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與絲綢之路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作者:張乃翥、張成渝  頁數(shù):41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2005年歲末,筆者《龍門石窟與西域文明》一書交付出版,繼之遂有盤點舊憶、撮掇新題的設想。憶及此前,修學于北京大學世界遺產(chǎn)研究中心的女兒來信告訴我,來自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信息表明,中國與中亞有關國家正在醞釀、籌備跨地區(qū)聯(lián)合將“絲綢之路”申報為世界遺產(chǎn)。女兒隨信建議我,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其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化史資料,正有必要通過系統(tǒng)梳理公諸學界,以期為這一國際文化盛事奉獻一例帶有個案意義的價值成果。之后,女兒寄來她近年收集的一組帶有遺產(chǎn)學例案研究的筆記資料,提醒我盡快進行整體素材的董厘和理性意義的探索,以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其轉換成一種正式出版的學術報告。

書籍目錄

一  引言二 上古時代中外社會交往的歷史回顧 1.早期中國絲綢流播西域的文化遺跡及其史獻記載 2.三代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西漢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1.歷史文獻有關西漢時期中外交流的記事  3-2.文物遺跡有關西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 4.東漢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1.歷史文獻有關東漢時期中外交流的記事  4-2.東漢時代西域來華的佛教高僧  4-3.文物遺跡有關東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   4-3-1.西域本土出土文物與東漢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3-2.中原出土文物與東漢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三 魏晉南北朝歷史遺產(chǎn)中洛陽絲綢之路史料鉤沉 1.曹魏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1.歷史文獻與曹魏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2.文化遺跡與曹魏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西晉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1.歷史文獻與西晉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2.中國佛教典籍中的晉代來華僧人  2-3.文化遺跡與西晉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北魏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1.歷史文獻與北魏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2.宗教典籍與北魏中外佛教往來  3-3.文化遺跡與北魏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北齊、北周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1.歷史文獻與北朝晚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2.北朝晚期中外文化交流與文物遺跡的透視四  隋唐時代歷史遺產(chǎn)中洛陽絲綢之路史料鉤沉 1.楊隋時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1-1.歷史文獻與隋代中外文化交流  1-2.考古遺跡所反映的隋代中外文化交流  1-3.隋代中西交通史上一個典型案例的研究 2.李唐、武周時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2-1.歷史典籍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敘事   2-1-1.國史文獻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2-1-1-1.古代史家筆下的西戎記事_    2-1-1-2.從洛陽到長安--兩京道上的舊事    2-1-1-3.唐代西域動、植物及其利用的東傳   2-1-2.佛教典籍等古代文獻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2-1-2-1.洛陽僧人玄奘的西域求法    2-1-2-2.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載記的洛陽赴印僧人    2-1-2-3.《宋高僧傳》記載的中外游方僧人    2-1-2-4.洛陽人王玄策經(jīng)由“尼婆羅道”通使西域之梗概  2-2.考古遺跡所反映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2-2-1.王玄策歷史遺跡的考古發(fā)現(xiàn)    2-2-1-1.西藏吉隆阿瓦呷英山口王玄策《大唐天竺使出銘》發(fā)現(xiàn)    2-2-1-2.唐蕃古道上炳靈寺石窟中的王玄策紀行遺跡    2-2-1-3.王玄策與龍門石窟佛教藝術   2-2-2.赴印高僧玄照在龍門的造像   2-2-3.中原文物遺存中的神奇動物美術造型   2-2-4.赫拉克利斯(Heracles)美術造型在洛陽   2-2-5.武則天“轉輪王”政教史跡透視的女皇西域情結    2-2-5-1.武則天推行“轉輪王”信仰的政教史跡    2-2-5-2.武則天與龍門石窟大盧舍那像龕的大像崇拜    2-2-5-3.龍門“阿育王”造像與武則天推動的轉輪王信仰  ……五 視象世界里的龍門石窟——一座藝術遺產(chǎn)所折射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六 意識形態(tài)視野下中古洛陽社會各界的外來精神蘊際七 資源流動的啟迪——以人類意識審視一項跨地域文化遺產(chǎn)的永恒價值后記 感謝與致意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此外,由于唐代洛陽城內居住著大量的波斯、粟特等中亞僑民,所以洛陽地區(qū)多有西域胡人設立的宗教祠廟。據(jù)韋述《兩京新記》和《元河南志》卷一記載,唐代洛陽城內修善坊有景教教堂“波斯胡寺”。立德坊、會節(jié)坊及南市西坊并建有“襖祠”。不僅如此,這一幢記文獻中披露的“大秦寺”事跡,一方面直接透露了唐代東都建有景教寺院的歷史。同時更與歷史資料中記載“南市”一帶建有“襖祠”②。這類西域宗教場所的情形,共同反映了洛陽胡人聚居地帶,流淌著胡人部落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遺風的事實。中古洛陽域外人文行事的叢仍與斑斕,此次新出景教石刻可以折射一管之絢麗!此外,審察這一石刻文物的形態(tài)構成,可知這一景教遺物在外在器物形制和內在意識形態(tài)上都有摹仿佛教文化的跡象。例如,這種八面棱柱的經(jīng)幢結體,即直接仿照了唐代佛教陀羅尼經(jīng)幢的形制特點。而刊經(jīng)上端除了“十字架”圖徽明顯帶有西方基督教裝飾理念外,其對稱兩側的飛翔天神的刻畫,并非沿襲景教舊邦習習常見的帶翼“天使”的模樣。其曲折婀娜的身軀及身后腰間凌空飄逸的披帛、裙下流蕩的祥云,將這類畫面人物刻畫得與佛教造像中的“飛天”極其地接近。又從圖象細部結構審察,以十字架為對稱中心的兩組天神形象,其頭部造型又有著冠與蓄發(fā)兩種類型可以區(qū)別。而其中著冠的一組,從其面貌刻畫上觀察,明顯具有男性人物的氣質。如將其與另一組對比考察,則后者明顯具有女性的風韻。這似乎隱含著當時東來景教兼有陰陽二元崇拜的信條。至于經(jīng)文中言及大秦國“那薩羅城”、“和明宮”、“寶法云座”及“阿羅訶(上帝)”、“彌施訶(基督)”諸中古胡語詞匯,正有待學界方家通識梳理其西域名實之掌故。其次,經(jīng)文開首“清凈阿羅訶,清凈大威力……”等等帶有唱詩意味的“?!痹~,從文體章法角度透露出東來景教效仿佛經(jīng)“偈語”及“梵唄”功課的痕跡。

后記

《洛陽與絲綢之路》這一課題的產(chǎn)生,是作者幾十年來在龍門石窟學習、工作的過程中,對中外文化交流歷史資料的積累而促成的。當年收集這些文化史料的目的,主要是期望它們能對個人認識龍門石窟的文化背景有所幫助——因為中國佛教藝術畢竟是一種域外文化傳播、移植的結果——事實上筆者在龍門石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得益于中外文化交流史文物資料的收集。2005年歲末,筆者《龍門石窟與西域文明》一書交付出版,繼之遂有盤點舊憶、撮掇新題的設想。憶及此前,修學于北京大學世界遺產(chǎn)研究中心的女兒來信告訴我,來自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信息表明,中國與中亞有關國家正在醞釀、籌備跨地區(qū)聯(lián)合將“絲綢之路”申報為世界遺產(chǎn)。女兒隨信建議我,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其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化史資料,正有必要通過系統(tǒng)梳理公諸學界,以期為這一國際文化盛事奉獻一例帶有個案意義的價值成果。之后,女兒寄來她近年收集的一組帶有遺產(chǎn)學例案研究的筆記資料,提醒我盡快進行整體素材的董厘和理性意義的探索,以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其轉換成一種正式出版的學術報告。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時任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社長的郭又陵先生,出于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對洛陽歷史遺產(chǎn)的景慕,期間曾經(jīng)商邀洛中若干讀書之士,計劃就一些地方文化史事給予纂著和出版。首都學人如此嫻雅之風量,自然贏得洛中同好異口同聲地擁贊。本書之能獲得該社的出版,應該說完全得益于北京學界精英的博達與通識。因此,當本書殺青晾汗的時刻,筆者無疑應該由衷感謝郭又陵先生對這類不期之撰賜予的厚愛。筆者深知,以洛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享譽中外的歷史底蘊,拙稿之膚淺為文實不足以揭示大干于百一?,F(xiàn)今奉獻給讀者的這一稿本,只能是作者立足于個人能力和條件,對“洛陽與絲綢之路”這一精彩歷史樂章的稚素描白。而書中一再援引學林方家之理性成果,則又端底顯示著作者跟蹤前賢英姿的蹣跚步履。

編輯推薦

《洛陽與絲綢之路》是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洛陽與絲綢之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次發(fā)貨速度很慢!不知道為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