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群眾出版社 作者:韓淑芳 頁數(shù):322 字數(shù):234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民國期間大案紜紜,本書是民國大案分類紀實系列之一,收錄了上海中國銀行抗拒北洋政府停兌令始末、大中華紗廠倒閉案、上海蔣桂鴉片爭風案、李國杰抵押碼頭倉庫案、匯豐銀行拍賣申新七廠案、高秉坊真假“貪污”案等發(fā)生在民國期間的經濟案件十八樁。非常時期,非常罪犯,非常實錄!
書籍目錄
上海中國銀行抗拒北洋政府停兌令始末簡照南日籍案羅文千簽訂奧國借款展期合同被捕案鄂岸鹽務舞弊案大中華紗廠倒閉案 “擒雕”與“飛鷹”的商標權官司 1928年轟動全國的金融大騙案上海蔣桂鴉片爭風案李國杰抵押碼頭倉庫案大中華橡膠廠經年訴訟案匯豐銀行拍賣申新七廠案詐騙錢財?shù)纳虾Hf國儲蓄會洋商美豐銀行倒閉案 “借人頭,平物價”——抗戰(zhàn)時期的特大冤獄高秉坊真假“貪污”案武漢“邀會”大騙案震撼國民黨統(tǒng)治根基的上海黃金風潮案蔣經國上海“打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一次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根本誘因,是袁世凱在竊據(jù)民國總統(tǒng)后的種種倒行逆施及其復辟帝制夢想的破滅。 其實,以袁世凱為首組成的北洋軍閥政府,從組成之日起財政收入就十分拮據(jù),捉襟見肘。后來,隨著軍政費用(包括鎮(zhèn)壓革命力量、收買各省官僚政客和地方軍閥的費用)的急劇增加,開支日益浩繁,越來越入不敷出。 自中華民國成立后不久,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便被確立為國家銀行。而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身份,遂使中、交兩行成為撐持北洋軍閥政府財政與軍費開支的首要金融機構,同時也是受其政策影響最為嚴重的重災區(qū)。 作為國家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一向是北洋政府的金融支柱。由于袁世凱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致使國家財政每況愈下,在北洋政府的指使下,中、交兩行解決現(xiàn)銀緊缺的基本辦法就是濫發(fā)鈔票。如此一來,中、交兩行為政府提供的墊款數(shù)量大幅激增,發(fā)行額也隨之猛增。到1915年底,中國銀行對北洋政府的財政墊款已達1204萬銀元,交通銀行更達4750萬元;兩行發(fā)行的鈔票則總計多達7000余萬元。 但是,在中、交兩行發(fā)行的兌換券越來越多的同時,其庫存的現(xiàn)銀數(shù)量則急遽下降。到1915年底,兩行真正的庫存準備金僅有2000萬元。兌換券與現(xiàn)銀之間的比差如此懸殊,其背后所隱藏的金融風險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風險并非僅此而已。隨著袁世凱政治野心的持續(xù)膨脹,在經濟方面爆發(fā)金融危機的幾率也進一步增加。1915年12月13日,膽大妄為的袁世凱袍笏登場,上演了一出復辟稱帝的丑劇。可惜好景不長,在他登基僅僅83天后,便在全國上下一片討伐聲中惶然下臺。 袁世凱政府不僅耗盡了國庫,甚至把中國、交通兩行的發(fā)行準備金也挪作私用。與此同時,又令兩行濫發(fā)兌換券充作軍費,由此而引起惡性通貨膨脹,致使中、交兩行信用不穩(wěn)。尤其是伴隨著袁世凱的垮臺,更加使廣大民眾對北洋政府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 到1916年初,當時社會上對中、交兩行發(fā)行的兌換券的信心就已經開始發(fā)生動搖;三四月間,兩行現(xiàn)銀庫存枯竭的消息傳到民間,加上各種謠諑紛呈,人心更加浮動。4月底,又盛傳政府將發(fā)行不兌現(xiàn)紙幣的消息。于是,從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交行和廣東、浙江等地的中行開始的擠兌風潮,逐步向全國蔓延開來。 為了應付這種極端不利的困難局面,北洋政府起初提倡發(fā)行和使用紙幣,繼而規(guī)定財政、交通兩部所屬機關在征收一切稅費及進行其他營業(yè)時,進款一律專收中、交兩行紙幣,而不得再收現(xiàn)款。 P2-3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