、平民(與貴族有一定血緣關系的自由民)和奴隸兩大階級構成。商政治簡單殘暴,奴隸主把奴隸當成財物,對奴隸進行極其殘酷的剝削壓迫,既挫傷奴隸生產的興趣,又迫使奴隸起來反抗;嫡庶制既容易引起嫡子之間的爭奪,又容易造成庶子起事。當時,出現了有一定知識的巫和史,二者都代表鬼神,王權借鬼神強化。在巫、史指導下的商政治,從整體上說比較愚昧、迷信和簡單殘暴,缺乏自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指導。商末期發(fā)展起來的周國,建立封建制度,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實現富國強兵,推翻奴隸制的商,建立西周王朝(約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據史書記載,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七十一國。西周通過分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確定位次的尊卑;通過分出內服(指在中央任職的各級官吏)、外服(指被封在王畿范圍以外和邊遠地區(qū)的貴族、侯伯),確定貢賦的輕重。西周之所以實行分封制,主要是因為滅商后,統(tǒng)治區(qū)域陡然擴大,王室作為核心必須建立藩屏、屬國,分區(qū)統(tǒng)治疆土;在邊遠地區(qū)建立據點,抵御外族侵略,護衛(wèi)內土;建立以王室為核心的層層分封制度,使天下疆土歸于一統(tǒng),通過層層貢賦壯大國家力量,統(tǒng)攬?zhí)煜?。這種制度在當時是歷史性的進步,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對于生產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以及政權鞏固都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在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主的經濟基礎上,西周社會的階級階層進一步細化了。
編輯推薦
《政治大略》:五千年政治的成敗得失圍繞政治權力的生死較量重大政治決策的前因后果古今中外政治的經驗教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