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女們身旁

出版時間:2002-06-01  出版社:外國文學出版社  作者:普魯斯特  頁數(shù):554  字數(shù):411000  譯者:桂裕芳,袁樹仁 譯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追憶了敘述人馬塞爾年輕時的感情經(jīng)歷。生活在巴黎上流社會的馬塞爾鐘情于富家少女希爾貝特,而希爾貝特的無情則擊碎了他希望與她長相廝守的幻想。兩年后,馬塞爾前往巴爾貝克避暑休假,在海灘與一群少女不期而遇。這些少女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令馬塞爾迷戀不已,在不拘禮節(jié)的氣氛中,馬塞爾和她們度過了一段快樂難忘的時光,并對阿爾貝蒂娜·西莫內(nèi)產(chǎn)生了深深的戀情。然而好景不長,初秋的雨季來臨之后,阿爾貝蒂娜首先不辭而別,其他少女也相繼離去,馬塞爾在悵惘中,回憶著這群純樸的姑娘。

作者簡介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二十世紀法國小說家,生于巴黎,父親是位名醫(yī),母親出身猶太富家。早年著有《悠游卒歲錄》、《若望·桑德伊》、《駁圣伯夫》等。一九○五年起頌其畢生創(chuàng)作的六卷本小說《追憶逝水年華》是人類想象力最深刻、最完美的成就之一,其中第二

書籍目錄

第一卷 斯萬夫人周圍第二卷 地名:地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在少女們身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9條)

 
 

  •      看普魯斯特的作品。有種格外清醒又格外朦朧的感覺。
      
      
      
      
       對人性和人心細致深刻地揭示,反而讓容易對實際生活中的人在
      
      距離上產(chǎn)生薄薄霧氣,光影疊重。比如,一棟建筑,你正正地看它,
      
      感受到它的高大,它的用材,它表象的紋路和它的風格等等,間隙有
      
      光投射下來,你在影影綽綽間,透過它的影子,你看到它的設(shè)計上的
      
      菱角,它整體面貌上的構(gòu)想等等,除去直視它時在視覺上美感帶來的
      
      沖擊和干擾,另一種方式反而誘發(fā)了你的另一種判斷,正如普魯斯特
      
      的文章。我們總是在人物的動作表情甚至身體狀況,或是當時的時間
      
      點,氣溫氣氛等等來感受故事中種種人物的心理和心情,但普魯斯特
      
      的文章,把所有的專注里放在言辭間和言辭間隙的心理活動上,摒棄
      
      各種動作外景等等描述,較言之,我個人是更適應這種方式,更清
      
      晰更清醒。
      
      
      
      
      
       我并不擅長從全局去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或是他正真最想要說明
      
      的。我只能說,我對作品中哪些記錄頗有感受。比如,看主人翁和諾
      
      布瓦交談時。仿佛在具體的兩人對坐的景畫之外,看到了心理上的波
      
      動率,那些像音樂不能捕捉又充滿整個空間的情緒。
      
      
      
      
      
       諾布瓦先生那種深入骨髓無意識的習慣性的殷勤恭謙,其如其分
      
      的熱情混合著嚴肅的審慎,言辭末眉角間的掩飾和強調(diào)。主人翁在愛
      
      情上的積郁和笨拙,愛情帶來的巨大驚喜中充滿了不安和悲傷。是選
      
      擇缺乏遠見地盡情享受當下,還是未雨綢繆地想要避免不可能逃過的
      
      不幸??缮罹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兜轉(zhuǎn)惆悵,計謀慌亂之
      
      間,你以為主宰了生活,可確實生活巧妙地利用了這種自以為是,玩
      
      弄了人的虛榮心,走過時間這長廊,在一個節(jié)點有面鏡子放出了你來
      
      時一路的得意和彷徨。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不舍得你死的太痛快或活得太辛苦。
      
      我們總是愛講究理性,你確定沒有偏見注入嗎,一種約定俗成的偽邏
      
      輯得出的判斷或推理,遠沒有感性能帶來更多的合理,甚至是美感。
      
      而偽邏輯只會帶來乏味空洞的令人厭倦的美或說法。
      
      
      
      
       某種程度上,我更欣賞一種帶著狡頡的謙虛。不要太用力,正真
      
      地不過分。那么,在婆娑樹影前,在朦朧月光中,在斑駁日光里,在
      
      蕭瑟在溫潤在一切變化里,那種流動帶來的沖擊,多么希望你感受到
      
      的是比回憶更長壽的安詳?shù)膶庫o。
      
  •     看第一部去斯萬家那邊時讀了幾十頁沒耐心了,后來再拾起來時突然驚覺這是一本何等奇美的書。于是乎這第二部就毫無難度,順順暢暢得看完了。寫不出什么深刻讀后感,就一直想是什么原因讓我著迷于此書。首先他不是走劇情的,兩本書1000多頁的劇情三言兩語就能概括。主線是作者的成長,他的感情生活以及聽聞的斯萬年輕時的感情生活(當斯萬中年時通過認識他女兒得以結(jié)交斯萬和斯萬夫人)交叉寫成。作者通過他獨有的寫作方式和手法緩慢的推動著劇情,以他少有的細膩敏感,絲絲入扣慢悠悠的寫著他自己的故事(應該是反映了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如此的悠長閑適,描述著那時代上層人士的生活。參加沙龍,觀看戲劇,追求少女,海濱度假成了作者的主要生活內(nèi)容。也因為如此,特別吸引我這個不思進取,懶散成性的人的胃口。讀此書,仿佛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時空,那里時間是凝固的,生活是慵懶卻精致的,步調(diào)極其緩慢,成天無所事事,撇撇情操。
      可惜周老只翻譯了一二部,第五部不打算看了,不喜歡跳掉了情節(jié)看(雖說此書跳了看也無妨,但是書中時不時的會回頭說以前的情節(jié))。所以呀,等過段時間重新再來溫習這兩本,到時候呀不是看,而是要朗讀。
  •     不得不說,在讀過《在斯萬家這邊》后,總算開始適應普魯斯特的風格了。相對于第一部,這一部給我的感覺更加深刻,可能是因為書中提到的內(nèi)容我也經(jīng)歷過吧。
      從年前到年后,再加上工作原因,這部斷斷續(xù)續(xù)讀了一個多月。作者對初戀的抉擇,青春期對阿爾貝蒂娜的愛慕,還有他對成熟女性的迷戀,種種細致入微的心理波動都觸動到了我內(nèi)心的最深處。
      如果小說按照“大家都有這種經(jīng)歷、感覺、沖動但是卻都沒有發(fā)現(xiàn),而恰好這個時候有人發(fā)現(xiàn)了還用華麗、浪漫、多愁善感的語言表達了出來”來定小說的語言是否經(jīng)典,那么這一部無疑處處都是經(jīng)典段落。
      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減緩了我對于普魯斯特拗口又自以為是的表達方式的抵觸,讓我重溫了青春時期的那些情緒和夢境。
  •     普魯斯特寫的真的太好了。讀的時候,常常被精彩的地方牽引,恨不得手舞足蹈,現(xiàn)在看到德夏爾呂先生出場,再忍不住了,一定要爬出來吐吐槽。
      
      很多人說意識流難懂,其實《追尋逝去的時光》最有章法了!一點都不散漫。
      
      比如說斯萬這個人物。他算是《追》里第一卷的中心人物了吧。第一卷第二部單獨講他的愛情。但是第一部里就已經(jīng)或隱或顯的鋪墊他了。
      
      開頭“我”睡不著覺,然后聯(lián)想到小時候在貢布雷,睡覺時候的情形,帶出“媽媽的吻”,(真是超神經(jīng)質(zhì)超敏感的一小孩),但是這個吻有的時候會得不到,為什么呢?因為有客人來??腿耸钦l呢?斯萬。接著就寫斯萬的古怪的性格。通過對斯萬的態(tài)度和反應,把“我”家里的成員又輪著寫了一遍。(兩姑婆,外婆,外公,爸爸媽媽,“我”)然后,作者把斯萬打發(fā)走了,第一輪往事的回想結(jié)束。
      
      在“貢布雷”第二章里,斯萬作為“我”家里的熟朋友,時常露臉。我們對斯萬的胃口早就被吊了起來。所以第一卷第二部寫斯萬的愛情,讀者有非常強烈的親近感。有的書把“斯萬之戀”單獨節(jié)選出來,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卷《少女花影下》,開頭寫“我”和吉爾貝特的青春期的戀情,其實或隱或顯還是在通往斯萬和他的夫人奧黛特。就好像“我”的戀情是上一場斯萬戀情的呼應。(“我”對進入斯萬家的渴望簡直好比卡夫卡筆下的K想進入城堡的心情了)最終筆墨落在斯萬夫人上。
      
      到了第二卷第二部里,“我”告別了和吉爾貝特的戀情,和外婆去巴爾貝克海濱,這個時候,“去斯萬家那邊”就要告一段落了,作者開始精心策劃布局進入下一卷的《蓋爾芒特家那邊》。我總感覺德夏爾呂先生或是接下來的重頭戲。只要看為了他的出場,作者所花的心思。
      
      但是最早對蓋爾芒特家族的鋪墊其實比斯萬還早哩。讓我們還是回到那個睡不著覺的小孩,回到第一卷。
      
      開頭說了“我”現(xiàn)在失眠,聯(lián)想小時候在貢布雷,因為從家里換到貢布雷的姑媽家,所以也睡不著。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家人為了讓他安眠,給他放幻燈片,講的是一個中世紀的傳說,公爵的女兒被總管覬覦,遭其誣陷,奉命處死這個女人的仆人把她和兒子藏在荒野森林中,許多年后真相大白。后來“我”才告訴大家,在鄉(xiāng)間的貢布雷,一邊是斯萬的宅邸。另一邊小路通往的蓋爾芒特家族就是這個公爵女兒的后裔哩。這個家族一下子就蒙上了神秘的氣氛。不止于此,在寫貢布雷的教堂的時候,窗玻璃上彩繪的圖案也是和這個家族的歷史相關(guān)的。層層疊疊,但是在第一卷里,真正正面出場的這個家族的人物只有一個侯爵夫人。
      
      好了,在第二卷第二部里,作者運足了勢頭,終于讓這個家族重要的一個人物出場了。而這個德夏爾呂男爵也并不是我們第一次在這里聽到他的名字了。早在貢布雷時期,“我”聽聞斯萬不幸的婚姻,奧黛特經(jīng)常和那個德夏爾呂混在一起,別人都認定斯萬為此戴了綠帽子。其實——嗯嗯,夏爾呂和奧黛特之間是“閨蜜”啦。哈哈??傊诘谝徊坷?,夏爾呂只出場了一次,就是和奧黛特和吉爾貝特出現(xiàn)在山楂花下,但是當時“我”被吸引的是小女孩,怎么會意識到這個怪叔叔。
      
      第二卷第二部,巴爾貝克海濱浴場,外婆的熟識是個侯爵夫人,然后侯爵夫人說他的侄孫要來,可以和“我”作伴。(當時就腦補紅樓夢里賈寶玉和秦鐘的情形,好基友?。┤缓筮@個侄孫——人家有名有姓叫什么德圣盧,就和“我”熟識起來了。然后一天“我”的同學布洛克請他們倆吃飯,但是被推遲了。因為圣盧在等他的舅舅要來。然后通過圣盧,開始講述這個舅舅的種種,只是我們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個人就是夏爾呂呢。圣盧管他叫巴拉梅德——文藝復興時期的圣牌的名字。什么當年的巴黎翩翩佳公子了,人稱“美惠三女神”之一。嗬。風度之佳不僅引來美人,還有浪蕩公子哥主動求愛。噗。圣盧的講述也包括對蓋爾芒特家族的概況。很有點“賈雨村演說榮國府”的意思。
      
      但是那次他們沒等到這位傳說中的人物,然后第二天,“我”從外頭回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人盯著“我”看,作者就濃墨重彩寫這個人的眼光,一下子就攫住了讀者。之后“我”進了賓館又出來,迎面走來那個侯爵夫人,圣盧和剛才盯著他看的那個人。這個時候侯爵夫人才正式介紹:不行,我要引原文,因為普魯斯特哪怕是在這個人名呼之欲出的時候,仍然打了彎彎繞。
      
      “您好,我給您介紹我的侄子德蓋爾芒特男爵,”德維爾巴里西斯夫人對我說。而那個陌生人眼睛不看我,(和之前緊盯著人看的狀態(tài)大相徑庭)嘴里含混不清地說了句“幸會”,接著就“嗯,嗯,嗯”地讓人覺出他的客氣是勉強的,同時屈起小指、食指和大拇指,伸出中指和無名指(上面都沒有戒指),我隔著他的翻毛皮手套握了握這兩根手指;然后他仍然不抬眼看我,朝德維爾巴里西斯夫人轉(zhuǎn)過臉去。
      
      “天哪,瞧我都昏頭了!“德維爾巴里西斯夫人說,“我怎么管你叫德蓋爾芒特男爵。請讓我介紹一下,這位是德夏爾呂男爵。好在這也算不得大錯,”她緊接這么一句,“你是蓋爾芒特家的人嘛。”
      
      真的是,紅樓夢里脂批說的“追魂攝魄之筆”,也不過如此了吧。
      
      
      
      
      
      
  •     
       在這個漫長的雨季,看完了周克希先生的譯本在《在少女花影下——追尋逝去的時光Ⅱ》 。雖然老師上課已經(jīng)提及一些關(guān)于作品的各種精妙之處,以及結(jié)合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 中給了我們的一些提示,但自己來接觸馬塞爾?普魯斯特描繪給我們的這樣一幅綿延、博大、溫情脈脈的畫卷時,還是心中溢滿屬于我自己的細節(jié)和情感體驗。
       毫無疑問,我是喜歡這種隨意但是追尋自己內(nèi)心記憶和情感的鋪陳式的寫法的,我也喜歡這樣一種敏感、細膩、多情的作者,讓我窺見到一個男人對于他的父母的情感,他的初戀和情愛,他對于文學和藝術(shù)的各種鑒賞和觀點,以及他對斯萬夫人這種出身低微但是有著特殊魅力的女人的印象……
       我只看了第二卷,在“斯萬夫人身旁”和“地方與地名:地方”這兩個部分。仔細閱讀的是第一部分“在斯萬夫人身旁”。馬塞爾的感悟很多,對于心理和意識的描寫占據(jù)了大部分篇幅,不過最吸引我的還是愛情,這流逝的愛情。
       自從馬塞爾在當松鎮(zhèn)的斜坡上看見吉爾貝特之后,這位金栗色頭發(fā)的少女變成了他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愛之人。新年過后當吉爾貝特重返香榭麗舍公園,馬塞爾就決意要交給吉爾貝特一封信,這封信是她讓他感到痛苦之時便下定決心要給她的。信中他對她說他倆從前的友誼隨著舊歲而消逝了,他將忘卻他的憂愁和悵惘,想重新建立一種堅實的美好的新的友誼,并希望吉爾貝特能費心呵護讓它永遠這么美。但是他卻飽受不能相見之苦,他苦苦回想就是想不起來她那可愛的臉容,記起來的只是她把臉向他舒展開來的那些美妙瞬間。馬塞爾懷著尋覓、焦急、苛求的心情期待與心愛的人約會,但是又想到了一旦她說出答允或是拒絕的話怕自己會又頓時欣喜或沮喪甚至憂喜參半。所以他才感到自己的初戀是這樣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恍恍惚惚。
       果然第二天吉爾貝特就回復他說:“您得知道,他們可看不上您!”有什么還能比知道心愛的人的父母不喜歡自己更讓人沮喪的嗎?于是馬塞爾給吉爾貝特父親斯萬寫了封長信想贏得好感,卻沒有想到斯萬對我們這位陷入愛河的小伙子更加有敵意了。馬塞爾憤憤然也好委屈也好,他覺得自己還沒有把愛情抽象并提升為一般意義的愛情。然而之后與吉爾貝特在公園充滿身體快感的奪信之爭,也讓他更加欲罷不能,即使病倒了只要一想起與吉爾貝特在一起的快樂還是會去香榭麗舍。
       在收到吉爾貝特的來信之后,馬塞爾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降臨了。我們這位體弱多病的哮喘病人,是徹底陷進這位少女的花影之下啦!他甚至每隔五分鐘就會情不自禁的把信再讀一遍再吻一遍。這些墜入愛河的表現(xiàn),是后來的他不曾給予給其他女人的,男人對于初戀的懷念和不能忘懷也正是因為這時候理性的法則根本不起作用,仿佛就是魔法在操縱。這時候由于斯萬夫婦對于弗朗索瓦茲的好感讓馬塞爾逐漸贏得了斯萬夫婦的賞識,于是她們愛情的高潮期也就來了。他自由的進出斯萬家里,熟悉了那些房間,一個一直對他封閉的仙境一下子向他敞開了通道。他欣賞吉爾貝特城堡摸樣的蛋糕,喜歡奧黛特的為他彈奏的凡特伊奏鳴曲,喜歡斯萬態(tài)度親切的交談,喜歡跟斯萬夫婦一起去音樂會,更加感激在奧黛特的引薦下和崇拜的大作家貝戈特相識并領(lǐng)悟了貝戈特在文學上的鑒賞口味……
      而我最喜歡馬塞爾對于自己心愛之人的客觀的看法:吉爾貝特身上有兩個她,分別得自父親和母親的兩種稟性,時而顯得坦誠時而顯得狡獪,而還有第三個吉爾貝特由于受到那兩個吉爾貝特爭奪而痛苦。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其實每個人內(nèi)心都潛伏著多重人格,倒不會像《致命ID》電影里面有十一種分裂人格,但是著實馬塞爾把這種心理體驗更加委婉的表達出來了。而當馬塞爾看到斯萬對于自己女兒的親情,在擔心女兒的這份愛太深太濃時,他卻道出了一句讓人驚喜的句子:“當我們知道一個人必定要在我們身后繼續(xù)活下去,擔心他或她對于自己的感情過于真摯之時,我們的話音會是這么的充滿柔情的?!?
      但是有一個細節(jié)我至今不是很明白,當布洛克告訴馬塞爾女人最想做的事情其實是做愛,然后言傳身教帶他去了打炮屋時,馬塞爾非但沒有流露出至少在肉體上對于自己的情人吉爾貝特是一種背叛,反而覺得這個場所給他提供了幸福的樣本,讓他得以在女性美的觀點中加入了“一種無從揆度的成分”。而他在面對老鴇像性交達到高潮時裝出極度興奮的樣子給他介紹一個猶太妞時,他竟沒有絲毫的對于目前的放蕩生活的慚愧?;蛟S是法國那個時候這樣的公子哥的普遍作風,但是我無論如何也覺得這是導致他日后對于吉爾貝特裝出的故意矜持以及因為阿爾貝蒂娜那晚上在床前拒絕他而故意疏遠她有著深刻的關(guān)系。因為每每他在自己所心愛的女人那里受了委屈感到愁緒無法排遣時,他就會去他并不愛的那些女子那里哭個痛快尋求肉體上和精神上雙重的暫時解脫。而他把萊奧尼姑媽留給她的一張長沙發(fā)給了老鴇之后,再去打炮屋看到這些家具被粗暴的玷污,又感到悲憤不已。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和一位小表妹是在這個長少發(fā)上嘗了禁果的滋味。從這些描寫我們都可以看出馬塞爾追尋的其實就是一種歲月流逝的美好,得不到的美好。所有過去的人事和回憶對他而言都是值得追憶的,而往往忽略了當下的幸福和責任。
       之后不久,就是馬塞爾暫停與吉爾貝特的交往,在忍受巨大痛苦的同時感嘆著愛情的涵義。愛情的轉(zhuǎn)折總是不經(jīng)意間就來臨,威脅悄然而至,一些看似最簡單、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突如其來的小事使得事態(tài)頃刻間就變得嚴重。其實兩個真正相愛的人往往都是因為一些小誤會導致了終身的遺憾。而馬塞爾對于這樣的狀態(tài)是早有看清楚的。 “愛情中有一種永恒的痛苦,歡樂沖淡了它,使它顯得虛緲、遙遠,但是它隨時有可能以本來的面目猙獰的出現(xiàn)在你面前——要不是你一度得到過你所想望的東西,你早就該看見它了?!?br />   而導致他們疏遠的竟是一開始被馬塞爾當作幸福保證的事情——斯萬夫婦支持馬塞爾和他們女兒的交往。馬塞爾最后一次去看吉爾貝特就是當她要出門去跳舞而被母親制止,原因就是奧黛特覺得他特意去看她女兒吉爾貝特應該留在家里陪馬塞爾才對,于是這兩個年輕人為此產(chǎn)生了誤會。本來是應該充滿陽光、明媚寧靜的天空就這樣變得烏云密布。而馬塞爾自作聰明的以為此時對吉爾貝特冷落一些才是不至于使得自己在她心里顯得卑微的最好辦法。于是他下定決心不再去看她,高傲和痛苦卻時刻糾纏著他。男人們就是這種普遍的矛盾心理,之前斯萬對于奧黛特也是如此。在斯萬痛苦萬分的時候他也發(fā)誓只要有一天不再愛奧黛特,不再怕惹她發(fā)火,不再怕知道他愛她已不能自拔,他就揚眉吐氣了。他想為自己長期受辱的自尊心報仇,但是最后奧黛特還是成了斯萬的妻子,盡管另有新歡但是這也是用對奧黛特的愛法去愛另一個女人。顯然,馬塞爾和吉爾貝特沒有這緣分。馬塞爾在之后也給她寫信,也去斯萬家,但是這顆敏感的心卻因為種種跡象感到了綿延的哀傷,一輪接著一輪的期待和失望也讓他最后接受了這痛苦。下定決心遠離吉爾貝特讓她感到他的冷漠以減輕自己的折磨,但是這些卻讓他永遠的失去了心愛之人。
      初戀就這樣戛然而止,分手帶來了心里創(chuàng)傷是無法估量的。當我們戀愛時愛情變得非常龐大,我們的感情被對方反彈回來,卻被誤認為是對方的感情。一個男人在初戀失戀之后精神上所受的最殘酷的折磨就是長久的處于慢性自殺狀態(tài)。想到自己以后遲早會愛山另外一個女人,這種念頭奪走了初戀情人和全部的愛情與痛苦的這種想法才是最讓人感到厭惡的。而馬塞爾一直都認為愛情源于幻想。愛情是一種頑固的念頭。他想著遺忘不幸的愛情,但是回憶喚起的憂傷比對吉爾貝特的不停思念引起的憂傷更痛徹心扉?;蛟S還會幻想愛情回到原點,幻想吉爾貝特向自己請求原諒,幻想她想自己表白只愛自己一個人還要執(zhí)意嫁給我,幻想一幕幕的纏綿……但是反反復復的煎熬讓他不再想要想起這個人,想要的是平靜。后來的日子,兩個人客套的書信來往。馬塞爾說:“生活可以把我們分開,但對相聚時光的回憶永遠埋在我們心間?!奔獱栘愄匾簿突卮穑骸吧羁梢园盐覀兎珠_,但它無法讓我們忘懷那段對我們彌足珍貴的美好時光?!笨吹竭@里,不禁淚如雨下。愛情已是過去式,盡管不情愿,還想著復活,但已經(jīng)真的不可能了。馬塞爾甚至覺得與吉爾貝特,這個曾經(jīng)溫情脈脈的愛人現(xiàn)在卻不愿再相見的朋友的通信,也是甜滋滋的苦澀。
       初戀戀人帶給我們的憂傷總會隨著時光消逝,當我們回憶往昔,再想到初見時山楂花開滿的小徑上她那回眸的一笑、想到繁密的月桂樹后面充滿身體快感的那幕場景、想到香榭麗舍大道上她和另外一個男子在一起、想到狠心的一句“您要愿意,我們就耗下去”、想到自己所受的巨大折磨……愛情,都會隨著時光悄然退場,增強了我們承受憂傷的能力,給予了我們?nèi)巯乱粋€人的勇氣。在少女花影下,最值得動容的就是這段青澀的初戀,較之后來馬塞爾同時愛好幾個少女,迷戀著愛的欲望不同,吉爾貝特永遠是專屬的記憶。
       馬塞爾畢竟是女性氣質(zhì)過重的一位敏感的男性,從他的生活狀態(tài)到愛情發(fā)展,他都是如此的細膩和微弱。我沒有在他身上看到現(xiàn)金我們崇拜的那種英雄氣概,那種為了專一的愛情而執(zhí)著的力量。我想,我大抵是和他相像的,處于初戀中的自己也是在這樣的在維護自尊心和為了贏得愛人的心兩者之間不斷徘徊,自己受了很多折磨,也使得所愛之人疲憊和疑惑。既要對方對自己窒息般的愛戀,又想要一個人體驗著自由和毫無束縛的生活狀態(tài),而這其中還容不得半點的松懈和不那么深愛的細小表現(xiàn)。真不知,初戀也會不會也如馬塞爾一般因為負氣和想要贏回尊嚴一般,而最終導致手心里的愛人如時光一樣輕飄飄的轉(zhuǎn)瞬即逝。但是,馬塞爾卻讓廣大的讀者,不管是戀愛中還是失戀的人,都體驗到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一種讓愛情沉靜下來的永恒的力量。
       只愿,有時間,讓我繼續(xù)去追尋剩下的六卷本。
      
  •     于你。于我。不期然地遇見了時光,也因此而遇見了年華。洗盡鉛華過后,青春的色彩被更改,但幸好我們都還有舊時光可以用來誦讀?! ? 沒有讀完第一卷。但是在看到第二卷標題的時候,有種恍然的感覺。還記得想讀《追憶似水年華》只是因為施定柔的《瀝川往事》中這樣的一段場景:"英文書名是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你學文學,一定聽說過。""中文叫做《追憶似水年華》。""《追憶似水年華》?嗯,譯得真美。如果哪天晚上你睡不著,讓我用法語給你讀這本書,讀完第一頁,你就想睡了。"他在我耳邊絮語,聲調(diào)低緩,如聞天籟。"是嗎?"我轉(zhuǎn)過身來,發(fā)現(xiàn)他披著浴袍,頭傾著,氣息拂拂,掃過我的耳垂,"為什么?""因為書的第一頁就講一個人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看著我,帶著捉弄的笑:"頭兩句是這樣的:Longtepms, je me suis couché de bonne heure. Parfois, à peine ma bougie éteinte, mes yeux se fermaient si vite que je n'avais pas le temps de me dire: 'Je m'endors.'"他背誦給我聽,那樣優(yōu)美的法語,夢囈般娓娓動聽,令我恍惚。見我一臉迷茫,他又用英文解釋:" It says: I have long had the habit of going to bed early. Sometimes, when I had put out my candle, my eyes would close so quickly that I had not even time to say:'I'm going to sleep.'"(長期以來,我都有早睡的習慣。有時候,蠟燭一滅,我的眼皮立即合上,都來不及咕噥一句:"我要睡著了。")……關(guān)于小秋,關(guān)于瀝川,幸好他們在對的年華中遇見了對方?!谑菦_動之下訂購了這本書,算是一種對于美好的向往。   我們總會和一些事一些人由于時間而隔阻。一個小時,一天,一年,最長一輩子。這教會了我們?nèi)ビ没貞泚碇匦峦鶑蜁r光。在安靜之中獲得流光溢彩,甚至是陰霾灰暗。   生活啊。我們在里面行走,于是匆匆結(jié)伴而行。卻不想,交織在了絲絲脈搏。之后,我們找尋得到林立在街旁那個小館,可是那些最美好的已如煙?! ? 我們眼中法國人天性浪漫,隨意灑脫。普魯斯特卻用獨處、喧囂、彷徨等這樣的關(guān)鍵字來控訴他眼中上流社會的人情世態(tài)。曾聽說法國人的生活中離不開玫瑰花瓣,大多數(shù)甜品上都要撒上花瓣。他們懂得享受生活,但也不忘回顧人生?! ? 我們的末站均是歸于平靜。那些逝去的舊時光在斑駁的心房上溫暖、淺淺地倒帶著。
  •     兩本書同時看完,一直開始寫書評,在今天這個周五的晚上,為了排除煩擾,干脆一口氣把兩篇書評都寫出來,雖然花了半個晚上的時間,但是寫完后暢快之極。
      
      在費心費力的粗讀完去斯萬家那邊,翻開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二部,說實話是個很考驗勇氣的過程,但是雖然閱讀感覺很是平淡和瑣碎,普魯斯特那生花的優(yōu)美文筆,以及對這部名著的向往,還是讓我堅持了下去,這一部名為在少女的花影下,名字聽來就十分美妙,又極為貼切于本卷的內(nèi)容,情竇初開的翩翩少年,沉浸于和吉爾貝特的愛情故事和對阿爾貝蒂娜的憧憬與向往,讓主人公時喜時憂的吉爾貝特帶給了他短暫的愛情,而后半部分則開啟了主人公與對他開說猶如海中仙女的阿爾貝蒂娜的感情故事。
      
      普魯斯特來自于盛產(chǎn)文學大家的法國,但是和我以往喜愛和熟讀的巴爾扎卡、司湯達、大仲馬等名家的小說相比,普魯斯特更像一位拉丁作家,仿佛來自于西班牙或南美,因為仿佛只有馬爾克斯或略撒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天馬行空才能與追尋逝去的時光里如幻似真的意識飄動相媲美,可是普魯斯特的筆下又沒有南美人的怪誕和奇幻,思維、意識、時間、空間的跳動、變幻,是以非常寫實的人物描繪、情景回放和思想論述來展開的。小說的這一特點對于我這樣一個非人文專業(yè)的普通讀者來說,新穎是新穎,但是閱讀中確實比較枯燥和困難,而真正能讓我喜悅和折服的,還是作者隨時隨地(而且隨機。。)迸發(fā)出的散文詩般優(yōu)美的描述段落,對情、對景、對生活的觀察是非同凡人的細致入微,且又充滿著興趣和感情,這才是這部名著的非凡之處。
      
      看完兩部書,還要稱贊一下這套人民文學版本的精致,不同于以往人文社出版外國文學所慣用的32開,這套書采用了16開的大開本,加上厚度超常,使整本書很有質(zhì)感;拆掉深綠色的腰封后,封面是淡雅的白色,配上簡單的圖畫和作者的草體簽名,看起來素潔而典雅,十分切合本書的文筆風格,內(nèi)頁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更可貴的是每隔一部分就配上了一張印象派的彩色插畫,所以總的說來,個人感覺這套書體現(xiàn)了人文社目前圖書裝幀設(shè)計的最高水平,稱贊一下吧:)
  •      博爾赫斯說:“只有不屬于時間的事物,才會在時間里永不消失?!蹦敲此白穼ぁ钡哪恰笆湃サ臅r光”,是否屬于時間,是否永不消失?普魯斯特告訴我們,那些時光一旦逝去,它們就不再停留在時間的長河中,如同夢中的界碑,將用不消失。
       如果說有一部小說最接近音樂中的協(xié)奏曲的話,那就是此書。普魯斯特的語言,在細膩的心思的驅(qū)導下,如循環(huán)而綿延的旋律,把我們帶往現(xiàn)實生活的難能可貴的情趣之中。那些戀愛的歡樂與悲傷,與親人和朋友,抑或社會人士交往中的感動、思念、榮耀等等,纖細的心思和敏感的心靈,似細細流淌的泉水,清晰見底,讓每一個讀者有似曾相識之感,一如自己生活的倒影。而時間的流逝給人帶來的變化,我們在茫然,抑或在偶爾的回望中不得不感嘆驚人的巨變時,普魯斯特將行進中的每一個活生生的顫音彰顯出來,置于我們的面前,讓我們無法回避生活的原型,無法將珍視生活的每一點每一滴棄之不顧。只有這些記憶中的珍珠,才是時間中的永駐者,它們會留存于我們的身上,在舉手投足間,在一次回眸間,在一紙信封上,在一種發(fā)髻上,在衣服的皺褶間,在鼻息間,在咖啡杯的內(nèi)側(cè),在書的插圖上,在一種氣味中,在一種顏色中,都會匯聚成隱秘之精華,存于我們的靈魂中,存于肌膚下的血液中,豎起不滅之界碑。
       杖周老先生的心血,讓我們有幸走進普魯斯特,聆聽生活的協(xié)奏曲的美妙音律,在此向他致敬。
  •     大約是在一年前吧
      在圖書館淘書的時候,
      東掏西掏翻出了這本書
      看了一下出版日期比我也就小那么幾歲
      會把它借回家的原因也僅僅是因為
      曾經(jīng)看韓劇我叫金三順時
      當中有提到里面的瑪?shù)氯R蒙什么的小點心
      一向愛吃的我
      當然毫不猶豫得把它借回家了
      當時只是隨便翻翻
      卻被里面冗長細致的描寫吸引住了
      是周克希先生的翻譯,
      我記得非常清楚
      其中有一段是描寫午后教堂后的墓碑
      大意是
      墓碑的邊緣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變得如同流淌開來的稠厚蜂蜜
      當時我竟然一時被震懾的說不出話來
      我想,文字原來還可以這樣
      不過可惜的是,那本應該只是試印本.很薄.
      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也沒有找到
      最近突然在網(wǎng)上看到有賣
      當然很開心的入了手
      雖然貨還沒到
      但是很期待即將到來的愉快閱讀過程
      
      
      PS:
      在新華書店應該是104左右的價位,兩本
      當當網(wǎng)加起來是八十多吧
      99read是六十多
      
  •     記得從前剛開始接觸書籍的時候,覺得其中的虛情假意頗多。后來算是有些明白了,讀書并不是加點酸,加點甜就可以,也不是讓你點菜,你“吃”到的一定就是你點的、就是你想要的。其中,不同文化、不同時代所留下的不同,你能夠讀出的東西自然也不同。我們選擇自己想讀的書,有時就像那《巨人傳》里羊販子的羊,盲目地跟著巴奴日買下的羊就往海里跳,跳下了才能知道這本是不該來的地方。慶幸的是我們不同于群羊,我們即使跳下了還有機會,看過了要是不行就可以選擇不再看,青春里犯了錯也可以重頭再來——青春就是拿來犯錯的。也只有此才能明白那些精神上的東西——cosa mentale。
      在這第二卷中,最多的依舊是對普魯斯特筆下文字里某種不得說出的情懷的不舍。尤為忿恨的是自己對此書經(jīng)常讀得“不明不白”。我的不滿,這也算是最主要的不舍了。不過還好,我的喜歡并不是來自自己是否讀得明白、讀得順暢、讀得興高采烈。我的判斷,是我對讓我困惑的文字總有莫名的偏愛。這些文字往往讓人讀下的不只是故事,這書里,若真要看故事,背后附加的梗概已經(jīng)說的非常清楚。有些書是從故事取勝,而有些則注定不大關(guān)乎其本身的故事。但很多時候故事是看不透,背后的東西看不到,像我只能祈望潛意識能夠明白。這又倒像書里的一個情境了:
      “每次上樓的時候,我一級一級往上走,腦子里已經(jīng)既沒有想法,也沒有記憶,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最低級的生理反應,就這樣一直走到能聞見斯萬夫人香水味的地方”。
      要是讀書真像這走樓梯,那就不妙了。
      
      這書,還有一特別得說:翻譯。
      過去讀桂裕芳譯的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第一卷斯萬夫人周圍時,也沒發(fā)現(xiàn)不好?,F(xiàn)在,仔細點發(fā)現(xiàn)題目都有些不對勁了:應該卷下才是部。而且當只讀桂本時,倒還覺得譯得不錯,當真讀了這本,桂本的問題就都顯出來了,正是應了王安憶的話“周克希先生的譯本,他使我有耐心重讀普魯斯特”。
      來幾個對比:
      一、
      周譯本:母親聽說要請德·諾布瓦先生來吃晚飯,不禁為戈達爾教授還在旅行途中,而她自己又跟斯萬斷絕了往來感到遺憾,否則初次蒞臨舍下的前大使閣下想必會對這兩位先生很有興趣。
      桂譯本:在商量請德·諾布瓦先生第一次來家吃飯時,母親說,遺憾的是戈達爾教授目前在外旅行,她本人又完全斷絕了與斯萬的交往,否則這兩位陪客會使那位卸任的大使感興趣的。
      二、
      周譯本:而此時德·諾布瓦先生對臉部肌肉的控制已然達到收放自如的境地,他聽人說話時,可以讓人覺得他什么也沒聽見。
      桂譯本:此刻,德·諾布瓦先生的面部肌肉已經(jīng)達到了完美的獨立,因此他能夠以聽而不聞的表情聽人說話。
      三、
      周譯本:不知不覺吃下的蛋糕,也總得有消化的時候。但那還早呢。眼下,吉爾貝特在把我的茶遞給我。我喝了一杯又一杯,其實光喝一杯就夠我二十四個小時睡不著覺了。
      桂譯本:我麻木地吃蛋糕,過一會兒就該進行消化了。不過為時尚早。這時,希爾貝特遞給“我的茶”,我不停地喝著,其實一杯茶就足以使我在二十四小時內(nèi)失眠。
  •     相比起《駁圣》,這一套(最早的版本記得共是七卷)讀來更為厚重,并添了一份強而散的邏輯性,有著篇章段句兀自獨立卻意成體系的黏稠,以至一些初次涉足的旅人不得不為這如暗涌在其間醞釀的意緒流連,忽聞鐘鳴晝且昏之時,腳步卻只能愈發(fā)細碎牽繞,不復自拔了罷。
  •     by徐和瑾
      
       初識普魯斯特,是上世紀70年代末在法國格勒諾布爾第三大學(現(xiàn)為司湯達大學)進修之時。當時文革剛結(jié)束,赴法國進修的教師由全國考試選拔,先考筆試,后考口試,我這個文革前在上海外國語學院進修了兩年法語的俄語教師,有幸跟我的法語啟蒙老師一起入選第一批十人名單。
      
       進修時讀到普魯斯特作品片斷,對其長句印象深刻。當時覺得搞文學對知識面要求頗高,就準備從事法語語言方面的研究,把法語文體學作為研究方向。對文體的看法中,有一種“偏離說”,認為文體是對語言規(guī)范的偏離,法國詩人瓦萊里(Valéry)、法國文體學家皮埃爾?吉羅(Pierre Guiraud)、奧地利文體學家萊奧?息匹茨(Leo Spitzer)均持此論。普魯斯特的句子,對法語常規(guī)語言的偏離十分明顯,可以作為我文體學研究的良好材料?;貒?,寫了介紹普魯斯特的長文,題為《馬塞爾?普魯斯特》,經(jīng)林秀清老師推薦,刊登在《外國文學報導》(1982年第2期)。這篇在當時屬較早的介紹文章,后又原封不動地入選老系主任楊豈深先生主編的《外國文學名著欣賞》第七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不過,因當時批判精神污染,要我加了一段文字,批判普魯斯特認識論中借鑒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在教學中,法語專業(yè)三年級精讀課的教材使用《法國實況》(La France en direct)第四冊,均為法國文學作品選段,其中普魯斯特的作品選自《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有講馬德萊娜蛋糕喚起無意識記憶的“記憶的機制”,有描述貢布雷的“圣伊萊爾教堂的鐘樓”,還有“樊特伊的小樂句”。四年級精讀課教材由我自編,收入普魯斯特小說第一卷中敘述者去看望外叔公時巧遇穿粉紅色連衣裙的女士即奧黛特的那段,其譯文和文體分析不久后作為“課文講解”的系列文章之一刊登在《法語學習》上(1985年第1期),只是“外叔公”錯譯成“舅公”。應該說,當時對普魯斯特的理解還相當膚淺,也并不全面。
      
      
       198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來我系組譯一套外國作家傳記,我承譯法國作家莫羅亞的《普魯斯特傳》(原名《尋找馬塞爾?普魯斯特》),1984年底完成上半部分,1986年9月全部譯完。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眾多問題,請教在格勒諾布爾第三大學進修時的老師雅克?肖謝拉斯(Jacques Chocheyras)先生,他則給我介紹他的老同學、當時任巴黎第三大學普魯斯特研究中心主任的讓?米伊(Jean Milly)先生。米伊先生在普魯斯特小說書名的翻譯、創(chuàng)作的特點、手稿的研究等問題作了十分詳細的答復。這部傳記雖說發(fā)表于1949年,是論述普魯斯特及其作品的第一部傳記,其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來分析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因此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可作為普魯斯特研究的入門書。分析中除談到無意識記憶即普魯斯特的回憶方式,還談了小說中使用的隱喻即聯(lián)想、普魯斯特的愛情理論,以及這部基本上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作品中經(jīng)常使用的幽默。收到譯稿后,出版社先說要跟譯林出版社的小說全譯本同步出版,后來索性渺無音信。
      
       在譯完這本傳記后不久,譯林出版社派編輯來我系,談論《追憶似水年華》的翻譯工作,并說后幾卷的譯者尚未確定。我雖說很想?yún)⒓舆@一工作,但因跟這位編輯并不相識,不敢貿(mào)然毛遂自薦。不過,沒過多久,這位編輯來信聯(lián)系,希望我承譯半卷,是第四卷還是第七卷則由我選擇,最后確定由我翻譯第七卷的上半部分。后來得知,我能心想事成,是同事陸谷孫的大力推薦。翻譯中理解問題不少。1988年上半年,乘去巴黎第七大學教授漢語的機會,當面請教米伊先生。不巧的是,他當時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等學期結(jié)束他回到法國,約好在他家里見面。我的問題從上午9點一直問到12點,雖然尚未問完,也不好意思再問下去,只好匆匆告辭。在巴黎時,米伊先生主持??钡摹蹲窇浰扑耆A》新版本已由弗拉馬里翁(Flammarion)出版社陸續(xù)出齊,他陪我去出版社,并請該社寄一套給我。與老版本相比,這一根據(jù)普魯斯特的手稿重新校訂的新版本有不少修改,特別是對作者生前未能定稿的后三卷。另外,七星叢書版也開始出新版本,但當時只出了三卷。收到這套書后,我建議譯林出版社根據(jù)這新版本修改中譯本。出版社雖然覺得建議有道理,但考慮到工作量過大,會影響原定的出版計劃,最后只能放棄。1990年,小說的翻譯工作全部完成,中譯本出版的新聞發(fā)布會定于11月初在北京舉行,在我的提議下,米伊先生應邀參加,并在北京、武漢和上海作巡回講座。我寫好發(fā)言,準備參加會議,但這時查出患有鼻咽癌,必須立即進行放療,無法赴會。米伊先生來滬作講座時,我去聽了,后又去賓館看望他。他請我著文評述中譯本,該文題名為《<追憶似水年華>的漢譯》,發(fā)表于1992年的《普魯斯特學刊》。
      
       1996年,因《普魯斯特傳》遲遲未能出版,就求助于譯林出版社,該社表示同意,并立即向法方購買版權(quán),在得知浙江文藝出版社已捷足先登之后,譯林的編輯韓滬麟馬上把這一消息告訴我,要我盡快與浙江文藝取得聯(lián)系。該社編輯王雯雯收到我的信后當即作了答復,該社在看了我的第一章譯稿后和我簽了合同。我又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對譯稿進行校閱和修改。責編是畢業(yè)不久的中文系研究生,雖不懂法文,但為了編輯該書,把《追憶似水年華》的中譯本讀了三遍。看完我的譯稿,提出了十幾個問題,寫了七八張信紙。書出版后,我又通讀一遍,覺得排印錯誤不多,從編輯角度上看令人滿意。只是在“譯后記”中,我提到的“巴黎三大教授”米伊和“巴黎四大教授”邦卡爾,變成了“巴黎三大教授之一”和“巴黎四大教授之一”,雖說我在校樣中曾將“之一”刪掉。在系里跟陸谷孫談起此事,在覺得好笑之余,他也向我指出,產(chǎn)生這一誤解,跟我過于簡略不無關(guān)系,我也覺得不能過多責怪青年編輯,據(jù)說該編輯也對此后悔不已。不過,我感到遺憾的是,出版社起初同意書后附有小說的內(nèi)容提要,但最終卻并未采用。我提出這一建議,是覺得此前介紹普魯斯特小說的內(nèi)容提要都寫得不夠理想。不久后為1999年版的《辭?!纷珜憽白窇浰扑耆A”的條目。對敘述者和阿爾貝蒂娜的戀愛,我是這樣寫的:“第二次去巴爾貝克后,他把阿爾貝蒂娜帶回家住,但經(jīng)常懷疑她是同性戀,使她不辭而別”。等辭典出版后一看,已改成:“后決定娶她時,她卻不辭而別?!保ǖ?269頁)其實這時敘述者并未“決定娶她”,而是“決定跟她分手”。(參見米伊先生序,載拙譯《在斯萬家這邊》序二,第23頁)“內(nèi)容提要”的必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翻譯這部傳記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編寫了五六萬字的內(nèi)容提要后,覺得譯林出版社的譯本,雖說在翻譯前搞了詳細的人名、地名譯名表,但在譯名上仍存在眾多不統(tǒng)一的地方。另外,人名中有名有姓的已收入譯名表,無名無姓的卻并未收入,如奧黛特的舅舅、英國富翁、貢布雷修道院院長等,一些人物的綽號也沒有收入,至于文藝作品名以及在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術(shù)語,則根本沒有搞譯名表。對這一問題,以及譯本依據(jù)的法文版本陳舊的問題(這時七星叢書版的新版本也已出齊),我向譯林出版社作了反映,希望在再版時能考慮解決這些問題。出版社領(lǐng)導對此表示認同,并覺得該書由15人合譯,在譯文風格上也不統(tǒng)一。2001年底,該社編輯韓滬麟跟我聯(lián)系,希望我獨自承擔重譯這部巨作的任務。請我翻譯此書,一是因為我長期擔任法語專業(yè)高年級精讀課的教學任務,在法文理解上有優(yōu)勢,二是因為我當時已參加普魯斯特之友協(xié)會,并被聘為巴黎第三大學普魯斯特研究中心通信研究員,對國外普魯斯特研究的情況比較熟悉。2002年初,我去譯林出版社商討此事,談了自己的設(shè)想,認為翻譯這部小說應作點學術(shù)研究。當時雖說剛跟上海譯文出版社簽訂編寫《新法漢小詞典》的合同,但出于對普魯斯特作品的喜愛,還是初步同意承譯其小說,等確定翻譯所依據(jù)的法文版本后再簽署正式合同。
      
       同年3月,我應邀去法國拉羅謝爾大學任教,米伊先生剛在離該市不遠的夏特拉永(Chatelaillon)市海邊買了一幢房子。去看望他時,我直截了當?shù)貑査菏欠衲茏C明他主持校勘的弗拉馬里翁出版社的版本最佳?沒過幾天,他送來兩篇文章,主要論述各種版本的區(qū)別,特別是后三卷各校勘本的區(qū)別,以及他主持??钡陌姹镜奶攸c。翻譯所依據(jù)的版本雖已確定,但鑒于七星叢書版的影響,決定在譯本中注出與該版本的區(qū)別之處,第一卷譯完后算了一下,只有二十幾處,主要是分行、接排、書名的字體等問題。
      
       2002年的“山楂花日”,安排在5月11日和12日兩個雙休日,由普魯斯特之友協(xié)會組織。走出伊利埃-貢布雷火車站,不久就看到一張地圖。在翻譯《普魯斯特傳》時,看到書中說c?té(邊)這個詞在鄉(xiāng)下的意思是“路”,所以把《在斯萬家那邊》改譯成《斯萬家之路》。這時看到地圖,只見左面上方標出“蓋爾芒特那邊”,下方標出“斯萬家那邊”,心里豁然開朗,感到還是應該像譯林的譯本那樣譯,但又覺得都譯成“那邊”沒有區(qū)別,應把“斯萬家”稱為“這邊”。這個困惑多時的問題輕而易舉地得到了解答。在兩天的時間里,我們在協(xié)會秘書長米蕾伊?納蒂萊爾(Mireille Naturel)女士的帶領(lǐng)下,參觀了“蓋爾芒特那邊”的維爾邦城堡,還有“斯萬的花園”卡特朗牧場,牧場周圍是英國山楂樹籬,當時正值白色和粉紅色山楂花盛開之時。山楂樹籬在春天開花,猶如過去在馬利亞月(即5月)初領(lǐng)圣體的姑娘,因此自1935年以來,普魯斯特愛好者于每年5月來此朝拜,“山楂花日”的名稱由此而來。此外,還參觀了維耶維克的鐘樓、圣埃芒的教堂、米魯格蘭一個墻面砌有巨石的房屋以及伊利埃-貢布雷的圣雅克教堂,即小說中的圣伊萊爾教堂。當然,還有萊奧妮姑媽之屋,即普魯斯特博物館所在地。當然,普魯斯特筆下的貢布雷,已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改造,跟伊利埃-貢布雷的地貌大相徑庭,如圣伊萊爾教堂的一些珍寶,就是從其它教堂“搬來”。況且,自1881年哮喘首次發(fā)作之后,馬塞爾?普魯斯特就不再來此度假。這次參觀的所見所聞,后整理成文發(fā)表。(《外國文藝?譯文》2005年第1期)
      
       經(jīng)過一年半的工作,《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終于在2004年脫稿,并于翌年出版。這是怎樣的一部作品?米伊先生在給弗拉馬里翁出版的小說新版本總序(即拙譯本中“序二”)中首先提出這個問題,并認為這部作品是社會小說、心理小說、自傳體小說、教育小說、文學論著、象征主義作品、為同性戀辯護的著作等的總和,因為這是部巨作。在第一卷中,作者首先展現(xiàn)敘述者馬塞爾追憶似水年華的方式,即無意識回憶,后又敘述斯萬在馬塞爾出生前的一次戀愛經(jīng)歷,闡述了作者的愛情理論,如嫉妒和遺忘在愛情中的作用。不過,在我看來,小說中不少精彩片斷都跟文學和藝術(shù)有關(guān),從某種角度上看,普魯斯特在指引我們欣賞藝術(shù)作品。這里有斯萬熱戀時聽到的“小樂句”,即樊特伊《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的行板,也有他失戀時在圣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最后一次聽到樊特伊奏鳴曲時的感受。斯萬愛上奧黛特,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她跟波堤切利畫的西坡拉相像,繪畫作品成了他們戀愛的“大媒人”。而在“貢布雷”中描寫睡蓮的那段文字,則是忠實描繪莫奈以《睡蓮》命名的系列油畫。斯萬在去圣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時聯(lián)想到的威尼斯督治府的巨人階梯,就在嘆息橋旁邊,可惜2002年去該地旅游時并不知道,與其失之交臂。而敘述者少年時想去卻因病沒有去成的佛羅倫薩老橋,那次去時其實已近在咫尺,導游帶我們?nèi)ベ徫锏纳痰昃驮诎栔Z河旁邊,并且在商店里待的時間長達一個多小時。讀過普魯斯特的小說,在旅游中肯定不會錯過這些精彩景點。
      
       在第一卷的翻譯過程中,得到了法國朋友的大力支持。原準備請尼斯大學法國文學教授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爾女士幫助解答疑難問題,她也一口答應,并立刻買來《在斯萬家這邊》的法文本,但考慮到她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杜拉斯研究工作,就改請米伊先生幫忙。一卷譯完,問題竟提了600多個,雖說大部分問題只須由他在我提出的兩種理解中選擇正確的一種,但也花費了他很多時間。當時,我覺得伊利埃-貢布雷的一些照片對理解小說有幫助,就向普魯斯特之友協(xié)會秘書長米蕾伊?納蒂雷爾女士提出要求,希望能將照片用作中譯本的插圖。她要我先征得協(xié)會會長讓-皮埃爾?昂格雷米(中文名楊鶴鳴)先生的同意。昂格雷米先生收到我的信后,于2003年10月初給我打來電話,表示同意,對我的翻譯工作進行鼓勵,并說他是中法文化年的法方主席。會長開了綠燈,秘書長親自在普魯斯特博物館里拍了20多張照片,于2004年2月寄來,供我的譯本免費使用。最近,昂格雷米先生又寄來邀請信,請我參加今年11月份在伊利埃-貢布雷召開、由法國中央大區(qū)博物館協(xié)會組織的“中央大區(qū)歡樂博物館日” 活動,并作30至40分鐘的發(fā)言,談普魯斯特小說的漢譯。在翻譯中,也得到國內(nèi)同行的幫助。書中談到法布爾的《昆蟲記》時提到一種蜂,原文為guêpe fouisseuse,法漢詞典中均查不到,譯林出版社的老譯本譯為“土居的蜂”(第125頁)。這時得知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由昆蟲學家校閱的新版本,但在上海的書店未能買到。多虧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翻譯家李玉民先生幫忙,請花城出版社寄來十卷本的《昆蟲記》中譯本,終于找到這種蜂的大名:泥蜂。而關(guān)于夏多布里昂描寫的無意識回憶,是看了廣州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程依榮先生寄來的三卷本《墓后回憶錄》之后才有了確切的了解。羅新璋先生則寄來他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紅與黑》譯本,書后附有十多篇評論文章,供我參考,并祝我的“普譯普照大地”,以資鼓勵。自古文人相輕,但我看到的卻是文人相助。翻譯普魯斯特,卻“譯”出了一個和諧世界。
      
       譯完第一卷后,得首先完成最早簽約的《新法漢小詞典》。另外,上世紀初在俄語教研室的同事夏仲翼,請我為他主編的《大辭海?外國文學卷》編寫法國文學的條目,除修訂《辭?!吩械?50多個條目,尚須增加300個條目,由我一人完成。原以為這一工作不會花費很多時間,結(jié)果用了四五個月時間才編完。這兩個工作雖說費時頗多,但也不無裨益。詞典雖“小”,卻收詞4萬,詞組、短語也大多囊括其中,編完后得益匪淺。另外,如果說在譯第一卷時,小說中提到的法國作家中還有不少 “陌生人”,現(xiàn)在譯第二卷,書中出現(xiàn)的法國作家都已是“老相識”,作注也只須參閱自己編的條目。第二卷開始時,敘述者終于獲準去看貝爾瑪演的戲,展現(xiàn)的是戲劇世界;而馬塞爾的父親邀請大使德?諾普瓦先生來家里吃晚飯,則談論了外交界的種種趣事。當然,還有對書中作家的評論,對事物充滿哲理的看法等等。我希望第二卷以及其后各卷能盡快譯完,把普魯斯特展現(xiàn)的各種精彩紛呈的世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桃花按:徐老師是個典型的老一輩學人,有不虛度時光的雄心。他的法文和中文功底都上佳,做人、做事極為踏實、負責。在第一卷重印、第二卷出版的時候,重讀他這篇文章,覺得還是非常感動。
      
      目前,他的第三卷也在編校中,不出意外年底可以出版。以后至少可以保證一年一卷的速度來出版。
      
      實際上,徐老師為此付出的精力遠遠超出一般讀者的想象。第一卷重印的時候,他重讀全文,把從頭至尾又校訂了一遍。第一卷重出之際,法國普魯斯特研究專家讓·米伊先生修改了之前所寫的序言,他主動譯出新序言放在正文前面。
      
      兩卷都附有16頁銅版彩色插圖,都是與文中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地點、景色、名畫。三個索引都是中法文對照的,對譯者和編輯都是特別大的麻煩,但是希望對研究者有幫助。內(nèi)容提要可以幫助迅速查找文中的內(nèi)容。第二卷的譯后記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4727152/
      
      第一卷修訂本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30263/
      
      
  •     這本書很多出版社都出過多種版本。
      可以說是馬塞爾.普魯斯特最為得意之作。
      也開創(chuàng)了意識流小說的先河。
      個人比較推薦譯者周克希的版本。
      他翻譯過一次此書。
      算是翻譯得最為貼切的一位。
  •      一、
       Proust是一個時間的魔法師,他帶領(lǐng)我們穿越由時間的塵埃所鋪成的荒漠,在這片無垠的荒漠中尋找白色花瓣上晶瑩的露珠。
      
       According to:《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第一卷《斯萬夫人周圍》(桂裕芳 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二、 筆 記
       ①P39~P42 譯文:愛情這個現(xiàn)象具有純粹的主觀性,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將我們本身的許多因素附加在社會中的某人身上,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與這同名人毫不相似的人。人們往往感到不可理解:某人竟然在我們眼中如此舉足輕重,其實他們和我們所見到的并非同一個人。
       我的筆記:⑴一個人在進入其他人的印象中時,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變化。我們所認識的某個人(我們印象中的某個人)其實并不是真正的“他(她)”,而只是他(她)本身與我們的主觀臆想、判斷相結(jié)合、損益后產(chǎn)生的真實幻影。也就是說,這個印象是真實但不確切的。⑵不僅你眼中的別人的形象是經(jīng)過你主觀上的加工后形成的,就連你自己也時刻在變化,隨著你自己主觀認識的變化,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客體——身體、所作所為、甚至名字——正在變得陌生,之前的自己或在腐化,或已死亡。(此處,引用一位不太出名的詩人后安所寫的兩首詩來注解:
       水 井
            故鄉(xiāng)倒映過童年和藍天的水井
            被鄉(xiāng)鄰們用石頭堵死了
            人們都不惋惜
            因為曾經(jīng)以它為生的人
            過早地死去了
            每一個清晨,衰老和丑陋都將更多地誕生
            人們在那種新生里,喊著自己
            越來越陌生的名字
      
       多年以后
            多年后再見她的模樣
            弟弟默默地哭了
            童年收集的美麗玻璃碎片
            閃閃發(fā)亮
           他們曾經(jīng)花著臉、渾身骯臟,在野地里玩耍
            如今,他們的手和臉,連同活生生的顏色
            都被洗掉了
            站在河邊,河水一刻不停留
       (出自黑藍網(wǎng)刊八十五號) )
       ②P60 譯文:的確,當我們不愛某人時,我們往往使他(她)靜止。我們所珍愛的模特兒時時在動,我們的記憶中永遠只有拍壞了的照片。
       我的筆記:記憶是靜止的,現(xiàn)實是流動的;記憶是永遠存在的,無論它是否被記起,現(xiàn)實總將變成回憶,時間將變得不再重要,因為回憶的永恒的力量超越(蔑視)了時間的存在。
       ③P71 譯文:滿篇是字的信紙不能馬上被思想吸收。然而當我讀完信以后,我想到它,它便成為我遐想的對象,成為Cosa mentale(意大利語,意即思想性的事),我愛不釋手,每隔五分鐘就得再讀一遍,再親吻一次。于是,我認識了我的幸福。
       我的筆記:這可以看做一個形象的具體例子,來證述“真正的幸福在于回憶過去靜止中的幸?!?。任何物體只有進入了回憶,在一遍又一遍的回想、揣測、證實的過程中,才逐漸露出其內(nèi)核,變得明晰而輕盈,這大概可以稱作“時間的力量”吧。
      
      
      
       三、初論《追憶似水年華》的敘事特征
       (others) 如果從傳統(tǒng)文學觀來看,《追憶》更像是散文、回憶錄、論文的雜糅,而不是虛構(gòu)性的小說(好吧,我承認,其實我覺得把它叫做什么都無所謂。小說也好,散文也罷,流水賬亦可,反正它就是它,它和寫它的人才不在乎后代的人管它叫什么?。?,因為整部小說里甚至幾乎沒出現(xiàn)過貨真價實的對話??梢韵胂?,如果是Ernest Hemingway看了這部小說,他差不多一定會罵這是“垃圾”,因為“通篇都是廢話”。一句“真正的幸福在于回憶過去靜止中的幸?!?,需要用7部15卷,250多萬字來證明嗎?似乎沒這個必要吧。但普魯斯特正是將“真正的幸福在于回憶過去靜止中的幸?!边@句話融入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去細細地描述,才使得每一個瞬間都產(chǎn)生了一種幸福的光輝,才真正地把生命的每段過程都刻在了永恒的時間上。(時間與回憶都是永恒的,即使宇宙毀滅了依然如此,二者都是容器,永遠沒有盡頭的容器,幾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容括其中。只是,時間與回憶,哪個更長壽呢?面對這個Q,普魯斯特笑而不語。)
      
       (正文) 絕大多數(shù)人讀了這部被捧奉為20世紀文學經(jīng)典里程碑式的小說之后,都大失所望而且產(chǎn)生了閱讀陰影,認為這是一部“情節(jié),基本沒有;事件,可有可無;語言,啰嗦加啰嗦”(是不是覺得有點像很多日本writers寫的小說?)的劣質(zhì)作品,但是,(天啊,我真的不想這么說)這也正是它獨特的風格所在。
       Proust在《追憶》中模糊了文體,模糊了敘事、議論、抒情之間的距離,像《喧嘩與騷動》里的班吉一樣絮絮叨叨地講自己和希爾貝特、其他人的那些破事兒。
       在《追憶》里,可以說作者與敘事者是完全融為一體的,這與作者全知全能,又明顯操控著文本的傳統(tǒng)寫作方式迥然不同。寫作者(Proust)完全融入文本,像是一部電影的放映者兼評論員、觀眾,而傳統(tǒng)模式下的作者基本上只具有前兩個身份,而不具有(或者很少具有)第三種身份,即“觀眾”的身份。(而且傳統(tǒng)模式下,作家的“評論員”身份也絕對不像Proust這位評論員那樣隔三差五地,幾乎每頁上都要品評點什么。)我所謂的“觀眾”的身份是指寫作者在文本中的觀察、敘述視角,在《追憶》中它與寫作者自身的視角(即從文本外部的視角)構(gòu)成了一個雙重視角。傳統(tǒng)的小說,基本上只有作者一個人的視角,作者代替主人公和讀者來推進故事的發(fā)展,在文本中具有獨一性、至高的統(tǒng)攝性;而《追憶》之中,除了作者自身的視角,控制著整部小說的發(fā)展之外,還有一個獨特的視角,即主人公自身(而不是作者的傀儡和替代品)的敘述視角,也就是主人公自己有了生命,有了在文本中自由敘事的尊嚴和權(quán)力。《追憶》的作者與主人公既融合又相離,是兩個平等的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作者大主人公小、前者操控后者的關(guān)系。繼續(xù)用電影來比喻的話,就是傳統(tǒng)小說的作者像是一個操控者,他一個人說了算,主人公其實是沒有實權(quán)的;而《追憶》中,普魯斯特(作者)和小馬塞爾(主人公)同樣擁有權(quán)力,雖然小馬塞爾(主人公)坐在觀眾席,而普魯斯特(作者)站在操控者的位置,但是,實際上他們是同一個人,只是從文本自身的本質(zhì)來說,他們都是小馬塞爾,而從寫作過程的本質(zhì)來說,他們都是普魯斯特而已。
      
  •   最長的一本?? 紅輪500萬字 才是笑傲群雄吧
  •   剛看了一下。。。確有有追憶最長的,長見識了。。。
  •   第一卷很好,想看第二卷……
  •   差異還蠻大呀,幸好買了周克希的譯本。
  •   正在費勁地看周的譯本,才買的,沖著里面的插圖才買來看的。
  •   周克希的譯本譯文優(yōu)美,只是第二本太拖曳吧,看著看著就看不下去,又得停好些天才能再看去一點點,這是怎么了?
  •   我也覺得那種始終被吊著胃口的感覺很不好。有什么辦法讓我一口氣讀完它么,我怕自己沒耐心?
  •   只祈禱周老有生之年一定要譯完全部七卷,以目前的進度不知道還需要多久啊。
  •   “對于讀者,我還是感到歉然。等待這套譯本出齊,需要足夠的耐心,甚至需要經(jīng)歷人生中一段相當漫長的時期,希望我的努力能夠不辜負讀者的諒解、寬容和支持……”周克希先生這樣說。
    但是世上有很多小小的不如意。
  •   周老大概忘記了這書只適合某個年齡層 我并非指這書的受眾范圍狹窄 而是指看這書的年齡是有保質(zhì)期的 過了保質(zhì)期 所能引起的共鳴與感動就變得極其微弱了
    羨慕全套書翻譯完成后正當20歲或60歲的那些人
  •   覺得樓主有點不負責任,書都沒看就給個三星的評價。
  •   從《上海壹周》上才知道第二卷已經(jīng)出版,但沒想到已經(jīng)轉(zhuǎn)投人民文學出版社。是一定要買回來看的。畢竟轉(zhuǎn)眼已是六年的時光,六年的饑渴與盼望……
  •   所以你對自己的評價很到位。
  •   書都沒看就寫書評.
    屁憋不住了非得放出來么?
  •   哈哈 樓上搞笑 看來你憋不住都是咽回去
  •   連根毛都,你好幽默:)
  •   搶到沙發(fā)!
  •   追憶這本書,我沒事的時候會拿出來看一看,沉迷一下。但是太厚了啊,每次躺著看吧,舉得手酸,趴著看,放枕頭上吧,太高了,放胸口上吧,把胸口壓的更平了,后來我想還是也許把大厚本砍開,變成幾份看會好些。
  •   坐到沙發(fā)上! 哈哈
  •   刷得太快了這也
  •   追憶 我還沒有看過 就像沒去過西藏一樣
  •   慢慢看,睡前看一點,就好像吃糖一樣
  •   你的意思是說看追憶會有蛀牙嗎?
  •   坐在長沙發(fā)上
  •   這本書確實像蛀牙,很有存在感:會痛、會流哈喇子、會覺得那里有個洞,但是當吃到里面的糖,又顧不到那么多,因為糖是那么的香甜。
  •   我在徐老師“這邊”
  •   我看追憶感覺就像看一幀一幀的黑白照片,偶爾抱著抽出一張看看。
  •   嗯哼,插圖都是彩色的!(原來就黑白的除外)
  •   瑪特,吃冰棍么
  •   在等秋日做,還沒得呢
  •   呃, 是不是以前有人翻成在少女四周的那一卷?
  •   看看, 我就不灌水, 我比你們好。 咔咔。
  •   《在少女們身旁》
  •   悄悄問:冊子能不能多點薄點,紙張軟點
  •   這套書,找朋友從學校的圖書館借出。
    他一本本的借,我一本本的還。每去一次,還要從地鐵乘出租。
    到最后發(fā)現(xiàn)我取書所費的鈔票比買書還貴。
    所以,這個新版本,我要買!
    因為我借了很多回,一次都沒看完。實在不好意思再借了。
  •   lss驚見小廣告
  •   我看到普魯斯特小組里面在討論人文社新版好便宜,分別才49和55……可是譯林版是分別42和45,而且是精裝、彩色插圖、譯序、譯后記、三個索引和內(nèi)容簡介,分量很足……當然,比較像磚頭……像秋日那樣拿來壓胸部不行,會壓得更平……
  •   讀一本,另一本當枕頭
  •   練胸口碎大石
  •   2010-06-24 11:11:29 木犀
      悄悄問:冊子能不能多點薄點,紙張軟點
    -----
    是阿,國內(nèi)好多書要是紙張軟點薄點輕點就好了
  •   嗯,同意木犀和親愛的L意見,可是這書,第一卷518頁,第二卷657頁,真是怎么也薄不了
  •   恩,當然,駱駝鉆不進猴子的窩。只是想要是能輕便軟和一些就好了。
    就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精裝的硬殼書,很簡單的素色封面好一點,但總的還是覺得軟和的書親切。
  •   我們組織團購吧 我有一爿小店~
    親愛的L…哇鳴,我要改名叫最最最親愛的木犀
  •   就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精裝的硬殼書,很簡單的素色封面好一點,但總的還是覺得軟和的書親切。
    ----
    同意 不到萬不得已, 不買精裝
  •   木犀發(fā)店址或者照片上來看~
    最最最親愛的木犀你上來就把等級提那么高讓可能跟風的瑪特等同學情何以堪阿。。。。
  •   哼我就是防著秋日之流
  •   精裝書給人“鄭重讀書”的感覺。翻開精裝書,好像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   基本上要一卷一種裝幀了,七卷下來擺在書架上將會是怎樣一種景象?。?/li>
  •   不會啊。換裝幀是迫不得已的,第一次封面用紙,廠家不再生產(chǎn)了。
    以后不會再換了,會一直保持這樣。
  •   2010-06-24 12:09:39 桃花石上書生
      精裝書給人“鄭重讀書”的感覺。翻開精裝書,好像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
    恩,書架上一套劍橋藝術(shù)史就感覺很好。
  •   TO保衛(wèi)三千,
    另外就是,雖然封面換了,但是書脊的設(shè)計和開本都沒有動,擺在書架上不會很慘烈的~?。海?/li>
  •    2010-06-24 12:09:39 桃花石上書生
        精裝書給人“鄭重讀書”的感覺。翻開精裝書,好像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br /> 嗯,話是如此沒錯。
    可我還是更喜歡有親切感的輕薄的小說,那種適合隨時隨地隨便是誰都能很便利的翻閱的書。
  •   那要看精裝就很神圣的話, 很多精裝書都不配。
  •   我要向桃花表功。我宣布,如果把我放逐到荒島上,只能帶一套書,我要帶徐老師翻譯的這套!
  •   因為它冊數(shù)多。。。就像說“荒島唱片”就會有人要帶全套“指環(huán)”一樣
  •   我也要表功,如果選擇給我男朋友朗讀,我一定選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要讀好久好久,而且,要是讀好多遍就要更久。。。
  •   哦,還有,一定要是徐老師翻譯的這個
  •   2010-06-24 14:00:34 數(shù)襪子  那要看精裝就很神圣的話, 很多精裝書都不配。
    ------------
    這本是配的! :)
    謝謝貓老師和秋日的鼎力支持!
  •   只是在“譯后記”中,我提到的“巴黎三大教授”米伊和“巴黎四大教授”邦卡爾,變成了“巴黎三大教授之一”和“巴黎四大教授之一”,雖說我在校樣中曾將“之一”刪掉。
        -------------
        呵呵,這是編輯中間流傳的一個著名冷笑話(也不怪原來《普魯斯特傳》的編輯,當年查找背景知識沒有現(xiàn)在容易,原編輯是中文系出身,也很難想象巴黎的大學都叫“巴黎一大、巴黎二大、……巴黎十三大”這么白癡的名字)我是巴黎三大的,所以施老師每次見到就很夸張地說“巴黎三大美女之一來了”,聽了好囧好冷當然也開心。
  •   八大山人發(fā)來八封賀電
  •   八大山人,剛好兩桌麻將啊-)
  •   對樓上木犀同學不解,關(guān)八大山人何事?桃花姐是開玩笑還是說真的?我親愛的八大怎么就變兩桌了?
  •   LS嚴肅了
  •   樓上說的是,哈哈,是有點...
  •   精裝好(要是布面精裝就更好),彩插好。
  •   哈哈,大家一起期待...
  •   為什么不像國外,有硬皮,紙皮和口袋書?精裝如字典般,只好平攤在桌子上,做出宛如查資料般的鄭重態(tài)度。要說裝幀,最滿意的還是九一年的七卷本,紙軟軟的,五六百頁也不覺得重。拿在手里親切的像個好朋友。最不滿意的是兩卷本,字小的,書厚的。后來的三卷本差強人意,封面也變紙皮了,字也大了些。已經(jīng)收了人文版的兩冊,就是開本太大捧在手里很累,其他倒覺得還好。還是忍不住要收徐譯本的兩冊啊,希望再出版式別再變了。
  •   一年一卷或兩年一卷倒無所謂,就是希望出版方順應讀者之意,別將裝幀朝令夕改。
    這次也只能再買一次第一卷了……
  •   可不可以出一套手稿本?就是書裏面只有原作者寫下的文字,而不要附加其它的東西。什麼序啊,後記,註釋,評論單獨結(jié)集一本大辭典,誰想要誰去買
    我只是想看一本小說,簡單一點多好!就像妳想買塊里脊肉,對方卻要搭一塊肥膘説這個更香
  •   因為樓上夸我,不好意思粗暴回應-)
    ……序言附錄等都是留給想讀的讀者的,不喜歡可以只讀正文,要知道還是有很多需要它們的讀者。這不是買一送一,買瘦搭肥,而是買衣服附贈了紐扣、線和洗滌說明-)
  •   序言附錄等都是留給想讀的讀者的,不喜歡可以只讀正文,要知道還是有很多需要它們的讀者。
    -----------------------------
    +
  •   我昨天晚上熬夜讀了莫洛亞的序, 寫得很好。
    讀到1點半才呼呼的。 我容易么我。
  •   絕對不容易!
  •   如果附贈的都是可以像標牌一起剪去并丟進抽屜,應該勉強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你買了一件西服,上面卻有明顯的logo在那里,無論多么的大牌可能我都不太會喜歡。
  •   你可以直接讀正文而不用讀序的,它真的會那么重要嗎?
  •    這本書很有存在感
  •   同意,序言是個好東西
  •   很想買這個版本,大家能告訴我在網(wǎng)上哪里有賣的嗎?
  •   如果是沒有序言的書,阿嚏同學倒真是可以考慮一下那是不是出版物了,古今中外還真是勞煩一下您找出一本只有正文沒有其他的書,手稿本?普魯斯特的手稿您有那本事看明白嘛? 最討厭那種吹毛求疵閑來無事以為自己多有見解多與眾不同,要真有這個本事巴黎三大估計得請您去當教授了...
  •   第三卷有書號了,什么時候能出版?
  •   同問。雖然第一卷才看到一半。
  •   很快。月底能付印,下個月書店有售。
  •   太棒了!買書的愉悅是看書的時候的不來的。哈哈哈。學姐,我要來南京了。
  •   啊,我看到你問租房-) 可以去house365、搜房網(wǎng)和西祠胡同問問
  •   MERCI!
  •   2011-03-25 15:39:08 桃花石上書生  很快。月底能付印,下個月書店有售。
    太棒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