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要義解讀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作者:晁岳佩  頁數(shù):311  
Tag標簽:無  

前言

  近年來,國學熱有愈來愈熱之勢。但國學究竟指什么,學界的認識并不一致。我個人認為,國學的主體應該包括傳統(tǒng)的經(jīng)學和史學。古人一般認為,只有經(jīng)學和史學才是真正的學問,其他方面的研究都不能與經(jīng)史相提并論。因為經(jīng)書里面包含著圣人的有關治理天下的各種理論和原則,是后人在各個方面都必須遵循的規(guī)范,史書里面記載著前人治理天下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及嘉言懿行,都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古人研究學問的終極目的是有益于治理天下,所以經(jīng)學和史學最重要。這種認識,今天看來的確不無偏頗,但在古人看來卻是再正確不過的。因此,經(jīng)學和史學就構成了傳統(tǒng)學術的主流。我們今天以國學代指傳統(tǒng)學術,自然也應該是以經(jīng)學和史學為主體。  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之后,經(jīng)學作為現(xiàn)代學術的棄婦,在數(shù)十年中受盡冷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獨領風騷的風采,慢慢變成僵尸,深藏并滯息于塵封的故紙堆中。特別是在解放以后,經(jīng)學似乎完全變成了腐朽的歷史文化垃圾,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生長在紅旗下的年輕人(當然,現(xiàn)在也早已不再年輕),已很少有人知道經(jīng)學是什么。

內(nèi)容概要

  作為儒家經(jīng)典,《春秋》向以文字簡練至極為人所不解,所以才出現(xiàn)了《公羊傳》、《谷梁傳》、《左傳》三傳從不同的政治、文化角度闡釋《春秋》之微言大義。那么這三傳是如何闡釋《春秋》隱晦之義的?其政治、文化立場又如何?怎樣理解這種闡釋動機呢?本書作者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深奧難解之義輕松地進行了解讀。相信由作者的引領,無論是專業(yè)研究人員還是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讀者都將對儒家經(jīng)典的理解更透徹。

書籍目錄

一  春王正月二  鄭伯克段于鄢三  伯姬歸于紀四  君氏卒五  葬宋穆公六  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七  衛(wèi)人立晉八  滕侯卒九  公薨十  鄭伯以璧假許田十一  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十二  夫人姜氏至自齊十三  公狩于郎十四  熏十五  宋人執(zhí)鄭祭仲十六  御廩災十七  宋人以齊人、蔡人、衛(wèi)人、陳人伐鄭十八  衛(wèi)侯朔出奔齊十九  夫人孫于齊二十  紀侯大去其國二十一  衛(wèi)侯朔人于衛(wèi)二十二  治兵二十三  荊敗蔡師于莘二十四  公會齊侯盟于柯二十五  公追戎于濟西二十六  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二十七  夫人姜氏人二十八  臧孫辰告糴于齊二十九  公子牙卒三十  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三十一  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酈三十二  楚屈完來盟于師三十三  諸侯盟于首止三十四  禘于大廟三十五  震夷伯之廟三十六  楚人使宜申來獻捷三十七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三十八  公子買戍衛(wèi)三十九  衛(wèi)殺其大夫元晅及公子瑕四十  不雨四十一  毛伯來求金四十二  晉人納捷菑于邾四十三  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衛(wèi)四十四  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四十五  楚子人陳四十六  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zhàn)于邲四十七  王札子殺召伯、毛伯四十八  初稅畝四十九  仲嬰齊卒五十  會吳于鐘離五十一  晉士句帥師侵齊五十二  吳子遏伐楚五十三  吳子使札來聘五十四  會于澶淵五十五  執(zhí)齊慶封殺之五十六  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五十七  蔡侯廬歸于蔡五十八  葬許悼公五十九  曹公孫會自鄞出奔宋六十  黑肱以濫來奔六十一  春王三月六十二  大雩六十三  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zhàn)于柏舉六十四  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六十五  齊國夏、衛(wèi)石曼姑帥師圍戚六十六  西狩獲麟附錄  《春秋》學論著舉要

章節(jié)摘錄

  一 春王正月  《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  按:此為《春秋》第一條經(jīng)文,未載任何史事。這條經(jīng)文值得關注者有二:一是正月前為何加一“王”字。因為春秋時代存在著三種歷法:夏歷以正月為歲首,晉人用之;殷歷以十二月為歲首,概殷人后裔宋國用之;周歷以十一月為歲首,周王室與姬姓諸國用之。魯國都城為奄人故地,奄人為殷人后裔;魯初封時帶有“殷民六族”,這些殷人后裔可能都仍用殷歷。在此形勢下,若僅書正月,則不知為何歷正月,極易產(chǎn)生歧義。時間準確是史書最基本的要求,故必須明確。周王在此時雖已地位衰落,但仍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正月前書一“王”字,則一望可知此正月是為周虜正月。二是隱公元年何以未書“公即位”。按照《春秋》通例,新君即位初年正月,舉行即位典禮,均書“公即位”。魯隱公只是暫時代替年幼的弟弟執(zhí)掌政權,并不想做名義上的真正國君,未行即位之禮,故《春秋》不書“公即位”。  《左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為魯夫人,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薄 “矗夯莨请[公和桓公的父親。元妃即正夫人。孟、仲是排行,如后世所謂老大、老二。子是姓,宋為殷商后裔,商人以子為姓。“有文在其手”,是說仲子的手紋像魯字。歸即嫁,女人出嫁日歸?!半[公立而奉之”,是說隱公雖然暫居君位,但又明確立弟弟桓公為君,自己以桓公為尊?!蹲髠鳌愤@段文字,都是在解釋《春秋》于隱公元年為什么沒有書“公即位”。交代《春秋》所載史事的歷史背景,敘述史事的具體過程及其結果,或記載有關軼聞趣事,是《左傳》解說《春秋》的主要方式,也是其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左傳》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以后。此時的周天子早已不是天下共主,七雄可能都已稱王,《春秋》中的“王”字已有被誤解的可能,所以《左傳》作者在“正月”前又加一“周”字,特別標明此“正月”是指周歷正月。最后一句“不書即位,攝也”,既是這節(jié)《傳》文的最后結論,又是對經(jīng)文不書“公即位”的明確解說。在《左傳》作者的心目中,《春秋》的性質(zhì)是明確的,它就是歷代魯國史官記錄下來的檔案匯編。因魯隱公只是暫時代弟弟桓公執(zhí)掌君權,并沒有舉行正式的即位典禮,所以當時的史官沒有記載“公即位”。但是,自《公羊傳》問世以后,特別是經(jīng)過公羊大師董仲舒的宣傳,《春秋》性質(zhì)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魯國史官記錄變成了孔子撰寫的經(jīng)典,解說《春秋》中的圣人之義,也成為研究《春秋》的主要方式?!?/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春秋三傳要義解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讀懂春秋,非看三傳不可。作者選題講解,解說很到位,對春秋大義的理解很有幫助?,F(xiàn)在出書校對疏漏不可避免,但關鍵性的地方絕不能疏忽。如p54,明是齊僖公嫁女兒文姜,三處寫作嫁妹,把兄妹亂論的事扯到父親頭上了,太離譜。;又如,p55“魯莊公娶齊僖公之妹”更是離譜了,兒子娶母親,外公來做媒,這樣的錯未免過大了。下一行:“姜氏為齊君之妹”也不對,這時的齊君是僖公還不是襄公。請予公開糾正,以免貽誤初學。
  •   三十年來真正值得一讀的國學好書感謝作者
  •   這本書是幫同事買的,他說還不錯的。
  •   還沒細讀了
  •   可以學到很多哲理
  •   對于大概了解一下春秋三傳還是不錯的。不過作者的水平和修養(yǎng)有點那啥,幾乎每章都在罵公羊傳荒謬之極,明明自己對公羊的了解不深,就是心態(tài)有問題,看多了罵文就覺得很不舒服。
  •   人說:春秋微言大意。作者似乎不是在闡微,不是在倡導國學。而是以馬列理論,在挑剔前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